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法国印象主义美术

法国印象主义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

印象主义是由现实主义引出来,又是从现实主义开始走出去的,形成了另一种流派。当现实主义绘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也就是七十年代日渐衰落的时候,印象主义就出现了。使得二十世纪起始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各个流派。印象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最大不同在于:现实主义是从画室走出来的,可它发现的是错综复杂的社会;而印象主义也是从画室走出来的,但它所发现的却是情感、色彩和变化万千大自然。印象主义画家是由大自然的科学原理来进行表现的各种色彩构成的,也就是说印象主义绘画的出现也不是仅仅因为一些画家个人主观兴趣追求,而是通过大自然科学上的成就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条件。比如太阳能所产生的光波与视觉的关系、光线与色调的关系等,都有了初步的祥旅基成果,画家们初次知道了光学的物理性能与视觉中的色调、明度和饱和度都有密切的关系,而色调不过是视觉在适宜的光波刺激下产生出来的光谱。也就是说印象派的画家们借用了自然科学中的光学原理,把光作为绘画的主人,认为大自然中一切物体的色彩都是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气候、环境、日夜朝暮都是在不同光的影响下产生的不同色彩。

印象派绘画的画家,他们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性是很薄弱和狭窄的,往往是偶然的。他们还常常以习作代替创作,以感性代替理性。印象派画家在发展风景画方面是有贡献的。在描绘自然风景时,他们追求着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从而使风景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具有清新、明亮、丰富多彩的特点。还有就是印象派通过作品反映物和光所产生的印象。印象派还趋向于更快速以及更现代的绘画手法,风景不再只是作品中简单的背景点缀,而成为画作的主角。当然还不会仅限于这一点,它也是一种对描绘“愉悦”的现实的渴望,通过当时的娱乐活动、大自然的美景以及对光线和瞬间无尽的探究。

马奈的《奥林匹亚》,这幅画充分显示了马奈的独创性,虽然马奈并不具备德拉克罗瓦式别开生面的想象力,但他的独创性在于自由的观察方法:“创造形象”的原则和唯己是从的绘画风格。该画结构基于响亮的对比:明亮的前景与暗绿、暗棕背景的对比,裸体的奥林匹亚与着衣的黑妇人的对比。这种无透视感,无阴影层次,以至少了“体积和空间深度”。然而,它却令人不能它对无动于衷,它的色调对比和形象将强烈的作用于观者的想象力。它不是自然的模本,也不是美的典型,它是属于马奈个人的。是马奈独创的。尽管我们不能把形式主义的这笔帐完全算在印象派的身上,但是使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脱离,则与印象派特别是与后印象派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还有的画家有雷诺亚等等。

雷诺亚为法国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题材描绘巴黎生活的喧哗景象和气息,画作色彩鲜丽、节奏明快,画面洋溢幸福感与美感,因此有“快乐画家”之称。他认为绘画不是智性思考的活动,直觉与技巧是绘画的精神本质。然而,他的作品就有《煎饼磨坊的舞会》和《雨伞》的佳作。

新印象派的产生与科学中的有关光色原理的新成果分不开的。而色彩现象不仅在于光与光谱本身,还在于感觉上的分割、互补与综合,这也就是生理反应。他们依据十九世纪初新出现不久的光色科学原理,将物体本身包含的丰富色调先分割开来,然后用光谱中的三原色互补原则,再一笔一笔将色彩点到画面中,所以人们称新印象派为“点彩派”或“分割派”,又称为“科学的印象派”。新印象派画家对印象派不满,认为印象派在用色上还不够科学。于是他们提出新的主张:首先是废除在调色板上的调色,主张把原色一点点地用科学的规则排列在画面上,让人眼的水晶体去混合色彩,从而产生对色彩的感觉,这就是毕沙罗所说的“以光学的调色代表颜料的调色”,再者是主张画面具有永恒和稳定的特点,不是瞬间的。所以,也就可以把这种印象派叫做科学印象派。在新印象派的主要代表是修拉等。

