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是怎么一回事?
1857年,法国年轻诗人波德莱尔发表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恶之花》象怪物似的出现在法国诗坛上,成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波德莱尔成为文坛泰斗后,以他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也迅速形成。而且,由于他的重要追随者魏尔伦、兰波和玛拉美的出现,这个新的流派在19世末;即1886—1891年左右达到昌盛时期。如果、再细看一下,前期象征主义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波德莱尔以前为萌芽期象征主义。这个时期里,有法国第一散文诗人贝尔特朗;散文家奈瓦尔、诗人洛特雷亚蒙和美国著名诗人和作家爱伦·坡。他俩的诗和诗歌理论都曾高启对波德莱尔以及后来的一大批象征派诗人的创作发生过作用,但还算不上真正的’象征主义诗歌。第二个阶段是波德莱尔时期。波德莱尔不但是象征主义的鼻祖;也是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先驱,我们把他这一个阶段称为先驱期象征主义。第三个阶段是继波德莱尔之后出朝的3个重要诗人:兰波、魏尔伦、玛拉美时期。我们称这个时期为正统的前期象征主义时期。由于他们3个人的努力,象征主义到19世纪末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法国的拉弗格、歇尼埃和上面提到的莫雷亚斯等诗人都先后加入到象征主义行列。用象征主义手法创作了大量诗歌,形成了一种要淹没已基本解体的浪漫主义的声势和与还在流行的帕尔纳斯派相对抗的格局。19世纪90年代后圆银,象征主义诗歌又开始向西欧、北美各国传播,在那里找到了许多知音。‘那些人又成了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后期象征主义的中坚。但是,在‘法国,高峰过后,前期象征主义随即开始衰落。1891年,,象征派“文学宣言”的作者莫雷亚斯首先宣布脱离象征派,而提倡一种所谓“罗曼派”的文学,试图恢复他的先祖希腊罗马古代文学的传统。接着,兰波、魏尔伦、玛拉美分别于戚腔如1891、1896、1898年过世,其他许多象征派诗人也纷纷选择新的发展方向,不再遵循象征主义艺术标准。前期象征主义作为70个文学流派,到19世纪末实际上已经解体。但是,前期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其影响已在法国深深扎根。而且由于玛拉美等著名诗人的作用,象征主义在19世纪末开始越过法国国界线,向西欧、北美扩展,到上世纪20年代,又兴起了后象征主义。
印象派与象征派有什么不同?
印象派与象征派是在西方社会不同背景下产生的两个不同画派,每每想到他们不同的艺术观,貌似有何种联系似的,就镇月房参型渐前除罪或率会产生一种探索的兴趣。其实印象派与象征派源于不同时代的不同画派,在艺术观上也有着钢职士贵唱工本质的不同,只不过客观事物主观化与主观事物客观化貌似兄妹似的纠缠到了一起,给人一种思维上的错乱。
印象派是西方绘画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是写实与到写意的过渡,写实的技法门航显开小第被衡切者体系到这时才完成,对于西方绘画以写实为根本的艺术传统来说,印象派绘画把写实主语推到了一个极致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写实注意艺术的最后阶段来自。然而,对于以再准现客观物象为基础的写实体系末流来说,印象派确实又是第一个举起反叛旗帜的宣言者。它在表面上虽然立足于写实的东西,实质上其重点在于主体创造的自由,它的主观倾向又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一切主观意念的传达却360问答是立足于写实技法体系与观念的基础上的,我将这种创作理解为客观事物的主观化。
当看到莫奈的《日出。印象》时,大色块的纵横填涂和近乎用毛笔般的写意纵乱,或积点成面,或浓色层层厚积的斑斓效果时,握袁抓不得不叹服这是一种如黄间更粮还环千此的“客观事物主观化”的结果,因为在技法体系上并没有摆脱写实的传统,却在再现基础上又多一分“表现”,在表现与再现之间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均父妈律衡,因此,我认为印象派的创作最能体现“客观事物主观化”,既有立足客观的写实体系,又有主色初印频论圆观表达的倾向。在《日出。印象》中,起伏波澜的水纹仅用颜料色彩的深浅不同的大笔调“写”出来,湖面上划船的人物用黑色色调勾勒平涂而出,是那样的象,又是如此的不象。远处的船舶和浓烟仅用灰黑色的颜料或涂或染的“堆积”出来,写写涂涂摸摸,但远处的轮廓却那么明确。整个水面与远处的湖泊用冷色调的氛围环绕着,而天空远处的曙光增加了一丝暖色调的气氛,作者用冷暖色调交加的颜料在天空上横涂竖抹,因为教失专负据印象派的大师作画不会用完一种颜料而去冲洗这支用过的笔,他们只是在画完了一层育首坚之后,如果需要新的黄限色彩,则直接在以前用过的笔上去蘸取新的用色,形成色彩的堆积,涂抹的效果。般念观够所以天空的颜色在作者眼见的实齐元都声阻施景下,形成一种暖色与冷色的混合,这也符合了日出时天空并未完全亮起来的真实视觉感受。而在整个画面中唯一引人注目的则是决口销格地们听添加在冷色调天空中的一轮红日,给整个冷色为主的画面增添了亮丽的一幕,有点画龙点睛的味道。这是一幅多么真实的日出之景,模糊而朦胧的感受,然而是否又有作者的“意”渗透在其中呢,唯一可以肯定地感受损是,依景而定,依情而写的客观景物中流露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其中。作杆静远测仍题设岁为一名艺术家,当然应该具备的就是对自然的热爱以及某些强烈的感情作动力,支撑着他们的创作。
