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沈阳
哀沈阳(其一)
赵四①风流朱五②狂,翩翩胡蝶③最逐刘德继育民目证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④,来自那管东师⑤入沈阳。
哀沈阳(其二)
告急军书⑥夜半来,开场弦管⑦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⑧。
1、赵四:即赵一荻。她与张学良相伴了三十六个春秋,直到1964年7月4日,五十一岁的赵四小姐才与张学良在台北举行了婚礼。
2、朱五:朱启钤五女朱湄筠。当年号称“北洋名媛360问答”,但其实与张学良毫无干系。
3、蝴蝶:一带名伶,曾主演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片《歌女红牡丹》。当时传言倭寇侵略沈阳城之日,少帅与蝴蝶翩翩共舞,当然这是仅真坚吸觉子虚乌有的事。
4、样面清排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少年虽亦薄汤武,不薄秦皇与武皇;设想夜准不检尼防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汉成帝在位时,宠幸赵飞燕姊妹,曾说要终老温柔乡。温柔乡指女人的典故由此而来。住-留住、迷恋。“温柔不住住何乡”,每用来指对女色的耽好沉迷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没有妻子和臣下的强制,也许他到老也不过是一介流落他乡的寓公而已。
引申含义:在当下,此句可解为:若果一个男生对女生说了这句话,之后还一如既往的对她,这就表明,这个男生,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这个女生。明知窀穸,依住不徙。
5、东师: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当时日本被称为东洋,所以称日本军队为东师。
6、告急军书:指九一八事变爆发,沈阳及东三省国土岌岌可危的消息。
7、开场弦管:指舞会开始曲,泛指娱乐活动。
8、更抱佳人舞几回:指小对绝留衣张学良置国土沦丧及国人牺牲于不顾,仍沉浸在女色及享乐之中。
徐悲鸿国画鉴赏
继守佳法 采融西画
徐悲鸿先生是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一位泰斗级的人物,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确定了其在中国画坛里程碑式的顶级位置,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
至今,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不仅收藏于专门的徐悲鸿纪念馆,在全国各地大小博物馆以及私人藏家手中也有不少收藏。因此,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对徐悲鸿艺术风貌的认识,也对鉴赏和收藏徐悲鸿画作有所裨益。
本文以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两家文博机构所藏徐悲鸿画作为研究对象,以展现徐悲鸿艺术创作的一个侧面。
奔马:肩负使命的象征符号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村家庭,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诗、书、画、印艺术,具有深厚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17岁时已成为宜兴远近闻名的小画家。
1918年,徐悲鸿在北京大学讲演《中国画改良之方法》时,曾经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此后,他即一直以此为原则,在中国画创作中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和探索。因此,“继守佳法,采融西画”就成为徐悲鸿一生艺术实践的方向与动力。
徐悲鸿所创作的作品中,以水墨奔马形象最为著名。他在青年时代即痴情于画马,20岁时所画骏马就得到当时著名画家高剑父的称赞,谓之“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他所画的骏马在用笔和结构上突破旧有框架,不再以传统的细致线条去勾勒,而是以大块的水墨酣畅淋漓地直接辅陈,速疾完成整个马匹的体态。
徐悲鸿所画的马大多昂首傲立,四肢修长,或立于猎猎疾风中,或驰骋于茫茫荒野上,鬣鬃飘逸,长尾翻卷,看拟信手拈来,却充满力量与动感,使马的形象蕴含着积极向上、催人振奋的感召力度,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典型符号,甚至成为现代中国画的一种象征性标志。
徐悲鸿的奔马作品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扮铅橘、辽宁省博物馆均有收藏,而且数量较多、品相较好,可以反映其高超的笔墨技法与精神风貌。
雄鸡、雄鹰:黎明前的报晓斗士
徐悲鸿自1919年留学欧洲,历经8年刻苦学习并游历西欧诸国,于1927年归国,担负起艺术创作和培育后辈的重要使命。他先后担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北平艺专校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等职。1933年起,他陆续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等国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加剧,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悲鸿积极投身抗战活动中,在香港、新加坡、印度等地区和国家举办义卖,努力宣传和支援抗日救国。
抗战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大型国画和油画,以激励广大民众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抗战决心,如《九方皋》《徯我后》《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画作,均成为讴歌和激发人民斗志的文化号角,成为那一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艺术作品。
