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
被时代冷落而后又重现异彩的伟大作品在文学史上并非鲜见。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队效现议许麦尔维尔 (1819-1891) 的代表作《白鲸》(条东介后神则王Moby Dick) 就曾一度被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的大潮所淹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后,当新时代的人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它时,这部史诗般的文学巨著就像深埋于古墓中的珠宝重见天日,放射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如今它已成为世界文坛公认的伟大杰作,被誉为“时代的镜子”和“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①。
《白鲸》是一部融戏剧、冒险、哲理、研究于一体的鸿篇巨制。依托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发达、物质进步的时代背景,作者将艺术视角伸向了艰辛险阻、财源丰厚的捕鲸业,以沉郁瑰奇的笔触讲述了亚哈船娘围导庆余脱断地测长指挥下的“裴廓德号”捕鲸船远航追杀白鲸最后与之同还黑殖易杆归于尽的海洋历险故事。在与现台实生活的相互映照中,作者寓事于理,寄托深意,或讲历史,谈宗教,或赞自然,论哲学,闲聊中透射深刻哲理但金,平叙中揭示人生真谛,不但为航海、鲸鱼、捕鲸业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展现了作家对人类文明和宁讨校员机命运的独特反思。难怪这部表面看似杂乱无章、结构松散的皇皇巨著被冠以各种形式的名字:游记、航海故事、寓言、捕鲸传说、有关鲸鱼与捕鲸业的百科全书、美国史诗、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抒情散文长诗、塞万提斯式贵时的浪漫体小说……它就像一座深邃神奇的艺术迷宫,呈现出异彩纷繁的多维性、开放性和衍生性,具有开掘不尽的恒久艺术价值。
一、多重象征意蕴的复合
《白鲸》像一座象征主义的迷宫。这里大到典型人物、宏观景物,小到静止的物体几乎都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作者正是通过多重奇谲的象征事物来表现他对哲学、社会、宗教等问复哥流岩走殖题的深刻思考。
陆地和海洋派脱指希尼以犯育还皇是小说中一对相反相成、内蕴丰富的象征物。一方面,陆地象征着安闲舒适,海洋象征着凶险莫测;陆地代表着封闭自足,海洋代表着冒险求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陆地也象征着使人丧失精神生活的人类文明,而海洋回传血补则代表未受人类文明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保留地。与此相映,航海远行既可象征探索与发现的心灵历程又可象征返璞归真的精神之旅。
“烟斗”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及的另一重要意象,它的基本寓意是现实生活的日常享乐,借此寓意作者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委春望抓卫当以实玛利和魁魁格分享同一支烟斗的时候,不仅表明他们是在享受生活,而且象征他们已结成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友谊;二副斯塔布整天烟斗不离嘴,象征他是一个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乐天派;亚哈船长把烟斗抛入大海,则象征了他要抛弃享乐、干早感追捕白鲸的决心。
块劳自围转群字“裴廓德号”捕鲸船的象征意义更为丰富。它代表人类生活的世界舞台;象征执著探寻自然界秘密的美国精神;代表原始文化的一叶方舟;象征基督教对其他“落后”文化的统治之地;又由于“裴廓德”取自被灭绝的印第安部落之名,因而它还可以象征邪恶的人类世界必遭毁灭的命运。
然而,小说中更为隐秘微妙的复杂象数爱而曲图征仍然主要体现在白鲸莫比·迪克和船长亚哈这两个形象身上。对于二者象征意蕴的阐释,是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
“莫比·迪克”是一条颇贵酒罗富传奇色彩的白色巨鲸,小项说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现其多重的象征寓意。在异教徒水手看来,它是一只时而平静安详,时而恐怖鲜板些概茶座暴虐的海怪;疯子迦百利把它当做震教神的化身;在亚哈眼中,“一切最使人狂怒和痛苦的事情,一切足以搅起事物的残渣的东西,一切附有恶念的真理,一切使人焦头烂额的东西,一切有关生命思想的神秘而不可思议的鬼神邪说,一切的邪恶等等,都是莫比·迪克的显明化身”。它是亚哈心中邪恶与恐怖、难以征服而又必须予以摧毁的仇敌。但对以实玛利来说,白鲸既代表高洁安宁,也代表恐怖死亡,它是宇宙间一切对立矛盾的结合,象征宇宙的浩阔与奥秘、上帝的无边神力、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它给以实玛利的重要启迪不是简单的摧毁,而是努力完善认识、不懈地追求真理。
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白鲸象征着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许多评论家认为这个尚不被人理解而又威力无穷的庞然巨鲸,实际上是作者对资本主义巨大发展的生产力迷惑不解而又惶恐不安的真实心理反映,也表达了作者对处在变动时代的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亚哈船长同样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矛盾体。他违犯了基督教关于“傲慢”的戒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背弃捕鲸获取鲸油的使命,执迷不悟于一己私仇,全然置船员的安危于不顾,在这个意义上,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和邪恶魔王的象征。然而,就其敢于搏击邪恶、挑战命运、反抗神明而言,他又是人类反抗英雄的象征。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坚毅执著探索宇宙奥秘的勇士,尽管具有顽强无畏和骁勇善战的勇气和能力,但终因无视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而徒劳地成为与宇宙力量抗争的牺牲品。可见,在亚哈身上同样体现了善恶并存、美丑相共、既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的多重意义,这一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白鲸一样也是复杂深邃、难以把握的。读者很难从中找到参考资料: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怎么样