着意,让情思意趣自然流露的主观色彩是他们用真实的画笔和视觉对自然景色的反射落实到画布上的。印象派如此醉心于自然而把大色块的“写”上升为主动的审美需要,在用笔上或纵横涂抹或积点成面的色彩斑斓不仅反映了视觉对自然景色的客观接受效果,也反映了作者主观情思的流露。对于印象派来说,眼前看到的客观光色变化的确是客观的落到画布上的,然而这“写”与“涂”之中却蕴含着“意”,“情”的流露。文杜里说:“很早就理解了艺术决不能接受自然法则的支配,而是完全不同的一种自主的现实."这当然体现在艺术中,不一定直接描写社会,而是“用人格化了的景物来体现这种理想”。这人格化了景物在我看来,也许代表的就是客观事物主观化。将视觉与感受落脚与客观自然,通过有气质的眼睛看大自然,“这双有气质的眼睛”定是将客观自然主观化的熔炉,将眼见之实通过主观的体会加以发挥,虽是沿用了写实的技法体系与观念,但这种主观化的内涵已经流溢其中,所谓“人格化了的景物”正是客观景物的主观化吧,这一艺术概念在印象派至关重要,是画的灵魂之所在。不要只将眼睛游离于他们描绘的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景物里,因为这尽管是眼见之实,却也有“意”渗透在其中。
印象派的形式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不单纯追求光色效果,它的写意性与中国写意画之间有互相接近的成分。最高贵的绘画是画出来的诗,我认为印象派的绘画最接近于诗和音乐。
现代派的到来是伴随着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的一种精神在艺术中的反映,许多人找不到出路,于是走到了反科学的理性主义,逃避现实矛盾,向神秘主义,彼岸世界去寻找安慰,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下出现的象征主义就不是一般的主观主义运动,也不是一般的主观主义倾向,而是添加了某种特殊色彩。说道象征主义和印象派的相似之处,它将主观化进一步发展,并将其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印象派虽然有“情”有“意”地流露于大自然,而远远没有象征派那样地沉落到主观化倾向之中。为了说清象征主义区别于其他派别的特点,理论家莫雷斯说他们“不是使客观的东西主观化,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将主观的东西客观化,即思想的客观化,也是一种理念的外化。所谓通过有气质的眼睛去看大自然,那是写实主义的主张,他们的立足点离不开客观自然,而象征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则在思想观念,灵魂梦幻的东西,并将存在于头脑中的思想,梦幻客观化地落实到画面上罢了。正如“这全体作为自言自语,象一副画,象巴哈的音乐,在根本上不需要听众。”完全出自内心的思想碎片的客观反映。
象征派说是反对写实主义,而在他们身上最明显体现出来的,不是写实技法的抛弃,而是放弃了写实主义本质上对待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则态度问题,是艺术观念中对创作之源罢了。印象派的写意出自对客观景色和光色的理解,而象征派则是把自己心中的意想通过客观的画笔表达出来罢了,是一种“客观的艺术"。
提到象征主义的创作,我觉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蒙克的《呐喊》,对于《呐喊》的创作,蒙克是这样解释的:有一天傍晚,他在海边的栈桥上散步,看着要落下的夕阳,几乎感受到了一种灵魂的恐惧。于是,回来之后,他把内心的这种恐惧,虚幻的意想“客观”地落在了画布上,这就是他心中的虚幻,恐惧客观化的结果,从中可以更好地理解象征派创作所主张的艺术目的-主观事物客观化。《呐喊》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冷色调为主要基调的画面,这与《日出印象》似乎有某种相似之处,而二者的创作之源却是截然不同的。不仅仅是主观情意的不同,更是基于不同的创作观,不同的理解。海上的水面以及远处的景象都是冷灰黑色调,这沉闷的气氛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压抑又恐惧的感情。栈桥的用色虽然有些明亮,也是那么不经人意,而作者想要突出的,正是放声呐喊的人体,头部用简括地骷髅做了某种抽象化的处理,这不仅是作者的呐喊,更是人类的呐喊-对现实的恐惧,虚幻和迷离之情。土黄色的骷髅在风中呐喊,远处落日的余晖用暖色调的色彩染出,使这幅沉闷的冷色调之画多了一份暖意,而这少许的暖色是否代表着即将失去的希望?面对着这残破难留的希望,在灰黑色中彷徨的人们,能不放出惊恐的“呐喊”之声吗?
理解了《呐喊》在作者心中创作的渊源,也就更进一步接近了象征主义创作观念的内涵-主观事物客观化,他们把对这个时代的逃避,虚幻迷离产生的主观神秘之情客观地变成了艺术,这是一种主观的理念客观的外化。
通过印象派的《日出印象》与象征派的《呐喊》,典型地反映了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不同派别在创作艺术观念以及艺术目的上的截然不同,客观事物的主观化与主观事物的客观化,二者的前后颠倒好似戏剧性的本末倒置,正彰显了两个派别不同的艺术观和艺术特色,然而这两者的不同却不是本与末的问题,更没有任何纠葛,而是两种独立的,不可相提并论的艺术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