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的音乐想表达的是什么?
专辑名称:德彪西前奏曲集、意象集、版画集 CD1
演奏家姓名:阿劳 Arrau
乐曲介绍
那种认为德彪西朦胧飘忽的手法,会造成整体结构上的难以辨明的看法,早已被证明是一种误解。其实德彪西在他作品中的精确设计,真是要羡煞古往今来的作曲家们,不如说他是确立了一种新的结构形式,虚袜在他的乐句走过之处,一路留下的尽是法兰西的传统:明澈的音色,轻盈的织体,优雅的风度,自然质朴而亲切动人的形式。
德彪西不是那种用一个主题的发展来构筑自己的世界的作曲家,毋宁说他是从感觉和形象的微妙联系中发现世界所蕴含的诗意,其中当然也包含了他所寻觅的感情。
德彪西根本就不去赋予世界什么,而是凭他罕有的敏感,去捕捉一些什么。由此,他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情画意世界。他的那些钢琴作品,对此也许是最好的见证。它表明,一个真正认识到色彩在情感世界中的意义的艺术家,用何等的手段使它们显现无比精妙多姿。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两套钢琴前奏曲集几乎是他钢琴作品特征的缩影,是集风格和技法之大全。在其中,德彪西的朦胧、神秘而虚无飘渺的印象派风格和独特、新颖而富于色彩的和声技法得以集中体现。如《帆》中的全音阶技法,《沉没的教堂》中的朦胧气氛,《焰火》中魔鬼般的技巧等,犹如二十四幅色彩斑烂的印象主义油画,德彪西用他独到的笔触,将大自然的五光十色、万紫千红,梦幻般地跃然纸上。
德彪西的《前奏曲集Preludes》,共为两集,各有12首乐曲,每一曲均附有标题,但作曲家并没有把标题记在曲首,而是用小字写在乐曲终了的地方。他的用意是希望听众在欣赏时,不要拘泥于标题。这些前奏曲也可以说是一种即兴曲,或幻想曲形态的作品。它们所探究、发现和创立的钢琴技巧都很巧妙地相互配合运用,是集德彪西钢琴技巧大成之作。
《前奏曲第一集Preludes Book I》共有12首作品:
1.《德尔菲舞女》,音乐纯洁而古典,表现德尔斐地区阿波罗神庙宗教仪式中肃穆的舞蹈,灵感来自于对卢浮宫圆柱上雕塑的印象(一说是希腊花瓶上的浮雕)。
2.《帆》,一幅迷蒙的海景图:几只停泊在海面、来回荡漾的小帆船,飞溅的浪花,向着天边延伸的地平线,还有无尽的静寂。两个声部的距离,都是大三度,这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色彩,仿佛是飘动的印象。
3.《原野上的风》,这是迅疾掠过的风,但并不强劲,它飘忽不定,瞬间即逝。左手主题是五声音阶。
4.《黄昏空气中的声音与芳馨》,在这首乐曲中,德彪西将暮色中的天空浸透了美妙的声音和浓郁的芳香。灵感来自于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中的《黄昏的和谐》,下面是这首诗的第一段:
“那时辰到了,花儿在枝头颤震,
每一朵都似香炉散发着芬芳;
声音和香气都在晚风中飘荡;
忧郁的圆舞曲,懒洋洋的眩晕。”
5.《阿纳卡普里的山丘》,阿纳卡普里是位于波斯湾中的卡普里岛上的一个小镇,乐曲开始时几乎处于完全的静寂状态,而乐曲最后部分则有着如火焰般的光亮。
6.《雪上足迹》,有些凄凉的音乐给人以疲惫和负重的感觉,宛如是在雪地里行走,每迈一步都要吃力地从很深的雪中拔出脚来的情景,曾有人这样问:“这些孤独的、寂寞的脚步;将带着人们走向何方?”