修拉是位创新精神的画家,并且将光与色的表现,他与师辈印象派的技法有很大差异,所有的色彩都不随意点上去的镇橡,而是经过分析分割、互相搭配,以及科学的方法平匀交*点到画面中,就如他画的《大碗岛的星期日》就是以这种技法创作的作品是描写一个阳光普照的星期日下午,人们在公园游玩的情景。修拉在这幅作品中已全面使用“点描法”和印象派的画的笔触有很大分别。让人要从近处看可见到全画均以原色的细点组成,没有线条和色块。可是在远处看又可见到完整的形象,而且由彩色谨谨的细点组合成一片新鲜悦目的色彩,比一般在调色盘上混合的颜色更鲜明强烈。此作品整体给人一种亮丽、新鲜和愉快的感觉,而画中如真似假的景物又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这是一幅成功的新印象派代表画作。还有一幅是《马戏团》同样以彩点技法创作的佳作。

后印象派是由于对印象派的不满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印象派过分重视客观世界的描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所以主张艺术应该区别于照相,要揭示主观世界,重要的不在于写形而在于写意。他们的这种写意的手法是和日本版画及东方艺术的影响分不开的。而后印象派重视的是自我表现,强调变形和夸张,为后来的野兽派、表现派和立体派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经验。正因为这样,人们才把塞尚看作是“现代绘画之父”。应该在形式上后印象派要比印象派走得更远,使艺术脱离现实生活。后印象派的主要代表画家是塞尚、高更、梵高。以下就是分别介绍他们的不同画风风格以及代表之作:

塞尚是法国著名的印象主义画派的画家,又被称为“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其艺术原则成为现代“立体派”和“表现主义”绘画的先导,因而有“现代绘画之父”的称号。他爱画静物和风景,尤以静物最有名,他的构图设计注重形式,通过强调平面性深入的层次实现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从而统一构图以外,他还夸张各个棱角、各种曲线以及自然中形式给人的各种错觉。因为当各种形体相互*近时,看起来常常是歪曲变形的。这种变形方法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手段,它能传达对事物的感情。然而他那丰富的想象、大胆的独创、热烈的激情,说明他已脱离传统的学院派绘画,也有别于当时流行的印象主义,而预示着一种新艺术的出现。印象主义是追求真实地再现自然,追求瞬间印象和光与色。塞尚虽然也重视色彩,但不大注重光,他追求的是实在的形体和永恒的视觉,他认为自然万物都与球体、圆锥体、圆柱体相似。他对景与物的这种独特体积感的理解与表现,成为后来毕加索立体派的先导理论,他的独特的主观与造型色彩等的见解,也大大区别于强调客观色彩感觉的印象派画家们。后来他成为立体主义的先驱和各种理性化抽象艺术的开拓者。不过塞尚的绘画仍然保留了古典的形式观念,因此严格地说,他只是一把打开现代艺术的钥匙。他也画人物画,他的画不太重视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的刻画,与他的静物画有许多类似之处,但其中也有非常洗练、生动传达个性特征的作品。表现自己的主观想象则成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依据。后来许多现代流派都受他的启发。例如:《玩纸牌的人》的作品是着眼于色调和体积的关系和以光色构图为基础的统一风格,他借助冷暖色交替推移的方式构成对象。他还留下的不朽的作品有:《穿红马甲的孩子》、《红椅上的塞尚夫人》、《静物》等。

高更是法国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他起步较晚,早期的画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他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社会,包括传统的艺术趣味。他不但对埃及古代绘画很感兴趣,而且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们的风习和艺术。被称为“原始人产最高典型”。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他的画描绘了别人没有发现的美——质朴的原始美。他以及的热情非常真诚地描绘了土著民族及其生活。高更的艺术对现代绘画影响极大,他被称为“象征派的创始人”。高更的绘画风格也与众不同,他用不加调和而并置的色彩来表现海岛居民的生活,不强调明暗变化与立体效果,以浓厚色调平涂和装饰性构图创造一种原始性氛围画面,给人以潜在生命的蠕动感,一种永恒性、象征性,并带有神秘色彩的气息。在他晚年时,创造了著名的大型油画如:《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表达了他一生的坎坷迷茫和苦闷的心境。他喜欢自由自在而又热情地去画画,使他创造了许多表现土著人风俗的杰作:《海边两少女》、《玛丽亚礼赞》、《土著女人》、《大溪地妇女和鲜艳的芒果》、《手捧水果的女人》、《不列塔尼农妇》、《游魂》、《高更的夫人》等。

