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我是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人
在即将过去的2006年中,何多苓间或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带着他的作品——1月,北京、上海,《2005年何多苓新作展》;5月,北京,《何多苓油画展》;7月,南京,《何多苓个展》……展示了时间跨度将近30年他的创作成果。在作品中,我们发现何多苓呈现着一种特别的恒定感,不被时代潮流所改变的恒定感。“我是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一个人了。”曾经,何多苓如此评价自己,“使我满意的是,从一开始我就是只身一人,潜心作画,未成为任何潮流的主将或附庸——在喧哗的潮流中是多么寂寞。”1980年代,何多苓凭借油画《春风已苏醒》震动了整个中国油画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风格。他在时代的风口浪尖,被冠以“伤痕艺术”的代表,而他决然拒受这一称呼。如今,何多苓的画作不仅再次得到了艺术界的认可,更是受到诸多油画收藏者的高价热捧。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热潮中,何多苓依然和这涌动的潮流保持着距离。何多苓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不是因为他多么先锋新锐,恰恰是因为他的古典和传统。如今,何多苓一个人生活在“闲散”的成都,时常去另一座闲散的城市——南京,和朋友聊天、吃饭,有时画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自己的笔来画诗。面对面《新周刊》:1980年代《春风已苏醒》曾引起巨大的轰动,这幅画对你来说很重要吗?何多苓:《春风已苏醒》是我研究生的毕业创作,当时刚接触到美国现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的画作,他在美国也是一个很边缘的画家,我一看到他的画就一见如故,马上模仿他的画法来画彝族。《春风已苏醒》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我最初的绘画风格,我秉承这种风格进行创作大概有10年时间,其间的作品都是以乡土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这种风格对中国新美术的发展也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幅画直到现在还被认为是我的代表作之一。《新周刊》:听说《春风已苏醒》在发表过程中有一些周折,你当时是什么感受?何多苓:当时在学校,首先是作品导师不通过,认为油画没有这种画法,甚至他没有给作品打分。然后画送到“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也被枪毙,说题材比较晦涩,有些颓废。一直到后来,栗宪庭发现这幅画,介绍给《美术》杂志,《美术》杂志把它作为封面发表才使得这幅画得到认可。这个曲折的过程给我造成的后果就是导致我毕业后半年多也没找到工作。后来我被分配去一所学校教书,因为人事方面的原因,我在中学教书和回美术学院画画之间周折了很多来回。因为那所中学把分配去的我的档案给退回来了,说研究生教中学没有先例,然后美院又不接受,最后几经周折我才回到成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