看完前三章,故评价可能有所不准。斟酌很久是给三星还是四星,后来想想,五星若给钱钟书先生,四星给张隆溪先生,那么这本书就真的只能有三星了。 优点: 1.资料详实,非常有利于按图索骥来查找原始资料。 2.虽然在序言中说要结合中国创作实践,进行从文本到文本的比较研究,但是整本书的重心还是在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层面(或许和作者本身的专业出身有关?),但书中对各种文艺理论、文学思潮、中外相关文学批评实践的厘清非常详细,脉络清晰,象征主义文学本身即和理论、批评联系紧密,中国接受象征主义也存在着概念混杂不清的情况,故该书对于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层面的清理对于象征主义这一课题非常有价值。 3.视野较为开阔,叙象征主义不忘和其联系紧密的表象主义、未来主义等;分析文学也能带入绘画、音乐的角度;且这一开阔的角度背后有理论支撑,即19世纪、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和理论本就存在着不同艺术门类相互渗透,不同文学思潮共时发展的特征;中国在接受象征主义的时候更存在不同文学思潮和文艺理论共时进入的情况。这一开阔视野同样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象征主义的内涵和中国接受象征主义的特点。 4.作者在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扎实,分析不存在错误,文学研究的各个销销层面均有一定的分析。总的来说,这本书功底非常扎实,对象征主义和巧蔽中国对其接受情况的描述和分析都有做到相当的程度。对于想快速、准确地把握象征主义和中国接受的全貌的读者来说,是本很好的书。 缺点: 1.我非常期待的象征主义和中国诗学的理论对接层面的分析让我大大失望了。这本该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领域,虽然中西诗学(姑且认为中国有“诗学”吧)分属两个很不相同的系统(也姑且认为中国古代文批有体系吧),但就现代派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明显体现的中国传统诗歌因素来看,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这种实际意义作者在序言中承认过,但也许这一课题太过困难,作者并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 这一领域属于比较诗学的范畴,比较诗学也是比较文学中一大方向,我若要在这一方面有更多的理解,首先需要对西方文论史、中国文批史都有相当的了解;再此之上可以读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提升自己的眼光。 2.正如我在优点的第4点说的,这本书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以及第1点说的”材料详实“,由此可以想到的是,作者在分析问题特别是理论问题的时候眼光不够犀利,思考不够深刻,对概念的把握仍停留在条框较多的”认识“层面,而没有达到摆脱条框,把握概念深层逻辑的”悟“的层面;虽然我们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在各概念之间建立相当的联系,但这些联系仍然流于逻辑推导(推导的依据是某个概念的某个特征和另一概念某一特征的对应)层面,而没有从更深的层面把握它们的本质联系。而另一方面,对于某些概念的特征总结有嫌片面和绝对,比如对于法国象征主义,作者认为其核心概念是其“超验本体论”,叙述这一亏宽游超验本体的时候作者指出这一思维模式的基督教神学渊源,却没有讲清楚象征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之间的暧昧、微妙关系,而这一关系恰恰能解释为何象征主义会引导出后来各种现代思潮。由此一例即可看出作者在基督教神学方面了解不够深入。另一例是作者在分析象征主义和中国传统诗学的联系时,特意强调严羽所谓”不落言筌“的说法和象征主义强调所谓“暗示性”的暗合(51-52页),可是严羽这一说法重在否定文字而强调形而上学的哲理(禅意),象征主义却是自波德莱尔始就极度重视“语言”本身不同于日常交际功能的文学特性,两者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就分道扬镳,这实际上关涉到一个常被讨论的“禅”和“诗”的关系问题,钱钟书先生在其《谈艺录》中就明确说过“若诗自是文学之妙,非言无以寓言外之意;水月镜花,固可见而不可捉,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镜而后花能印影”。 以此两例可见作者在下足了文献整理和基本概念认识的功夫后,还欠缺对概念(尤其是文艺理论概念)的深入和细致把握。也正因为这一不足,才导致行文稍嫌冗长,若能对概念内涵有深刻、精准的把握,叙述自然就会精炼许多。 作为读者,我的感受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知识增长居多,洞见启发太少。 小小本科学生,在这里妄论北大教授,实在是惭愧了。只不过看到了些不足,不说不快;可能这些不足反而是我自己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有误,希望得到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