梵高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他学画起步较晚,他是荷兰人,并且到过巴黎,当时有一股印象主义绘画运动,使他大开眼界,竭力想冲破印象主义的局限性开始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由于他关心人,要求自己的艺术有益于人,所以不管他运用怎样“任意的色彩”或夸张的造型,他总是注意对象内在的生命,注意人物的性格及其思想。所以他画的穷苦的劳动人民,但是寻找他思想的模特也是不容易的。即使后来被病魔缠身,梵高仍然大量作画,不断地从自然那里吸取素材,把对生活的热情转化为画面中的色彩,用他那常人所没有的火焰般发疯的感情来描绘翻滚的麦浪、旋转的太阳、醒目的林道、可怕的乌云、即使的风景,把他心中的那个永恒燃烧着的自然,用他燃烧着的感情和画笔勾画出一副副奇异非凡的色彩交响画。他的艺术很像中国画中的泼墨上水,他也的确从日本画与中国画那里吸取了许多养分,形似与否是次要的,燃烧的感情表现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是打动每位观画者的关键所在吧。难得的可贵是他对绘画的热爱超过了他的生命。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故乡荷兰的风格,亦有法国画坛已流行起来的印象主义的影迹。他留下的流传百世的不朽作品:《向日葵》。其它作品如:《吃土豆的人们》、《夜间咖啡店》、《自画像》、《星月夜》等。

现代主义的起源,在“后印象主义”中被用来泛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其中杰出者有塞尚、凡高、高更和劳特累克等。实际上,后印象主义并不是一个社团或派别,也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和宣言,而且画家们的艺术风格也是千差万别。之所以称之为“后印象主义”,主要是美术史论家为了从风格上将其与印象主义明确区别开来。然而,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在描绘大自然转瞬即逝的光色变幻效果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他所关注的,是在画中通过明晰的形,来组建严整有序的结构。凡高和高更则专注于精神性与情感的表现,其作品渗透着某种内在的表现力和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20世纪以来出现的许多与传统美术流派不同的美术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它出现的原因是:20世纪以来,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艺术家们敏感地关注到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由此造成了一些新问题;同时他们深受20世纪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更多的吸收了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时代的快节奏;感觉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惑;感觉到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同时他们又具有用现代美学成果和现代科技成就进行创作的探索精神。也就出现了象征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等。

象征主义是强调不以客观现实和观察为准,而以更富主观性的推理或情感想象为表现内容。象征主义艺术家本能地直觉到,深刻的真理不可能得到直接表现,而只能通过特定的象征、神话或情感氛围间接地表现出来。象征主义绘画努力追求不加说明的直接情感效果,认为情感与观念一致,线条与色彩一致。"形式之和谐与理念之合理的一致,决定了装饰之美与精神之美的一致",而色彩则能达到思想的中心,综合的线条和色彩能够表现思想。在象征主义中,高更的绘画方法倾向于象征主义,因此也就影响了一些画家。被认为是象征主义主要代表的画家有:莫罗和雷东等。

莫罗是象征主义绘画的中心人物,他大胆地使用象征符号,而且不怕触及最怪诞的题材。他以描写神话和宗教题材的充满情欲的绘画著称,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妖艳而邪恶,画中充满了异性的冲突、生与死的谜语、善与恶的寓意。莫罗作的《施洗约翰的头在显灵》,这幅画中披着薄纱和珠光宝气的莎乐美,手指着施洗约翰被斩下的头,鲜血淋漓。圣光四射的人头与莎乐美冷艳的人体互为映衬,创造出一种奇异的气氛:莎乐美的面容被描绘得庄严而严峻;淫荡的舞蹈,必然会唤醒年迈的希律王麻木的感觉,她那眼神集中、双目像一个梦游者那样瞪视,但她既不看颤抖着的小君主及她的母亲–那个残忍的希腊罗蒂,她此时正冷酷的凝视着莎乐美,而莎乐美则行若无事。画家把官能的美感和灵魂的恐怖感不可思议地结合在一起。画面的描绘极为细致,莎乐美身上的饰物和薄纱被画得极富质感,环境既真实又充满阴森可怖的神秘气氛。

