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者画面表现内容绘画新风格角度赏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360问答居图鉴赏

一、背景介绍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为好友无用师助增影山各粉厚散为定所绘的
作品,创作于
1347
年至
1350
年,许缺导务歌统跑教氢陆益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把学找求景,山
和水的布臵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
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后世赞誉为
“点候神均陆老磁苦画中之兰亭”

此画已念社台总八护尼换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
7
年一直画到至正
10
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联似移不王添加笔墨,反
复画了好几年形异称,使其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专浓民音方巴夜。

明朝末年,
《富春山居图》原为董其昌收藏,后几经辗
转流离,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对其痴迷到决定死
前焚图殉葬,是其侄子火中续型很宣什铁白怎开线石取画,才救下了这幅绝世佳品。
但画卷从此成残卷,焚成两截。前段较小,因画中正好有一
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运速拿这答为“剩山图”
,流落民间;后段
画幅较长,现通称为“无用师卷”
,后被清廷收藏。

1933
德怎湖响促边山岩技简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
“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
文物南迁,
15
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等多地,最终被运
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
1956
年走进浙江省
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

二、艺术价值

首先,中国绘画史上有两大高峰,一个是宋代,一个是
元代。元代包却良显鲜案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个款袁你元成熟期,以《富春山居
图》为代表的传刘取希来统人文画对后代明清山水画主流影响非常大;
另一方面,元代黄公望本身成就很大,
富春山居图》是他
最经典的代表画作,同时其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作品并不多,
后世有艺术家将此画同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提并论,因此
这件作品无论是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历史珍稀程度,都
是十分巨大的;此外,这件作品引起许多人关注,还在于
所描绘的场景,有让人产生一种可居可游的感觉。

其次,在历史价值方面,
《富春山居图》是填补古代历
史空白的极好史料。
元朝重武轻文文人不受重视,
隐居南方石该还超足,
黄公望是其中之一人,他经常与倪云林、王叔明、吴仲圭、
曹知白等大文人相聚,合作山水画,所以《富春山居图》的
创作其实是元朝社会士人文化群体、爱好艺术时代精神、名


绅个人风格等历史背景的综合反映。

最后,在艺术价值上,通过《富春山居图》可以看到元
代蒙古文化对中原文化尤其是南方文化影响不大,南方士人
如黄公望仍继承著宋代传统本位文化,诗、文、书、画创作
仍然是他们的情趣。
《富春山居图》婉委地表达了元代文人
画家自甘隐逸、寓兴和平的心情,这就是《富春山居图》艺
术价值所在。

三、表现内容
该图卷长达两丈,描绘了富春桐庐山水,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缀丛林亭舍,疏密相间,吸收了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了深厚的笔墨功力。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
“凡数十峰,
一峰一状,
数百树一树一态,
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
括出来的杰作。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
收藏。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
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
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
吴洪裕爱若至宝,
寝食与
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
“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
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
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
33
厘米,长
636.9
厘米,是元代画坛宗
师、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黄公望,字
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
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
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
他经常身背行囊,
内置笔墨画具,
但见好景便
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元至正七年(公元
1348
年)
,黄公望开
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
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
最终完成了这
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长六米多,黄公望花
了三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
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山石回旋辗转,丛
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间。亭台渔舟、草木树石。小桥飞泉,景
随人迁,
令人目不暇接。
布局疏密有致,
变幻无穷,
以清润的笔墨、
简远的意境,
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达到了
“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
的境界,
好一派江南瑰丽的秋天景致。

黄公望用一种苍劲干练的笔墨技巧,
秀丽简远的笔风将富春江畔的景色书写
的酣畅淋漓。
他的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
用笔随景物而变化。
画山用干笔擦出
大披麻皴,画树石用浓墨点染。笔势潇洒秀润,墨色透明凝重。用淡墨画山石,
用浓墨点横苔,
高山采用纵向的披麻皴,
平川点上横卧的点子、
线条,
点线相间,
浓淡交错,
形成独特的笔墨节奏感。
在浓墨润泽的树林对比之下,
山峦显得白玉
般明净疏朗,
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
体现出线条与笔墨的审美价值,

誉为山水画之典范。

黄公望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层次感,
前山后山的关系,
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
排列,
而是由近而远地自然消失。
他并不夸张虚境和实境的对比,
而是在虚实之
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
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
但不同树木的
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
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
也都描绘得生动严
谨,比例合度。画面仅用水墨渲染,但深浅浓淡搭配的极为合理,不用的水墨在
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使画面空白具有真实的空间感,给人以挥洒奔放,

