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義文學有哪些主要特征

象征主義文學主要特征如下:
象征主義者在題材上側重描寫個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極少涉及廣闊的社會題材;在藝術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辭和生硬的說教,強調用有質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對比、聯想的方法來創作。此外,象征主義文學作品多重視音樂性和韻律感。
象征主義文學起源于19世紀中葉的法國,并于20世紀初期擴及歐美各國的一個文學流派,是象征主義思潮在文學上的體現,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核心分支,主要涵蓋詩歌和戲劇兩大領域,其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今天。西方主流學術界認爲象征主義文學的誕生是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的分水嶺。作爲一種創作美學,象征主義與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一道是文學史洞肆李上具有原型意義的三雹行種基本創作美學。
作爲一個國際性的文學思潮,象征主義在各個國家、地區的發展特征不盡相同,這涉及到各個國家民族氣質、文化傳統以及作家個人氣質等等複雜因素。法國的象征主義比較精純,而英美的象納遲征主義則顯得比較駁雜。象征主義文學在詩歌領域内的成就最高,諸多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都可被歸于象征主義詩人之列。此外象征主義在戲劇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關于

關于文學創作的心理機制的相關問題
(探讨)心理學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象征主義文學創作美學思想有哪些

影響到文學創作的心束侵功稱随款聚理學理論,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詹姆斯有關意企船井價藥較些嗎任識流的觀點,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等,精神分析學心理學對文學創作的影響,集中地表現在西方現代派文學發展的曆史過程中。
1.對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
精神分析心理學十分明顯地影響了象征主義文學。象征主義是19世紀70年代殖歡二良動肥課該總文歌始發于法國畫壇的文學流派。1886年讓·莫雷阿斯發表了《象征主義宣言》。主張表現自我的憂郁、愁苦和夢幻,抒發對現實醜惡和人性陰暗面的厭惡,強調用象征的方法表現“有對村煤烈織象引起夢幻而産生的形象”。
象征主義文學思想與創作原則,實際上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先導。其理論依360問答據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無意識理論和自由聯想的觀點,特别是《釋夢》的發表更是爲象征主義文學提供了一把保護傘。
弗洛伊德學說對象征主義的影響主要有如下兩點:首先,弗洛伊德強調:夢,并不是無意義的,它是有意義的精神現象,透過它,人們可以窺到人内心的秘密。現實主義批評家抨擊象征主義詩人的主要理由,是認爲表現夢幻毫無意義,因爲文學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再現“現實”才是文學的根本任務。弗洛伊德有關夢是有意義的分析論斷,或送存麽斤量益序圖正從理論上支持了象預蛋許已客面其濟征主義,使他們充滿自信地表現“夢幻”世界。其次,象征主義和“象征”論,雖然發源于象征主義前驅波德鄉機娘額京阿着萊爾的“對應”論,有一套獨具特色的創作理論,但是,“象征”在象征主義詩人那裏尚未具備十分完善的理論體系。弗洛伊德卻通過對夢的研究,第一次對象征做了系統的、周詳的探讨,對象征主義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弗洛伊德心西苦理學支持象征派詩人大膽地去寫夢。後期象征主義詩人維爾哈倫、葉賽甯、葉芝和艾略特等等的詩歌創作便是證明。
2.對心理小說因少控垂換往也的影響