7.《西风所见》,这首乐曲中的“风”是具有摧毁性的狂风,是能掀起海上巨浪的“飓风”,音乐给人以冲击感和混乱感。差贺激
8.《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旋律甜美抒情,流露出少女的青春气息,标题出自L.德里尔的《苏格兰之歌》中的一首诗歌,原诗描写一位苏格兰少女在晨曦中唱着一支纯朴而天真的歌曲,曲调妩媚可爱、无忧无虑。
9.《中断的小夜曲》,音乐模仿吉他的演奏,带有典型的西班牙风格,似乎表现了一个恋人缺乏自信地唱着求爱的歌,歌声在某处具有讽刺意味地中断了,然后他又沮丧地从头唱起,直到无精打采地唱完。拍睁
10.《沉没的教堂》,受启于约1500年前被洪水淹没的布列塔尼的一座大教堂,据说当早晨的阳光照耀海面时,一座很久以前沉没海底的城市的教堂会缓缓升出海面,以警示那些不信奉神的人们。音乐中隐约可以听到教堂的圣咏声和管风琴声,当然也有海的深沉。而主要的,则是一种神秘、深远的幻想。乐曲开始时,以很轻力度的演奏来表现平静水面中混合着的被淹没的钟声,当大教堂在钟声中浮出水面时,钢琴的音量逐渐增强,仿佛可以听到管风琴的轰鸣和圣咏的宏伟歌唱在此刻升起并久久回荡,最后,一切又消失在波浪之中。
11.《小精灵帕克之舞》,一首轻盈的、飘忽的、如精灵般的乐曲,据说是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所得的灵感。
12.《游唱艺人》,音乐明朗欢快,显示出具有幽默感的怪诞。这里的“游吟诗人”指的是当时戴黑帽、涂黑面孔、穿白色燕尾服的演员。
《意象集Images》展现了德彪西钢琴曲令人惊奇的娴熟技巧及对键盘的想象力,共有两集,每一集包括三首曲子,不论其宗旨或效果,都很类似于传统的奏鸣曲形式。
《意象第一集Images Book I》由三首作品组成,它们分别是:
1.《水中倒影》,可以说是德彪西钢琴音乐中最能体现印象派音乐特征的一首作品,是历来最伟大的钢琴曲之一。这些“倒影”是不完整的回音,或是主题音形的重复扭曲,一如莫奈的画作《睡莲》,展现色彩及形状的浮光掠影。主题仅包括三个下降音符,德彪西环绕着它创造出富于想象力的结构游戏,刚开始是温柔的触键,然后逐渐强化成一阵旋涡,最后是令人屏息的静止。德彪西在这里连续使用了数次光灿明亮的和弦和飞速掠过的琶音,表现了听觉世界里对水中倒影的反响。乐曲主题缓慢、沉重,似放慢了数倍的波纹一样摆动、摇曳着。乐曲结尾处,又用了开始时三个音符滴落水中的手法,音乐空寂、悠长,富有无穷的回味与幻想。
2.《向拉摩致敬》,是一首庄重的萨拉班德舞曲,优雅,高贵,但非常热情且充满思乡情愁,它是一段精彩的沉思,显示出了德彪西的成熟与创新精神。拉摩是法国音乐史上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之一,是当时区别于德国作曲家格鲁克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在校订拉摩的总谱《波里米尼的节日》时创作了此曲,可以将其作为一部不仅是对拉摩个人,而且是对法国民族精神怀有崇敬之情的作品。也许只有法国人才能像德彪西那样深刻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内涵。
3. 《运动》又被称作“无穷动”, 类似于触技曲,以挑战演奏者的触键结束了《意象第一集》,德彪西让音符延续至十六分音符流动的结构中,让一首圣咏从点描画风的薄雾中浮现。音乐情绪欢快喜悦又略带诙谐,描绘了一些如蜜蜂一样的小动物不停地抖动着翅膀,在花丛中、树林里飞来飞去,异常灵活、自由的情景。
钢琴套曲《版画Estampes》,作于1903年,为德彪西在钢琴领域奠定印象派技法的里程碑之作,德彪西由此进入了兴盛的丰收期。周所周知,比起管弦乐,德彪西在钢琴上成就更伟大。他大大拓展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也大大丰富了钢琴音乐的曲库,这部作品至今仍以含蓄的魅力、雅致的意境而令听众痴迷。
《版画》以三首小曲组成:
1.《宝塔》 ,是从中国音乐中获得的灵感,用五声音阶来表达钟声的效果。七和弦与五声音阶音程使旋律如入烟云之中,清新而秀美,颇具中国神韵。在自然表情发展中,浓与淡、庄与谐、虚与实的对对比俯拾皆是,高潮处五光十色,婉转处暗香浮动,最终乐曲如潺潺流水般消逝……大有绕梁三日之感。
2.《格拉纳达之夜》,是一幅西班牙民间风俗画,据称作品的素材来自拉威尔。格拉纳达是西班牙南部的一个城市,描写夜幕降临,有曼陀林声从远处传来,有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表现出西班牙后巷夜市酒场的气氛,有浓烈的西班牙气息。可以说,这首曲子固然短小,但任谁聆听都会永生难忘。
