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色时期的毕加索
3. 粉红色时期(1904-1906年) 在蓝色时期后,毕加索就进入了粉红色时期。(也叫玫瑰色时期,或者马戏团、小丑时期) 之前我们谈到毕加索认识了费尔南德·奥利维叶,那这个奥利维叶是何许人也? 毕加索画费尔南德头像 费尔南德·奥利维叶1881年生于法国巴黎,和毕加索同年,但比毕加索大4个月。父母是开帽子店的,17岁的时候和一名店员结了婚,生有一子,不料,丈夫居然带着儿子跑了!!! 再婚嫁给一名艺术家,搞雕塑的,后来丈夫居然精神失常了!万般无奈下,一个人来到“洗衣船”居住,直到遇见毕加索。 据说那是一个雨天,毕加索看到费尔南德浑身湿透,请她到画室取暖,费尔南德在画室中看到毕加索的画,被他的才华吸引。之后的事就水到渠成,没过多久两人就开始同居,费尔南德正式成为毕加索的女友,毕加索也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段真正意义上的恋情。 毕加索对费尔南德十分痴迷,他对费尔南德没有什么别的要求,只希望费尔南德能陪在身边,不让费尔南德做家务。接下来就有点变态了,毕加索不让费尔南德抛头露面上街购物,更不让费尔南德与朋友见面。 与费尔南德的爱情滋润了毕加索,他产生了许多灵感,创作了《抱乌鸦的女人》、《坐着的裸女》、《拿烟斗的男孩》、《拿着一篮子花的女人》等一系列作品。虽然进入了“粉红色时期”,但仍然能看到“蓝色时期”的影子。 《拿花篮的女孩》 比方说《拿着一篮子花的女人》,拿着一篮子花的女人站在蓝色背景前,蓝色背景与女孩洁白的肌肤相互衬托,画中女孩拿的花朵,暗示她的脆弱,花朵的颜色是鲜红的可能象征圣餐圣礼中的血液。 《站在球上的杂技演员》 还有《站在球上的杂技演员》,一个少女站在球上练习表演节目,身体扭来扭去显得欢快柔和。离我们近一点的男艺人,身形魁梧,眼神坚毅,线条僵硬,可以看到“蓝色时期”《老渔夫》的影子。少女身体的颜色用的是忧郁蓝,加上荒凉的背景和背景中隐隐约约的蓝,可以看出杂技演员生活之不易。 与费尔南德的爱情滋润了毕加索,毕加索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也让毕加索自满起来,直到被人点醒,毕加索前往荷兰度假,并积极探索。在荷兰度假的时间里,毕加索真正从蓝色时期跳了出来,进入色彩丰富、线条优雅的粉红色时期。毕加索在荷兰度假的时候创作了一些以荷兰女人为题材的肖像画,如《三个荷兰女人》、《戴帽子的裸女》等等。 《三个荷兰女人》 《戴帽子的裸女》 粉红色时期的毕加索作品很受欢迎,1906年,画商沃拉德购买了毕加索的全部新作品,毕加索在事业上获得第一次成功,并且获得了第一桶金。之后,毕加索和奥利维耶离开了巴黎,在加泰罗尼亚的戈索尔山村度过了一段闲暇时光。 《弹吉他的小丑》 《马背上的小丑》 《小丑们》 《小丑头像》 《小丑一家》 毕加索在“粉红色时期”也常以小丑、杂技演员为题材,他的好友吉尔特鲁德·斯坦因称“我在他的玫瑰色或者马戏团时期结识他,他投身于此,就像他投身于蓝色时期一样”。 吉尔特鲁德·斯坦因1902年定居巴黎,美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对先锋派文学家们影响很大, 和现代派的艺术家交往频繁,所以经常在各大现代美术史中出现,毕加索的《拿着一篮子花的女人》就是被她和她的弟弟收藏的。 《斯坦因画像》 毕加索为斯坦因画了一幅肖像画,《斯坦因画像》从1905年画到1906年,斯坦因为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最后毕加索在没有模特地情况下完成此画。看过这幅画的人都说,与斯坦因不像,毕加索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她总会看起来跟这幅画一模一样的。”多年后斯坦因写到到:“我当时对我的画像很满意,现在也很满意,对我来说,那画像就是我,是我唯一的复制品,它永远是我。” 这幅《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过渡到原始时期的产物,可以看出明显受到非洲原始艺术的影响,斯坦因的脸很像面具。 《拿着烟斗的男孩》 1905年,毕加索创作《拿着烟斗的男孩》是(从蓝色时期过渡到)粉红色时期的代表作,画面中是一个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左手拿着烟斗,脸微微侧,安静的坐在椅子上,他身穿蓝色服装(有点蓝色时期的影子),但整体色调是偏暖的,头戴花冠,背后还有两束盛开的鲜花。