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的一生经历
高更
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年)保罗·高更生于巴黎,逝于马克萨斯群岛的法都—差先刑居底矿找刘云才—伊瓦。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耐太给核附集饭持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矿低肥求影参告已点苗费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通过毕沙罗卷入了印象主360问答义的天地。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响开始作画,还受到象征主义希快,日本版画以及而听文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新干材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含约措感良永约以欢百资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施地落汉省伯帮吗很愿意过野人的生活践,这使他在39岁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后来因事不得不离开这个热这伟扬觉错秋善负和带的天堂返回法国,这时正好40岁,精力充沛而有主见,保留着尊贵高傲之气。他是位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他总是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高更为什么要到布列塔尼、巴拿马和马提尼克去呢?因为他要到自己认为具有古风的地方去寻找一种不同于我们极端文明的环境和气氛,他在那里找到了天堂一般的环境。明晰的线条、硕大的体李伤块响小地难操积感、生硬的对比色彩,从此他与印象派决裂(1887年),当他回到法国时就谴责莫奈和毕沙罗特有的自然主义幻觉,提出艺术表现的“综合”。
简化了的巨大通给形状,均匀单一的色彩,分割主义,无阴影的光,素描与颜色的抽象化,超脱自然,这就是高更所发现和创立的艺术。但是他的这种幻想和艺术在自己的国家处处走投无路,于是在1891年2月23日他拍卖了30幅作品得到一笔收入策台身举小占强饭,于4月4日乘船前往塔希提岛,历经幸福与磨难,画了不少画后又回到法国。
在1893年11月举办了他的《塔希提人》(Tahiti)画展,结果是彻底失败,在物质操军装讲银尽攻上收入是零。而他那新颖、神秘、野蛮的绘画,迎得了一些崇拜者。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塔希提岛。这样,便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脱保历参陆算吃便十丝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传说。病魔和家庭丧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杀,得救后画了一幅传世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云写血映须动湖行?我们往哪里去?》尔后又移居马克萨斯群岛法都——伊瓦,于1903年5月8日辞世。
《月亮与六便士》背后的高更,疯狂而伟大
有关保罗·高更的故事一再被传记作者和小说家书写,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这部蔽燃完成于1919年的作品以高更为原型,塑造了传奇艺术家斯特里克兰“被魔鬼附了体”一般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不惜伤害妻儿与朋友,甘愿承受饥寒交迫之苦,并最终摆脱了世俗尘嚣,在远离文明世界的塔希提找到了创作沃土和心灵家园。他画下与他同居的土著女子,画下宛若天堂的风景,画下自己对人生的终极思索。在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他在住房的墙壁画下一幅杰作。但在逝世前,他却命令土著情人在他死后将此付之一炬。
《高更在画架前》(1885年)
《月亮与六便士》是如此成功,不仅使塔希提成为艺术爱好者的向往之地,更使高更那超凡脱俗的形象深入人心。
耐人寻味的是,高更的原配妻子读了《月亮与六便士》后,说没找到斯特里克兰与她丈夫的一丝相似之处。高更之子波拉·高更1937年发表的传记《我的父亲高更》更是寡淡得如同一杯白开水。儿子笔下的高更,是艺术家也是普通人,并非是心血来潮从事艺术;在妻子和5个子女之外,的确有数个情人和两个私生子;他没有麻风病,没有失明,没有疯癫,也没有斩断与世俗世界的联系——他始终在与妻子梅特通信,被金钱的匮乏折磨,为朋友的反复无常苦恼,为女儿的夭亡痛苦。毛姆小说里提及的那幅大型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也没被烧毁,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诸多不同之处,不再赘述。
如果说毛姆书中对斯特里克兰的描写有杜撰的成分,那真实的高更的一生更奇葩更精彩。
高更小时候曾在秘鲁首都利马生活,这里洋溢的热带风情,葱茏的植被,馥郁的鲜花,波光粼粼的海洋······一切都是那样的迷人,对幼小的高更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也许从那时起,就注定他会在人间天堂塔希提,度过特立独行又值得纪念的岁月。
17岁时,高更决定出海。带着年幼时对热带生活的执念,高更去了巴拿马。他对那里抱有理想化的幻想,以为会和记忆中的利马宏睁虚一样。到达后才发现现实和理想相距甚远, 没多久就回到法国。这时候,高更遇到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梵高。他发现梵高和他一样,愿意为了艺术甘愿忍受痛苦。后来,便接受了梵高的邀请,奔赴阿尔勒,敲响了黄房子的门。于是就有了《画向日葵的梵高》《布道后的幻想》等作品,当然还有两人争吵,梵高发疯割耳的故事。
《画向日葵的梵高》(1888年)
《自画像》(1888年)
《阿尔勒的葡萄酒丰收》(1888年)
《阿尔勒的夜咖啡馆》(1888年)
《布道后的幻想》(1888年)
《黄色基督》(1889年)
1891年,高更终于踏上了去塔希提的旅程。对他来说,那里是人间乐土,更是给他最好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滋养的地方。他想尽可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隐藏起自己那个来自欧洲的文明属性,他一直没有忘记他的目标——成为一个野蛮人。其实,高更早就有意塑造自己的“来自秘鲁的野蛮人”形象,留长发,穿奇装异服,在圈内人看来,他就是个自大狂。在塔希提这个美丽的南太平洋岛屿,高更的绘画终于有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加重了神秘的象征色彩,充满原始情调。就像阿尔勒之于梵高,塔希提成为高更生命与艺术的盛放之地。
《我们朝拜玛利亚》(1891年)
《忧郁》(1891年)
《女子与花》(1891年)
很多人说高更是浪子,这点不假。就如同《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一样,其生活方式和情感诉求几乎是渣男的标配。无论是在阿尔勒还是塔希提,高更都能和女人打成一片。他这辈子可以说从没缺过女人,也从没负过责任。他也因此受到了惩罚,后来感染了梅毒,疾病不断摧毁他的身体。他几次想自杀,但都失败了早敬。幸运的是,苦痛的折磨让他更体验到了极致人生。提及那幅经典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高更说:“临死之前,我把所有能量都注入这幅画中,这是一种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中的痛苦激情,我眼前的景象如此清晰,仿佛所有的匆匆逝去的事物和生活都一一再现。”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要往哪里去?》(1897年)
若要以对艺术和对自我内心追求的坚持来看,高更也绝对配得上伟大。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所说的,有人成为别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子、执迷不悟的傻子、冷酷无情的负心汉,只为不负心中的热情与理想。人类历史上总会有高更这样富有传奇色彩,又奇葩到让人难以评判其好坏的人存在。
时至今日,他的作品已成为各大博物馆的珍藏,也曾在拍卖会上拍出数亿美元的高价。然而艺术的价值不在其价格。高更1888年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当我的木屐踏在花岗岩地面时,我听见了那种迟钝的、喑哑的、强有力的声音,我一直在绘画中寻找着这种声音······”
“凝望高更的画吧,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够在他的画中听到这种声音。”
《在海边》(1892年)
《市场》(1892年)
《塔希提牧歌》(1892年)
《棕榈树下的塔希提女人》(1892年)
《午睡》(1893年)
《拜神的日子》(1894年)
《你为何生气》(1896年)
《贫穷的渔夫》(1896年)
《完美日子》(1896年)
《塔希提的三人》(1899年)
《扶手椅上的向日葵》(1901年)
《海滩上的骑手II》(1902年)
《呼唤》(19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