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屋收藏着哪位艺术家的作品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屋收藏着老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是奥地利著名美术馆,下辖8座分馆。主馆舍位于维也梁竖纳环城大道中心路段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与霍夫堡皇宫相对,由统治欧洲近7个世纪的哈布斯堡家族出资兴建。
老彼得·勃鲁盖尔是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一生以农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题材,人们称他为农民的勃鲁盖尔。善于思想,天生幽默,喜爱夸张的艺术造型,因此人们又赠给他一个外号叫滑稽的勃鲁盖尔。他继承了博斯的艺术风格,又被誉为新博斯。他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彼得·勃鲁盖尔是自扬·凡·爱克开始的尼德兰画派的最后一位巨匠。
老彼得·勃鲁盖尔作品简介
老彼得·勃鲁盖尔简介最橡毁大著名的是绘画作品,内容上主要有三类幻想寓意、风土人情及圣经故事。在他描绘乡村风土人情的作品中,人们能感受得到满满的真实感,这体现出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由此引发出细致的观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有农夫彼得·勃鲁盖尔的封号。
老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类别包括了绘画、雕凹版画和素描等,主题涵盖的范围从政治、社会讽刺到自然素描,从幻想寓意画到圣经故事画,无论哪一类,都显示出其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突出细节的本领。
观察力敏锐,但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描写细腻的写实作品,他擅长于掌握精确的动作。为了强主体的余毕动作,他排除了身体色调的层次,因此在他的农人里,找不到独特的人,他们几乎是一个模样,他们的视觉效果全依仗动作中呈现的本性和气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追忆梵高的作者?
追忆梵高的作者阿赫铎的激烈反应始于1947年2月。当时,他去巴黎“桔园博物馆”看梵高的绘画,回来一口气喷吐出了轰动六角国画坛的檄文:《梵高,被社会逼迫自尽者》。文章由阿赫铎口述给女助手波尔·特沃南,一面写一面让她朗读梵高给弟弟泰奥的信札,回味自己看画家作品时的起伏心潮。阿赫铎驳斥名医贝尔说梵高“疯癫”的诊断,愤愤地说:“否!梵高并非癫狂。他的画幅是古希腊火硝,一颗颗原子弹”。阿赫铎强调,梵高的狂躁系由社会对艺术家蔑视,不容人发送真理之声所致。他声言:俗世惧怕梵高思想的闪光,视其为痴迷妖孽,必欲驱除,将他在风华正茂时逼死。依彼所观,缠死梵高的妖魔是压迫弱者的万恶社会。
阿赫铎表示,与老彼得·勃鲁盖尔,或者耶罗尼米斯·博斯等显赫的大艺术家比较起来,他更喜欢卑贱可怜的梵高。因为,梵高作品的色泽与光彩辉映出纯洁的自然美,是一种风暴般的光焰。且看《烧野草的农夫》《田野的郁金香》《纺织女》《吃马铃薯的人》《吸烟骷髅》《蒙马特尔高地》《加莱特磨坊》《罗纳河上的星夜》《河边舞会咖啡座》《午睡》《麦田鸢尾》等;一桢桢精彩画幅耀眼,散发大自然与生命的气息。
蒙斯美术馆展出梵高在博里纳日的素描和水彩画,以及他1880年写给弟弟泰奥的几百封信札,其中说:“我拿着木炭条和排笔,在各处随心作画。博里纳日矿区跟年代久远的威尼斯一般,风景别致”。这一切表明,梵高是从蒙斯博里纳日矿区开始他绘画生涯的,故蒙斯现今引以为荣。这也是2015年“欧洲文化之都”应尽的天职。
从蒙斯发源,荷兰、比利时、法国和英国广泛组织光耀“人类普遍生存”文化艺术遗产的形象宣传。荷兰梵高博物馆举办《梵高-蒙克绘画联展》,该国艾恩德芬地区以梵高名画《星夜》为主题,开辟600米长的“荧光自行车道”夜景。法国瓦兹河畔的奥维尔市是梵高最后离开人间之地,其市组织“踏着梵高足迹”的主题漫步将从今年一直持续到2016年。
关于梵高生平创作的影片有莫里斯·皮亚拉的《梵高》、马丁·斯科塞斯的《乌鸦》、帕特卡·亚当的《梵高在博里纳日》、亨利·德热拉什在蒙斯所拍《绘画的抉择》等多部。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导演文生·明里尼于1956年与乔治·丘克合拍的《梵高的激情生涯》,由好莱坞老牌影星柯克·道格拉斯扮演梵高,在蒙斯矿区实地取景,格外真实。老道格拉斯扮相酷似梵高,表情又特别感人。欧洲“梵高年”之初,他再访蒙斯的博里纳日矿区,跟当年拍片时接触的老迈观众们话家常,追昔抚今,让人似乎觉得梵高又重返人间。
更值得一提的,是巴黎影院首度上映了由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和巴黎奥赛博物馆三家共同资助,澳大利亚保罗·柯克斯执导的艺术纪录片《文森特·梵高的生死场》。这部影片以梵高给其弟泰奥写的多封信件为主线,亮出逝者一幅幅画作,让观众听见他的心声,让人感到这位生时际遇艰难,曾觉得自己的姓名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都很难发音的荷兰画家,死后永远活在世上,声名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