它被评论家誉为“具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似的神秘,梵高《嘉舍医师的画像》似的忧郁的唯美之作。” 这副名画背后有一个凄美无比的爱情故事, 2004年5月5日,一位叫贝蒂·惠特尼的女士委托英国伦敦索斯比拍卖行拍卖《拿烟斗的男孩》,拍卖底价5500万美元。拍卖前,索斯比拍卖行估计这幅油画最高价可能在7000万美元上下,没想到拍卖当天价格一路猛涨,最终以令人震惊的1.04168亿美元被一位神秘的富商买走,创下了单幅画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 2004年11月20日,《拿烟斗的男孩》卖出半年后,一位叫斯帝夫·格奥尔格的德国富商的去世,让人们确知了这幅画的主人,并且意外了解到了这幅画背后竟然有着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凄美爱情故事。斯帝夫格奥尔格就是那位出价亿元的神秘的买主,他没有疯狂,而是为爱痴狂! 斯帝夫格奥尔格与贝蒂惠特尼的父辈是世交,斯帝夫是德国籍的犹太人,贝蒂家是美国籍,小时侯他们两家都住在柏林的斯冈艾弗德大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长大。 1905年,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创作完成,几经转手,最后被斯帝夫格奥尔格的父亲收藏。斯帝夫格奥尔格长得与毕加索画中的“小路易”颇有几分相似,贝蒂很喜欢这幅画,两个孩子慢慢的喜欢上了一个游戏,每当贝蒂有什么要求,就写个纸条帖在《拿烟斗的男孩》背后,斯帝夫看到后总会尽力去满足她。有一次,为了满足贝蒂去维也纳欣赏音乐会的愿望,13岁的斯帝夫竟带着她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偷偷去了维也纳。结果一下火车就被斯帝夫父亲派来的人带回了柏林,为此斯帝夫还受到了他父亲严厉的惩罚。 1935年,战争爆发了,无数家庭流离失所,也拆散了这对恋人,贝蒂一家平安回了美国,而斯帝夫一家却在战乱中挣扎流亡。战争过后,心急如焚的贝蒂马上从美国返回德国,寻找她的心上人,然而几经周折她最后得到的消息是,斯帝夫家族除了少数几个人逃到了非洲,其他人都在战争中死去。贝蒂伤心欲绝,很快离开了德国。 1949年,贝蒂嫁给了一位美国驻英国的大使,第二年跟着丈夫到了伦敦。在索斯比的拍卖会上,贝蒂意外而激动万分的又见到了《拿烟斗的男孩》!这是盟军从德国缴获的战利品,因为无法知道原有者是谁,于是被拍卖,所得款将交给世界犹太人基金会。 《拿烟斗的男孩》的起拍价是一万美金,贝蒂最终以28000美金拍得了这幅从小就无比熟悉的绘画。当颤抖着手指轻轻抚摸着画面,贝蒂泪眼朦胧,儿时那幸福的记忆再次浮现,依然是那么的清晰。经过多年纷乱的战争,《拿烟斗的男孩》很幸运的完好无损,而斯帝夫也像这幅画一样,在贝蒂心中,永远是分手前那个年青英俊的模样。 斯帝夫和《拿烟斗的男孩》一样幸运,不但在战乱中死里逃生,而且在分别28年后,又与贝蒂再次相逢。历经生死磨难之后还能共同面对《拿烟斗的男孩》,这是斯蒂夫和贝蒂多少年的梦想,也是从没想到有一天能够梦想成真的奢望,惊喜过后,二人均是百感交集。 贝蒂要将本属于斯帝夫的《拿烟斗的男孩》归还给他,而斯帝夫没有接受,他希望还是由她继续保存。 此时的斯帝夫还是独身,他成了贝蒂夫妇的好朋友,50岁那年,斯帝夫终于娶妻生子。 2001年,贝蒂去世了,在此之前她再一次提出把《拿烟斗的男孩》还给斯帝夫,但他还是没要。于是贝蒂留下遗言,如果在她死后,斯帝夫依旧拒绝接受这幅画,那么她的孩子可以将这幅画拍卖,拍卖所得平均分为三份,她的孩子们、世界残疾儿童基金会及以斯帝夫?格奥尔格命名的慈善机构各得其一。 2003年底,贝蒂去世一年半后,根据她的遗嘱,《拿烟斗的男孩》被拍卖,斯帝夫秘密买到了手,这幅画一直陪伴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据说临终前斯帝夫一直凝视着画中那个男孩,从中他一定看到了自己和贝蒂当年的影子。 部分粉红色时期作品欣赏: 为费尔南德画的作品 《侧躺着的裸女(费尔南德)》 《头巾的费尔南德·奥利维尔》 《围着披肩的费尔南德 》 去荷兰画的作品 《荷兰风车》 《荷兰运河岸边》 《年轻的荷兰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