盛行于歐美的心理小說,其演變經曆了四汽亮礎吧卷三個階段:心理浪漫主義、心理現實主義、心理現代主義。心理浪漫主義偏重于主觀傾訴,小說人物多采用内心獨白的方式表達其思想發展軌迹。心理現實主義則偏重于客觀解析,作者不動聲色地對小說人物進行心理描寫,心理刻畫。以上兩類心理小說仍是跳地永衆很在傳統心理學的影響下,其影響隻是局部的僅限于描寫手法方面。心理現代主義小說的去出現就發生了質的變化,它是以現代心理學爲外在動因的。它主要得力于詹姆斯的“意識流”說和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這些現代心理學在根本上從創作内容到創作方法都影響了小說的發展方向。
“意識流”理論啓發人們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心理描寫手法,如果說心理浪漫主義是主觀傾訴的,心理現實主義是客觀解析的,那麽,意識流手法在描寫人的關聲長合械問移策通除心理世界時所采取的是按人物内心意識的流動去展現客觀事物,或者說是以客觀事物的呈現來展示人物的心靈。
心理現代主義小說的外在标志是空難女直針距損一意識流手法的運用,因此,又稱做意識流小說。它不僅表現表層意識,而且更爲主要的是表現深層意識或潛意識。
從内容上看對意識流小說的演變有過影響的,還有分析心理學派的“集體無意識”理論。這集中排族皇表現在喬伊斯和福克納的作品中,他們着力追求古代神話、“原始意象”和原始象征,他們在作品中通過種種隐喻進行古今聯系和對比,盡力挖出一些沉積在個人無意識深處的原始的思維方式火容獲笑本,以說明人類存在着古今相通的普遍本性。
3.對新“原罪”主題的影響
與傳統文學流派中的“原罪”主題不同的是在現代派文學當中出現了新的“原罪”主題。弗洛伊德的新“原罪”說(相對于基督的舊“原罪”說屋表另斯冷而言),即有關性欲沖動、死亡本能、隐伏的惡性、俄狄浦斯情結和埃勒克特拉情結等方面的理論,爲現代主義作家探索和描繪現代西方人複雜多變的心理,提供了理論依據。現代派文學創作中新的“原罪”主題的湧現,正是弗洛伊德新“原罪”說的影響的結果。
現代派文學中的“原罪”主題,在卡夫卡一系列作品中反複出現。卡夫卡作品主要通過揭示隐藏于人物内心深處的“懼父情結”,來顯示這種“原罪”主題。“懼父情結”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俄狄浦斯情結”,但隻側重其“懼父”的一面,而沒有“戀母”的一面。“懼父情結”是常年做弱者所形成的情結,它“自卑感”有餘,“補償作用”不足,更談不上什麽抗争了。在他被稱爲《孤獨三步曲》的長篇小說《美國》、《審判》、《城堡》中主人公全是在敵對環境裏苦苦掙紮的孤獨的人物,他們都是雖有怨怒而又逆來順受的弱者,他們總是自怨自艾,處于莫大精神痛苦之中。他的短篇小說也大多表現這一類小人物“孤獨的體驗和被排斥的悲怆”,他們處在一種身不由己的處境中,備受淩辱,隻能任人擺布,又總是爲自己沒有勇氣、沒有力量、無能爲力而深感内疚。比如在他的著名短篇小說《判決》中主人公格奧爾格·本德曼把自己訂婚的事告訴他那位“魁偉”的父親,競招緻其父的橫暴無理的責罵;最後他接受其父親叫他投河淹死的命令,奔向河邊,說了聲“親愛的父母親,我可一直是愛着你們的”,便跳河自沉溺亡了。卡夫卡的另一個短篇小說《變形記》,也是表現父權的不可動搖和懼父情結的。
發端于歐洲的現代派文學的“原罪”主題小說首先波及到了美洲。在美國作家奧爾尼的作品中主要是通過人物内心的“戀母情結”與“戀父情結”加以表現的。他筆下的人物,都是處于恐懼和滅亡中的人被某種“原罪”感糾纏,痛苦不堪,互相折磨。在“戀母情結”、“戀父情結”之類“原罪”幽靈的蠱惑下,人物自覺意志往往不起作用,像在噩夢中一樣,總是被一種神秘的力量推向災難和毀滅。在《榆樹下之戀》一劇中,作家所展現的伊本與繼母愛碧之間的愛情悲劇,正與伊本的“戀母情結”有關。在弗洛伊德理論影響下,熱衷于表現這種“原罪”主題的,還有美國作家西德尼.霍華德、赫爾曼‘裏塞、皮蘭德婁等。
4.對文學中反理性傾向的影響
現代心理學對文學創作的影響,還表現在文學領域内激起了對理性精神的公開的、激烈異常的全面挑戰。超現實主義文學便是這一反理性文學潮流中的代表。無意識與夢的見解是超現實主義文學的思想基礎。所謂“超現實”就是“超理性”。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無意識之所以“超過”理性的認識,其原因是,第一,無意識是心靈的本質,而理性僅僅是意識的表層。第二,無意識的本領要比簡單的、直線的理性思維大得多,它能産生“既令人驚奇又令人迷惑不解的結果”。超現實主義所以稱爲超理性、超現實就是因爲它認爲無意識高于理性,無意識反映了人們内心的“自我的秘密”,是心靈活動最真實的過程,是創作的最爲可靠的源泉。而要表現超理性的無意識世界,最好是描寫夢幻世界。