雷东法国杰出的象征主义画家。从1870年直到他50岁的时候,他一直只用黑白两种颜色作画,他的木炭素描和平板画发展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画面带有强烈的梦幻色彩,人体或者人体的某一部分被和植物,动物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揉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独眼巨人》属于艺术创作第二时间,这幅画表现了希腊神话中有一位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画面上这个独眼巨人正从地下爬出来,他用一只眼睛觊觎着深埋在地层里的一个裸体女性。这个裸体女性是欢乐的象征,但她似乎还在沉睡,巨人的野蛮凶猛的心灵中也依然存在着欲望和欢乐的要求。雷东用这个巨人的形象来象征生命的原始欲望的巨大力量。然而,与象征主义相比,表现主义对主观性的强调更其极端。同时也与凡高艺术最为接近的"主义"就是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把直觉看作是认识世界唯一的方法;在绘画方面,题材选用孤独的人生、内心的悲愤、极度的痛苦,艺术表现使用刺激的颜色、动荡的线条、粗野的轮廓、夸张的变形,表现一种阴暗、低沉、恐怖和神秘的气息。代表人物有蒙克、康定斯基等。

蒙克是一位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他最重要的作品《呐喊》,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形似成形婴儿的小人张着口从桥上跑来,远景是海湾和落日景象,天空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颤和恐怖,仿佛整个自然都在流血。蒙克后来在谈及此画时说:“我和两个朋友一起走着,夕阳西沉,天空变得像血一样红,我忽然无精打采,极度疲倦地止住脚步,黝黑色的海峡和道路显示着血与火一样的光舌。朋友走着,我却一个人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感到了自然强烈的呐喊。”他还有的作品:《病孩》、《母亲之死》和《在灵床旁》等。

康定斯基早期绘画,历经印象主义和新艺术运动装饰等各个阶段,但都以对色彩的感受为特征,许多是以叙事的童话性为特点的。这些童话,是他早年所感兴趣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和神话的怀旧。继印象主义之后的是搞新印象主义的图案和色彩,而后又在更加自由奔放的野兽主义里涉猎了一番。在《构图,2号》里,骑手和其它人物,已经变成色点或线条图案了。画面的空间,排列着颤动的、急速运动状的色块,故事也就淹没在这抽象的图案之中。此时,已经在吸取野兽派色彩组织含意的康定斯基,开始用从音乐那里得来的加标题的方法来表达意图,象“构图”、“即兴”、“抒情”等等。大约在1910年,他画了一幅粗野、激荡,色彩和线条形状相互穿插的水彩。从这幅画开始,所有的描绘性和联想性的要素似乎都不见了,大概这是抽象表现主义形式的第一个例子。这幅画是不是康定斯基画的第一幅全抽象绘画,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永远不会有答案了。但是,毫无疑问,是他给了这一类型的绘画以原动力。他运用了与音乐相类似的性质,发现了抽象表现主义的课题,这个课题就是:艺术家的意图,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不要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来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应或决断。在第一次涉足于抽象之后,就再继续坚持这个方向,但在1912年的作品《带黑色的弓形,154号》中,特定的主题和视觉的联想都消逝了。这幅画中所显示的猛烈冲突的动势和紧张,是色彩和形状的互相冲突和紧张,犹如某种星际大战似线条的冲突和紧张。从这一点出发,艺术家继续创作了一系列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杰作。在这里再介绍一下1914年他的大型季节系列画《秋》和《冬》。《秋》的色彩更为浓重得当。《冬》在小碎色块的加速运动和旋转、交错、飞溅式的线条方面更为活泼、生动。艺术家通过表现手法,甚至是抽象手法的描绘力量,提示了季节的某些特征。

