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
从16世纪开始整理–——————————–
西方美术史
近代美术(公元15世纪~公元19世纪)
U2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1.巴洛克美术(baroque)17th盛行葡萄牙语“不合常规的特别是那些外形有疵点的珍珠”隐含有贬抑之色彩
意大利|
拉卡瓦乔《圣母之死》《基督的埋葬》《圣彼德的受难》《召唤圣马太》
贝尔尼尼《圣德丽莎的幻觉》《圣彼得大教堂广场来自》
荷兰|
哈尔斯《吉普赛女郎》
伦勃朗《夜巡图》《杜普老师的解剖课》
维米尔《读信的少何女》
弗兰德斯|
凡代克《查理一世像》
西班牙|
委拉斯开兹360问答(velasquvz)《教皇英洛森十世》《纺织女》
格苗师列柯《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
牟利罗《吃甜瓜与吃葡萄的孩子》
2.洛可可剧胞百包美术法语“贝壳形”法国大革命前置园林中用以装饰店堂的嶙峋的假山石。原为对洛可根县权基款似孔可艺术纤细温柔的嘲笑和鄙视,所以时而称之为洛可可时而称之为“蓬芭杜式”
法国|
华多(wedau)《爱情岛朝圣》
布歇《浴后的狄安娜》
弗拉戈纳尔《秋千》
夏尔丹《餐桌上的厨具》《苏比士别墅》
英国|
庚斯博罗《蓝衣少年》
巴洛克在艺术的最妈苏末字怕语言上,多采用具有强烈运动感的波状曲线,波径的幅度达,色彩厚重热烈。力求使建筑、绘画、雕刻、融为一体,造成一种具有幻觉和神秘感的天地。洛可可在艺术语言上,多采用委婉的波状曲线,波经的幅度比巴洛克笑,室内装饰多以贝克、藤蔓、卷叶和花卉为主题。喜用青、黄和娇嫩的色调,造成一种现实人间的生活享受。
试弱地巴洛克和洛可可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上流社会审美趣味的纸元感反映,但艺术手法和技照足巧却非上层社会所专有,同样可在红个呼名烈斗跟至上采用来反映普通人民的生活,意大利的卡拉瓦乔、荷兰的弗朗斯哈尔斯、法国的夏尔丹、西班牙的牟利罗都是比较明显的例子。不过总的来说,巴洛克仍然是维护教权和王权,反宗教改革和炫耀皇家贵族威严的艺术,洛可可仍然是皇家贵族享乐的案情说爱依既策的艺术。
U3学院派、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美术
原孙常攻斯五磁验到1.学院派的基本特征:重冲单铁手甚优独规范重典雅重传统重技巧
2.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美术特征
新古典主义美术特征:重古代重理性重道德重格律重宫廷
充法国|
普桑《阿卡云视民没味迪亚的牧人》
大卫(新古典主义两位大师)《贺拉斯兄弟的宣誓》
安格尔(新古典主义两位大师)《泉》
U4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
误钱始客日1.浪漫主义(roman意划ticism)美术:经作为一种美学思想,浪漫主义强调主观、个性、感情和非理个十庆东半盟性。作为艺术发展历史的概念,它是对古典主义所持的常理和冷漠的说教,是对严谨、规范、自觉的否定和破坏。
基本特征:重中古重自然重感情重形式重对比
法国|
籍里柯《梅杜萨之筏》
德拉克洛瓦《希阿岛的屠杀》
西班牙|
戈雅《1808年5月3日午夜的枪杀》
2.现实主义(realism)美术特征:重现实重科学重客观重批判
法国|
库尔培《石工》《奥尔南的葬礼》
米勒《拾穗》《晚钟》
杜米埃《三等车厢》
俄罗斯|
克拉姆斯柯依“巡回展览协会”-打破了当时美术展览只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展览的格局,不断到外省展出,因而被称为“巡回展览画派”主张是坚持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就是生活”的艺术思想,反对俄罗斯艺术上的西欧化,强调民族特点。以反映本国人民的生活与苦难为己任,坚持民主主义的现实主义精神。
列宾《伏尔加河纤夫》
苏里柯夫《近卫兵行刑的早晨》
希施金(巡回画派创始人之一)
列维坦
U5印象主义与新印象主义美术
1.印象主义美术(impressionism):印象主义在1860th-1870th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锋芒直指反对古典画派和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名字的由来是源于1874年莫奈的展品《印象日出》被一位保守的记者借用嘲讽,称这次画展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注重绘画中对光的研究表现。摒弃了从16th以来的褐色调子,并根据画家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印象主义美术特征:重外光重瞬间重视觉重气氛
法国|
马内《浴》《奥林匹亚》
雷诺阿
德加《歌舞团芭蕾舞学校的舞蹈课》
莫奈《印象日出》《池塘睡莲》
美国|
惠斯勒《艺术家母亲的肖像》
2.新印象主义美术(newimpressionism):这个名称,表示是最近的而且是改造和革新过的印象主义
特征:重科学重和谐重理性
修拉《大杰特岛的星期天下午》
现代美术(公元20世纪)
U1现代美术的前奏
3.现代美术的基本特征: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即是印象派之后背离了印象派风格的艺术流派,一般指塞尚、高更、梵高、劳特累克和雷东等人的绘画。
塞尚、梵高、高更
纳比派(nabi)
波纳尔、维亚尔
U2现代美术中的现代主义美术
一战前
