意大利歌剧特点

了解意大利歌剧特点要从歌剧的发展史开始了解: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

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

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总体看来并不成熟。

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

1637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哪升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

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剧作家为之谱曲、写脚本,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

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有时奢华到了夸张的地步,开始明缓纯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

与此同时,17世纪中期,以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

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

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

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

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

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即在童年被 *** 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而具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 ”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

17 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同样动荡不安。

清教徒(致力于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成分的加尔文派新教徒)为主要成分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在与国王的斗争中占了上风,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内战夺取了政权。

清教徒信仰的加尔文派教义宣扬禁欲,力图避免一切尘世的快乐,音乐被看作是邪恶的、引诱人进入”危险的”愉悦的手段遭到禁止。

歌剧传入英国不久,清教徒就上了台,他们封闭了一切歌剧院,废除了原来英国国教宗教仪式上的音乐。

英格兰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歌剧这门古老的艺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其中一些华而不实的弊病逐步显露出来18世纪中期的阶级构成、意识形态、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些有识士开始了改革的尝试。

拉摩可算是改革的先行者,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是鲁克的歌剧改革。

他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美的伟大原则”;歌音乐的“真正使命”是“和诗配合,以便加强情感的表现”。

在他的歌剧中,待剧情的宣叙调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加强了旋律性,使其具有细致的情感表现;他精简了戏剧结构,删去了咏叹调中华丽的炫技段,追求朴实无华的真情表,序曲也不再脱离剧情的孤立存在,而是预示剧情的有机部分;剧中的合唱、蹈都随剧情的需要而存在,不能任意增删。

格鲁克在记谱时废弃了数字低音,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现代写法。

他的改革使当时腐化的歌剧艺术为之一新,仅影响了18、19世纪之交的歌剧舞台,包括罗西尼、瓦格纳在内的整个19世纪欧洲歌剧都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

由于最初几部歌剧的成功,歌剧很快由佛罗伦萨流传到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以及意大利各地并逐渐流入到欧洲各国。

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了王公贵族们的宠物,很快得到了发展,到了17世纪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十分注重歌剧创作。

处于黎明时期的歌剧,大多为单旋律说白式的歌剧,演出也基本上只是局限在宫廷中,成了王公贵族们在文化娱乐和享受方式上的一种特权。

罗马歌剧: 在《达芙尼》和《尤里狄茜》以后的30年内佛罗激咐伦萨只上演了为数不多的几部歌剧。

歌剧的中心开始向罗马转移。

罗马歌剧的题材偏重于神话寓言故事,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舞台美术追求奢华富丽的效果。

前期罗马歌剧的主要作曲家是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奥·德·卡瓦里埃利,作品为《灵魂与肉体的表现》(1600年),此剧篇幅长,配乐完整,适合歌唱特点的朗诵式音调,这种介于说白朗诵和歌唱之间的曲调显示出罗马早期新型单声音乐的特有风格。

罗马歌剧崇尚奢侈浮华的场面,并以此来能迎合贵族的情趣,满足他们的虚荣心,题材大多是根据史诗创作的神话剧和圣人剧。

歌剧的成熟: 17世纪在歌剧史上,威尼斯乐派的杰出代表蒙特威尔第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他早期主要从事牧歌创作,并由此享有很高的声誉。

代表作有:《奥菲欧》(1607)与《阿丽安娜》(1608),堪称早期歌剧的典范之作。

尤其是《奥菲欧》,他用音乐渲染了气氛和人物的情感,独唱富于技巧性,重唱写作带有牧歌遗风,剧中还有大量的合唱。

还有《尤里西斯回乡记》(1641年)和《波佩阿的加冕》(1643),在圣·卡西亚诺剧院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

他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

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17世纪威尼斯歌剧的特征: 蒙特威尔第等人在歌剧创作上的发展和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题材也逐渐从以田园生活为故事背景,改变为悲喜剧相间,加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情景。

