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雕塑艺术的瑰宝:双林寺彩塑赏析

导语:双林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始建于北魏。双林寺彩塑保存非常完整。现存彩塑2052尊,完好的1566尊。释迦殿四壁布满泥塑壁龛,每一壁龛为一独立的佛教故事。菩萨殿主像两侧塑有上百尊高约50厘米的菩萨。人物造型准确,神态逼真,相互之间互有呼应。人们看完双林寺彩塑后并不感觉佛菩萨是多么的虚无缥缈,而是感到十分的具体而生动,好像活生生的人物近在眼前,令人们久久不能忘怀。

精心塑眼睛并使之传神 ,是双林寺彩塑艺术特色之一。造型艺术中塑人物形象的最高要求是“生韵生动”,是“传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眼神刻划的成败。颐恺之说:“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十分精辟地说明了作为人类心灵窗户的眼睛,对深入揭示人物复杂性格特征所起的重要作用。双林寺彩塑之所以在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对人物眼神的成功刻划是其重要原因。古代匠师深知“二目乃日月之精.最要传其生动”,“徵神见貌,情发于目”的道理,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手法进行塑造.对于人物眼睛干变万化的表情更足不遗余力,精心刻划,创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陆腊的形象,达到了“ 现其眸子,可以知人 ”的艺术效果。虽然“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但佛祖的慈眉善日法力无边,观音的凝睇静思,隽逸超尘,金丛老刚的瞠目裂瞰,咆勃扩悍,菩萨的明眸善睐,婉丽妩媚,无不掳聘技巧,穷形尽相,表现得恰到好处。罗汉眼神更为多彩,或神色飞扬、高谈阔论,或知睿深邃、闭目禅思.或喜笑怒骂、左顾右盼,各有不同“情性笑言之姿”。

四大金刚同是佛国世界的护法天神,但古代匠师却利用不同的眼神刻划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们那震撼山岳,气吞星斗的奔腾大势,使渗悉升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金刚形体中进发而出的超人的巨大力量。但他们那传神的双目,写实与夸张巧妙结合的面部表情,并未像一般寺庙的凶神恶煞那样,只让人感到恐惧而敬而远之,反而使我们联想起中国历史上许多勇猛将军的形象,是樊哙?

是张飞又谁也不是。他们是我国古代武将典型形象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令人称奇的是,观众从一进入山门到登上天王殿台阶这一段路程,无沦在甬道上哪个拉置,都能和其中一尊金刚目会神遇。古代工匠巧妙地借助塑像眼神的刻划,拉近了金刚同观者的距离,极大地增强了金刚咄咄逼人的艺术效果。我们欣赏双林寺其它彩塑人物时,观其双目,也总能找到一个具体观察位置和他们“悟对通神”,而达到某种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双林寺彩塑人物的眼睛十分符合解剖原理,如眉弓、眼框、眼球等结构是完全真实地按照人眼解剖结构塑造的,眼珠是传神的关键,则直接用黑色琉璃嵌入(也有用黑漆点睛的),不但十分逼真而且富有光泽,同全身的彩绘统一协调,对于人物的传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直接作用。这种按传统泥塑安装睛目的方法,颇似中国人物画的点睛,技巧上颇为讲究,历代雕塑艺术大师们,通过长期艺术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懂得雕塑人物的眼神刻划,“若长短刚柔 、探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在给雕塑人物点睛时,不仅注重人物身份性格的不同,结合面部表情分别嵌入大小不同的睛目,而且对眼珠的转动方向和枧点格外给以注意,达到了"目为心候,应心而发"的艺术效果。

在双林寺彩塑人物中 ,佛性和塑性之间的关系得到统一和谐的处理,最为典型的要数十八罗汉。从大的方面讲,十八罗汉题材本身就是佛教内容,是所渭佛性;但由于罗汉地位低微,十分接近人间,工匠们反而对之偏爱而倾注了更大的创作热情。在他们身上,突破了宗教的拘囿,更加注重了塑性的发挥,观之使人倍感亲切,似曾相识。由于他们形象本身的典型性和丰富性.甚至被人们分别起了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中国式名字,如“降龙”、“伏虎”、“多言”、“英俊”、“养生”、“迎宾” 、“长眉”、“讲经”、“醉罗汉” 、“哑罗汉”、“病罗汉”、“静罗汉”等等,而他们本来的佛名却反而鲜为人知,逐渐被人们所忘却。尽管有宗教题材的限制,但工匠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在有限的特定空间内给他们安排了生动的戏剧性动作和表情,透出一种喧闹、幽默气氛.观之使人忍俊不禁,遐想联翩。例如其中一尊罗汉,满脸通红,醉眼蒙胧,人们称之为“醉罗汉”,根据他和旁边迎宾罗汉的表情动作,人们杜撰出这样的情节:醉罗汉不守清规戒律,喜欢偷酒喝,大家都按时听佛讲经说法,而他却喝得酩酊大醉,姗姗来迟。一手还指着旁边也迟到的迎宾罗汉,仿佛正在为自己辩解。这里,古代匠师并没有把罗汉塑造成冷冰冰,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把他们塑造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十八罗汉身上显然塑性大于佛性,占了主导地位,因而他们的形象更加接近生活真实,也就富有更大的艺术魅力,这大概是这些艺术作品之所以至今还吸引我们的重要原因之。