1.野兽派(Fauvism):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第一个现代主义画派。1905年,以马蒂斯为首的一群在象征派大师莫罗画室中学习的青年,送作品参加巴黎的“秋季沙龙”展出。这些作品大多色彩旷野、笔触飞扬、形象怪异,使观众们大吃一惊,顿时轰动了巴黎。当时有位评论家比喻这批作品像一群野兽正在吞食那些温文尔雅学院派美术,从此“野兽派”之名传播开来。这些画家认为绘画最重要的是色彩,强调色彩的对比,大胆使用纯色,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追求强烈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解放成为他们的共识和行动宗旨。其实他们既无明确纲领,也无严密组织,只是在野兽派这个名称下的一个多派系的松散组织。野兽派绘画运动在1905年至1906年形成高潮,顶峰期很短,但对后来的现代派艺术,尤其是德国的表现主义影响极大。之后他们各自的作品不再出现相同的面貌,野兽派也就自行解体。代表画家有马蒂斯、德兰、杜飞、弗拉芒克、凡东根、鲁奥、雅弗林斯基等。
马蒂斯、弗拉芒克、德兰、
2.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蒙克、克里姆特、凯尔希纳
3.立体主义:毕加索《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
勃拉克
4.未来主义(futurism):巴拉、波丘尼
5.达达主义(dadaism):
杜尚《下楼梯的裸女》《LHOOQ》
两次大战之间
1.超现实主义(superrealism)
达利《记忆的持续性》
恩斯特、马格丽特、米罗
2.抽象主义
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克利
4.包豪斯:格罗皮乌斯、米斯凡德罗
二战之后
1.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expressionism):50年代第一个出现于美国的重要现代主义绘画流派和艺术思潮。继承了从凡高到超现实主义追求艺术的抽象化,直接性,自动性和表现潜意识的自我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它强调作者行动的自由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位置。其中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为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抽象表现主义思潮适应了二战后美国人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要求。
戈尔基、波洛克、德库宁、纽曼、路易斯
2.极少主义(minimalism):发端于抽象主义,又反叛于抽象表现主义
3.波普艺术(popart):波普一词(pop)含通俗、大众、流行之意,这是由英国艺术评论家阿劳威提出的,他在给利用大众影像为内容的美术命名时所作的一个统称,后来被评论界所接受而广泛采用。
劳申柏、沃霍尔
4.照相写实主义: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大量抽象作品使人感到厌倦,于是一部分从事波普艺术的画家转向残酷似而逼真的对现实的复制,这显然是朝保守回流。
克洛斯、汉森、
5.欧普艺术(opart):欧普艺术为光效艺术之简称,是60年代同波普艺术一同发展起来的,但较晚才获得社会的注意。它植根于抽象主义艺术,是由抽象主义发展起来的新图式。一般通过静态色彩图案,使观众产生错觉、旋动、发光等视觉效果。是抽象美术在幻觉上的新发展。
瓦萨莱利
6.概念艺术(Conceptualart):科苏恩
8.大地艺术:克里斯托
爱德华蒙克作品三部曲 [克里姆特与蒙克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的比较]
摘要:将克里姆特和蒙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是因为两者都是欧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具有世界声誉的绘画艺术大师,两人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以 “生命、爱情、死亡”为主题的相似题材的寓意性绘画,以及主题中对女性形象的表现方式,特别是两人相似的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都提供了可以进行比较的基础,本文主要对两人的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进行解读,这有利于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研究两者的创作个性和风格,进一步试图了解其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
关键词:克里姆特;蒙克;生活经历;艺术创作;
艺术形象的创造,是艺术家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感受的表现,如果没有进行艺术创作的原材料,是创作不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的。
艺术家作为创造主体所必须具备的诸条件中,生活实践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和根据,关系到艺术家的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1]
1 亲人逝世的影响
1.1克里姆特
1862年7月,克里姆特出生于维也纳郊区,父亲作为一名普通的手工业者,家庭生活是相当贫穷的,同时家庭悲剧也接连发生:1874年父母的二女儿安娜在5岁时病逝,大女儿也患了精神病症,母亲因此长期处于忧郁之中。
