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
B
《图兰朵》讲述了一个怎样的中国故事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名作,不仅其中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家喻户晓,而且剧中常常化用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扰答。歌剧讲的是一个“中国公主”的故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图兰朵》故事讲的是元朝时的蒙古公主图兰朵为了报祖先被掳掠之仇,下令如果有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便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三个谜语分笑枯别是:什么东西生于夜间,死于黄昏?什么东西像火一样温暖而火红,但又不是火?什么东西像冰一样冷,却又像火一样热?三年下来,无数追求者死于这三个难题。流亡元朝的鞑靼王子卡拉夫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帖木儿、侍女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前来应婚并答对了三个问题:谜底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但图兰朵不愿认输,也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个谜,只要公主在天亮前知道的名字,王子不但放弃公主,还愿意被处死。公主于是命人捉住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严刑逼供。柳儿为保守秘密,在狱中自杀。而王子则在焦灼的一夜中唱起了那段著名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
无人入睡!无人入睡!
公主你也是一样,
要在冰冷的闺房,
焦急地观望
那因爱情和希望而闪烁的星光!
但秘密藏在我心里,
没有人知道我姓名!
等黎明照耀大地,亲吻你时
我才对你说分明!
用我的吻来解开这个秘密,
你跟我结婚!
合唱:
没人会知道他的名字.
而我们就得去死,哎!
王子:
消失吧,黑夜!星星沉落下去,
星星沉落下去!黎明时得胜利!
得胜利!得胜利!
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
《图兰朵》的故事母本来自与《一千零一夜》并称的阿拉伯民间文学经典《一千零一日》中的《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又称《杜兰铎的三个谜》)。德国文学家席勒也曾根据这个故事创作戏剧《图兰朵》。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则是由曾担任过意大利《晚间邮报》驻北京记者的作家希莫尼编剧。显然,这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图兰朵身上并没有体现传统文化赋予传统女性的各种“美德”:顺从、温柔、贤淑,反而像是古希腊悲剧里的复仇女神。而三个谜语的桥段,更像是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里“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老了三条腿”的“斯芬克斯之谜”再混搭一点“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民间故事。当然,《倚天屠龙记》里“艳若桃李,毒如蛇蝎”但其实非常有爱的蒙古公主赵敏,似乎反而有点图兰朵得影子。相反,为了保护所爱之人而以身相殉的柳儿,倒更有传统“烈女”的气息。
当然,《图兰朵》的故事不能说是对中国的“妖魔化”,更不能说图兰朵公主的形象是对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之“黄祸”的恐怖记忆。其实,在西方的文学传统中,图兰朵的形象无疑属于了不起的悲剧英雄。她敢于为祖先报仇,倒是实践了《春秋公羊传》里“九世犹可以复仇”的正义论。当然,为了复仇而伤及无辜,这只是由于悲剧性的需要,最典型的莫过于古希腊悲剧《美狄亚》。而德国大文豪席勒笔下的《图兰朵》则不仅是为祖先报仇,更是作为被压迫的女性对男权社会进行反抗:“我看到整个亚洲,女性被轻视,我要为我被虐待的同性们。向那些骄傲的男性族群报复,他们在温柔的女性前展现的长处,只是原始的力量。”这固然有对传统东方的偏见,但席勒要表达的仍然是席卷欧洲的启蒙思想,批判的对象当然也包括欧洲大陆的中世纪传统。故事最终以爱终结仇恨,既带有从中东到欧洲的宗教精神以及现代浪漫主义色彩,或许也体现了西方人对儒家的一些雾里看花的理解。
《图兰朵》的故事流传于古代中东,后流行于近现代欧洲。它既体现了中西交流不足时期对中国的想象,也反映了启蒙时代和现代西方对东方的期待。这固然是一个西方中心论缓升慧视野下的“中国故事”,但我们也不妨以此为一面镜子。中国女性当然不应该像图兰朵一样残忍乖戾,但应该像图兰朵一样独立勇敢。这也是西方人的“中国故事”反过来对中国的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