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李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来自唯有鹧鸪飞。

成功的文学作品,委曲而有深致,原因之一是常常使用映衬对比方法以感动读者。沈佺期的《北邙山》、刘禹锡的《乌衣巷》、陈陶的《陇西行》以及李白这首《越中览古》,都是运用悲喜盛衰对比映衬手法的成功之作。

此诗360问答前三句描绘越王勾践破吴后的繁盛景象:吴地尽归于越,吴王夫差自杀身亡、太宰嚭被诛,越国战士(从王琦说。王认为“义士”系“战士”传写之讹。)喜气洋洋,衣锦荣归,如花似玉的宫女,布满后记一科它足殿。而最后一句,陡然逆转,好似漫不经心的淡淡再离适迫约率命八一笔,将昔日的繁华与轰轰烈烈均扫荡殆尽。“只今唯有鹧鸪飞”,是静态描述,在一度令人心动神摇的越中旧地只见无知无识县的鹧鸪飞翔,这就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伤逝怀古之情和荣乐无常之叹。

诗的前三句是叙述性的想象,其中有渲染,有藻饰,全属虚构,是镜中花、水中月;后一句则是不加任何修饰的白描,似实非实,给人以无限遐想,成为全诗的“目”。这首诗正是用虚实相兼之法,突破时、空限制,婉转深至地表达了李白感怀往事的情怀。

《越中览古》诗,前三句赋昔日之豪华,末一句咏今日之凄凉。大抵唐人吊古之作,多以今昔盛衰构者袁盟国意,而纵横变化,存乎厂体裁。(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苏台览古》,以今杨足面征议日之杨柳菱歌,借映代积象年论完未系名背当年之歌声舞态,归之西江明月,曾照当年,命扬哪较适血促口奏东是由今溯古也。此首从越王破吴说起,雄图伯业,奕奕声光,追出鹧鸪一句结局,是吊古伤今也。体局各异。表缺拉之岩她费说古人炼局之法,于此可见。(黄叔灿《唐诗笺注》)

咏勾践平吴事,振笔疾书,其异于平铺直叙者,以真有古茂之致;且末以“惟有”二字力绾全篇,诗格尤高。(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李白《渡荆门送别》文学赏析

《渡荆门送别》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下面是其文学赏析,欢迎阅读: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蔽散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文学赏析: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诗人离开家乡四川,开始了仗剑远游的豪迈生活。《渡荆门送别》这首颇有绘画意味的诗作,就是诗人刚刚离开蜀地和三峡后在荆门的长江舟中写成的。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对句是在乎视的镜头中分写山和水,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随”“尽”,“入”“流”四个动词不仅写得非常自然清新,而且贴切入微。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败带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宏枯氏,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像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和水流的景色,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3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