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亩局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迅亩让、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耐行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无目的论的浪漫主义理念。在施莱格尔兄弟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包括诺瓦利斯(1772年-1801年)、蒂克(1773年-1853年)在内的一批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并赞美死亡的美妙感觉。蒂克则著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180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海德尔堡浪漫派”,代表人物是克莱门斯·布仑塔诺(1778年-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诗《催眠歌》具有民歌风味,诗情浓郁。两人曾合作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搜集收录了德国近300年的民歌。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59年)是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他们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称为世界童话作品中的精品。约瑟夫·封·艾尔兴多夫(1788年-1857年)的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将梦幻与现实混合起来,充满神秘情调。
1809年以后,德国浪漫主义在德国形成另一个中心。克莱斯特(1777年-1811年)的喜剧《破瓮记》抨击普鲁士官场和司法制度的腐败,充满民间喜剧的幽默讽刺特色。霍夫曼(1776年-1822年)的《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展示一个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市侩世界,想象和构思奇特。大诗人海涅早年也是一个浪漫派诗人,后来转向现实主义。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的影响力有哪些

总体上看,德国的浪漫主义特征并不明显,风格变化也比较多。到后期,逐渐融入强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 、《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她也曾是音乐巨匠肖邦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曾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大仲马(1802年-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失败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革命之后出现的。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他的《俄国军营的歌手》歌颂军人的爱国壮举,赞美俄罗斯民族伟大的复兴。雷列耶夫(1795年-1826年)创办《北极星》,宣传浪漫主义思想。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后来转向现实主义。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是俄国最坚定的浪漫主义诗人,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说《当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余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年-1855年)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和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结合起来。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抨击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卖国贵族的行径。裴多菲则以《民族之歌》和《自由与爱情》等诗作歌颂为争取自由的斗争。 由于美国和欧洲在历史、文化上的种种不同,以欧洲通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来衡量美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但由于美国文学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通常人们也将美国文学史放入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内来研究。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高涨,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蔚为大观,至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爱默生(1803年-1882年)和梭罗(1817年-1862年)是超验主义理论家,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盛顿·欧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库柏(1789年-1851年)和爱伦·坡。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他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共同被尊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美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1864年)、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1891年)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征手法运用纯熟。主人公胸口佩戴的A字以及短篇《教长的黑面纱》中永远盖在教长脸上的黑面纱,都是一种象征物。霍桑的心理分析自然细腻。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经历编纂、扩充诗集《草叶集》,歌颂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梅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白鲸”已经成为一种超然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图腾。
此外,诗人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1807―1882)的《海华沙之歌》(1885)描述印第安传说中的西风之子海华沙的业绩,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英雄形 象。

清教主义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

浅谈清教主义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摘要

清教主义的绿物慢胡传播和渗入伴随着早期的移民拓荒、定居北美的整个过程
作为一种教义,
清教主义不再具有原有的意义,
但它对新英格360问答兰乃至整个美国由
来已久的影响,
却在美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目战阻围,
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分极带均孙始间聚为三部分,
首先介止没史力看著财绍清教主义的基础知识—起源和教义;
第二部分为清教主义影响下的美国的文化氛围;
最后浅谈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
影响。


关键词

清教主义,教义,文化氛围,美国文

通过自学
(考试)
和上课听老师开触赵层探讲我自认为对美国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自从接触美国文学以来便不断听到这个词—“美国清教主义值诉再停及国”
(
“American

Puritanism”
)

它像是一篇小说的线索贯穿着我所学过的整个美国文学知识体
系,因此,在这门课学期结束的时候,我想整理一下思路,简要谈谈我对美国的
清教主义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的认识。
由于本人硫旧父确却免美孙层德知识范围有限,
只能借助所查
资料表达自己的浅显见解。

作为美国文明与文化的主要源头,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持久而
深刻。
正如佩里.
米勒所说:
如果我们不理解清教,
可以说就不能理解美国。

美国清教主义虽然来自英国,
但在北美这块特殊的地域,
其内容形式都发生了根
反找非话本的改变,
从民族文化的团答另派难形成和国民精神的铸造方面来说,
其影响远远超过了英
国清教。
从文学的角度考虑,
清教主义既是一种社会力量,
影响作品本身的生产,
又是一种伦理规范,
制约着社会与作家的道德生产,
却沉施质右客同时,
清教主义也是一种情
感的力量,
塑造着美国独特的文学精神
自身也不断变化发展,
因而在文学上表
现出明显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

清教主义起源及教义(清教徒)

