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变化
19世纪初至中叶,在欧洲发生了一种新的音乐潮流,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9世纪后半叶,这就是“浪漫主义”。“浪漫”(Romantic)一词源于Romance(罗曼语)。在文学中指一种中世纪罗春展社取站务达素生化曼语写的讲述英雄人360问答物事迹的传奇故事或诗歌,此处则指1判素点企棉便期善够零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是对传统、古典模式和束缚力权威的种种日胜以味乙频搞而反叛,它重视个性、主观、情感的自由表现和抒发,从而使这个世纪成为钢琴音乐发展的巅峰时代。
一、在音乐内容方面
1、注重个人主观情感体验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理念、社安迫带死明激鸡会文化结构、艺术欣赏观等都料增写具外倍五晚发生了重大改变,作曲家们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抛弃了传统的形式,创作了大量适应社会变革所需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借用中世纪的传奇故事、神话为内除容,来隐喻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歌颂爱情的伟大与崇高、人类的自由平等,他们力图江品在钢琴音乐中表现自己的感情世界,把个人的情感寄托于粉衣广沿香需和作品之中。
在某一程度上说,浪漫主义的本质就是表达、传递、流露、强化个人情感。浪漫主义音乐在客观上夸大和加深了音乐心理刻画能力,丰富了对心里刻画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作曲家们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他们的情感世界,来自对大自然的准最开治样位海析业始微妙观感,来自诗歌、戏剧、绘画等姊妹艺术的启迪,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引发的想象。其中,作曲家个人的生活经历、爱情、传记和各种体验在音乐创字前官理诉原作中占有相当的位置。
2、增强了民族性内容林永施攻电病著县和情趣
浪漫主义的另一显著特征是民族性因素的增加。肖邦对波兰,李斯特对血频和效我弦口吧可蒸马札加、舒曼对德国、格里格对挪威、格林卡对俄罗斯等等,都是他们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本民族的古老传说、故事越实黑弱、质朴的民间音乐素材,在他们的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民族性倾向成为作曲家表达情感的重要部分。原广如肖邦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他的民族爱国精神(如《革命》)和民族形式(如玛祖卡、波兰舞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格里格富有乡土气息的《特罗尔豪根的婚礼日》乱次呀总培丝等等。
3、音乐标题性倾向
在浪漫主义时期,标题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倾向与特征。这时期,音乐经常与新歌求姊妹艺术相结合,如文学、戏剧、美术,尤其与诗歌永高况将判神日越和尼激密切交融。因此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带有越来越诗化、文学化倾向,不但给器乐曲加上文字说明性的标题境两热城起项果水杀住,而且音乐形象也越来越走向直观化,企图用音乐语言来解释文字性内容。如舒曼《童年情景》,13段音乐,每段音乐都有一小标题:如"异国和异国的人民"、"奇异的故事"、"捉迷藏"等,每一段标题都十分形象化地指示听众的思考方向;再如莫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十段标题提示了每个音乐的基本画面等等。
二、在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
1、 炫技性的写作手法
这一时期钢琴的构造日趋完善,出现了一批职业的钢琴演奏家,他们炫耀着高超演奏技巧。为了迎合演奏的要求,作曲家们运用了很多炫技性的写作手法,特别显著的是李斯特。这些手法包括:大量的八度(如李斯特超级练习曲2、4、6、7、8、9、10)、连续的大和弦(如李斯特超级音乐会练习曲1、2、3、4、5、8)、超过八度的分解和弦、快速华彩经过句、各种双音(《鬼火》)、复杂的双手交叉、震音与颤音、远距离跳跃(《钟》)、刮键、重复音(《塔兰泰拉舞曲》)等
2、旋律强调抒情性
由于该时期钢琴作曲家们侧重于主观的生活体验、内在的心理世界描绘,追求富于幻想的、鲜明的音乐色彩,因此触景抒情或借景抒情成为他们的创作特点。这种情感的抒发表现到旋律上,则变为抒情性的音乐语言。旋律波澜起伏,伸缩性很大,如肖邦的《夜曲》、《第一叙事曲》等等。
3、和声丰富多彩、复杂化倾向
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在古典主义功能性的和声基础上更进一步扩展了。和声丰富多彩,通过运用和弦外音、变化音和声、拓展的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等)、复杂化和弦(重属、重导和弦;副属、副导和弦)等手法来获得新鲜的和声效果。同时还大量的增设了没有准备的和不解决的不协和和弦。和声的发展完全超出了规整的范围。
4、调性音乐为主,但有含混之感
浪漫主义的音乐还是属于调性的,但这个时期的调性不像古典主义一样仅限于近关系调。这个时期的调性由于和声的复杂化引导调性的复杂化,远关系的转调频繁出现。如肖邦练习曲作品10之四的中16到27小节便是每两小节转个调。这种调性的频繁转动在浪漫主义的后期更加明显,以致于到了李斯特、肖邦、瓦格纳的晚期创作,其各自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调性崩溃的边缘。
5、体裁多样性
浪漫主义是钢琴音乐发展的巅峰时期,在体裁方面出现了具有浓厚浪漫气质的新体裁。如即兴曲、夜曲、叙事曲、谐谑曲、音乐会练习曲、幻想曲、各种民间色彩的舞曲(玛祖卡、波兰舞曲、匈牙利狂想曲等)、无词歌等等,还出现了小品性的乐曲及小品性组成的套曲(舒曼的《狂欢节》)等。这些体裁在浪漫主义作曲家的手下运用的游刃有余,并得以高度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三、在钢琴演奏风格上的特点
