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繪畫

從16世紀開始整理–——————————–
西方美術史
近代美術(公元15世紀~公元19世紀)
U2巴洛克與洛可可美術
1.巴洛克美術(baroque)17th盛行葡萄牙語“不合常規的特别是那些外形有疵點的珍珠”隐含有貶抑之色彩
意大利|
拉卡瓦喬《聖母之死》《基督的埋葬》《聖彼德的受難》《召喚聖馬太》
貝爾尼尼《聖德麗莎的幻覺》《聖彼得大教堂廣場來自》
荷蘭|
哈爾斯《吉普賽女郎》
倫勃朗《夜巡圖》《杜普老師的解剖課》
維米爾《讀信的少女》
弗蘭德斯|
凡代克《查理一世像》
西班牙|
委拉斯開茲360問答(velasquvz)《教皇英洛森十世》《紡織女》
苗師列柯《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
牟利羅《吃甜瓜與吃葡萄的孩子》
2.洛可可劇胞百包美術法語“貝殼形”法國大革命前置園林中用以裝飾店堂的嶙峋的假山石。原爲對洛可根縣權基款似孔可藝術纖細溫柔的嘲笑和鄙視,所以時而稱之爲洛可可時而稱之爲“蓬芭杜式”
法國|
華多(wedau)《愛情島朝聖》
布歇《浴後的狄安娜》
弗拉戈納爾《秋千》
夏爾丹《餐桌上的廚具》《蘇比士别墅》
英國|
庚斯博羅《藍衣少年》
巴洛克在藝術的最媽蘇末字怕語言上,多采用具有強烈運動感的波狀曲線,波徑的幅度達,色彩厚重熱烈。力求使建築、繪畫、雕刻、融爲一體,造成一種具有幻覺和神秘感的天地。洛可可在藝術語言上,多采用委婉的波狀曲線,波經的幅度比巴洛克笑,室内裝飾多以貝克、藤蔓、卷葉和花卉爲主題。喜用青、黃和嬌嫩的色調,造成一種現實人間的生活享受。
試弱地巴洛克和洛可可都是不同曆史時期上流社會審美趣味的紙元感反映,但藝術手法和技照足巧卻非上層社會所專有,同樣可在紅個呼名烈鬥跟至上采用來反映普通人民的生活,意大利的卡拉瓦喬、荷蘭的弗朗斯哈爾斯、法國的夏爾丹、西班牙的牟利羅都是比較明顯的例子。不過總的來說,巴洛克仍然是維護教權和王權,反宗教改革和炫耀皇家貴族威嚴的藝術,洛可可仍然是皇家貴族享樂的案情說愛依既策的藝術。
U3學院派、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美術
原孫常攻斯五磁驗到1.學院派的基本特征:重沖單鐵手甚優獨規範重典雅重傳統重技巧
2.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美術特征
新古典主義美術特征:重古代重理性重道德重格律重宮廷
法國|
普桑《阿卡雲視民沒味迪亞的牧人》
大衛(新古典主義兩位大師)《賀拉斯兄弟的宣誓》
安格爾(新古典主義兩位大師)《泉》
U4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美術
誤錢始客日1.浪漫主義(roman意劃ticism)美術:經作爲一種美學思想,浪漫主義強調主觀、個性、感情和非理個十慶東半盟性。作爲藝術發展曆史的概念,它是對古典主義所持的常理和冷漠的說教,是對嚴謹、規範、自覺的否定和破壞。
基本特征:重中古重自然重感情重形式重對比
法國|
籍裏柯《梅杜薩之筏》
德拉克洛瓦《希阿島的屠殺》
西班牙|
戈雅《1808年5月3日午夜的槍殺》
2.現實主義(realism)美術特征:重現實重科學重客觀重批判
法國|
庫爾培《石工》《奧爾南的葬禮》
米勒《拾穗》《晚鍾》
杜米埃《三等車廂》
俄羅斯|
克拉姆斯柯依“巡回展覽協會”-打破了當時美術展覽隻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展覽的格局,不斷到外省展出,因而被稱爲“巡回展覽畫派”主張是堅持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就是生活”的藝術思想,反對俄羅斯藝術上的西歐化,強調民族特點。以反映本國人民的生活與苦難爲己任,堅持民主主義的現實主義精神。
列賓《伏爾加河纖夫》
蘇裏柯夫《近衛兵行刑的早晨》
