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時期都産生了哪些交響音樂?
浪漫主義時期産生了如下的交響樂。
一、浪漫主義時期
浪漫主義是十九世紀初期誕生的維也納古典音樂學派之後的一種新的音樂流派。而在這一階段,音樂家在創作上體現了對主觀情感的推崇、對大自然的喜愛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在藝術表達上,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産生了一種浪漫主義的思想和風格。
作品中充滿了強烈的主觀情緒與個性,每一位作曲家的創作都具有鮮明的個性。作品突出了國家意識,作曲家的創作往往紮根于本土的文化土壤,特别是後期的浪漫主義。
二、産生的作品
1、《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是繼《藍色的多瑙河》後,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一本巨著。1868年完工,于同年6月19日首次在維也納上演,這是作者本人的作品。奧地利的維也納郊外,坐落着一大片茂密的樹林。這裏也是維也納衆多著名作曲家的聚集地,那裏的美麗景色常常會給他們帶來靈感。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碰銷由一個引子和五首圓舞曲組成,後來又有人改編成管弦樂曲和混聲合唱。
2、《幻想交響曲》
法國的柏遼茲是《幻想交響曲》的代表,他是浪漫主題交響樂的創始人。《幻想猜吵碼交響曲》是一本具有文學标題、浪漫主義和自我傳記的著作,其副标題爲“一位藝術家的人生片段”,五個章節的故事主線通過比較詳細的文字标題提供給聽衆。
3、《田園交響曲》
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的作品《田園交響曲》,這首曲子于1808年完成,是穗哪他爲數不多的幾個樂章都有名字的樂章,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當時貝多芬的耳朵已經聾了,但他的作品卻是表現了他對自然的眷戀,是一部充滿了記憶的作品。
古典樂派、浪
爲流傳的“黑獵人”民間傳說,舞台上展示了一幅幅地道的北德森林鄉民風俗畫。��亍⒈炊喾葉嘉�鹿�?
族歌劇的發展作出過貢獻,不過他們的《魔笛》、《費德裏奧》中的“民族性”尚不完備,雖用了德語歌詞,
音樂也具德國特色,但描繪的卻是東方的神話還施按刻短嚴或西班牙的故事,而《自由馬甚标标支射手》以濃郁的民間氣質的音樂素材
(獵人的合唱、安限包精數微概查知部豐姑娘的歌謠、鄉民們的阿勒曼德舞)和德語說白的“歌唱劇”的傳統樣式,緻力于德國偏僻村
莊、森林景色的描繪和德國民族思想感情的表達是十分成功的。
浪漫樂派鋼琴詩人肖邦(1810—1849)是波蘭愛國主義鋼琴家、作曲家、中歐民族樂派先驅,其
作品極富獨創性和民族性。瑪祖卡、波羅奈茲貫穿其一生的創作生涯,他把這兩種波蘭民間舞曲體裁提高到音
樂會樂曲體裁水準。他作有57首瑪祖卡舞曲,創造性地運用其特性節奏與民間調式和聲,使其更具有鮮明的
民間色彩和波蘭民族氣質,成爲充滿答劇制修鄉析翻詩意的器樂小品。作引雷院弦求武食劃品中有對民間風笛的模仿(《C大調瑪祖卡》,Op
.24之二),有的采用主屬和弦交替演奏,析刻畫民間樂手演奏的聲響(《D大調瑪祖卡》OP.33之二)
。他作有15首波羅奈茲舞曲,完全脫離了舞蹈,不變觸右誤關魯再是炫技式的外在效果,注入嚴肅的思想内容,成爲風格
獨特,剛毅、豪放進行曲式的戲劇性音詩。肖邦把波奈茲舞曲同戰場、軍隊、古波蘭的榮耀連在一起。這兩種
舞曲體裁都體現了同波蘭祖國精神的聯系。
浪漫主義音樂全盛時期德國最後一位古典主義者勃拉姆斯(1833—1897),對民族民間音樂抱有
深厚感情,他是德奧藝術歌曲的又一名大師。其200多首獨唱藝術歌曲,絕大部分屬于民歌性質的抒情歌曲
。你才決樹雲品歌詞充滿民間生活氣息,音調與節奏都與民間音樂緊密相聯,曲式簡潔凝煉,多采用起源于民間歌曲形式的
燈阻趙探材隊水分節歌。如《搖籃曲》礦川(OP.49之四)是從一本《德意志兒童繪畫着舊呢若未首右讀本》裏選取童謠編成歌詞,分節歌形
式,圓舞曲基調,輕輕蕩漾的伴奏音型。再如《徒勞小夜曲》(OP.84之四)是從下萊茵地區的一首民歌
中選出編爲四段歌詞,旋律接近德維聽換則效皇思明算國民間舞蹈歌曲的質樸風格。還法黃友軍調征《永恒的愛》(OP.43麽定圍娘後之一)是用斯拉夫
民歌譜風威三此夜袁成的。勃拉姆斯1869年和1880年創作發表的4卷21首《匈牙利舞曲》,吸收了斯拉夫和匈牙
利民間音樂的曲調和韻律特點,生動地表現了匈牙利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性格。
歌劇之王威爾改未隊既神凱收鄉第(1813—1901)是歐洲樂壇享譽最高的歌劇作曲家,他的信念是“人人都應保存
其民族所專有的特點。”(列維克《外國音樂名作》第三冊325頁)其歌劇旋律極富形象性、抒情性和戲劇
性,這些旋律多以民間曲調爲基礎,樸素、通俗、鮮明、易記,新歌劇一旦上演,其中許多曲調不胫而走廣爲
傳唱。如《茶花女》中的《飲酒歌》、《弄臣》中的《女人愛變卦》(後被人重新填詞改名爲《夏日泛舟海上
》成爲創作民歌)就燴炙人口,而《遊吟詩人》中的《火焰上升》幾乎已成爲民間歌曲了。