1、多层次音色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家们致力于开发钢琴的各种音色,使钢琴能发出更丰富的声音。作曲家常通过特殊手法、特殊音区、特殊和弦创作出一些前所未有的音色。如肖邦《第一叙事曲》85到86小节的降低六、七级而制造出柔和的音色和降低四音得到增五度而创造出来深沉的音调。因此在弹奏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作品中奇异超自然的声音,和多层次的音色表达。
2、外向化速度
浪漫主义的速度幅度对比夸张,它比古典时期的速度又有了很大的扩展。它最快的能达到每分钟200拍,最慢能到每分钟42拍。强烈的速度对比,给听众听觉震撼。如肖邦《练习曲曲集》最快是每分184拍,最慢是每分50拍;舒曼《维也纳狂欢节》最快是每分184拍,最慢是每分69拍。在速度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浪漫主义钢琴作品开始把自由速度标记出来,该时期的自由速度已经不再受限制,有伸缩地、自由地减慢或加快旋律的进行,随感情而走。
3、夸张、极端的力度幅度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已经非常接近于现代的钢琴,该时期所标记的力度记号也和现代的相符合。力度的范围从pppp到达fff。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强调表现人的情感,包括热情、激动、悲愤等,因此力度起伏很大,极端力度运用的比较多。如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就出现三次fff,华彩中段出现极弱的ppp;第二乐章甚至出现pppp;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前奏曲》仅62小节,却出现四次fff,三次sfff,更震撼的是在50小节还出现了sffff,力度跨越之大令人吃惊。
4、琴人合一的触键方法
在演奏歌唱性乐句时,运用指面内向外“拖”的演奏法,使声音细腻;演奏断奏时用指尖部位向里“勾”,使声音有弹性;演奏慢速时要弹的深一点,使音响饱满;演奏较轻的弱部位、时值短或不重要的经过音或收音时要弹得浅些;在演奏快速的华彩乐句时,只能弹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在演奏这时期作品时不能只用手指发力,我们还要运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在伸张性的地方运用手腕;在连续八度、远距离跳跃时运用肘部;在深沉的大和弦演奏时用大臂。除此之外,在有时还要运用到全身的力度,从而达到琴人合一的阶段。
5、精细化的踏板运用
随着钢琴技术的提高,踏板的运用也越来越细致化。延音踏板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踩法:长踏板、模糊踏板、浅踏板、颤踏板;弱音踏板和持续音踏板也都运用频繁。
总而言之, 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巅峰时期,当时的音乐家们无论是舒曼、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等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们,他们对现代各钢琴学派建立了无可估量的影响;他们钢琴作品为人类留下了高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有什么不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不大的差别在于它们所强调的方面,那是属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问题,浪漫的艺术家将情感的表现置于一切之上,因此,浪漫的艺术中,情感常与形式的规则相对抗;另一方面,古典的艺术家,则寻求形式与内容之间的 理想的平衡,他将情感的力量控制载他的艺术后面,努力协调情和理的要求,因此,和声获得均衡、平静和古典艺术的有控制的品质。 古典的性情,在古希腊达到它的黄金时代,而且成为两千年后文艺复兴的灵感源泉。其实,古典和浪漫始终是交替存在或并存着,因为它们调配着人的天性中的两种基本冲动:一方面,对于传统规范的热爱,需要有情感的净化和控制;另一方面,对于陶醉和狂喜的愿望,使他充满对于未知的渴望。古典并不是没有情感的形式,浪漫也不是没有形式的感情。情感与形式是不可分的。关键在于它们的强调点
浪漫主义的历史动力是多元的、离心的、而古典主义是一元、向心的;
对理性的态度;浪漫主义是鼓吹非理性、非道德,强调唯美,而古典主义崇尚理性、道德;
古典主义的创作目的是道德劝善,所塑造的人物是高大、崇高的贵族形象,而浪漫主义塑造的人物是畸形的、特殊的形象;
浪漫主义的形式是多变,语言是反规范化的,而古典主义的形式是严整的,典雅的,语言是规范化的。
第一,浪漫主义文学崇尚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在总体上对人的感性世界作了新的拓展,个性在自由精神鼓舞下张扬,塑造了充满扩张欲望的“自我”,表达了强烈的个人主义愿望。而古典主义拥护王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第二,浪漫主义强调感情的抒发,偏重理想的追求,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古典主义文学崇尚理性和法则,反对个人感情的自由表达,浪漫主义则认为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是对作家创作的一种束缚,反对用理性观念来认识现实,主张从想象与情感等主观意志出发,追求创作的绝对自由。如雪莱的诗歌,理想色彩和抒情都十分明显,例如《云》等作品,抒情色彩浓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第三,浪漫主义作家反对古袜芦改典主义作家只注重历史题材和宫廷生活,他们接受卢梭“返回自然”的主张和“泛神论”思想,着力于表现自然景物和乡间的淳朴生活,歌颂和赞美大自然。例如济慈的《秋颂》、雪莱的《西风颂》等,都是对大自然的赞歌。而古典主义的高乃依的《熙德》则从正面描写了理性的胜利。
第四,浪漫主义善用夸张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如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解放后的社会,这是作家头脑中的主观想象的产物,是对未来世界的构想。而古典主义则模仿古代,强调“三一律”,如拉辛的《安德洛玛克》就是典型代表。
第五,浪漫主义重视民族传统和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而古典主义则排斥民间文学,推崇古希告判腊罗马文学,追求典雅崇高的艺术风格,尼古拉.布瓦格的诗体理论著作《诗的艺术》是古典哗汪主义的权威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