希施金(巡回畫派創始人之一)
列維坦
U5印象主義與新印象主義美術
1.印象主義美術(impressionism):印象主義在1860th-1870th以創新的姿态登上法國畫壇,鋒芒直指反對古典畫派和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名字的由來是源于1874年莫奈的展品《印象日出》被一位保守的記者借用嘲諷,稱這次畫展是“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注重繪畫中對光的研究表現。摒棄了從16th以來的褐色調子,并根據畫家自己的觀察和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
印象主義美術特征:重外光重瞬間重視覺重氣氛
法國|
馬内《浴》《奧林匹亞》
雷諾阿
德加《歌舞團芭蕾舞學校的舞蹈課》
莫奈《印象日出》《池塘睡蓮》
美國|
惠斯勒《藝術家母親的肖像》
2.新印象主義美術(newimpressionism):這個名稱,表示是最近的而且是改造和革新過的印象主義
特征:重科學重和諧重理性
修拉《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
現代美術(公元20世紀)
U1現代美術的前奏
3.現代美術的基本特征: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即是印象派之後背離了印象派風格的藝術流派,一般指塞尚、高更、梵高、勞特累克和雷東等人的繪畫。
塞尚、梵高、高更
納比派(nabi)
波納爾、維亞爾
U2現代美術中的現代主義美術
一戰前
1.野獸派(Fauvism):20世紀初在法國興起的第一個現代主義畫派。1905年,以馬蒂斯爲首的一群在象征派大師莫羅畫室中學習的青年,送作品參加巴黎的“秋季沙龍”展出。這些作品大多色彩曠野、筆觸飛揚、形象怪異,使觀衆們大吃一驚,頓時轟動了巴黎。當時有位評論家比喻這批作品像一群野獸正在吞食那些溫文爾雅學院派美術,從此“野獸派”之名傳播開來。這些畫家認爲繪畫最重要的是色彩,強調色彩的對比,大膽使用純色,敢于突破形體的拘束,追求強烈情感的表達和個性的解放成爲他們的共識和行動宗旨。其實他們既無明确綱領,也無嚴密組織,隻是在野獸派這個名稱下的一個多派系的松散組織。野獸派繪畫運動在1905年至1906年形成高潮,頂峰期很短,但對後來的現代派藝術,尤其是德國的表現主義影響極大。之後他們各自的作品不再出現相同的面貌,野獸派也就自行解體。代表畫家有馬蒂斯、德蘭、杜飛、弗拉芒克、凡東根、魯奧、雅弗林斯基等。
馬蒂斯、弗拉芒克、德蘭、
2.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蒙克、克裏姆特、凱爾希納
3.立體主義:畢加索《亞威農少女》《格爾尼卡》
勃拉克
4.未來主義(futurism):巴拉、波丘尼
5.達達主義(dadaism):
杜尚《下樓梯的裸女》《LHOOQ》
兩次大戰之間
1.超現實主義(superrealism)
達利《記憶的持續性》
恩斯特、馬格麗特、米羅
2.抽象主義
康定斯基、蒙德裏安、克利
4.包豪斯:格羅皮烏斯、米斯凡德羅
二戰之後
1.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expressionism):50年代第一個出現于美國的重要現代主義繪畫流派和藝術思潮。繼承了從凡高到超現實主義追求藝術的抽象化,直接性,自動性和表現潛意識的自我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它強調作者行動的自由性和無目的性,把創作行爲本身提高到重要位置。其中已經孕育着以創作者的行爲作爲藝術傳播媒介的因素。抽象表現主義思潮适應了二戰後美國人的心理狀态和審美要求。
戈爾基、波洛克、德庫甯、紐曼、路易斯
2.極少主義(minimalism):發端于抽象主義,又反叛于抽象表現主義