3.《雨中花园》,乐曲以两首古老的法国民歌为素材,通过雨、云、阳光、晴空的瞬息变幻,逼真地描绘了法国的田园景象以及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形象。
德彪西月
1.在音乐作品中来自,《月光》首先让线毫阳身眼处却铁认谁审人想到贝多芬的《月360问答光奏鸣曲》(原题为《领由鸡源升C小调奏鸣曲》,作品27号之2),然而这却是历史与他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贝氏原作并无“月光”这一标题,但H.F.L.雷尔斯塔勃(1799尽轴~1860)因乐曲第一乐章而济亮析宜农识谓老著许械想到了卢塞恩湖上的月光,因为为之定名“月得是司农乱越光”。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原属《贝加莫组曲》(Suite Burgamasque)第三乐章,编呀由农系滑但作品实在太美了,以至人们常常将它单独抽出演奏,久而久之,便忘了其真正出处。
作为印象派音乐的鼻祖,德角彪西的音乐作品可称是名罗余渐沙拿实领副其实的“音画”。人们对王维的诗曾有过这冲效烟波增毫样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穿触夜。借用这一评价,德彪西的夫促事做曾答作品可以当之无愧地称“曲中有画,画中有曲”了。然而,要做到这一步又谈何容易:曲是流动的时空,画是凝固的瞬景。但大师毕竟是大师,他放弃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以富有歌唱性的高兰略旋律作为其表现手法,转而汲取印设神需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绘画尔派的技巧,并将之实践于自己的作品中,以朦胧的、有多重指向的旋律让听者进行音—画重构。代表作中最典型地体现这一方式的便是《月光》。也正因为《月光》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以至于直到今天,轴求主希技现代派的作曲家们仍未能写出,至少未能写出广为流传的描摹月光之作。
德彪西处理《月光》的方式无疑是特别与庆厚群的。
2.如果说“静”苦须标是贝多芬月光的最大特点的话,那么“动”便是德彪西月光的精髓所在。在他的音乐里,月光如水般倾泄,缓缓流淌,充盈整个房间。德彪西的音符是有些离散的,打散了旋律。然而散而不乱,像是溢出的水银在地板或是台阶上走走停停。每一个音符,都给你充分队的想象空间。
贝多芬的月光是月光下流淌的故事,那流畅的旋律将故事娓娓道来;而德彪西的月光就是月光本身,一夜倾城。
3.就以月为题的音乐而言,德彪西的《月光》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比之“否定叙述逻辑”的《春江花月夜》似乎应该说都是“肯定叙述逻辑”。但是,同样是“肯定叙述逻辑”,德彪西的《月光》似乎还处于“六朝抒情小赋”的境界,而贝多芬的《月光》则已经是以“兴”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唐诗”、“宋词”。窃以为,贝多芬的《月光》比德彪西的《月光》似乎又要“超越”一些。
为了说明以上的论断,下面将就德彪西的《月光》和贝多芬的《月光》做一些必要的展开。
* * * *
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名曲《月光》,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却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言文字。
对于这首印象派的名曲,笔者所能诉诸于笔端的,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体“印象”:所谓“月光”,对于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而言,似乎既有外视之景致的意识印象,又有内心之思绪的波澜起伏。
对“月光”的“印象”和“人心”的“思绪”之间的“比拟”,也成为德彪西《月光》的主题。
同样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对于德国著名古典、浪漫派作曲家贝多芬的名曲《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我们虽有心弦的共鸣,也只能在沉默中欣赏,而无法诉诸于语言文字。