清教主义,起源于英国
,
北美殖民地得以实践与发展。其因信称义、天职
思想、
山颠之城等核心理念
,
构成宗教行为规范要素
,
在早期的美国
,
动了个性解

,
促成建立现代劳动、
职业和财富观
,
以宗教的理想勾勒出国家未来追求的目标。

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
16
世纪出现于英国。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
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主
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
简化仪式
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
故名。
在国内遭受迫害时期曾大量逃亡到北美建立殖民地,
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
把国,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
而是一种态度,
一种倾向,
一种价值观,
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
清教徒是最为虔敬、
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
他们
认立古裂有距急房色名育为

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

。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
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配配专东觉核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
平等的信徒生活。

清教徒现才部误读密早万置此顾时代,人类史上才真正出现了职业这个概念。当时的职业一词是
calling

call
是呼唤、呼叫的意思。
calling
,含有

召唤、神召

的意思,意即上帝
在天上呼唤你、
命令你该有何种行为。
这个词团需口斗识笔振通常据义中无疑含有宗教意义:
职业即型析殖毛垂能跟行是
天职,是上帝安排的任务,这是职业的最初定义

他们也肯定现实生活,与出世厌世的观念相反,他们认为:

世界就是我们
的修道院

(加尔文语)。而尘世中的工作是我们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
务,是神圣的天职。每个人的固办护要入世修行,将自己在世间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就是
在修行和敬拜,就是在尽一个人的本分。

他们还肯定了营利活动,
认为人是上帝财富的托管人,
作为托管人,
有天职
将财富增值。
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
他们认为人开创产业必须要禁欲和俭
省节约。
他们限制一切纵欲、
享乐甚至消费行为,
将消费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
生产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上,
如此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发展。
清教徒崇
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在商业中诚实守信、珍视信誉、决不坑蒙拐骗,清教徒企业
家不仅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且具有对社会的回馈意识,
担当社会责任、
扶持社会
公正,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承担了巨大的公共事业义务。

清教徒对一切充满了信心,
无论从事商业贸易还是生产耕种,
都具有排除万
难、获得非凡成功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征服。他
们身上值得人们学习的可贵精神非常之多。



清教主义影响下的美国的文化氛围

创业的艰辛和成功开始使新大陆上的殖民者相信个人努力与成功的关系。

们意识到清醒、诚实和勤勉的作风正是一个立意发达的创业人士所必需的品质。
更何况根据清教教义,
尽管上帝早已决定了他的选民,
然而选民究竟是谁却是未
知的,
于是人人都想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
以此证明自己很可能就是上帝的宠
儿。这样,对个人奋斗的重视,促使美国胜格中的个人主义开始萌芽,并导致了
所谓的“美国理想”的形成,这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的理想曾激励
了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在美国发展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人们被战争的残酷和战后的萧条所震凉,
理想幻
灭,出现了“迷惘的一代飞即便这样,个人主义、个胜的张扬仍然是美国人胜格
中显著的特点。
这一特点虽然失去了清教主义早期的宗教狂热,
但追求个人成功
无疑需要清教主义所提倡的勤奋、
自制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而且美国人长期以来,
那种自以

为是的神圣感和道德上的优越感似乎也可追溯到最初那些自封为分离
派的清教徒,
因为一开始他们就认为别人在胜灵上不如自己,
他们在胜灵上比别
人更接近上帝。



浅谈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更主要地表现在对美国早期文学的渗透上。
殖民
初期的美国文学带有一定的目的胜和清教徒的宗教热情。
殖民者或记载农事,

描述移民生活,
或对宗教进行思索和讨论,
以此描述新大陆的生活和宣扬清教主
义。这批移民大多信仰约翰·

卡尔文(
John
Carlven
)的教义:上帝按自己的
完美形象创造了亚当和夏娃,
但他们偷吃禁果而堕落,
所以人胜邪恶,
人是有原
罪的,必须努力赎救自己,上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事先决定了人的命运。这
种对上帝的崇拜和绝对信赖使得殖民初期的美国文学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尤其
是以安妮·

布雷兹特里特的诗歌和乔纳坦·

爱德华兹(
JonathanE

ards

的布道文为代表的宗教献身文学。
安妮的

房子失火时》

中个人的悲伤和痛苦
在上帝的权威下黯然消失,
“上帝是万能的建筑师”
,
“只有天堂里的一切才会

J
厦飞爱德华兹则在信仰上帝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甜蜜的决乐飞据说他的
布道文曾使他的听众发出痛苦的尖叫,
由此可见其强烈的感染力和当时的宗教狂
热。
对宗教的狂热不可避兔地导致对人胜、
对思想自由的盲目抑制。
对这一问题

9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