到1920年,康定斯基还是继续以自由抽象的手法作画,这是他大约在1910年首创的。他在莫斯科追溯往日的岁月,他开始在一些绘画里搞规则形状、直线或几何曲线。1921年,还是接着搞几何图案,并进入了他生平的另一个主要阶段。康定斯基受过马列维奇、罗德琴柯的几何抽象和构成主义的影响,这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尽管从自由形式变成了以规则、僵硬的线条勾边的彩色形状,但康定斯基的绘画依然保持着剧烈的节奏感,保持抽象形式的继续不断的冲突活动。《白线,232号》,是一件过渡性的作品,主要的色块,是以一种松散的和气氛性的手法来处理的。但这些色块被一种很强烈的直线条图案和规则的曲边色块所强调,使作品有一种受几何形控制的轻快感。圆是一个中心母题,从1920年代中期以来他就乐于此道。大概这是可以用来表现宇宙空间和星系的相互作用的主题,而且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吧。个人的抽象幻想,是他后来那些年的主要出发点。有时他把小而自由的形状,任意散布在统一的色彩背景上;但又一些时候,便回到一种尽可能少的要素安排,好象是在净化他的手法。康定斯基最后的一批绘画表明,现代艺术中一批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人才。

野兽派不论在笔触、造型还是色彩运用上都越出了当时的画风常规,奔放狂野,被一位批评家诙谐的称作野兽群,野兽派由此得名。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他们的领袖人物是马蒂斯,他学习东方绘画、非洲雕刻和工艺品的表现手法,主张用大色块和粗犷的线条构成变形夸张的形象,追求单纯化的装饰效果。

马蒂斯他的早期绘画曾受到塞尚、高更等人的影响。在经过了几种风格的尝试之后,他于1905年前后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通过主观的色彩而不是光和影来描绘物象。他说:“我把色彩用作感情的表达,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抄袭。我使用最单纯的色彩。”他作画,偏爱用平涂的画法。他把绘画视为平面的装饰,而有意减弱画面的深度感和物象的体积感。同时,他根据感情的需要,将高纯度的平面色块在画中组合,使其形成冲突对比或平衡和谐的关系,产生音乐般的节奏。他的画,造型极其简炼,线条弯曲起伏,笔法轻松流畅,散发着儿童般的天真稚趣,萌发着生命的朝气。他的画,往往传达着某种欢快的情感,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他的这幅画《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充分反映了野兽主义画风的特点。虽然此画的色彩极其浓重和强烈,但整个画面却显得十分沉静。这里的色彩完全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绝非客观的如实模仿。在这幅画中,马蒂斯在人物面部的正中央画了一道绿色粗线;这条线成了全画的核心。不仅整个脸部的造型结构紧紧依附着这道绿线,而且,画中诸多要素都是*这道线而得到统一和平衡。还有的作品有《生活的欢乐》、《红色中的和谐》等。

立体主义运动则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所谓分析立体主义。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进入第二阶段就是综合立体主义。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立体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毕加索、布拉克等。

立体主义重要创始人是毕加索,宣称要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表现形体内在的看不到的结构;他在平面绘画中,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然后将他们相互重叠,极力夸张变形,任意组合或同时展现无数个面;客观世界在立体派的作品中是分裂的、肢解的、零散的,全然不顾对象的具体形态,因而,观众难以理解作品的具体内容。

毕加索在他内心世界处于苦闷和忧郁的时期,曾先后用蓝色和粉红色色调描绘贫困的残疾人、病患者、老人、孤独者、演员、江湖艺人、丑角等,被称为“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还有“黑色时期。在“蓝色时期”的作品:《熨烫衣服的女人》、《两姐妹》等;在“粉色时期”的作品有:《扇子女人》、《马上的姑娘》等;在“黑人时期”的作品有:《土耳其装束的夫人》、《斯坦因画像》等。毕加索在其"粉色时期"中显得温和,甚至可说是温柔起来了。裸体,流动演出的喜剧演员,丑角,马戏场面使他有机会把手法变得轻快,把线条变得灵活,把变形加以强调。他的作品使人想到日本幽灵画家。其特点是一种娇柔的感情,含糊不定的笔触,杂乱的魅力以及并非肯定地放上去的,在颜色上精打细算,却几乎没有体积感的形。他还尝试把塞尚已经开始的对几何形结构美的追求推向极致,创作了颇有争议的、被认为是立体主义开端的《亚维农的少女》。

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在此之后一两年,他的立体主义方法更趋成熟。《格尔尼卡》、《卡恩弗勒像》被认为是他分析立体主义的代表作。毕加索就是从事综合立体主义的创作的画家。

