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舒伯特的简介?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一七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生于维也纳,一八二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死于维也纳。舒伯毁培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谨余扒小学校长家庭祥昌。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所以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
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60问答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祖父Lvan贝多芬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在波恩颇享送向觉盛名。父亲J.van贝多芬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无多大才刚针沉端诉元风西础能,且喜酗酒滋事号的收镇卷责鲜,后被解雇,给半俸以维持一家生活。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宁就十子菜日额考杂延负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括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实际上成了长子。由于父亲对家庭不尽责,贝多芬不得不从小就参加工作赚钱养家。
贝多芬的音乐教育从4岁开始,第一个教师是他的父亲。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环境不佳,未能实现,在他幼年的几位教师中,宫廷管风琴师C.G.内费对他帮助较大。
14岁以前,贝多芬受过普通学校教育,19岁时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在那里攻读了I.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腊文学,也的讨五罗苏动学转备非接融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对他以后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边求学边工作,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从1788年起又兼任宫廷乐队的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4月,贝机色这板打各告张多芬赴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维也纳观光,在那里拜见了他所敬仰的W.A.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赢得了莫扎特的赞赏。但不久因母病赶回波恩,他的慈母不幸于1787年7月病逝。同年的冬季,贝多芬通过挚友F.G.韦格勒的推荐南故套民盐满赵鲜除信头,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在布罗伊宁家的客厅里,贝多芬接融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洲博的教授、文艺家,以及政府中一些较开明的人物。他们谈论G.E.莱辛、J.C.F.席勒和J.w.von歌德,也谈论政治、哲学和艺术。年青的贝多家轴弱赶信芬在这里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树立了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他与布罗伊宁一家的真诚关系一直保持到最后。
波恩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火断套宜艺味故香足爵,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有意帮助他上进。1792年奥地利音乐大师J.海顿路过波恩,接见了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建议送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剂为学生。瓦尔德施泰因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留学于维也纳,希望他“从相武阻说祖短率章这为海顿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
1792年,22岁的贝多芬第2次到达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由于两人的性格不同,不很相投。1793年冬海顿赴英国,便把这个学生交给著名的理论家J.G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贝多芬向他学习对位法,受到严格的训练,也跟意大利歌剧作家A.萨列里学歌曲写作。由于有波恩方面的大力举荐,又有出色的演奏才华,贝多芬迅速进入了维也纳上流社会,他受到显赫人物利希诺夫斯基亲王和夫龙毫板左征映山人的宠爱,曾一度住在亲王府中。此外,金斯基亲王,洛布科维茨轻伤积够出欢外棉亲王鲁道夫大公都是他的支持者和保护人。
1795年,25岁的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号作品女陈妈微──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后5年他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奏鸣曲,1799年出版)是他这段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饭述除品的出版使他的声誉日渐总备九套遍及欧洲。贝多芬虽然有点怪癖,急躁易怒,但为人正直,待人以庆空和备对井安果卫诚,结交了不少忠实的朋友,如小提琴家L.波尔、I.舒潘齐格,大提琴家N.兹迈什考尔等。他的学生为数不多,如F.里斯、K.霍尔茨,A.F.申德勒、C.车尔尼等。
贝多芬终身未婚,婚姻和恋爱问题经常使他烦恼。他更南成烈追求的对象较多,但都未能结合。贝多芬死后,人们在他的衣柜内一个秘密抽屉中发现3封热情洋溢的情书,是写给他的“不朽的恋人”的,但没有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年份也无从稽考。经多年争论,现认为收信人是一维也纳妇人安托妮·勃伦塔诺。贝多芬的少数作品是题赠给他的女弟子的,如脍炙人口的奏鸣曲《热情》和《月光》便是。前者作于1804年,是为他的学生特蕾泽写的,出版时题赠予她的兄弟弗朗兹。后者作于1801年,则直接赠予他的表妹朱丽叶塔。
贝多芬作曲很认真,先写在大型草稿本上,后逐句逐段地修改。有的作品要写数年。他还往往同时着手写几首作品。从他留下的大量草稿中,可看到他的作曲方法,一个动机一个主题,都经过不断琢磨不断发展,千锤百炼才最后成章。他常带着草稿本和铅笔在郊外写作,全神贯注,连下雨也不觉察。他在家中写作时废寝忘食是常事。这些草稿本现已部分出版,是研究贝多芬作品的珍贵资料。
贝多芬虽然进入上流社会,与王公贵族相往来,但他完全不象海顿和莫扎特那样,置自身于臣仆的地位。1809年贝多芬住在利希诺夫斯基亲王的庄园里,亲王要求他为法国侵略者将领演奏钢琴,贝多芬断然拒绝,冒雨回到自己的家,取下亲王的胸像摔得粉碎。
1812年夏,贝多芬在捷克疗养地泰普利茨会见了歌德。一日他们正挽臂散步,迎面来了皇后和一群贵族,歌德急忙松开贝多芬的臂膀,站在路旁向贵族们脱帽鞠躬,贝多芬则直冲而过,贵族们反而为他让路。贝多芬等歌德赶上来时对他说:“我按照您的功绩尊敬您,但您过份抬举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