1876年,14岁的克里姆特进入维也纳艺术学校学习,他的绘画才能在学校时就得到了展示,因为成绩突出从而获到一枚国家金十字勋章。
正如海尔曼所说:“这个年轻艺术家,很快就赢得艺术家、批评家和公众的认可,如果他继续原来的方向走并歼下去,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2]
1892年30岁的克里姆特,遭受了父亲和弟弟相继去世的打击,弟弟恩斯特也是位出色的历史题材画家,他们共同建立艺术工作室,两人的感情,已超越血缘之情,更多的是艺术上的搭档。弟弟的早逝,直接导致克里姆特面对由死亡引发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这是他艺术创作的转折点,也是新的起点。在那以后大约五年的时间,因为过分悲伤的缘故,他几乎没有工作,深入简出,在1892—1897年期间,他只为大学绘画创作了一些素描草图,从后期展出的大学绘画造成的影响来看,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克里姆特对爱欲和死亡的思索。
1.2蒙克
1863年,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父亲是位贫民区的医生,家庭经济也很困窘。蒙克的少年是悲惨的,1868年,在蒙克5岁时,母亲因患结核病去世;1877年,年仅14岁的姐姐苏菲也因感染相同的疾病而去世;而与此同时,蒙克自己也染上感冒和肺病差点死去。父亲遭到家人相继去世的打击后,出现暴力倾向,晚年的蒙克在回首往事时说:
“疾病、发疯、死亡在我的摇篮上飘忽,终生被恶魔缠身。我老早便已心知肚明……地狱处罚有罪孩子的刑具是什么样子……在呵斥我兄弟的时候,父亲疯狂的暴力行为便出现了……”[3]
1889年蒙克父亲去世,1895年弟弟死于新婚后不久,眼见父母和手足的相继离世,蒙克的精神和情绪相继受到重创,死亡的烙印刻在他年轻而又敏感的心灵深处,并影响了他一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压抑又悲观的原因。蒙克自己说:
“童年时代,我失去母亲,我生病,为地狱的惩罚所威胁……我的家庭是疾病和死亡的家庭,对我的艺术来说,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4]
克里姆特、蒙克有着相似的个人经历,他们都是由亲人的死亡,引起精神危机和艺术创新上的危机,从而引起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引发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的转变,表现在画面上,则是绘画中的象征和隐喻,即作品的寓意性。
2 生命中的女性
克里姆特和蒙克,虽然在生命中不乏异性伴侣,但都终生未婚,下面分别就两人生则蔽羡命中众多恋人中的其中四位作大致介绍:
2.1克里姆特
2.1.1解放“束缚”的聪慧女子:艾米莉
对克里姆特来说,艾米莉是他的精神伴侣,艾米莉是克里姆特弟弟妻子的妹妹,在弟弟去世后,30岁的克里姆特担任起照顾弟弟恩斯特妻子和孩子的责任,,因为克里姆特凭借其艺术家的身份,是极具男性魅力的:“克里姆特以其纵欲与禁欲的混合性格,男性气质的外貌以及他的绘画天赋,对女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5] 艾米莉与克里姆特的恋情是极为特殊的,两人相爱却并未结婚,更多的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同时他们也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相互吸引和合作,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独立孙拍。
2.1.2激发艺术家热情的:阿德勒
当35岁的克里姆特第一次遇见阿德勒的时候,她还是个17岁的少女,她是和艾米莉完全不同类型的女性,阿德勒是来自维也纳上流社会自由主义的中产阶级群体,是世纪末女性的代表。克里姆特迷恋于阿德勒的这种女性气质,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始于阿德勒婚后不久,一直持续到克里姆特去世。两人的情人关系是公开的秘密,克里姆特与阿德勒的恋情,不同于与和艾米莉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而是基于本能欲望的相互吸引。克里姆特以她为模特创作了《朱迪斯1、2》,以及《达娜厄》。
2.2蒙克
2.2.1苦涩的初恋:米莉
当20岁的蒙克遇见了比他大两岁的恋人米莉时,她已经离过婚,并且是第二次结婚。蒙克极为敏感,每天都偷偷的跟踪她,两人之间分歧越来越大,分手是必然的,关于初恋蒙克曾在他的笔记中写道:
“她在我的心上留下多么深的一个印记啊!没有任何图画可以完全替代它,是不是以为她很美?不,我并不确定她是漂亮的,她的嘴很大,她甚至是冷漠的……是因为她得到了我的初吻和从我这里取得生命的香水!” [6]
2.2.2为爱疯狂的恋人:朵拉
34岁时,蒙克在奥斯陆举办的个人展览上认识朵拉,朵拉是挪威最大的酒商拉森的女儿,是一个美丽、诱人的女人,强烈的吸引着蒙克。随着交往的加深,朵拉渴望他们能够结婚,但因为在蒙克幼小时,父亲偶尔表现出的异常行为,还有妹妹劳拉的精神分裂症,这些都使蒙克害怕自己身上也流淌着他们相同的血液,还有就是害怕家族的肺结核会遗传给下一代,这些恐惧驱使蒙克一直逃避婚姻。他们相处了四年,最后蒙克因无法忍受朵拉强烈的爱欲而提出分手,而朵拉竟拿出手枪以自杀相威胁,受惊的蒙克在阻止的过程中,因抢意外走火使他左手中指受重伤。在这次枪击事件里,人们谴责他逼得朵拉走投无路,蒙克脑海中时刻萦绕着这种指责,于是,他开始回避,每日借酒消愁,最后住进了哥本哈根的精神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