对于这首《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笔者所能诉诸于笔端的,也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体感受:所谓“月光”,对于贝多芬而言,似乎更适宜于心灵的沉潜。
如果说:德彪西的《月光》,乃是因“外视自然景致”而引起了印象的变幻;那么,贝多芬的《月光》,则是因“内审心灵世界”而升华了英雄的情操。此,正是中国诗论所谓的“兴”。
与贝多芬之“阳性”的《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相比,《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阴性”的乐曲。当白昼过去,事功平静之后,朦胧的月光,使英雄内视自己灵魂深处的梦幻、诗情、渴望、欲念,并谋求某种心灵的平静。贝多芬的《月光》,乃是英雄的内心独白,乃是伟人的沉思感悟。这里,艺术表现的主要形态,应该是“兴”,而且在“肯定叙述逻辑”之中酝酿着狂热的追求、炽烈的行动。
正因贝多芬的《月光》第一乐章乃是英雄的内心独白、伟人的沉思感悟,随之而来的第三乐章那种被苏联音乐美学家、音乐史学家加拉茨卡雅在其《西欧音乐名作》一书中形容为“烈火般的抗议”、“愈来愈狂怒地冲击”、“以可怕的力量爆发”出来的“愤怒、抗议和热情” ,才不至于显得突如其来。正如加拉茨卡雅所说,这是“从抒情的哲学沉思”向“斗争”和“行动”的转变。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曾引贝多芬的名言:“我是替人类酿造纯醪的酒神,是我给人类以精神上至高的热狂”。据此,似乎可以把《月光》第一乐章比作“酒神”酿造的“纯醪”,而把《月光》第三乐章比作“纯醪”导致之“人类精神上至高的热狂”。贝多芬之“汹涌的感情”,的确如加拉茨卡雅所说,具有无比“辽阔的空间”。那种把乐圣贝多芬的《月光》仅仅视作“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所谓“音乐美学”、“音乐哲学”(参赵鑫珊《贝多芬之魂》),与此岂可同日而语。
4.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著名的要属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两者都简称“月光”。音乐界认为,前者是以讹传讹,而后者才是真正为月色而写的。事实如此。但近二百年来,贝多芬这首作于1801年的曲子,始终被人们称为《月光奏鸣曲》。
1801年,在完成了《#C小调奏鸣曲》之后,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标题的贝多芬没有给这部作品取任何名字,只是在口头上称它为“幻想风格的奏鸣曲”。当然也就不可能把它其中的第一乐章叫做“月光”什么的。他为谁“幻想”?为一个叫“茱丽叶塔伯爵夫人”的女人。贝多芬和她有过一段恋情,作品是为她而创作的。那么为什么近百年来一直称它为《月光奏鸣曲》呢?始作俑者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勒(1790~1860)。他说,听贝多芬这首曲子,老叫他想起“瑞士流森湖上的月光,像湖面上荡漾的小船那样的情景”。
后来的故事就编的更美。说是贝多芬某天晚上在维也纳散步时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作品,其中一段总弹不好。敲门而入,看见一个瞎眼睛女孩坐在琴凳上,贝多芬深为感动,当即作了示范,当主人知道这就是他们景仰的贝多芬的时,非常激动,恳求贝多芬再弹奏一曲,那瞎眼睛女孩说,她的哥哥是个穷鞋匠,他们没有钱买他的音乐会昂贵的门票,贝多芬马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这时窗外的月光皎洁,万籁聚寂,静夜中只有风儿轻轻掠过树梢的声音。贝多芬闭上眼睛,缓缓的弹奏出这首他即兴创作的曲子,人们因之称它为《月光奏鸣曲》。
据说,这后一个故事是一个无名作者杜撰出来的。当时的出版和剧院老板也懂得炒作,为了扩大。作品的影响,他们努力宣传这个故事。这个乐章本身就非常美,加上这个故事,《月光奏鸣曲》就这样被认可而广为流传了。虽然此后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鲁宾斯坦试图努力纠正这种误导,说“在音乐上,月光要用朦胧、梦想、和平、温柔的手法来表现,而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彻头彻尾是悲剧性的。”
