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书院的历史概况
【西汉】
问津书院原名孔庙、文宣庙,坐落在旧街孔子河村孔子山南麓,建于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间,因邾县(即新洲)庶民在孔子山耕地时掘出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西汉淮南王刘安遂命在发掘地建一亭,将石碑立于亭内。同时,在孔子山傍孔子河滨修建孔庙祭孔,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
【东晋】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至四年(公元336年——338年),时任豫州刺史毛宝,曾在此拜谒孔子庙,拨款修葺。
【唐】
唐武宗会昌二年至四年(公元842年——844年),时任黄州刺史(新洲为黄州府治)、著名诗人杜牧扩建孔子庙。取唐玄宗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之意,更届名为“文宣庙”,并在此开坛讲学。
【南宋】
南宋荆湖制置使孟珙增修孔子庙,大思想家、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来此讲学,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并题诗赠孔子山庙学。诗云:“苍颜已非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朱子此时已年近七十,有时不我待之感。
【元】
元初,江西庐陵名儒、南宋末时湖广儒学提龙仁夫,,拒元不仕,效仿长沮、桀溺归隐孔子山中,在此首创问津书院(时人称“孔子山庙学”或“龙仁夫书院”),筑室讲学。平生以重道为已任,博学多闻,所撰《周易集传》18卷,见解独到。卒年90余岁,葬于阳逻华山。后学颇推崇其气节,多有赞颂。其墓旁及问津书院分别建有祠堂,立有牌位,每年都要凭吊、奉祀。
元末明初,陈友谅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新洲邾城,并称帝邾城。后朱元璋在新洲打败陈友谅,孔庙书院一度毁于战火。后经地方官吏儒士多次复修,但其规模较小。
【明】
明朝,尚书耿定向、御史舒山、湖广巡抚熊尚文等高官鼎力相助,两次大规模复建书院,孔子庙与学宫合建,并在河南商城汤池建问津书院分院。熊尚文还题写了“问津书院”四字。“一时鄂城、汉上、衡山、耒阳以及京都之首善、江右之澹祠、无锡之东林,互相章明,而问津丛胡之盛遂擅天下。”明代南昌大儒朱试曾说:“澹祠、问津,彼此相望,大张正学,俾江楚俨然邹鲁,诚确论也。”
明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全国上下为其建生祠,唯湖北不建,魏党欲置楚中士子于死地。以东林党人邹元标、顾宪成、高攀龙等讲学问津为由,借机对问津书院儒师萧继忠、刘承烈迫害。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锦衣卫至书院抓捕萧、刘,他们泰然自若,连家人也不告知,欲从容赴义。在押赴京城途中,魏党遭诛,始获还乡。
明末,农民起义席卷全国,以张献忠为首的义军征战楚黄,问津书院在战乱中再次遭受兵燹。据史书记载,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问津书院仅存正殿三间以及东西两庑部分建筑。
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公元前164年至前122年,孔子山附近曾掘出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为记此事,汉代淮南王刘安命在发掘地建一亭,将石碑立于亭内,同时在孔子山傍孔子河滨修建孔子庙,设私学,这可能就是问津书院的前身。
【清】搏迅
入清后,问津书院从顺治初逐步为地方州、府官绅所控制,成为了官方科考取士之所。康熙初年再度复修并扩建。基郑此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大战新洲,书院三度兵燹,同治、光绪年间又数次复修并予扩建。因此,书院也得到了修复和发展,在湖广提学使蒋永修的主持下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书院之一,得到康熙皇帝御笔“万世师表”和嘉庆皇帝御笔“圣记大成”金匾。这使其声播海内,名噪一时。湖广提学使蒋永修撰千余言,作“重修问津书院碑记”。
【民国】
民国初年,著名书法家、孙中山总统府官员张翼珍为问津书院重修题写“问津书院”石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