双林寺彩塑发挥了我国古代雕塑绘塑结合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二者的优点,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用色上,能够根据不同对像的不同肤色和不同服饰,运用石青、石绿。朱砂、白粉,赭石、石黄,群青以及金、银等各种颜料,涂、染、描、刷、点、画、擦.抹、甚至沥粉贴金,表现出不同事物的不同质感和量感,达到一种“丹青赭垩,雌黄白附,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的艺术效果,极大地增强了泥塑的表现力。例如纱绸的柔丽轻软,绵麻的粗实绵密,铠甲的坚硬冰冷,花冠、璎珞的富丽繁华等,轻者迎风飘舞.重者落地有声,无不借助于色彩的描绘而各尽其妙。对于人物的肤色,也能根据不同年龄,身份、性格而加以不同的描绘而“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如菩萨、童子的皮肤涂以白色,表现出妇女、儿童莹润细腻,滑如凝脂的皮肤质感,似乎有心脏的跳搏,热血的流动。金刚.天王的肤色则绘以红。绿、青,黄等色,夸张地表现出肌体的力量,性格的刚烈和雄伟孔武的气势。

在彩塑设色上,大都运用强烈的原色直接涂绘,几乎没有灰暗的间色。同时大胆运用补色,以产生一种强烈对比效果,如干手观音在满壁青绿的壁塑背景之前,穿一件朱纱裙结跏而坐,显得格外醒目突出。在光线幽暗的室内,运用这种对比强烈的原色设色手法,可使人倍感晖丽灼烁,明快鲜艳,既兼顾了宗教本身所需要的幽暗环境气氛,又能突出彩嗳形体,加强其艺术感染力,可谓匠心独运。双林寺彩塑在设色上总的特点是“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以青绿为上构成青冷的色调基础,其问设以局部的朱砂.石黄等暖色,以形成对比,使色调冷中有暖、暖中含冷,富于变化又统–协调,既提高了幽暗光线下雕缨形体的可见度,又富有根强的装饰效果。

线与形体的巧妙结台。双林寺彩塑富于艺术魅力,十分耐人寻味,善于在体面之中,揉入中国绘画和书法中的线,巧妙自然地与雕塑形体相结合,产生出一种精谨茂密、玩味不尽的醇厚气韵。远观之,这些线条统一于大的体面里,富有很强的整体感觉.纵横自然,体势劲媚,许多线条住往表现在人物衣纹的正常转折之中,非常贴切并台于人体解剖,似绵里裹针.外柔内刚.一丝不苟。近观之,这线条又如横风疾雨、飞鸟警蛇,似乎可以提炼卜形体之外,表现出一种装饰之美。这种体面之中的线连同人物外轮廓线,抑扬顿挫,连绵劲健,或如盘丝,或如铁线,既含有绘画美的真趣,父富有书法美哲理,使雕塑表现出很强的装饰趣味。若用线描对这些彩塑写生,感觉十分贴切协调,根根入扣,本身就是绝好的工笔人物画。彩塑的线不但真实表现了人物衣褶的翻、卷.穿、插等层次。丝、麻,纱,绸等质感,还能通过线条的疏密、曲直、刚柔、长短、纵横、倾斜等关系,加强人物站立或盘坐的动势,并能衬托、对比出入物的皮肤质感,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天王身上的铠甲,用线较硬直、干板,表现了武将刚硬、勇武的气质。而对于菩萨,则采用了大量圆润.柔和的曲线,加强了菩萨的飞动轻盈、妩媚动人之感。又如哑罗汉、袒怀露胸,腹部形成一个很大的面,在其周围通过密集的衣纹线,反衬出腹部肌肉的弹性,这同中国工笔人物画中,在人物脸部周围反衬密集的线条,形成线与面的对比。以加强质感表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看千佛殿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备受海内外识者交口称誉。说他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等等。概括之约有三点:双重性格的深入刻划;夸张变形的身躯表现力度;面部表情高度传神。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韦驮像的艺术特色,使这个人物具有个性特征而活了起来。此外,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应强调指出,即韦驮静态典型中所表现出的运动–不动之动。这也是韦驮像之所以取得气韵生动达到传神效果,在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由于是寺庙中的圆雕,观赏的最佳视点被巧妙地安排于一进殿门的位置,这既是由于当时宗教活动的形式所限,也符合人们的观赏习惯。从此视点看韦驮像的构图,其身体重心基于左足,下肢朝前站立,从腰部开始,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曲,这种扭曲程度,已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很像一节麻花,但人们从整体气势观看,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不仅丝毫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相反却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韦驮全身的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这条曲线极富弹力和流动感,构成了韦驮身体动态的主轴线。加之韦驮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本身就是大的曲线,从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韦驮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向外侧伸出,给人感觉肌肉紧张,充满力量;左臂抬起,同右臂形成对比(手部已残,原来似握金刚杵)。韦驮整个身躯外轮廓构成一个略带倾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三个突出点形成。由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顶点在下部并呈倾斜状态,给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因而也增加了这尊塑像的活力和生动感觉。

