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美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野兽派:《裸妇》、《奢侈、静寂、逸乐》(马蒂斯),《夏都的住宅》(弗拉芒克)德国表现主义:《呐喊》(蒙克)、《老国王》(卢奥)、《构图2号》《即兴曲》(康定斯基)立体主义:《格尔尼静帝某两要卡》、《亚威农少女》(毕加索)、《手持吉他的女人》(勃拉克)、《三个女子》(莱热)未来主义:《城市的兴起》(波丘尼),《无政府僧侣的葬礼》、《自由的绘画语言》(卡腊)、《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巴拉)达达主义:《泉》)、《新娘的衣服被单身汉们剥得精光》、《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杜桑),《自然史》(马克斯·恩斯特),《山、桌、锚、肚脐》(汉斯·阿尔普)超现实主义:《永恒的记忆》(达利)、(看报纸的男人〉(马格里特)、《哈里昆的狂欢》(360问答米罗)抽象主义:《线与色彩的构成》(蒙德里安),《黑色正方形》、《白色上的白色》(马列维奇)波普艺术求讨影向刚银:《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洋确你刑快机率万此别致,如此有魅力》(汉弥尔顿),《床》(劳生伯格)新达达主义:波普艺术又称新达达主义。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名词解释什么是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表现主义历史起源表现主义这个词一般用来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反对学术传统的绘画和制图风格,它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来与自然派和印象派相区别。


2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