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粮食画的历史渊源
重庆五谷粮食画艺术初起于唐,盛于清,清乾隆时期曾经一度成为重庆府敬献皇帝之贡品。五谷粮食画起源于盛唐,盛唐时期生产力水平较高,文化文明程度较高。
杜甫在《忆昔》中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举仔米流迅渗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于是就有市坊之间悄然兴起的五谷粮食画制作,寓意并庆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五谷”因流传区域不同,其具体种类也略有不同,但皆为粮食的总称。而且其具体功用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所阐述:“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民之所依的“五谷”,上靠天时,下依地利,往往人类不能自主,尤其是在农耕文明时代,所以就有从宫廷到民间的祭祀活动:“春时东耕于藉田,引诗先农,则神农也”(《汉仪》);“坛于田,以祀先农”。(《五经要议》)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农耕文明中,祭祀往往是一种人与天地进行沟通的仪式,而祭品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祭祀中发生变化,“五谷祭祀”便在种种条件下,成为与“三牲祭祀”并列的祭品,然而五谷总有先民尚飨之意,后逐渐在全盛时代演变成一种艺术品,既不脱离祭祀本体,又可提升其审美价值,但五谷粮食画形成并能广为流传的前提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所以,民间五谷粮食画的形成与发展不及寺庙强大。
在我国历史中,寺庙经济一直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在宗教仪式中,因教义关系,“五谷祭祀”的地位极高,五谷被视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祭祀之余,将祭祀所剩之五谷拼缀成画的可能性更大。
不论基于何种原因,关于重庆五谷粮食画艺术的起源出现在清朝流传下来的一则故事里:清乾隆朝元年,即公元1736年),江浙大旱,后波及全国半数以上省份,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曾将所见绘成《千里饿殍图》,呈报乾隆,乾隆下令,从天府之国四川运粮救急,可运粮赈灾过程中,下级官员中饱私囊,朝廷大员、州县衙门与地方势力勾结,欺压百姓、克扣国粮,全国上下粮食再次紧缺。乾隆皇帝十分愤怒,派钦差大臣前去调查,钦差大臣路过四川重庆府,老百姓得知钦差到此,便向钦差申诉官员如何克扣官粮、欺压百姓。钦差闻言大怒,便想出一法,叫老百姓写万言书由他转呈乾隆皇帝,为了更加体现粮食的金贵和引起皇帝对粮食问题的深度重视,钦差让民间艺人用五谷杂粮做成正昌汪万言书。这份特殊的万言书转呈皇帝后,承办贪官、开仓济民,乾隆并将此万言书妥善保存。
这是关于重庆五谷粮食画艺术的起源具体的故事记载。此后,五谷粮食画在西南地区,尤其是重庆十分兴盛,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形成了诸多流派。
五谷粮食画艺术总与大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文革粮食画”相继产生,从此业已流传近千年,失传百年的五谷粮食画又再现民间,真正有体系的传承也重新开始。
重庆五谷粮食画艺术的第三代、四代传承人唐述清和唐帮东开始恢复祖业,继续从事五谷粮食画创作于研究,唐述清老先生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依然指导、从事五谷粮食画创作,并开始注意总结五谷粮食画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规律。
重庆五谷粮食画艺术真正开始新的艺术起步是从第五代传承人唐大焱开始,作品《五谷丰登》,在中国第十届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上获奖,标志着五谷粮食画的艺术创作得到了业内的重新肯定与认识。
“五谷文化”源远流长,五谷粮食画艺术是中国五谷文化的一个缩影,说明在漫长历史演变中,人们对于五谷的认识程度和价值辨别已经提升到一种艺术美学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