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琴是不是中国的民族乐器?
扬琴是我国的民族乐器,但扬琴的起源并不在中国。扬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 据史籍记载,中世纪以前,在中东的亚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流行着一种萨泰里琴。它有梯形或长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张以几十条钢弦,在弦的2/3处支有条马,使每条弦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这种萨泰里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流传。 明末,随着我现卷规志国和西亚、东非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逐渐扩及到闽浙、江淮和中原地区,加入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的行列。各地琴书多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如山东琴来自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广西文场、贵州文琴、四川扬琴和云南等固例肥每已投松双免扬琴等。在粤剧、潮剧、汉剧、闽剧、越剧和沪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也都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 清末民初,许多民360问答间器乐演奏形式,作为独立的乐种兴起,扬琴又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要乐器之一。很委水节万上扬琴在我国经过近400年的流传和演进。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或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我国传较五食肥复象注便补航建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与各地民间乐种相结合,形成了多操比编语己搞活交个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流派。
扬琴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
扬琴传入恩施地区之后,一些爱好者曾先后在恩施、咸丰、利川、来凤、宣恩等县建立过琴社。他们组织“堂会”(又叫“转转会”),定期在会友家中演唱,郑箫斋、陆建秋、金如斋、邓鼎卿、简培生等人,先后到利川、宣恩与当地的扬琴爱好者交流琴艺,利川、来凤的扬琴爱好者朱云程、傅云清等人也先后到恩施的扬琴爱好者刘楚南、朱和安、王思古等人家中以琴会知音,参加他们的演唱活动。恩施县遂逐渐成为扬琴的演唱活动中心。扬琴传入咸丰之后,先后在秦氏家族内演唱,后扩大到至亲好友,继而又由至亲好友扩展到丁寨堰塘湾秦家、青岗树邓家、土地坪游家、尖山混水荡覃家、城关“中和堂”药铺刘家。1930年,咸丰的琴友曾于八月十五日在高山古庙举行“琴会”,命名为“伯牙会”,以后定期在中秋节相邀演唱。1920年,有一位名叫杨志清的艺人,身背月琴,从恩施来到利川,他善唱扬琴中的“越调”,能自弹自唱许多扬琴传统唱段,一人可唱全本《水漫金山》。他在县城偶遇知音叶松普,并受到了利川扬琴爱好者祝华封、郭爱里、徐世成等人的高度赞赏,强留其在利川传授扬琴技艺,由此促进了利川的扬琴演唱活动。尔后,扬琴又由利川城传到了汪营乡。1936年,利川扬琴爱好者曾先后成立过“国乐研究社”、“寿生会”等业余组织。1935年左右,来凤的扬琴演唱活动,也颇兴盛。1945年,扬琴爱好者成立过“丝弦社”,曾演唱《伯牙辞琴》、《水漫金山》、《三难新郎》等曲目。为纪念钟子期、俞伯牙,来凤扬琴爱好者亦定期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聚会演唱扬琴。与来凤毗邻的宣恩沙道沟,扬琴的演唱活动也十分活跃,琴友们经常相邀演唱。扬琴的演唱者多为文人学士,行商坐贾,一向以高雅自喻,因此,扬琴在历史上从没有形成过职业班社,也没有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职业艺人。不“闹堂子”,不坐茶馆,不公开演唱。扬琴的演唱活动,多限于至亲好友以及同街共井的知音、琴友之间,故扬琴爱好者有“曲唱五更鸡,非友不玩琴”之说。扬琴是恩施扬琴演唱的主要乐器,居各伴奏乐器之首,艺人称操扬琴者谓“坐统子”,有指挥诸乐器之意。碗琴(由桐树疙瘩挖空而成,音色介于板胡与高胡之间)则是显示其风格色彩的特性乐器。三弦、月琴、二胡、京胡、鼓(由竹节制成)、尺(即简板)同为伴奏乐器,与扬琴合称为“八音”。演唱时,乐器伴奏不严格随腔,均采取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方法。唱时点奏,过门重奏;鼓、尺除严格按板、眼演奏外,还根据不同情节、情绪的需要,按轻、重、缓、疾随腔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