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吻》的作家是谁?

吻 (奥地利 克里姆特)
作于1907–1908年的《吻》,是克姆特的代表作之一。《吻》是一幅抽象主题的寓意画,他要表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的爱,而是人类的普遍的共性之一:对异性的性爱。这幅画在风格上带有浓郁的伤感情调,也带有浓郁的东方装饰风味,可说是克里姆特画风的最典型的作品,它充分展示了画家独有的艺术特色。画面余模喊上所表现出的爱情,从总的氛围来看,是哀愁与感伤,而不是欢乐与兴奋,甚至还带有某些颓废的色彩。那个高高的男性正紧紧地拥抱着他心爱的情人在亲吻,女人仰着头,闭着眼,似乎正沉浸在恬静而又迷茫的爱情之中。她的双膝慢慢地滑向铺满鲜花的地上,一只手轻轻挽住爱人的颈脖,另一只手和男人的交织在一起。身躯倾斜,正扑向爱人的怀抱。两人紧紧地依偎在一起,而从女人的肩、臂、足以及男人的颈、背来看,他们都被装饰得竖野璀璨的斗篷包码档裹起了赤裸的身体,融入沉醉的情绪中,好像正欲从吻进一步使爱得到升华,因此有的评论家认为《吻》是表现“色情内容”的作品。可是也有评论家持相反的意见,以为从《吻》的境界所反映出来的是苦涩,而非幸福;是伤感,而非热烈,它给人的启示是青春短暂,爱情虚幻。这幅画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强烈的装饰风格。除了脸部、手部和一些花纹外,金色调几乎笼罩了全画。尤其是主体,男女的长袍好像一幅镶嵌画,又像一幅工艺性极强的图案画,这种“镶嵌风格”不仅在油画中绝无仅有,即在工艺中也独树一帜。同时,衣着上的图案纹样也非常别致。男人的是垂直的有力的长方形直线条图案,女人的则是大小不匀的圆形和曲线纹样,这是画家以图案纹样来区别两性的性别,带有暗示或象征的意味。而其色彩与整体的纹样效果,却又是东方风味,有点接近日本的图案纹样情趣。至于男人头上的花冠和女人发际的星星,是爱的象征;它们与地上的花朵互相呼应。而那些艳丽的花朵密集在一起,却如金色的岩石,有人以为这是象征爱情的坚不可摧,但有人以为正好相反,象征貌如磐石的爱情乃是朝开暮谢的花朵,转瞬即会消逝。但是不管人们怎么争议,一致的观点是:它的装饰性的强烈和由此产生的东方情调以及那种光怪陆离的美,的确是前所未有的。至于画中情侣的侧部形象之采用重彩和线描,也显然是受日本浮世绘影响的产物。因此,画家之从东方艺术撷取营养,应给西欧绘画以有益的启

关于绘画家克里姆特的艺术生涯,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作品也充满了有机形式及其所能传达的心理意味,具有令人着迷的叶粉哪场革待若把未魅力。克里姆特的艺术生涯最初始于维也纳,从1902年开始创作以“吻”为中心的系列绘画,其中1907至1909年间的作品最为著名。虽然折射出自己的个人生活,将情人画入其中,但是这个主题受到了象征主义的启发,并与1897年蒙克所绘的同名作品直接相关,而这两者又同时受到罗丹雕塑《吻》的影响。

蒙克的绘画表现了一对身形类似的相拥男女,但是其只是简单的黑色团块,情人的面孔恐怖地融合在一起,仿佛正在吞噬彼此。克里姆特的同名作品则具有丰富的图案,展示着旧色一位未露出面孔的好色男子,受到情欲的引诱,被一位迷人但漠然的荡妇吸引,从而迷失了自己,就要被那个女人拉入下方的深渊。性感而危360问答险的荡妇成为先锋派艺术和流行艺术的普遍主题,方统析里则肉应承种可能要归因于新女性的兴巴边区培样兰起。

克里姆特将他的人物包裹在图案丰富的金箔长袍里,并赋予其明亮的光环,在形式上基府代都受到了拜占庭镶嵌画神圣闪光的启发,克里姆特曾在拉文纳直接学习过这些作品。他复杂的设计和流动的很好板做跟春都否济儿乎平面暗示出个人主观认识与社会关系中所固有的不稳定性。画面的背景是一片野花织就较氢映杀回的地毯,高高漂浮在从未存在过的天堂之上,同时还表达着美与情欲的精神魅力,以及其昙花一现与痛苦的结局。

《吻》包含了强烈的装饰成分,已印省感却宜前有情人那具有异域风情的长袍表现得最为明显。1897年,克里姆特成为了先锋派艺术家组织“维也纳分离派”的22位首创成员之一,并且担任第一届主席。维也纳分离派是国际分离派运动的组成部分,该运动最初于1892年产生于慕尼黑,同年传播到柏林。维也纳分离派不仅替代了保守的艺术学院,而且还包括展示实用艺术在内的多种目标,并打破了各类艺术的等础级划分。在原有的划分中,绘画与雕塑处于顶点,而装取治甚与川的吸饰艺术则属于较低的艺术工匠级别。

23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