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及其风格
超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作品
关于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宣称达达主义是其先驱。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支配法国文坛,其影响甚广,比利时、捷克、南斯拉夫,乃至美国、日本、墨西哥均有影响。其创作以诗歌为主,波及散文、小说、戏剧,在绘画中也有所表现。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出自本世纪初法国立体派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内尔(1880-1918)之手。他于1917年写给苔尔美的信中说:"再三考虑后,我确实认为,最好还是采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它比超自然主义这个词更好。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在扁中还找不到,它比由诸位哲学家先生们早已应用的超自然主义这个词用起来更方便。"由此可见,阿波利内尔创造超现实主义这个词的本意,在于以此来代替超自然主义这一名词。它的最初含义就是寻求超乎现实之上的种种未知现象,包括人生、社会、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诸方面。安德烈·布洛东觉得这一术语最能表达这个文艺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举行最后一次集会而宣告崩溃后,其中的许多成员倒向了超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1924年,法国作家布洛东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1929年,布洛东又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二个宣言,详尽地解释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1930年,由德斯诺斯发表了超实现主义的第三个宣言。这样,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纲领就全面、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布洛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局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任何理性的控制,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偏见。""超现实主义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对梦幻的万能和对思罩陪想的不带偏见的活动的信仰。它要最终摧毁一切其他的机械论并取而代之,以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超现实主义者宣称: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的源泉。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蝗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桎梏。唯有人的无意识、梦幻和神经错乱才是人的精神的真正活动。儿童和疯子的言行,则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例。因此,在诗歌创作中,他们故意使用幼稚的语言和病态的形象来反对传统的美好见解。在绘画中,用混乱的线条与颜色的任意涂抹。在戏剧中,主张用折磨人的野蛮音乐,粗鲁的舞蹈,并用自行车的铃铛,有节奏地敲打货箱、脸盆一类作伴奏。
超现实主义的创作采用的是"自我意识的书写"和"自动写作"的方法。他们主张写作要绝对真实,是纯粹的无意识的活动过程,不通有艺术加工和任何逻辑思维的形式。诗人在写作时,只要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东西快速地记录下来,词与词之间,全靠一种偶然的结合;如果一时没有现存的词汇表达,甚至可以随意用某个字母、符号来代替。反逻辑性是其创作方法的一大特征。这类作用,大多数艰涩难懂,不符合语法结构和逻辑思维的法则,有的变成文字游戏。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亩伏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参加超现实主义集团的作家有布洛东、苏波、查拉,画家阿尔普、马松等等。属于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贡、保罗·艾吕雅等,由于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后来转向进步的文艺阵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风行一时,出现了所谓"新超现实主义"流派,成为帝国主义御用的宣传工具。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实现主义的代表作。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物耐蠢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共同之处,在于其观念的一致性。但从视觉意义上来划分,可分为两个极端:
一是被称作绝对的或表象的超现实主义,是画家通过形式美的手段,揭示他们个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幻想,这类作品具有抽象的性质。
另一个被称作逼真的超现实主义,是画家在创作中把梦境般的象征性物体,在令人惊异的、暧昧的结构中重新组合起来,以具象的方式去描绘物象,以摆脱头脑中惯常的意识,迫使观众接受那种非理性的,逻辑上无法解释的“现实”。
萨
这一幅《记忆的永恒》(一译360问答《记忆的持续性》)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它表现了画家追他大血合顶沿整虽急兴忆童年时的某些幻觉。
一个虚幻的世界,如同在阳光下一切被溶化了的一般节八直德,软瘫的蜡一样的钟表,它们被挂在树枝上,落在不知名的方形体积上,搭在胚胎状的物体上,令人惊疑,感觉莫可名状。这一切是在惨淡荒芜的加泰隆尼亚的背景下出现。这是一幅幻象,一切事物不近情理,却又表现了可知的物体。这些软塌的钟表,如今已成了西方人(也包括我们已欣赏过的中国人)心目中的场行来超现实主义梦境物象的同义语了。
加拉与达危差类利是一对天赐良缘。她给达利带来了幸福,可以让他轻松地保持自己癫狂式的生酒保销药活状态,使达利长期保持了古典画法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平衡。此幅《记忆的永恒》作于1931年,24.1×33厘米大,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背景说明 超现实主义是法国达达派思潮处于困境时出现的一种新兴艺术思潮,它与象征主义一且曾变免却样测为剧样,也由诗人首先提出。第一个使用“超现实主义”一词的是法国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奈尔备督千换慢农度。他于1917年发表的戏剧《蒂丽西亚的乳房》自称是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后来又有安德烈·布莱敦、艾台雅等诗人在巴黎《文学》杂志上公开打出旗号,要推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运动。这我们已在欣赏恩斯特、米罗、马宋等画家的作品中提到过。
第二代超现实主义画家责助陈情有彼埃·罗依(Pierre Roy)、唐吉、马格里特、保罗·德尔沃(Paul Delvaux)以及我们这里要欣赏的萨尔瓦多·达利(1904.5~1989.1)等。这一批画家是专以精致入微的细部写实描绘和可以认识的物体局部为准则,来表现一个完全违反自然组织与结构的生活环境,把幻想结合在奇钢将明础缩特的环境中,以展示画家心中家致硫江谓的梦幻。有人也把这种画称之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
萨尔瓦多空神百·达利承认自己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幻觉,他们象弗洛伊德医生一样,去探索精神病患者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与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真诚反映,这在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对于超现实主义画家来说,这是些至为珍贵的素材。因此,措攻面究曾传达利的许多作品,光我刻的文沙总是把具体的细节描写和任溶四怕种飞无翻愿管地意地夸张、变形、省略与象征等手段结合地使器谁载九未子村效用,创造一种介于双互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读他的画,人们既看懂所有细节,从整体上,又感到荒谬可怖,违反逻辑,怪诞而神秘。这种“潜意识”的景物,其实都是画家主观地“构思”出来的,根本不是什么潜意识或下意识的感情表达。
达利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影响最大,持续的时间也最长。不仅他的画,还有他的文章、口才、行动以及他的打扮,都无不在宣传他的“超现实主义”。他在发挥和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上,可以说超越了他们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群体。他的有些作品除了传达无理性、色情、疯狂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哲学观外,有时还反映着人们的时髦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