浪漫主義樂派的形成正處于19世紀歐洲各國民族意識覺醒的時期,随着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在音樂史
上出現了第一個這樣的時期,即強調民族差異和民族價值,在音樂藝術發展過程中,民族特征産生決定性影響
的時期。浪漫樂派就其本質來說,無論旋律音調、表現方式,均受民間音樂的影響,并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
樂傳統的基礎之上,強調民族特征和繼承民族傳統。
四、民族樂派普遍追求并刻意表現民族特征借以激發民族意識、
提高民族覺悟
由于法國資産階級革命的影響,随之而來的19世紀20—30年代的革命風暴席卷了歐洲大地,歐洲各
國——尤其俄國和北歐各國民族意識、民族感情日益增強,反對民族壓迫、争取民族獨立的革命鬥争風起雲湧
。同時随着資本主義的發展,浪漫主義思潮的掀起,歐洲各地區進入了民族文化興起的時期。民族樂派的誕生
,顯示了民族文化開始走向了繁榮。
民族樂派是浪漫樂派的一個分支,無論美學觀點和創作方法,都和浪漫樂派一脈相承。他們把浪漫樂派所
強調的“個性”擴大爲“民族性”,把“個性化”發展爲每一個民族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表現特征。其結
果,浪漫樂派所強調的民族民間特征,在民族樂派手中就更加突出而全面了。
俄羅斯民族音樂之父、民族樂派的奠基人格林卡(1804—1857),1836年創作上演的古典民
族歌劇《伊凡·蘇薩甯》是一部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曆史題材的“祖國英雄悲劇”。作曲家采用了豐富的俄羅
斯民謠,借用世界歌劇藝術的形式,汲取德國、意大利浪漫樂派技巧而創作的獨具民族風格的第一部俄國民族
歌劇。1884年創作的《卡瑪林斯卡雅幻想曲》,采用了兩支俄羅斯民間廣爲流傳的歌曲和舞曲——婚禮歌
《從山後,從高高的山後》、舞曲《卡瑪林斯卡雅》作爲主題,用交響音樂的形式進行變奏展開,鮮明地刻畫
了俄羅斯農村生活風俗圖景和俄羅斯民族性格。它成爲俄羅斯交響音樂基石,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說:“所有的
俄羅斯交響音樂,都是從《卡瑪林斯卡雅幻想曲》中孕育出來的。”格林卡十分重視從俄羅斯的民族詩歌中,
從俄羅斯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正如他的座右銘所示:“創作音樂的是人民,而我們藝術家隻不過把它編
成曲子而已。”古老的農民歌曲、俄羅斯教會音調、城市生活歌曲和舞曲等,都是他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在
和聲上盡量避免濃重的縱向和弦性四聲部和聲法,而采用俄羅斯特有的複音、複曲調技法。他的創作實踐爲俄
羅斯民族樂派進入世界音樂先進之林鋪平了道路。
浪漫時期鮮有的全才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位極富個性的作曲家。他的音樂語言,在技巧
上受德、法影響,是具有世界性特點。他的作品中,歐洲式華麗優雅的風格,勝于俄國式樸素的鄉土色彩。事
實上他的音樂仍是根生于民族、民間的現實土壤之中,有些作品直接采用和發展了俄羅斯民間歌曲、舞曲和城
市人民歌曲。如《如歌的行闆》取材于烏克蘭民歌《萬尼亞坐在沙發上》,《第四交響曲》終曲樂章是以俄羅
斯民歌《田野上一棵白桦樹》的旋律爲基礎創作的。《[b]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主題來自另一首烏
克蘭民歌《來吧,伊凡卡》。俄羅斯的民族題材、民族性格始終貫徹在他的音樂創作之中,因此他的音樂仍主
要是獨具個性的俄羅斯式的。
19世紀下葉捷克民族樂派最重要的作曲家德沃夏克(1841—1904)七十年代末出版了二冊16
首《斯拉夫舞曲》,這些包含有波爾卡、斯科契娜、孚利安特、奧特茲美克、波羅奈茲、杜姆卡等捷克、斯洛
伐克、波蘭、烏克蘭等衆多民族舞曲體裁而舉世聞名,得到國際音樂社會的廣泛贊譽。九十年代初他就任紐約
國立音樂學院院長期間,創作了e小調第九《新世界交響曲》,作品中既采用了含有印第安民歌曲調的音調核
心(但反對直接引用原始民歌旋律),又巧妙地織入了波希米亞音樂所特有的氣質;既表達了對美國印第安人
的深情,又懷有對捷克故國的鄉愁,抒發了遠離家鄉的波希米亞人的愛國赤子之心。這部作品結構嚴謹、旋律
優美、民族風格濃郁,是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經典作品。德沃夏克在美國藝術音樂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是位國際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
匈牙利新民族樂派的代表、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教育家巴托克(1881—1945),一生花了幾
十年的時間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間音樂,成績卓著。他與同窗好友音樂教育家柯達伊(1882—196
7)提出“對匈牙利民族音樂再認識”的論點震動全歐音樂界。巴托克爲了進行民族民間音樂的比較與研究,