布拉克现代绘画大师,立体主义绘画创始人之一。立体主义抛弃了过去的一切视觉,恢复了绘画的自主,使画成为一种建筑,使对象成为某种比现实还要真实之物。在这一行动中,布拉克起了主要作用。他比所有其他的立体派画家更多地带来不可缩减的具体和一针见血的分析,带来少有的和谐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无能为力的典雅流畅的线条。他的作品有《运鱼船》、《乐器》等。他就是分析立体主义的画家。

由此可见,法国印象派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是巨大所在。

北大通选课的资料

给你几个热门的吧360问答,bbs的course版精华区找的。

开课单位 艺术学系 课程编号 04330040
课程名称 西方音乐史及名曲欣赏 课程周学时 2
英文名称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课程学分 2
授课对象 全校学生
所属领域 D(历史学);E(语言、文学与艺术)
教师姓名 朱秋华 出生年月 1957.10 职称 副教授

课程简布负酒道况讲介:
本课程以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为主线,首先以人文背景为社会环境介绍西方音乐的演变
过径煤叶果势色程,其次从音乐艺术何劳满本身的特点介绍巴洛克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派及民族乐派的
音乐风格,以代表作曲家与代表作品为讲授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的授课
方法,使学生在了解西方音乐发展概况的同时,也能对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及音乐知识有一
个提高。

教材:
秋华,西方音乐史,北大教材科,2000

参考书:
1、张洪岛,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1985
2、罗伯特•希柯克,音乐欣赏,人民音乐,1989
3、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米却频仅呀乐欣赏,人民音乐,19均比陈候战87

任课教师简历:
曾开设课程有:“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现代音乐”、“交响乐名曲欣赏”

主要科研成果:《现代音乐概论》、《德彪西》、《中国传统管弦乐研究》、《中西音
乐文化比较研究》、《音乐创作手法分析》

开课单位 艺术学系 课程编号 04332380
中文名称 西方美术史十五讲 课程周学时 2
英文名称 Fifteen Lectures on Western Art History 课程学分 2
授课对象 全校学生
所属领域 D(历史学);E(语言学线协、文学与艺术)
教师姓名 丁宁 出生年月 1960 职称 教授

课程简介:
西方美术史是十分迷人的,尤其是经典的美术作品。所谓“经典”(classical)一词源自
拉丁文的“c仍拉批须批给路方色于儿lassicus”,意为“第一流的”。无论是学文还是学理的大学生,都应该了解
西方美术史,这是感受和理悟人类第一流的文化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有利于培养自身的
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本课程在博观约取的前提下讲述西方美术史的十五个专题,尤其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维指飞木留时期的美
术和现代主义美术作了较多的介绍。教学将大略遵循这样一些的原则:第一,艺术家和作品
叙述的重点。而且,也较为充分地利用美术史现有的研究成果,对重要作品的内在含义
条分缕析。第二,所选作品量跟大多偏重有人文知识顶季着怎远社对右雨称怀背景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身专业的基础
上拓展和印证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同样,反过来,也可以丰要死今该较略液富他们原来专业的学习。第三,
尽可能疏理出艺术语言发展的主线,目的是便于学生准确地了明越板径友技效说解艺术的发展,体会艺术形式
变化的意义。第四,运用多媒体和幻灯等展示大量的图像。
在条件成熟时,将与国际合作部械合作,组织学生到国外进行实地或原作的考察和研究(另计
一学分)。

未来三年内开课计划及开课承诺:
本课程计划每年开课一次,力争每学期均可开出;认真备课、讲课;为“国际化”的教学设
想积极做好准备。

教材:
丁宁,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北京大措异倒略车学出版社,2003
参考书:
1、Laurie Adams,A History of Western Art,McGraw-Hill,2001
2、Laurie Adams,Art across Time,McGraw-Hill,2001
3、Laurie Adams,Key M体客冲防苗齐缺护onuments of the Baroque,Westview Press,2000
4、Laurie Adams,Key Monuments of the Italian 无作盾鸡激宗请沙减采五Renaissance,Westview Press,2000
5、Laurie Adams,Italian Renaissance Art,Westview Press,2001
6、Ian Chilvers, et al,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Ar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7、Lawrence Cunningham, et,Culture and Value,CBS College Publishing,1982
8、E.H. Gombrich,The Story of Art,Phaidon Press Limited,1979
9、James Hall,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Symbol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Art,Ic
onEditions,1995
10、H.W. Janson,History of Art,Harry N. Abrams, Inc.,1991
11、Martin Kemp,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Art,Oxford University Pres
s,2000
12、Edward Lucie-Smith, ed.,The Faber Book of Art Anecdotes,Faber and Faber L
imited,1992

