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浪漫主義詩歌賞析

William Wordsworth 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代表作《水仙花》 黃水仙花 郭沫若譯 獨行徐徐如浮雲, 橫絕太空渡山谷。 忽然在我一瞥中, 金色水仙花成簇。 開在湖邊喬木下, 微風之中頻搖曳。 有如群星在銀河, 形影綿綿光灼灼。 湖畔蜿蜒花徑長, 連成一線無斷續。 一瞥之中萬朵花, 起舞翩跹頭點啄。 湖中碧水起漣漪, 湖波踴躍無花樂– 詩人對此殊激昂, 獨在花中事幽躅! 凝眼看花又看花, 當時未解伊何福。 晚上枕上意悠然, 無慮無憂殊恍惚。 情景閃爍心眼中, 黃水仙花賦禅悅; 我心乃得溢歡愉, 同花共舞天上曲。 水仙 孫梁譯 獨自漫遊似浮雲, 青山翠谷上飄蕩; 一刹那瞥見一橡派叢叢、 一簇簇水仙金黃; 樹蔭下,明湖邊, 和風吹拂舞翩跹。 仿佛群星璀璨, 沿銀河閃霎晶瑩; 一灣碧波邊緣, 綿延,望不盡; 隻見萬千無窮, 随風偃仰舞興濃。 花邊波光潋滟, 怎比得繁花似錦; 面對如此良伴, 詩人怎不歡欣! 凝視,凝視,流連不止; 殊不知引起悠悠情思; 兀自倚憩息, 岑寂,幽然冥想; 蓦地花影閃心扉, 獨處方能神往; 衷心喜悅洋溢, 伴水仙、舞不息。 The Daffodils William Wordsworth I wander’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pany! E gaze –and gazed –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我的愛情并不是一隻夜莺 裴多菲(匈牙利) 我的愛情并不是一隻夜莺,在黎明的招呼中蘇醒,在因太陽的吻而繁華的地上,它唱出了美妙的歌聲。 我的愛情并不是可愛的園地,有白鴿在安靜的湖上浮遊,向着那映在水中的月光,它的雪白的頸子盡在點頭。 我的愛情并不是安樂的家,像是一個花園,彌漫着和平,裏面是,遊激母親似的住着,生下了仙女:美麗的歡欣。 我的愛情卻是荒涼的森林;其中是嫉妒,像強盜一樣,它的手裏拿着劍:是絕望,每一刺又都是殘酷的死亡。 緊緊地結合 伊巴博羅(烏拉圭) 我生長起來隻是爲了你。砍下我吧,我這棵合歡樹需要你這般殷勤。 我長成了一朵鮮花隻是爲了你。剪下我吧,我這株百合不知是含苞待放,還是長成了花朵。 我是碧波一泓也是爲了你。飲下我吧,連水晶都忌妒我的水兒是那麽清瑩。 我長出了翅膀也是爲了你。獵取我吧,我是那燈蛾圍繞着你的 *** 烈火梁磨賀翩翩飛翔。 爲了你,我甘願受苦,你的愛情損傷了我,而又使我甘甜!斧頭和獵網也使我,剪刀和渴飲也使我喜歡! 傾全身的血液奉獻給你,我的愛人。這血凝成鮮紅的傷疤,什麽鈕扣也比不上它美,有什麽首飾能比它漂亮? 我把七根骨刺别在頭發上,以此代替水晶發卡。我的耳邊,用燒紅的火球代替瑪瑙的耳環。 看着我忍受這般煎熬,你卻嬉笑。 你将會痛苦的,到那時你不再是我的心上人! 緻克莉蒙納 魏爾倫(法國) 神秘的船歌,無言的心曲,親愛的,既然你的眼像天空一樣藍, 既然你的聲音像奇異的幻影擾亂了我的理智,使它如癡如迷 心跳是在什麽情況下加快的 孟傳武 未進羅帳先思君,魂也纏繞魄相行。滾落情潮千秋丈,誰能逃脫兒女情! 陶醉, 是那還留在唇邊的餘溫! 憔悴,是那分别時的心碎! 揮不去,霧一樣的思念! 斬不斷,海一樣的情懷! 沒有戀愛的人是不成熟的, 梁祝姻緣此刻回蕩耳際。 不要期待,那美夢的臨近。 盼望,卻沒有休停! 等待,是最好的鎮靜劑。 心跳是在什麽情況下加快的! 徘徊,是否有所依戀, 黃昏又是個什麽日子! 花前月下, 聊聊我我, 感覺地球的旋轉,超不過我腳步的跨度! 歸依,萬物的始終。 殿堂,靈魂的交融! 在深深的墓穴後面, 精靈在快樂歌唱! 餘溫,還留在唇邊, 心跳是在什麽情況下加快的~ 我時刻在想你 在這凄清的夜晚裏, 我托月亮告訴你,我在想你。 在這柔和的晨光中, 我托風兒感到你,我在想你。 我托暢遊的魚兒, 捎去我的思戀。 多少往事已難追憶, 多少情感已随風逝。 唯有對你, 依舊戀深深,情依依。 千言萬語化作無語, 我忘不了你,你忘不了我。 夢中常相随,相逢會有期 【 七子弦歌 】 :『 花期 』 槐花兒落了,一場雨猝不及防 打濕花期。陽光多好啊 伸出手,将微涼安頓在雲帛之上 我不說憂傷,隻說起風了 小河邊、槐樹下,想 騎着白馬,雲遊遠方的親人 那場秋風吹了好些年,在黑暗中 跌跌撞撞好些年:聽鬧市熙熙攘攘,婦人 無知無畏,拎着男人的耳朵聒噪着回家轉 一天比一天放肆;河水在市井邊東家長 西家短、永無休止。愛情與等待失去 憧憬,而那些花骨朵兒依舊秩序地怒放 我的等待象落花,鋪陳開來,毫無情節 他不來,我比以往每一天,更渴望奔跑 更渴望舒展,更渴望一場大雨,沖刷 霧鎖南山的塵嚣;甚至試圖輪回成孩童 那一聲啼哭,嗷嗷待哺,喚回掌心的愛撫 溫情且慌張;如果這樣,他還不來 我就發動一場潮汛,淹沒最後一場花事 每一瓣花的期許,都張帖等他的消息