徐悲鸿在抗战期间除了创作一些著名的人物群像作品外,还参用中西两种画法,创作了许多动物类绘画,如雄鸡、雄鹰以及雄狮等激唤,借此唤醒广大民众的抗战热情和勇气。这类作品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亦有一定收藏,体现了那一时代的特殊历史背景。
喜鹊、春燕:迎接春天的使者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迎来抗战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徐悲鸿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春天气息的作品,特别是以喜鹊、春燕、柳树、桃花等为主题的绘画,寓意象征胜利的春天即将到来。以此增强广大民众抗战的信心和意志。
传统绘画语言的运用
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先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厅团投入到美术教育和全国美术事业发展工作中。他团结美术界广大著名人士,培养出许多后辈美术工作者,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现代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为著名画家,对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从流传至今的徐悲鸿传世作品看,其归国早期尚保持着较多的西式风格和用笔特征,至抗战时期以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创作的许多绘画都具有更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保持着更多的古代常见主题,连一些绘画的取景和构图也与古代绘画基本一致。只是,他在作品中所采用的笔墨技法和创作手段,已经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西方的艺术元素,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创新性。
由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徐悲鸿作品来分析,其中有不少作品为典型的传统绘画题材,如松、竹、梅以及兰花、桃子等等;另有一些绘画为传统寓意的内容,如“猫蝶图”“松鹰图”“松鹤图”“春鸭图”等等,说明徐悲鸿有着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底。
当然,徐悲鸿创作的传统题材作品虽然主题、构图都是旧式的`,但其用笔用色以及展示的精神风貌却是全新的,包含着许多西画用笔技法和对光、色、透视、构图方面的理解,这就使得其作品更加吸引观者的目光,同时也更具时代感。
注重写生素描
中国古代画家历来重视艺术的传承,对前人的优秀作品多加临摹和仿习。同时,许多画家在创作中认识到以自然为师的重要性,纷纷投身山水之间,以天地为师,妙化自然。但即使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无法解决艺术创作中造型准确的问题,这也是长久以来国画作品中刻画人物、动植物缺少精准造型的根源。
徐悲鸿旅欧留学期间,接受了严格的西式绘画训练。他对西方绘画的造型能力感悟尤深,认识到写生素描是研究造型艺术规律与表现形式的本质语言。因此在归国之后,无论是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还是在学院里的教学中,他都视素描技法为绘画的基础,积极提倡和大力推广,以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正因为徐悲鸿具有高超的素描功底和写实能力,他所创作的人物肖像以及动物都十分逼真。如他早期创作的人物肖像《老妇》《抚猫人像》《远闻》《箫声》等,后来创作的《珍妮小姐画像》,以及诸如马、牛、雄鸡、喜鹊、狮、鹰、野猪等动物形象都极为传神,具有准确的造型和鲜活的个性。
从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两馆所藏徐悲鸿的国画作品看,其中一些作品即体现出他深厚的西式素描功底,如动物造型十分准确,符合生物解剖学原理,连物体表面的光色差异,也通过笔触的变化而表现出来,反映了他精准扎实的艺术功力。
徐悲鸿一生创作的绘画作品,其数量可谓浩繁,其品质可谓精美,从而使他享誉近现代中国画坛。今天,我们探究其绘画的奥秘,自然离不开他留下的绘画作品,也离不开他继守传统佳法、采融西方艺术的创作之路。融中西文化、艺术为一体进行自己新的创造,这便是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风貌。
请从美术鉴赏的对象、所运用的能力、过程、目的、本质特征五个方面阐述:什么是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
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
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
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
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
1.感悟鉴赏:
[编辑本段]
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2.社会学鉴赏:
[编辑本段]
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单靠表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
3.比较式鉴赏
[编辑本段]
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引导我们去寻找原因,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会的因素了。至于具体对比哪些内容,还需要依靠感觉的指引,所以比较的方法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