一气呵成的深刻印象。
若明若暗的墨色,
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
超越了随类
赋彩的传统观念,
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
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
令人产生亲切
之感,充分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画家在画中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
墨意趣。
在画家看来,
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
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
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通过对这幅
《富春山居图》
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
通过对
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
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对我们的性
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
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说,
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
没有欣赏或鉴赏
的作品,
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
美术作品只有通过
鉴赏才能产生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
握的知识,
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
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
将产生不同的效应,
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
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
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
扩大知识领域。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
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
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却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以中国的
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
助我们开阔眼界,
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
生动而丰富的知识。
外国美术作品,
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所以通过
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
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
漫步历史,
极大的扩展知
识领域。

其次,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
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因此,
欣赏者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
接受教育。
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
青铜艺术,
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
光彩夺目的工艺品,
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
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
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欣赏
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第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
“艺术对象
创造出动的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
。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
作品,
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审美的教育作用,
从而提高人们鉴赏艺术的能力。

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
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
艺术作品看的愈
多的人,
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
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
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欣赏一些古今中
外优秀的美术作品,
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
是提高人们艺术
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
唤起
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
情感的陶冶,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从而改善人
的情感状态,
影响人行为。
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
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
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它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对培养我们的认
识世界的能力
,
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
,
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浅谈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的兴趣

摘要:《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与评述”不仅是美术学习的重 要领域,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创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 浅谈教师如何把枯燥、单调的美术欣赏课变得活泼愉快、丰富多 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从而体现美术教学中教学有法,教 无定法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美术;欣赏;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2111(2011)01-0221-01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 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 欣赏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中学不同年龄阶段 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 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1 创设情境,突出特色,激趣引入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引 起学生共鸣的情境,形成一种学习、娱乐交融的课堂气氛。这样可 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 美术教 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如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播放 作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播放与作品 内容相关的音乐,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 作品的理解。如在《韩熙载夜宴图》一画的欣赏中,放一曲中国古 典音乐,那么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除此之 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建筑、雕塑、博物 馆、展览馆等,把课堂放在教室以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 的氛围会更加浓厚。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吸 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才能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 2 感受情境,自主探索,妙趣横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分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或抽象派、 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可具体地分析其作品对当时的 贡献和后世的影响,也可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所表述的故事情节 以及对画家的轶事,生活史作映衬、渲染,以求得到诙谐或催人奋 进的震颤。教师在分析作品时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 因素去分析,显然学生是不太愿听的,应从作品的“情节”入手。心 理学研究认为这是人的一种求知需要, 因为故事中有情节性、猜 想性、神秘感,十分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如在讲关于梵高的画 时,不妨带一些关于这位大画家的逸事,让学生亲自去体味画家 的生活背景,心理状态。还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中神秘的微笑及 本画在卢浮宫丢失的故事。 所以,采取这种方法欣赏使学生兴趣浓厚,精神集中,思路开 阔,如临其境,不知不觉会受到作品的感染,为教学平添色彩。 3 生活体验,小组活动,志趣盎然 “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要多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静 静的听变为学生自己亲身体会作品。课堂交流是课堂情境中教师 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 这样可以调动 学生的主观感受,以真情实感体会、理解作品,真实表露自己的艺 术情感。如在欣赏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时,引导学 生首先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观察,观其色彩造型。让学生以小 组合作的形式从中找出“人、牛、马”的形象图形,学生在讨论中一 边讨论一边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每一个同学面对画面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教师指导学生在 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活动学习,进 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作品的意义内涵, 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 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4 集体展评,活动延伸,涉笔成趣 “评”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变“课本教学生”为“学生问课 本”,要让学生敢于谈出个人与众不同的真情实感。长此以往,使 学生形成了“凡是课本上的都是正确的,不可更改”的思想,这种 思想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也不利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 解。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思维与想象,这必须扭转学生的这种 观念,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 看法和感受是完全正常的,要敢于否定才能敢于肯定。只有这样 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各抒己见。 “教学是一种旨在引起学校的师生之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 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到 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 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 趣长久保持则必须有一个长久而系统的计划。认真分析和研究学 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 生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 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 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久保持下去。