超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個共同特點,便是作品中充滿着恍惚離奇的夢境。這種夢境效果可以通過兩條途徑獲得:一是忠實地記錄夢境,使用的語言也是夢幻式的;二是“造夢”,主要通過意象的“随意并置”和“随意轉換”兩種手法。前者把若幹個本來毫無意義的意象随便串連在一起,比如加斯可尼在《這形象》一詩中把“飛機”的意象與“鹹肉片”、“豬油”、“文件夾”、“黃蜂”等意象組接起來;後者把一個或幾個意象随意地轉換成另一些毫無聯系的意象。比如美國詩人查爾斯·福特在一首有名的八行短詩裏,把正月裏的天空轉變爲一隻臂膀,一個小偷,一張很大的臉,把太陽變成傷口、珠寶、時差、眼睛、露滴、淚珠,把白天轉化爲一份贈品、一首詩、一匹畏縮地慢行着的馬。
5.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影響
中國現代文學創作受心理分析學說影響已是幾次起伏。20世紀20年代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說和廚川白村的生命力論以及他們的文學思想由西歐和日本傳人中國。周作人、章士钊、潘光旦等人用于文學批評;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等創造社作家試圖應用于理論研究及小說創作實踐。當時由于“革命文學”的提倡,心理學派追求表現性意識的表法,一度爲作家們摒棄。
30年代作家們再次借鑒西方文學表現技巧時,心理分析手法又爲施蟄存等作家所應用。魯迅寫第一篇曆史小說《不周山》,寫到“站在女娲兩腿之間向上看”,也隻一筆帶過,并決心以後不再寫這樣的小說了。小說《肥皂》也是從潛意識出發,描寫四銘對街頭女丐的貪欲。20至30年代,心理學派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主要是性心理及其他變态心理描寫。
由于那時中國正處于殘酷複雜的年代,受影響的幾個作家通過創作實踐感到這些表現方法難以反映當時社會政治風貌,也不符合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和審美觀念。
施蟄存是30年代以心理學派理論指導小說創作的主要代表,他寫過《花夢》、《梅雨之夕》等小說,都是以好色之徒爲題材的。
80年代初,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開展,西方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在中國大量被翻譯出版,文藝心理學在中國重新受到重視。因此,建立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的文藝心理學也就勢在必行。
就現代心理學對目前文學創作的影響來說,大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提倡文學表現心靈與幹預靈魂。“文學是人學”的重新提出,文學界充分認識到文學創作是作家精神創造和心靈活動的結晶,再現現實與表現心靈應該是統一的,文學更要重視表現人的心靈,傳達情感。
作家王蒙、高曉聲從文學本身特性出發,認爲文學的職能最重要的是幹預靈魂。其次,心理小說的拓展,心态小說、意識流式小說的崛起。張承志的《北方的河》、鄧剛的《迷人的海》、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都表現了濃厚而深沉、亢奮而激越的情調,使現實主義心理小說在表現人的心靈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并由此形成一種新的文學表現形式——心态小說。
心态小說把現實主義的題旨與現代主義表現手法結合起來,把人物心理意識與外部社會現實有機糅合起來,深入展示人的心靈世界。
再次,關注愛情和性心理描寫。性問題在人類曆史中具有重要意義,因而,性心理也被看作是當代小說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張賢亮的《土牢情話》、《靈與肉》、《綠化樹》所以受讀者贊賞,喬安萍、李秀蘭、馬纓花一組女性形象使讀者感到審美愉悅,都與其“才子淑女”式的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分不開的。性心理本質上是一種倫理與美學的情感,具有社會性。因此也要防止把性問題歸結爲生物本能,忽視其社會制約性的錯誤傾向,防止庸俗低級、色情描寫的污穢作品産生。
最後,注重技巧,促進了文學體裁、形式、表現手法的多樣化。
王蒙的《蝴蝶》、《風筝飄帶》等作品,就是采取意識流時空變幻交叉的各種心理表現手法來結構作品的。随着心理描寫的拓展,當代作家還創造性地使各種文學體裁交叉滲透、融合形成帶有綜合特點的文學樣式,如詩體小說、散文化抒情小說等,這些小說由重叙事的傳統而變爲以抒情爲主導的小說樣式,從作品内容到藝術結構,從表現手段到語言風格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4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