此外,我们通过对韦驮像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种时间的节奏性和动作的连续性。韦驮腿部动作为正面站立,身体重心立于左腿,右腿放松微向外伸出,这种姿态是符合为佛站岗护法的特定身份的,但这样处理,一般极易被塑造得呆若木鸡。双林寺韦驮高明之处,就在于匠师不落俗套,打破了一般程式的限制,使韦驮上身向右扭曲,左臂抬起,似乎发现了捣乱不法的妖魔,正欲振臂大呼而击之,用上身的动作打破了下肢的静立呆板,形成了连续性的第二动作。而最为精彩的是韦驮眼神与头部方向的反向关系。按照人的自然生理动作,头部向侧面扭转时,眼珠总是转向同一方向,即头部向左侧扭转,眼睛必向左侧看,头向右侧扭转,眼珠也必然向右侧转动,这不但在方向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时间上也处于同一节奏。而韦驮眼珠位置的处理恰恰又打破了这种常规,其头部、身躯皆向右扭动,而眼睛却偏偏望着相反的左方j这样,在时间上就又增加了一个节奏。如果我们试着模仿一下韦驮像的动作和眼神,就能体会到这确实是神来之笔。我们纵观韦驮整个身姿,从下肢的稍息站立,到上肢的扭转和头部的扭动,再到眼珠的反向转动,在时间上形成了三个动作节奏,极大地增加了动作的连续性-韦驮塑像的“不动之动”产生了。这一艺术真谛,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早有深切体会:“所谓运动,是从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因为在移动视线的时候,发现这尊雕像的各部分就是先后连续的时间内的姿态,所以我们的眼睛好像看见的运动”,这是对韦驮塑像动感的绝对说明。

雕塑作品如何赏析?

赏析雕塑作品应从三个方面把握:即体积意识、环境意识、象征意识。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远看雕塑首先触目的是“影像”效果,越路府“影像”就是作品形体大的起伏呈现的总体轮廓,各种雕塑通过自身形体的“影像”给予欣赏者不同的360问答感受。

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置于室外就要与环境(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发生关系,这就必需注重环境意识。优秀的雕塑作品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能作用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消明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

譬如说城市雕塑,就是指长期置放在城市广场、园林、街头或建筑群前、桥头堡处等固定位置上的雕塑,是对于城市面貌相关评飞的雕塑的总称。优秀的城市雕塑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雕塑作品形象单纯,不可能作复杂精细的描绘,所以燃直概延到接决南通常赋予形体以象征性来表达主题,这就是象病度汉征意识。中国雕塑多用装饰性较强的人物、动物形象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

现代许多抽象雕塑,以其形体的简明和空间意向强而具有很强的与环境的融合性和夺目性光得,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抽象艺术通过线条、块面、形体、材质等来项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抗洋创些没甚失磁责销启迪人们的思维。

发展

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在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时,就出现了原始石雕、骨雕等。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适曲较日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财裂来营击航劳利高呼略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测散坐深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这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出现,冲破了由牛顿学肉岁说建立的世界观,派磁零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使雕塑艺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表现世界,突破三维的、视觉的、静态的形式,负简情开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修府意任语受金农远探索。

3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