国内外动漫作品调查分析结题论文。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好心人帮帮忙。

浅论中外动漫发展

回眸中国动画八十年
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要说中国动画,其实历史实在不短了,大伙都知道的米老鼠,第一次和世人见面,是在1928年,那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利汽船》。而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是诞生在1926年,比世界第一部动画诞生的1906年只晚了20年,算到今天已经有80年的历程了。
1926年——1949年的中国动画
要说中国动画的起源,就必须提到万氏四兄弟,(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万涤寰)嘿,要说真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啊,这万氏燃野兄弟都是从小热爱绘画。在1919年,他们看到了《大力水手》、《墨水瓶里跳出来》等几部美国动画,从此是一发而不可收,这兄弟四人一起投入了制作动画的尝试中。咱们开始提到的《大闹画室》,就是他们1926年制作的。在那之后,他们又制作了多部动画,其中还有一部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1935年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不过,这些动画都没有引起大家注意,真正在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的,是1941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这部动画光胶片就有9700英尺长,放映时间长达80分钟,天哪,一秒24帧,80分钟……,即使现在,做这么长的动画,要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也是当可观的,更何况是那个战乱的时期,唉,我们对万氏兄弟真是敏蔽又崇拜,又感激啊——另外要说的就是,万氏兄弟的这些动画,都加入了咱们中国的美术元素,比如工笔画、水墨画,在我国,早期很少有人提到动画片,更多人说的都是“美术片”,就是因为那个时期的动画,都是通过剪纸、木偶、皮影、绘画等独特的手法制作的电影,具有浓厚的艺术美感——唉,其实,这动画片,从开始,就不是只做给孩子看的啊。总而言之,咱们中国动画的起步,其实一点也不晚,那时甚至在亚洲都是比较先进的。特别是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亚洲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就连日本动画巨人手冢治虫,当年都是受到《铁扇公主》的影响才开始决定投身动画的!
1950年——1977年的中国动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动画片,也就是通常说的美术片,迎来了第一个高潮桥段州,可以说是黄金时期啊——除了万氏兄弟投入了新中国的动画制作,一大批技术和艺术方面的人才也在这个时候涌现出来。咱们先给大家说说咱们中国动画另外的几个第一:1953年,我们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在1954年的木偶片《小梅的梦》里,真人和木偶第一次同时出现在了一部片子里。而1956年的木偶片《神笔》,在国际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到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问世,1958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这为我国的美术片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之后,在1960年,令全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啦。代表作品就是《小蝌蚪找妈妈》还有《牧笛》,这两部动画都在国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而且获得了多个国内外奖项。值得一提的是,《小蝌蚪找妈妈》使用的可是齐白石大师的原画,而《牧笛》里的水牛,那也是李可染大师的作品,你想想,这样的两部动画,能不艺术吗?最后隆重介绍的,就是中国动画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这部动画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万氏兄弟中的万籁鸣导演的,片长长达120分钟,分上下两集。这部片子的制作,在当时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那可真是要钱给钱,要人有人啊——这么下本儿,结果当然错不了,这部片子在伦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奖。现在已发行到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看看,这优美凝练的人物造型,行云流水的动作设计,还有戏曲音乐的完美结合,充满浪漫想象的细节处理,啊,真不愧是中国动画的顶峰啊……另外,这个时期著名的动画还有《小鲤鱼跳龙门》,《骄傲的将军》,《渔童》、《孔雀公主》等等等等……估计大伙都记得“渔童”里那个大鼻子洋人吧?但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黄金时期的中国动画落进了低谷,虽然后期也出了几部作品,但题材比较受限制。而且,这段时期对中国动画造成的最大冲击,是对人才的摧残,这场劫难使中国动画在未来的发展,整整缺失了一代人……甚至可以推测,现在动画的低潮状态,除了受外来动画的影响,也有那个时候造成的人才缺失的原因。
1977年——1985年的中国动画
文革之后,中国动画又迎来了一个复兴时期,被称为中国动画的白银时代。在这个新的创作高潮时期,我们的动画制作,不但数量上增加很快,而且形式和题材也不断的创新,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动画片《哪吒闹海》。《哪吒闹海》是一部大型的宽银幕动画,故事情节呢,众所周知,是根据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改编的。在动画里,哪吒不畏强权,勇斗龙王的气魄让人痛快,而结局处,哪吒看到生灵涂炭,引剑自刎的场面,让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除了它之外,像充满智慧的《阿凡提》,简洁幽默的《三个和尚》,还有水墨动画《鹿铃》,风格古雅的《南郭先生》,毛茸茸的剪纸片《猴子捞月》,水墨风格剪纸片《鹬蚌相争》,幽默有哲理的《崂山道士》,还有《孔雀的焰火》、《小熊猫学木匠》《假如我是武松》《天书奇谭》《除夕的故事》《水鹿》《女娲补天》,还有优美感人的《雪孩子》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1985年——1995年的中国动画
时光机进入了85年,在85年到95年这十年间,也是80后接触国产动画最多的时间,这十年,应该说是咱们中国动画的一个转折时期,可惜不是好的转折。这段时间呢,咱们的国产动画也出现了一些好作品,这里面,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动画系列片,比如《葫芦兄弟》,这部动画不论情节、色彩,还有明显的中国风格,都给80后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另外还有《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到现在还是经典。这段时间的单集动画里值得一提的是《山水情》和《不射之射》,这些动画就不像刚才那些系列片普及面那么广了……这些非著名的优秀动画里,《山水情》在国内外获得了多项大奖,但是,它也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因为这个时候,这种精工细作的电影动画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慢慢地开始走向了后来的学院派,而产业化模式制作的外国动画片已经开始冲击国产动画市场。从85年开始,有很多中外合资的动画公司进入了中国,大批动画人才都被这些公司挖角了。而相对的,还有很多外国动画却在这个时候低价卖入了中国市场。《变形金刚》、《花仙子》、《OZ国历险记》《铁臂阿童木》,这些动画大多题材新颖,想象奇特,色彩鲜明,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