他们推动着歌剧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

总的来说,到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基本上定了型,威尼斯歌剧艺术风格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历史题材的剧目成为最成功的歌剧;独唱成为歌剧的主要歌唱形式;咏叹调与宣叙调实现了分离,而咏叹调日益受到作者的重视及观众的欢迎;新的美声唱法在歌剧演唱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剧情的发展趋向复杂;剧本的结构逐步严谨,舞台的布景装置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可以模拟海战、暴风雨、诸神、行进中的大象狮子,还可升降活动。

威尼斯舞台美术的一些优秀成果,一直到19世纪仍被沿用。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

1、威伯——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牛充饭经应具铁坐主固坐创始人
(1)生平简介:威伯(CarlMariavonWeb360问答er,1786-1826),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歌剧的先行者。和林充员发状古巴岁仍切刻许多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威伯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舞台上发挥了他的天目菜他形赋之才,同时又是一位评论家、作家。威伯的音乐创作领域很广,其最著名的代表类望准护来你投作体现在歌剧和钢琴作品两方面。(2)代表作品:歌剧《魔弹射手》、《奥伯龙》等,钢琴曲《邀舞》等。
(3)艺术成就活吗著保车半夫件:①《魔弹射手》的诞生察解动日死支影盟白冲(1821年首演于柏林)标志着欧洲歌剧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施夫随皇阻介否开始,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威伯也被誉为角引来自裂核买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②威伯的《魔弹射手》使德国歌剧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它的特点在于:吸收了德国歌唱剧的特征,用说话代替宣叙调,咏叹调粒先中常渗透着民谣素材,音乐描写汽规该收着重于渲染气氛,富有浪漫的幻想性。歌剧序曲与剧情联系紧密,而且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顶易告环民法,这些特征为瓦格纳的歌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直接导致了俄罗斯、捷克、波兰等民族歌剧的兴起。③《邀舞》周令妒湖旧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一首杰作,乐曲描绘了舞会前相互结识、交往、邀舞的生动过程。这首钢琴作品后由柏辽兹改编为管弦乐曲,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2、瓦格纳——浪漫主义歌剧的改革者、乐剧的倡导者
(1)生平简述:瓦式当己波侵述于呀源格纳(Wagner,WilhelmRichard,1813-1883),德国作曲家、剧金怎做见少大部训七状律作家、指挥家、哲学家。在德国音乐界,自贝多芬后,没有一个作曲家像瓦格纳那样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改革精神,他顽强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同时,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几乎找不到像瓦格纳那样,在世界观、创作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农艺诗工菜的音乐家。
(2)主要作品: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定评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等。
(3)艺术成就:旧待空物掉①对传统歌剧进行船轴往山黑纸友几失赶医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为乐剧(DasMusikdramA.。②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③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④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附相关概念注解:
(1)整体艺术(DasGesamtkunstwerk):“整体艺术”是瓦格纳在《未来艺术作品》中,针对戏剧作品提出的概念,认为音乐戏剧应该仿照古希腊艺术,成为一种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的综合体。(2)乐剧(DasMusikdramA.:1848年瓦格纳在他的《罗恩格林》问世之后,用乐剧指代他的歌剧。乐剧将文学与诗歌、历史与神话、舞台与建筑、音乐与戏剧创作融为一体,是一种整体性的戏剧艺术。
(3)无终旋律(unendlichMelodiE.: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音乐手法。在戏剧中,音乐自始至终不停顿地向前发展,取消了传统歌剧中割裂戏剧的分曲结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没有咏叹调、宣叙调之分,声乐富于朗诵性,在叙述的同时也带有抒情性,这种不间断连贯发展的乐剧音乐形式被称为“无终旋律”。
(4)主导动机(DasLeitmotiv):也称主导主题。在大型音乐作品如歌剧、舞剧及标题作品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事件、情景或情感,并始终与所象征的人物或剧情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片断,被称为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具有标签和符号的意义,1877年沃尔错根从主导动机的角度研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众神的黄昏》后,人们才开始用Leitmotiv这个词。

4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