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诗歌的开山鼻祖是谁?

象征主义
来自国象征诗派先驱波德莱尔、魏尔伦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页的法国,80年代形成高潮,90年代走向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规模,越出法国,形成世界性文学潮流。在中国,戴望舒,李金发,艾青的诗歌创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法国象征诗派先驱波德莱尔、魏尔伦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流派,它虽然不复360问答存在,但影响及极大。与传统文学相比较,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文含儿慢书价执坏绍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后期象征主义丰富和序了队皮道冷站何损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创作和理论。在这一发展过内故预程中,瓦莱里、里尔克、庞德、叶芝和艾略特等人做出了突出贡献。
获松语度副九自树子象征主义诗歌理论的奠基者,以波德莱尔和艾略特最为杰出。波德莱尔诗歌理外务品额的过达他略交论可以概括为三点:(1)非功利论。在波德莱尔的理论文字中,随处可见他对功利主义艺术观的反击——“诗除了自身之外,并无其他目酸却培的,也不可能有其他目的”;“艺术愈是想在哲学上清晰,就愈是倒退,退到幼稚的象形阶段;相反,艺术愈是远离教诲,就愈是朝着纯粹的、无私的美上升”。任法然点儿负“真正的艺术品不需要指控,作品的逻辑是以表达道德的要求,得胡激弱黄答因话伟所差出结论是读者的事。”“如果诗人追求一种道德目的,他就减弱了诗的力量。”波德莱尔反对量安军百管手送连乐末府在创作中进行政治、宗教、道德等功利主义的说教,力主“为艺术而艺术”。(2)审丑论。波德莱尔指出: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而化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特权之一。他直面人的生命本体,直面人的灵魂,于通因轻式哪极晶测是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人所谓“万物之灵”的骄傲和自信。他不回避人性中的恶,认为18世纪启蒙主义者否定原始罪恶的存在是十分错误的,因而认定,对人性恶视而不见批析波愿案攻的启蒙学派是瞎眼盲目的,所谓理性的时代不过是瞎眼盲目的时代。在这样的认识之下,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美的定义:“美是这样一种东西:贵击础回防屋座既含有愁思,也带有热忱……神秘、悔恨是美的特办视况调各汽型系较图点……忧郁是美的最光辉的伴侣,我很难想象什革岩七负么美的典型没有不幸相伴随……男性美最完备的典型,类似给解河弥尔顿所描绘的撒旦。”(3)感应论。这是波德莱尔诗歌理论的核心,在他看来,世界是一部象形文字的字典,其中的万事万物存在着一种神秘的感应关系,它们一直通过一种相互间的类似彼此表达着;不仅是人的各工种感觉互相感应、互相渗透、互为象征,并且,精神界或自然界,形式、运动、数、色、香,一切皆有深长的意味,都是相互的、转换的、感应的。诗人就是世界这部象形文字字典的翻译者,诗人不是去创造象征,而是去体验和发现象征;只要沉浸于大自然之中与万物融为一体,就可以从声音中看到颜色,从颜色中嗅到清香,从清香中听到声音,从一事物感受到另一事物的存在,领悟出世界的真义。
艾略特的诗歌理论,以“非个人化”影响最为深远。所谓非个人化,又称“非人格化”、“非个性化”,即反对诗歌的主观自我表现,主张现代诗人要对诗人的情感作最少的要求,对诗人的艺术作最大的要求。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诗人应促使其个人的私自的痛苦转化为丰富的、奇异的、泯灭个性的东西。这一理论的要点如下:(1)作品与诗人的个人生活、个人情绪没有什么关系,生活与艺术之间存在绝对不可逾越的界线。诗人不要以为创作是表白自己,不要太依赖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如果诗人旨在抒发感情以表现自我,他很可能抒发一些并无诗意的琐碎的东西,而陷入滥情主义。因此,诗人要不断放弃自己,以求取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进展,即是自我的不断牺牲,即人格的不断消失。(2)思想感性化,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用“知觉来表现思想”,“象你闻到玫瑰花响味地感知思想”。反对直接地、无节制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受,或公开地进行道德说教,主张寓思想于形象之中,不要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形象的思想。(3)诗人的工作是纯技术性的,与非个人化理论相配套的基本技巧是“客观对应物”;诗人 要用冷静的头脑把“客观对应物”,如各种意象、情景、事件、典故、引语等搭配成一幅幅图案来表达某种情绪,做到文情一致。(4)读者不要企图从诗人的生平中寻找诗人人格的线索,真切的批评与敏锐的品位是指向诗,而不是指向诗人的,某些情绪只有在诗中才具有生命力。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是对前期象征主义强调暗示和联想的发展,对纠正前期象征主义诗歌艰涩朦胧具有重要作用,大大加强了诗歌艺术技巧的创新。

里尔克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里尔克,原伏唤慎名勒内·卡尔·威廉·约瑟夫·马里亚·里尔克,1875年12月4日生于布拉格。他曾入军官学校学习,后在林茨商学院、布拉格大学等校学习哲学、艺术史和文学史。1893~1898年间,著有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祭神》(1896)、《梦幻》(1897)、《耶稣降临节》(1898)等,情调缠绵,富有波希米亚民歌风味。

1897年,里尔克与女作家鲁·安德烈亚斯·萨洛美相识,曾一同两次去俄国旅行,会见了列夫·托尔斯泰。《图像集》(1902)、《祈祷书》(1905)等都是这时期的作品,情感炽烈,语言精练,形成了独特风格。《祈祷书》是里尔克的成名之作,分为3部分:《修士的生活》、《朝圣》、《贫穷与死亡》,赞美单纯,赞美上帝,表现了作者的泛神论思想,同时也反映出资产阶级没落时期的精神矛盾。

1901年,里尔克和女雕塑家克链带拉拉·韦斯特霍夫结婚。1905年结识罗丹,并任罗丹的秘书。这期间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魏尔兰、马拉梅等人的影响,他的诗作不再是早期偏重抒发主观情感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是写了许多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收入《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其中短诗《豹》最为脍炙人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彷徨和苦闷的心情。

1912年,里尔克到亚得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动手写作著名的《杜伊诺哀歌》(1923)。这时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他更加悲观失望。1922年他完成了《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1923)。里尔克在这一阶段的生活中充满痛苦,他在思索人生的意义。《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是这种痛苦思索的产物。前者收有10首哀歌,针对世界的存在是否合理,以及生与死、幸福与痛苦的关系等问题。他认为世界充满苦难,人生空虚渺茫,只有死亡才是人的解脱和永远的快乐。后者借希腊神话中的歌手奥尔甫斯人冥界寻妻失败的故事,讽喻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无望追求。两部诗集都用了许多比喻和隐晦离奇的象征词句。

此外,他还创作了不少中、短篇小说。散文诗集《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和死亡之歌》(1906),主人公青年旗手在匈牙利抗击土耳其入侵时期经历了自己的初恋,最后死在了战场上,抒发了他对“英雄业绩”的向往。长篇日记体小说《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记事》(1910)叙述一个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他揭露了巴黎的贫穷、疾病和道德败坏等现象,表现了对人生的恐惧。这部作品与传统的缺敬讲故事方式不同,没有连续的情节,没有时间顺序,将童年生活的回忆、眼前的景象以及对未来的幻想交织在一起。这部小说是研究作者乃至现代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文艺观的重要材料。

里尔克象征主义诗歌

里尔克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艺界和知识界知名作家,作品多数充满孤独、感伤、忧虑、恐慌的情绪与虚无主义思想,在艺术方面也有一定的探索与创新。

里尔克于1926年12月29日病逝。

14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