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是我國20世紀30年代什麽派代表詩人
戴望舒是我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後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
中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翻譯家等。他先後在鴛鴦蝴蝶派的刊物上發表過三篇小說:《債》、《賣藝童子》和《母愛》。
曾經和杜衡、張天翼和施蟄存等人成立了一個名謂“蘭社”的文學小團體,創辦了《蘭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歲。
擴展資料:
戴望舒一生與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緣,他的初戀是施蟄存的妹妹枯宴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
第二任夫人是楊靜,然而三位女性卻并沒有哪一位能與他相持一生,最後隻留下令詩人的一生難以釋懷的愛情悲劇。
因此,在戴望舒的詩歌中,憂郁情思成爲主要基點,同時也蘊含着具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戴望舒的愛情經曆是現代的,愛情特質是現代的,但他所賦予的表現形式卻是古典的、傳統沒衡銀的。
戴望舒能在文學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創作的優秀的詩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爲其風格獨特的詩作被人稱爲現代詩派“詩壇領袖”。
1927年,他的詩《雨巷》顯示了新月派向現代派過渡的趨向,而1929年所創作的《我底記憶》則成爲了現代詩派的起點。
《雨巷》中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胧攔餘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戴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