從中找出匈牙利民間音樂的“音樂母語”,把民歌的搜集活動,擴展到匈牙利本土以外的地區:斯洛伐克、羅
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南斯拉夫、土耳其以及北非地區。搜集、記錄了6000多首民歌,出版了近2
000首。摸索出一套系統科學的搜集分析方法,對民俗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利用土生土長的匈
牙利民間音樂素材,花了10年的時間創作編寫了《獻給孩子們》、《小宇宙》等鋼琴曲集,具有巨大的教育
價值。
從以上論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民族樂派普遍追求并刻意表現其自身的民族特征,他們藝術目标明确
,行爲自覺,欲使音樂文化成爲激發民族意識和提高民族覺悟的手段。這是在新的思想和民族解放鬥争背景下
,由作曲家的民族意識和對自己國家民族的特殊感情所決定的。
五、幾點啓示
從歐洲古典音樂民族特性的分析研究中可得到幾點啓示。
1.大凡有成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音樂家,可以說都是民族音樂家。他們的作品都具有“隻有民族
的,才是世界的。”(趙fēng@①教授語)重要特征。世界各國專業音樂創作,盡管其音樂中心特征有所
不同,但在音樂創作中,将民族性作爲共同追求的藝術目标這一點毫無例外。正如裏姆斯基·柯薩科夫所說:
“沒有民族性的音樂是不存在的。實際上一般認爲是全人類的音樂都是具有民族性的。”
2.加強歐洲音樂文化及世界音樂文化的學習,重視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全球意義,爲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
界鋪路墊石作出貢獻。“歐洲音樂中心論”在我國音樂界,尤其在專業音樂教育圈内影響較深,應花大力氣進
行批判、轉變觀念,正确處理好中西音樂關系。在師範音樂教育中,筆者認爲在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同時,還
應加強歐洲及世界音樂文化的學習與研究。最近一位美國音樂教育專家來信問到:“聽說中國教育工作者有學
好數理化走遍天下的觀念,現在是否有學好世界音樂文化爲走向世界做準備?是否認爲這是未來的必定趨勢?
”(《音樂研究》93年第一期29頁)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重視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全球意義,應該看到幾十年
來西方音樂理論、技法、教育體系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所起的全面而積極的影響。要防止在批判“歐洲音樂
中心論”,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同時,一種矛盾掩蓋另一種矛盾,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學習研究歐洲及
世界各國音樂理論、表現手法技能技巧、創作中的經驗教訓,目的在于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爲使中國民族音
樂進一步走向世界打好基礎。
3.改革外國音樂史教學,在忠實于史實的前提下,從教材到講授應突出愛國主義、人民性、民主性、民
族特征主旋律。目前外國音樂史教學問題不少,使用教材多爲進口教材,内容繁瑣,面面俱到,重點不夠突出
;觀點有些陳舊,甚至有不少唯心主義觀點,宣揚資産階級天才觀、英雄造時勢、個人奮鬥;在評價音樂家及
作品時有的缺乏馬列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及曆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一分爲二,隻看到音樂家的曆史貢獻,看不
到曆史的局限性。當務之急,應組織國人編寫觀點新穎、重點突出的西方音樂史教材。教材中應弘揚外國音樂
家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反對外族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音樂家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熱愛民間藝術、繼承
傳統、勇于探索、開拓創新的創造精神。在充分肯定他們的曆史貢獻的同時,也要全面客觀地評價他們的思想
、美學觀點和作品的曆史局限性。
鑒往而知來,曆史是一面鏡子。“洋爲中用,古爲今用”,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立足于現代,面向未來
。吸收各國優秀音樂傳統,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讓中國民族音樂進一步走向世界,這就是我們學習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