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

1、注意欣赏作品的气韵美 中国山水画很讲究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作品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再看造型,即是否“形似”。由此,神韵美是一种高级的审美享受,也是中国画追求的目标。

2.注意欣赏作品的意境美 中国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天人合一。所以,欣赏山水画,只注意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欣赏作品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节奏美手烂巧、旋律美。

作品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这正是其博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

3.注意欣赏作品的笔墨毕键美 山水画同人物画不一样。人物画讲究用笔精确,细腻传神,束缚很大,而山水画特别是写意山水画追求的是笔墨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和激情宣泄,讲究用笔用墨、讲究皴法、讲究急缓顿错、讲究一波三折、讲究韵味,就像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其实艺术的高境界是相通的。

4.注意欣赏作品的诗合美 许多的中国山水名画,都附带着诗词在其中,其珠联璧合,诗情画意,也是人们审美享历橡受的一大方面。例如,郑板桥善画竹,再配上一首七律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意境真是美极了!

中国绘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有非常深的影响,它把中国古典园林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赋予中国古典园林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诗情画意。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的关系历经长久的发展形成了“以画入园,药范完棉两期因画成景”的传统,不少园林作困章内品直接以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作为造园的蓝本,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表达意境。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可以追溯久远。在魏晋南北朝山水已经摆脱了作为人物画的背景的状态,开始出现独立的山水画。在这个时期,人们对自然美从直观、形式的认识中有所突破,不是单纯地追求巨大的苑囿、崇尚富贵、铺张罗列,而是追求自然恬静、情景交融,园林艺术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到唐代,文人写意山水画兴起,这对青转充误停世的蛋饭液剧古典园林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两者的创作道路相同,造园从立意构思到具体技法都全面借鉴于绘画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诗人王维抛弃了魏晋以来模拟自然的画法,首创水墨写意山水画。同时文人士大夫常参与造园活动而逐渐形成了比较全周管风面、深刻的“园林观”。这些都导致了古典园林情景许甚取育岁意境和风貌的变化,即由写实向阳措务写意的转化。
中唐以后,士大夫阶层在禅宗精神超然操苗结春回物外之哲理思想的濡染下,注重内心感悟。他们营造园林,立于自己的心性,以片石勺水,丛花数竹,寓情游心。这就为在园林有限的空间中展现无限的自然山水,提供了审美依据,这种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声感讲河李鱼害布尺山林的园林意境,并形成“小中见大”、壶中天地的园林模第好积功报拉村还沙宣联式和艺术观念。此后,古典园林多呈现出不计大小,精致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方面,如“半亩园”、“残粒园”;另一方面,叠石为山、掘池为水、单株花木,皆成风景。“小中见若大”,在画中,在园林中,形成中国人独特的以有限丰则味表达无限的艺术法则。
古典园林的塑造,到宋代得以最终完成。简远、疏朗是宋代文人园林的特点,也是创作手法趋向写意的表征。简远即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这兴在山水画论中可以得到印证。吗而收办一物今显染统财如《宣和画谱》提出要“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主张。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这种执如领格调与禅境是相通的,平凡、朴实却又微妙、精深,在这样的境界中,可以寄托文人们的精神理想–得其心源,游心适意。文人在园林壶天中“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自认为感知到了生命韵律,人格价值获得美妙引升华;拳石勺水、一斋半亭之类景物皆能体现精神理想,渺小的自身与广阔无垠于首翻动的宇宙冥然合一,从而实现对“天”、“道”的追求。这就决定了古典园林的创作原则并不必然是写实地模山范水,而可以满足于象征性点缀。一拳石则苍山千仞,一勺水则碧波万顷;层峦叠嶂,长河巨泊,都在想象中完成,山水花木主要起“比”、“兴”的作用,都成为文人寄兴抒情的对象。这就是写意的手法。
古典园林的写意手法在叠石造山上得到最典型的表现。可以说,叠山艺术把借鉴于山水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写意方法在三度空间的情况下发挥到了极至。曰山,曰水,不过是一堆土石,半亩水塘而已,不求形似,唯其神似,而获“咫尺山林”之境。在山水画论中有“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的说法,因为人对自然山水的观赏,只有在一定的空间距离和高度上,才能获得高耸入云,绵延万里的整体之势。而在山脚或山中,看到的只是杂树参天,石块嶙峋,老树盘根的局部景象,但从这局部的景象中,可以直观地感知是山的一部分,从而联想到山的整体。因此就有了马远、夏珪的“剩水残山”,虽然是一角山岩,半截树枝,却让人感知画外有画,山外有山。园林叠山理水也正是从这局部景象加以提炼、概括,集中表现出山的形“质”,人们才可能从局部的山麓意象中有涉身岩壑之想。
古典园林的写意手法从植物造景上也有体现,如竹是文人画的主要题材,它象征人品的高尚、节操。苏轼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园中种竹也就成了文人追求雅致情趣的手段,作为园林的雅致格调的象征。再如梅花、菊花也是入画的题材。在园林中栽植梅、菊,除了观赏之外也同样具有拟人化的用意。

看来都是今天下午要考试的

48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