任课教师简历:
丁宁,男,45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调入北大前,曾执教中国美院美术史论
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93-1994年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美术史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
8年为哈佛大学美术系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专著有:《美术心理学》、《绵延之维——走向
艺术史哲学》、《艺术的深度》和《西方美术史十五讲》等;主要译著有:《传统与欲望—
—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毕沙罗传——光荣的深处》、《注视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
四论》和《媒体文化》等。在《文艺研究》、《英国美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
余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和省部级“优秀教
师”称号。

开课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 课程编号 01130870
课程名称 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 课程周学时 1
英文名称 Human Sex, Reproduction and Health 课程学分 1
授课对象 全校学生
所属领域 A(数学与自然科学)
教师姓名 程红 出生年月 1945.6 职称 教授
课程简介:
本课程每学期开一次。简要讲述人类生殖器官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人类受精、生育、性的
发育与分化、性反应、性功能的调节以及青春期的生物学、生理学基础知识,并讲述人类
遗传病、性卫生、性行为、性传播疾病等基本知识。讲课以多媒体方式进行,并辅以录相
、VCD等手段辅助教学。

教材:陈守良,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北大出版社,2005

参考书:
1、许世彤等,性科学与性教育,高教出版社,1996。
2、吴阶平等,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霭理士,性心理学,商务,
4、阮芳赋,性知识手册,科技文献,
5、凯查·杜里安,人类性学基础,农村读物,
6、王明辉,古今性知识杂谈,人民卫生,1998

任课教师简历:程红,1988年起任教于北大生物学系。主讲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脊椎动
物学、动物生物学等课程,研究两栖动物的进化形态。

开课单位 心理学系 课程编号 01639020
课程名称 心理学概论 课程周学时 2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课程学分 2
授课对象 本科生
所属领域 A(数学与自然科学);C(哲学与心理学)
教师姓名 张智勇 出生年月 1964.1 职称 副教授

课程简介:
本课程比较全面地介绍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方法,主要研究领域,如感知觉、学习、记
忆、语言与思维、意识、智力、人格、情绪、动机、心理障碍与治疗、社会认知、人际过程
等。本课程面向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力求内容全面但不面面俱到,讲解深入浅出。通过讲
解学习,学生要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正确的方法论。本课程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培
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理论和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
程应该是非心理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心理学的首选课程之一。

教材:
张智勇,心理学概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8月
参考书:
1、***.westen ,Psychology,John Wiley & Sons,1996
2、Zimbardo,Psychology and Life,2000
任课教师简历:
教学:主干基础课《普通心理学》主讲人(1998至今);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和北京大学桐
山奖教金(1998)
科研: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九五”青年基金项目(1996)独立主持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管理科学学部基金项目(1996)参与者;日本住友基金会海外资助项目(2000)独立主
持人。

发信人: BlueDanube (龙十四·兔十四·blue回来了:))), 信区: Courses
标 题: 课程介绍:西方文明史导论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7月05日15:43:12 星期六), 转信

开课单位 历史学系 课程编号 02131250
课程名称 西方文明史导论 课程周学时 2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课程学分 2
授课对象 历史专业及非历史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所属领域 D(历史学)
教师姓名 朱孝远 年龄 职称 教授
课程简介:
用中国人眼光透视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专题讲授西方文明的特征、民族性格、国
民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优缺点,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认为东西方
互相整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
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简历:
美国俄勒冈大学博士,北大历史系教授, 博导,入选北京市百人工程、北大跨世纪优
秀人才工程和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讲授
二十多门课程,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及史料翻译45篇,其中5篇被美国人文科学权
威性检索刊物History Abstracts收录。

感兴趣到***,点选“精华区”查看

1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