我不以为然,起码对我来说是相反的。正是月光的标题帮助我感受到那宁静的月夜,正是那宁静的月夜使乐曲最终落脚到想要表达的那种隐隐的哀伤之中。
贝多芬写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的时候的确非常哀伤:他失聪了。对一个作曲家,有什么比失去听力更为不幸呢?1801年11月16日他在写给他的朋友威格勒的信中说:“我在这两年里过的是怎样孤独与悲哀的生活,你是无法想象到的:我的耳疾好像是一个幽灵,到处阻挡着我,我躲避着一切人,好像是一个厌世者。”
尽管《#C小调奏鸣曲》第二、三乐章仍然反映出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决不屈服它”的一贯风格,但第一乐章确实是悲哀的。贝多芬自己之所以叫它“幻想风格的奏鸣曲”,很清楚,他想说对茱丽叶塔伯爵夫人的感情无非是一种“幻想”而已。他深深为自己的耳疾悲伤。
明知如此,人们仍然要固执地把它和月光联系在一起。因为寂寞、宁静的月光确实能把人导入一种哀伤的情绪之中。不管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也好,还是“此生此夜不常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漂泊感也罢,一轮冷月导入的哀伤和贝多芬因患耳疾的哀伤是同样的一种心理态势。殊途同归:都是哀伤。
同是月光,古往今来,不管是外国的作曲家或是中国的诗人,作品可因不同的主观感受和意趣各异,大相径庭。这无疑和每个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有决定性的关系。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1862~1918)的《明月之光》就是一支风格迥异的曲子。
《明月之光》原是受象征派诗人魏尔伦(1844~1896)同名诗歌影响写成的。1884年德彪西赴意大利留学,其间游历了意大利北部的贝加摩地区,那里美丽的风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旅行归来,读到魏尔伦的《明月之光》,激发冲动,写成了《贝尔加玛斯克》组曲,其中第三首就叫《明月之光》,表达的就是贝加摩月色给他留下的印象,因其更具独立性常作为单独的曲目演奏。
乐章一开始的感觉就是,皓月清辉,远处的阿尔卑斯山积雪如银,整个天地剔透如水晶;夜空如黑色的天鹅绒般舒展着,稀疏地坠着钻石般的星星,月下的原野安详而舒坦,野风阵阵,树叶沙沙。德彪西充分发挥了音乐的创造能力,不仅能使人“看”到作曲家描绘的月夜美景,同时会和作曲家一起进入一种美好的沉思。奇怪的是,这不是月光带给人的那种忧伤感,而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豁达,是“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静寂美,甚至是“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回忆。
两种月光,两种感情,这是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决定的。贝多芬表现他的哀伤,一开始用了长达四小节的缓慢引子导出悲剧性的主题,发展而成呻吟、呜咽了。表现为右手的旋律部分逐渐破碎几乎消失,只剩下三连音的伴奏音型均匀流动,仿佛就是内心那无言的伤痛。
绘画中有“亮色”之说,音乐中也有“亮音”。三度音程就有明亮的感觉。会使人想到那皎洁晶莹的月光。悠长的旋律线和平稳的节奏,再加上与色调柔和而明净的和声融合在一起,达到的就是一种清幽、静寂的效果。着便是德彪西的“月光” 和贝多芬的“月光”的不同之处。
生活中谁都不愿哀伤,但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它常常变成了一种美丽,这是一个奇怪的美学现象,更不用说显示生活中本来就很美好的事物了。
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同时被人喜爱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