1995年——1995年的中国动画
说起这95年以后的动画,唉,确实很难让人骄傲啊,这段时间里,国产动画开始有了粗制滥造,内容幼稚这些问题,而相比之下,进口动画可以说是势不可挡啊,什么圣斗士、忍者神龟、加上后来网络的发达,国外的动画几乎可以同步地进入国内——在这种四面楚歌的形势下,我们的国产动画也开始了反思。这里有几部片子值得一提。首先是1999年的《宝莲灯》,制作这部动画用了4年,投资1200万,它的特点是制作方式与国际接轨,并且,大量的使用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结合,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创举。另外它面向的观众年龄,也比同时期其它的动画提高了,比如邀请了徐帆、姜文、陈佩斯这些名人为动画配音,还有李玟、张信哲、刘欢为它演唱主题歌,制作非常大气,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收益。但这部动画也有缺点,比如有模仿美国动画的痕迹,还有,它内容的定位仍然有低龄的嫌疑。另外一部应该提到的动画就是2002年的《我为歌狂》,这部动画在当时可是被动漫迷们看成是中国动画的希望啊,因为它的定位是一部青春题材动画,不管人物设计,还是剧情设定,都非常时尚,甚至有点叛逆。但是,轰轰烈烈的前期宣传过后,好像却没什么动静了,这部片子没有真的大红大紫的原因,就是大家看到的动画成品,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水平,很多地方都显得很不精细,好多不该用Q版的地方莫名其妙地用了Q版人物,这让动漫迷们都非常失望。先别失望得太早,因为我们并没有停止尝试,这些年,动漫爱好者的热情、努力,加上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使得越来越多的动漫产业基地和动画公司在国内建立起来,这些公司也制作出了大量精美的动画片作品。而且这其中,仍然有很多人在坚持进行青少年动画的尝试,比如动画《隋唐英雄传》,电影动画《梁祝》、我们之前介绍的《雨石》、《风云决》也都是很优秀的作品。通过五天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动画虽然有低潮期,但还是复兴起来了,我们并不缺少技术,也不匮乏艺术,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世界一流水平。所以,让我们,动画制作者和动画爱好者,共同相信,中国动画一定会迎来它再一次的辉煌。
[编辑本段]一、艰难的创始期
谈到中国动画,不能不提及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他们可谓中国动画片的鼻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于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紧接着在1930年又摄制出《纸人捣乱记》。此后,万氏兄弟便不辞劳苦、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国动画的创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万氏兄弟拍摄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钱》、《航空救国》、《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国货的《国货年》、《漏洞》,以及一些儿童寓言片《鼠与蛙》、《飞来祸》、《龟兔赛跑》等20余部黑白动画短片。直至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第一部中国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动画创作。而以钱家骏为中心的当时的一批动画人也绘制了以抗日为内容的动画短片《农家乐》,随后又绘制两部短片。中国动画片在创作初期就时刻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联。同时最早一批的动画人也显示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编辑本段]二、民族风格的探寻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开始了它更为广阔的发展。早在1947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艰难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为新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中国的动画片在此后的发展中便自觉开始了民族风格的道路的探寻,这是时代和世界环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特伟任厂长,此时中国动画人已发展到两百多人。有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国初期是中国动画片蹒跚学步的时期,中国动画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和艺术,主要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在动画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动画风格上不免受到这些国家动画的影响,如《小猫钓鱼》(1952)、《小梅的梦》(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苏联动画的影子。特别是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获奖,令人沮丧的是与会者以为这部影片是苏联的影片。这个误会使中国动画人深刻意识到:“对他国动画亦步亦趋的模仿是不会利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 只能导致中国动画的消减。“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 其实中国早期的动画电影也有这个倾向,万氏兄弟的《纸人捣乱记》便是模仿美国的动画制作,追求的是逗乐搞笑,仅是一部简单的噱头闹剧而已。事实上这也是动画娱乐本性体现,影片给人们以娱乐消遣,才会有观众,才会有市场。同时它在人物的造型设计上仍具有民族特点。