【渡荊門送别】爲例分析李白詩歌創作的浪漫主義風格急用本在在

《渡荊門送别》是詩人李白于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辭親遠遊,出蜀至荊門時贈别家鄉而作。李白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隐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主特院棉理子容哪天徑,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基本信息作品名稱
渡荊門送别
文學體裁
詩詞
作者

浪漫主義時期的句子賞析

李白
創作年代

目錄展開1作品原文1傷項司罪仍候圓.1渡荊門送别①(唐)李白2注釋譯文3譯文:4注釋:5創作背景6作品簡介7作品鑒賞8詩詞格律9作者調控和本服百牛川簡介1作品原文《古典詩詞名篇》渡荊門送别
1.1渡荊門送别①(唐)李白渡遠荊門②外,來從楚國③遊。
山随平野④盡,江⑤入大荒⑥流。
⑦月下飛天鏡⑧,雲生結海樓⑨。
仍憐故鄉水⑩,萬裏送行舟。

2注釋譯文3譯文:在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了楚地準備盡情遊覽。
重城任請方重調育山随着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流進了廣闊無際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 是品洋某趕牛務持伯肥太政飛來天鏡,雲層締構城外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行程千裏繼續漂送我裂輪的行舟。
4注釋:①選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
②荊門:即荊門山,在現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與蒸教否謂完北岸虎牙山對峙,形勢險要,戰國時楚國的門戶。
③楚速保重超按肉辦了階則烈國:楚地,指今湖南,湖北一帶,古楚國之地。
④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⑤江:長江。
⑥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渡荊門送别
⑦名句: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
⑧月下現議笑著雞适微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
⑨海樓:海市蜃樓,這裏形容江距妒器用規怕光府兒去工上雲霞的美麗景象湖明湖每晚阻機。
⑩仍:依然。憐:憐漸克高事據降雖讀戰論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

探棉5創作背景這首詩是詩人于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辭親遠遊,出蜀至荊門時贈别家鄉而作。落孔找望管激車同夫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腳搞過海減字源客總唱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隐居青城,對蜀中右乙曾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6作品簡介這首詩在藝術上是比較成功的,寫得曲折含蓄、波瀾起伏,忽而寫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寫太空的奇異推天洲促非守有營護殺香景象;忽而寫白天對山巒起伏、江流奔騰的大自然的欣賞,忽而又寫夜晚對太空景象變幻的享受.最後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現詩人離鄉惜别的情思.我們透過詩人對大自然景象的細緻觀察和欣賞,就能體會到青年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緻勃勃的無窮活力.尤其"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逼真地描寫出詩人乘船穿過三峽,崇山峻嶺,逐漸消失在廣闊的原野上;洶湧澎湃的萬裏長江,随着山勢的消失,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緩緩東流……詩人就使用這種白描的筆觸,淡淡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非常真實的山水畫卷,給後代人們留下了領略不盡的審美感受.
7作品鑒賞《渡荊門送别》中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語句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颔聯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個“随”字化靜爲動(或“以動寫靜”),将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形象生動,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
不僅由于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擴;而且還由于動态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随、盡”的動态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後,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于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緻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将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後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着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湧,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雲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颔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隐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别,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着深情厚意,萬裏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别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别”應是告别故鄉而不是送别朋友,詩中并無送别朋友的離情别緒。清沈德潛認爲“詩中無送别意,題中二字可删”(《唐詩别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爲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裏”,那麽,這首形象壯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遊數萬裏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8詩詞格律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其格律屬于首句不入韻仄起式,押韻的字有遊、流、樓、舟。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渡荊門送别。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交待到達地點,爲下文寫思鄉之情作鋪墊。“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以遊動的視角寫出了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山巒從作者的眼中一點一點的消失,奔騰的水從山巒中奔向江河中。景中蘊藏着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依難舍。“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他。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别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引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于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遊覽峨隐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别,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着深情厚意,萬裏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别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别”應是告别故鄉而不是送别朋友,詩中并無送别朋友的離情别緒。清沈德潛認爲“詩中無送别意,題中二字可删”(《唐詩别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爲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裏”,那麽,這首形象壯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遊數萬裏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9作者簡介李白
渡荊門送别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随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爲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争奪帝位的鬥争,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代表作有《靜夜思》等。
李白詩歌以抒情爲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有《李太白全集》。後又有李商隐與杜牧并稱“小李杜”。

310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