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已老油画绘画作品赏析

陈铸的陈铸油画印象

都说文如其人,其实,画亦如其人。初见陈铸笔下的“岁月·传承”系列作品,醒目的色彩、繁杂然而排列得井井有条的物什、细碎却饱含温情的生活细节,让人一望而知:作品定然出自一位内心晴朗且不乏生活情趣的画家之手。而画面上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不同形制的青花瓷器、线书、镶蓝布边的蒲扇、紫砂壶、小香炉……它们肆无忌惮地占据了整个画面、每个角落。奇怪的是,此番堆砌非但不会令人生厌,反而散发出一股独特的古韵迷香,让人不禁驻足观望。观者的视觉愉快定然是实在而强烈的,否则如何解释紧随而来的冲动——凑得更近一些,以使目光能够一一把玩画面上的大小物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冲动,我想,并非仅仅缘于画面上优雅的中国元素的集结所带来的奇特的视觉效果,而是观者从作品中,真切感受到了画家真诚描绘所传递出来的愉快体验。这些静物并非只是静态的摆设。画面上每一件细微的事物,都散发着醇厚的、鲜活的人情味,画家在赋予它们线条、色彩的同时,也赋予它们生命的灵动。以至于,你似乎在一片寂静中听到花开的声音,听到碧绿的叶、鲜嫩的果、沏好的茶、打开的书,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你甚至依稀听闻主人渐近的轻快的脚步声。画面上的每个细节,都充满了叙述性,甚至生发出可以解读的故事,观者不知不觉地被带入画家一手杜撰出来的时空。所有的这些中国元素,是画家处心积虑罗致入画的吗?陈铸说,其实在创作的过程中,这些形象是自然而然地流于笔端、呈现在画面上的,完全不必预谋。它们早已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俯拾即是。从这个角度看,“岁月·传承”系列,藉由明丽而富有层次的色彩,轻快而自由的笔触,以及不厌其烦的细节描述,画家暗示的其实是自己的雅趣,是享受生活的轻松愉快,并由此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的感染力在于,画内画外——画家、隐形的画中人、观者,一同高兴地分享着画家的中国文化私人教养,以及中国式闲情逸致。除了这组作品,“岁月·传承”系列的其他作品,亦以凸显浓郁的中国味道的静物画为主。画的主题很小,但画家通过对构图的细致分析,对画中物体的微妙平衡,局部强调油画肌理,同时融入中国画及水彩、水粉的技巧,准确细腻地表达出了中国独有的书香气韵。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陈铸的艺术追求:中西融合,东西汇流。“岁月·传承”的魅力,不在它的线条美、色彩美或者浓烈的中国符号之美,而在于画面上的琐物会合起来,赋予观众的一种纯粹精神的印象,一种浓烈的中国式意境。观者似乎被一种不可思议的情绪抓住了,而忽略了它所包含的新奇的构图与中西画融会贯通的个性表现。其实,这种不可言喻、难以传达的情绪,便是画家的热情、绘画表现方式及其所传达的性情和背后的文化积淀,共同作用的产物。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画家与众不同的格调,并逐渐成为“陈铸制造”的绘画符号。“印象”是陈铸的另一个油画系列,画家对岁月·——这一代表着“福州式优雅”的建筑群的迷恋跃然画上。当下的坊巷,记忆中的坊巷,史书里的坊巷,抑或真实存在与画家想象派生出来的坊巷,都成为“印象·三坊七巷”描述的对象。“印象”,既是画家在观察三坊七巷时所取得的第一视觉影像,也是他之于坊巷的种种不可言状的情愫的自然流露。在这组构图明白单纯的作品中,陈铸最关心的是色彩的“总体印象”。作品色彩和谐,富于韵律,似乎抽离一种色彩,整个和谐便将瞬间解体。画家敏锐的色感可见一斑。陈铸企图抓住弥漫在坊巷间的空气特质——宁静、清澈又有几分神秘。他做到了。纯色的并列,略显破碎的笔触,画家显然承继了印象派的流风余韵,他已经不是在画三坊七巷,而是画某个时辰、某个瞬间坊巷给他的印象。无论是《安民巷》、《塔巷》,还是《郎官巷》,那种捕获一景、一地于一瞥之中的感觉,在画面上十分强烈。观者看到的不仅只景物本身,更是一段在一刹那中被凝固起来的时间。而那种转瞬即逝的感觉,又何尝不是画家对今日坊巷面目全非、优雅不再的痛惜,以及对古老坊巷的追忆和留恋?而在《印象·安泰桥》这副作品中,画家画锋一转,在构图作画、空间表现、画面处理方面,融入中国画泼墨的技法。水分流动的自然效果,让笔触表现出一种气韵生动的写意趣味。它的魅力在于其所涵蕴的诗意上。画家所欲唤引我们的,是在晨光熹微、街巷转醒的境地中,青瓦白墙间流转着的一种不可捉摸的情绪。其实景物本身不过如此,只是画家的想象力,才把它变成了一个心灵意境的组成部分。西方绘画的强烈色彩,中西合璧的个性表现,浓郁的中国式书香气韵,在一众画作中,观者不难一眼辨出陈铸的画作。经年沉淀,年轻的画家已经逐渐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陈铸式”,不仅成为画家的个人符号,特立于今日的中国油画艺术领域,亦不失为一张别致的、演绎中华古韵的中国名片。



夏俊娜油画作品赏析?

夏俊娜的画,正是来自她心灵的歌。她出生在内蒙古察合中旗,并在那里度过了她的童年时代。从她记事起,幼小的心灵就一直在全然不解中承受着上一代人的沉重。直到她离开内蒙古,长到很大,这”沉重”依然挥之不去,依旧压在她的心头。父母的遭际转化为她初涉人世时的一种生存体验,当她试着通过艺术”言说官毛激雨伯封日造家”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时,我们看到的正是那些最初的心灵印记。


33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