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当中,民族特色十足,将军的京剧脸谱化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民乐,在将军彷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响起,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这部仅30分钟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致力于新的动画艺术手法的探索和动画技艺的提高。在发展中国动画的一大片种木偶动画时,著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钱远达,曾在20世纪50年代远赴捷克学习,师从德恩卡。靳夕的第一部代表作《孔雀公主》,故事情节动人。后来,靳夕拍摄的《谁唱的最好》在技术上非常完美,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受到了局限。当时的文艺政策较为教条,由于过分强调了“政治挂帅”、“革命传统”、“主题至上”,限制了木偶片的进一步发展。钱家骏在1957年导演的《拔萝卜》和1958年导演的《古博士的新发现》就注意开掘动画片的童趣、童心。在1958年中国动画人研制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中国动画增添一个新品种且富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接着又拍摄了剪纸动画《渔童》(1959)、《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也使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到了20世纪80年代,剪纸片技术日益成熟,在此基础上,美影厂又研制成功剪纸“拉毛”新工艺,拍出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该片荣获第十三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和文化部1984年度优秀美术片奖。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获得好评,在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获儿童片一等奖和国内文化部1985年度优秀美术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这一片种在国际国内都得到认可,且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此外,在1960年又摄制了折纸动画《聪明的鸭子》,情趣盎然,活泼生动。同一时期又发明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可谓是最具中国风格的动画片,它将中国的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使中国特有的笔墨情趣完美地再现于银幕,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整个世界影坛。《小蝌蚪找妈妈》(1960)、《牧笛》(1964)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富于韵律的画面、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动画艺术也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此时的动画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高潮。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段。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中国动画片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深入到世界民众当中去。中国动画片因为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动画片在海内外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
可是由于“文革”的影响,中国的动画事业受到了阻碍,发展缓慢。“文革”结束后,百花开放,我国的动画事业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中国的动画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动画创作当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风格”的道路,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新的开拓,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扩大对外交流,中国的动画业也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火童》结合了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等也延续这一创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将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孙悟空形象;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此外,《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也都富于民族风情。
[编辑本段]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
在动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国动画和日本动画的冲击下,同时也由于缺乏市场化操作,动画的回收相对较慢,中国动画以往是纯国家投资,私人不愿投资,从而导致动画者的流失和中国动画业的发展缓慢。中国动画要改变以往的操作方式。为重振国产动画,美影厂历时四年摄制了动画片《宝莲灯》,这是中国迄今投资最大的一部影院动画长片,故事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在画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设计,音乐制作极为考究,同时现代高科技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时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马可波罗回香都》、《哎哟,妈妈》等一批优良的动画片诞生,给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画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动画的大潮中也未放弃这一宗旨。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同时又十分注重教化意义,在动画片的创作中秉承“寓教于乐”,使动画片不致流于肤浅的纯娱乐搞笑。中国动画片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营建了一个动画王国。
中国第一部剪纸片
1958年万古蟾导演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
1926年,万氏兄弟克服了资金、场地、资料等多方面的困难,终于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它也是中国美术片的开始。
国产动画步入21世纪所存在的问题: 国产动画得不到国人支持
原因
(一) 国产动画被国人认为“单纯”、“幼稚”、“无聊”,国产动画教育青少年怎么做人的,十分纯洁,相对适合低年龄儿童,定位过底,跟不上时代潮流。相比之下国外动漫更受到国人的欢迎。
(二)中国动画相对国外较为粗糙,一直被识为动画而不是动漫。配音缺少优秀的声优。
(三)国家对国产动画保护过严, 缺少真正的发展政策。
(四)国产动漫缺少创意,无法真正其到教育的作用。
(五)动画制作没有商业化、市场化,无法真正得到发展。

2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