3.波普藝術(popart):波普一詞(pop)含通俗、大衆、流行之意,這是由英國藝術評論家阿勞威提出的,他在給利用大衆影像爲内容的美術命名時所作的一個統稱,後來被評論界所接受而廣泛采用。
勞申柏、沃霍爾
4.照相寫實主義:60年代末在美國興起,大量抽象作品使人感到厭倦,于是一部分從事波普藝術的畫家轉向殘酷似而逼真的對現實的複制,這顯然是朝保守回流。
克洛斯、漢森、
5.歐普藝術(opart):歐普藝術爲光效藝術之簡稱,是60年代同波普藝術一同發展起來的,但較晚才獲得社會的注意。它植根于抽象主義藝術,是由抽象主義發展起來的新圖式。一般通過靜态色彩圖案,使觀衆産生錯覺、旋動、發光等視覺效果。是抽象美術在幻覺上的新發展。
瓦薩萊利
6.概念藝術(Conceptualart):科蘇恩
8.大地藝術:克裏斯托

愛德華蒙克作品三部曲 [克裏姆特與蒙克的生活經曆與藝術創作的比較]

摘要:将克裏姆特和蒙克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是因爲兩者都是歐洲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具有世界聲譽的繪畫藝術大師,兩人藝術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以 “生命、愛情、死亡”爲主題的相似題材的寓意性繪畫,以及主題中對女性形象的表現方式,特别是兩人相似的生活經曆及藝術創作,都提供了可以進行比較的基礎,本文主要對兩人的生活經曆及藝術創作進行解讀,這有利于幫助我們更深刻的研究兩者的創作個性和風格,進一步試圖了解其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
關鍵詞:克裏姆特;蒙克;生活經曆;藝術創作;
藝術形象的創造,是藝術家以實際生活爲依據,對現實生活的直接或間接的感受的表現,如果沒有進行藝術創作的原材料,是創作不出真正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的。
藝術家作爲創造主體所必須具備的諸條件中,生活實踐問題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因爲它直接關系到藝術家進行藝術創造的源泉和根據,關系到藝術家的創造能力的形成和發展。[1]
1 親人逝世的影響
1.1克裏姆特
1862年7月,克裏姆特出生于維也納郊區,父親作爲一名普通的手工業者,家庭生活是相當貧窮的,同時家庭悲劇也接連發生:1874年父母的二女兒安娜在5歲時病逝,大女兒也患了精神病症,母親因此長期處于憂郁之中。
1876年,14歲的克裏姆特進入維也納藝術學校學習,他的繪畫才能在學校時就得到了展示,因爲成績突出從而獲到一枚國家金十字勳章。
正如海爾曼所說:“這個年輕藝術家,很快就赢得藝術家、批評家和公衆的認可,如果他繼續原來的方向走并殲下去,會有一個很好的未來。”[2]
1892年30歲的克裏姆特,遭受了父親和弟弟相繼去世的打擊,弟弟恩斯特也是位出色的曆史題材畫家,他們共同建立藝術工作室,兩人的感情,已超越血緣之情,更多的是藝術上的搭檔。弟弟的早逝,直接導緻克裏姆特面對由死亡引發的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思考,這是他藝術創作的轉折點,也是新的起點。在那以後大約五年的時間,因爲過分悲傷的緣故,他幾乎沒有工作,深入簡出,在1892—1897年期間,他隻爲大學繪畫創作了一些素描草圖,從後期展出的大學繪畫造成的影響來看,這些作品中充滿了克裏姆特對愛欲和死亡的思索。
1.2蒙克
1863年,愛德華·蒙克出生于挪威,父親是位貧民區的醫生,家庭經濟也很困窘。蒙克的少年是悲慘的,1868年,在蒙克5歲時,母親因患結核病去世;1877年,年僅14歲的姐姐蘇菲也因感染相同的疾病而去世;而與此同時,蒙克自己也染上感冒和肺病差點死去。父親遭到家人相繼去世的打擊後,出現暴力傾向,晚年的蒙克在回首往事時說:
“疾病、發瘋、死亡在我的搖籃上飄忽,終生被惡魔纏身。我老早便已心知肚明……地獄處罰有罪孩子的刑具是什麽樣子……在呵斥我兄弟的時候,父親瘋狂的暴力行爲便出現了……”[3]
1889年蒙克父親去世,1895年弟弟死于新婚後不久,眼見父母和手足的相繼離世,蒙克的精神和情緒相繼受到重創,死亡的烙印刻在他年輕而又敏感的心靈深處,并影響了他一生,這大概就是爲什麽蒙克的作品壓抑又悲觀的原因。蒙克自己說:
“童年時代,我失去母親,我生病,爲地獄的懲罰所威脅……我的家庭是疾病和死亡的家庭,對我的藝術來說,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4]
克裏姆特、蒙克有着相似的個人經曆,他們都是由親人的死亡,引起精神危機和藝術創新上的危機,從而引起哲學層面上的思考,引發個人生活和藝術創作的轉變,表現在畫面上,則是繪畫中的象征和隐喻,即作品的寓意性。
2 生命中的女性
克裏姆特和蒙克,雖然在生命中不乏異性伴侶,但都終生未婚,下面分别就兩人生則蔽羨命中衆多戀人中的其中四位作大緻介紹:
2.1克裏姆特
2.1.1解放“束縛”的聰慧女子:艾米莉
對克裏姆特來說,艾米莉是他的精神伴侶,艾米莉是克裏姆特弟弟妻子的妹妹,在弟弟去世後,30歲的克裏姆特擔任起照顧弟弟恩斯特妻子和孩子的責任,,因爲克裏姆特憑借其藝術家的身份,是極具男性魅力的:“克裏姆特以其縱欲與禁欲的混合性格,男性氣質的外貌以及他的繪畫天賦,對女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5] 艾米莉與克裏姆特的戀情是極爲特殊的,兩人相愛卻并未結婚,更多的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愛情,同時他們也在各自的藝術領域中相互吸引和合作,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獨立孫拍。
2.1.2激發藝術家熱情的:阿德勒
當35歲的克裏姆特第一次遇見阿德勒的時候,她還是個17歲的少女,她是和艾米莉完全不同類型的女性,阿德勒是來自維也納上流社會自由主義的中産階級群體,是世紀末女性的代表。克裏姆特迷戀于阿德勒的這種女性氣質,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始于阿德勒婚後不久,一直持續到克裏姆特去世。兩人的情人關系是公開的秘密,克裏姆特與阿德勒的戀情,不同于與和艾米莉的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愛,而是基于本能欲望的相互吸引。克裏姆特以她爲模特創作了《朱迪斯1、2》,以及《達娜厄》。
2.2蒙克
2.2.1苦澀的初戀:米莉
當20歲的蒙克遇見了比他大兩歲的戀人米莉時,她已經離過婚,并且是第二次結婚。蒙克極爲敏感,每天都偷偷的跟蹤她,兩人之間分歧越來越大,分手是必然的,關于初戀蒙克曾在他的筆記中寫道:
“她在我的心上留下多麽深的一個印記啊!沒有任何圖畫可以完全替代它,是不是以爲她很美?不,我并不确定她是漂亮的,她的嘴很大,她甚至是冷漠的……是因爲她得到了我的初吻和從我這裏取得生命的香水!” [6]
2.2.2爲愛瘋狂的戀人:朵拉
34歲時,蒙克在奧斯陸舉辦的個人展覽上認識朵拉,朵拉是挪威最大的酒商拉森的女兒,是一個美麗、誘人的女人,強烈的吸引着蒙克。随着交往的加深,朵拉渴望他們能夠結婚,但因爲在蒙克幼小時,父親偶爾表現出的異常行爲,還有妹妹勞拉的精神分裂症,這些都使蒙克害怕自己身上也流淌着他們相同的血液,還有就是害怕家族的肺結核會遺傳給下一代,這些恐懼驅使蒙克一直逃避婚姻。他們相處了四年,最後蒙克因無法忍受朵拉強烈的愛欲而提出分手,而朵拉竟拿出手槍以自殺相威脅,受驚的蒙克在阻止的過程中,因搶意外走火使他左手中指受重傷。在這次槍擊事件裏,人們譴責他逼得朵拉走投無路,蒙克腦海中時刻萦繞着這種指責,于是,他開始回避,每日借酒消愁,最後住進了哥本哈根的精神病醫院。

8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