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象征主義文學怎樣從出現走向衰

象征主義作爲創作方法,早在中世紀的宗教文學中就已出現。後來美國愛倫·坡的詩被翻譯介紹到法國,人們從中讀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東西;尤其是《惡之花》的作者波德萊爾在創作中重視詩歌語言的象征、暗示作用,他們都被視爲象征主義流派的先驅。19世紀70—80年代,象征主義作爲新的創作方法被來自認可。詩歌《一個牧神的午節早治料懷須礦看技見後》的發表,确定了馬拉美的地位,他被擁戴爲象征主義詩歌流派的領袖。每逢星期除二,馬拉美都在自己的寓所裏與年輕詩人們相會,交流與探讨寫詩的經360問答驗。1898年7月馬拉美去世,這一聚會也因此而終止,由此标志着象征主義運動在法國的衰落。但從19世紀90年代後期,象征主義運動開始向歐美各國擴散,20世紀初又形成了後期象征主義運動。

法國詩人魏爾倫的詩歌主要是什麽風格?

19世紀後期象征主義流派的主要代表詩人魏爾倫(1841—1896),他受波德萊爾的影響較深,其詩歌的中心主題是描寫憂郁和痛苦。他是位多拍山産作家,先後出版10多部詩集,其中《無言的羅曼司》是其代表作。魏爾倫對構建象征主義詩歌理論方面有貢獻,他主張打破傳統的韻律詩的格律,但又不改巧放棄韻律的要核賀鍵求,他認爲詩的語言要富于音樂性。

後象征主義詩歌流派

8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