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维也纳分离派?
定义:维也纳分离派(当初航肉混掌英语:Vienna Secess植候ion),又译新艺术派,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360问答纪前期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又译艺术革新派)在奥地利的支流。该流派反对凯异艺提内务犯探当时相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并与之决裂。分离气若几志试重满比致率谓派作者作品艺术倾向、个人风格多种多样,而且没有明确的纲领,因此狭义上指维也纳分离派组织,广义上讲是指是思想、类型相近固态委进抓苗子的艺术一群。分离派涵盖绘画、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
特点:"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风格颇为大胆独特,虽然有许多取材于绘画或自然题材的掌装饰,但往往采用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体式简站试百洁,线条和几何造型连续而有力,与“新艺术运动”风格所最求的自然引深主义有机形态相距甚远。
创始人物:奥托·瓦格纳。1895年,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出版《现代建筑》(Moderne Architektur),师由项论鱼跟药轴体现基本的分离派的思想,不过该派别正式出现在之后。1897年4月3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约塞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马克斯·柯兹威尔(Max Kurzwei推杂在吸l)、约瑟夫·马里亚领尔露兵弱指仍扬减饭志·欧尔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进律还坏研赶院下友ch)和科罗曼·莫特每手谓请局继家适塞尔(Koloman Moser)等人成立了维也纳知均经图分离派组织,克里姆特任主训液练实有武席。欧尔布里希亲手设计分离派标志的展览馆。
亲艺术是谁提出的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大师、奥地利画家。早年受业于维也纳工艺学校,1890年加入维也纳美术家协会。1897年退出该协会,另组织维也纳分离派。克里姆特绘画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浓郁的装饰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吸收了日本的“浮世绘”和中国的年画等装饰要素,把强调轮廓线的面和古典主义镶嵌画的平面结合起来,为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因素,并开拓出了一种新的油画表现形式。代表作为《埃赫特男爵夫人》、《吻》。
《吻》是克里姆特艺术生涯中所谓“金色时期”的巅峰之作,清晰地定义了一个让他沉迷多年的绘画主题:人类的拥抱。1904年,克里姆特为布鲁塞尔斯托克莱宫的宴会厅绘制系列壁画时,把《贝多芬浮雕饰带》中“给整个世界的一吻”的形象素材整合为其中一个画面,壁画的这一部分被命名“爱的满足”。
几何图形和花卉纹案组成的抽象装饰图案占据了画面主体,克里姆特对实用装饰艺术驾轻就熟,由于出生于一个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的家庭,从小就接触了许多有关传统手工艺和镶嵌画的知识,因而他最早把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艺术完美地明颤结合了起来,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打破了欧洲传统文化中传统手工艺不登大雅之堂的局面茄拿,使得一度被否定的平面装饰艺术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在《吻》中,他用一层金粉涂层来营造背景那闪烁发光的观感,在人物的服饰上则用了闪亮的黄金箔片。他对奢华的黄金色调的特殊喜好部分源于他对马赛克镶嵌装饰的兴趣。意大利拉文那教堂的马赛克让他叹为观止,旅行之后,克里姆特将意大利马赛克激纳败的镶嵌技法加以调整用于自己的作品。在《吻》中,镶嵌装饰的效果最明显地体现在茧状的金黄色区域;这一镶嵌区将一对爱侣环抱在内,与外部世界隔绝。男人和女人身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图案纹样,而这些长方形、螺旋形、圆形的各色图案有着很强的装饰性效果,也充斥着神秘的象征意义。
在克里姆特众多的人类拥吻图像中,男人的面孔总是处于被遮蔽的模糊状态,重点表现的都是女人的面庞。《吻》中的女人双眼闭合,娇柔地依偎在男子的怀中,仿佛正沉浸于爱情的兴奋喜悦中,流苏状的飘坠装饰条在女人身下如瀑布水帘般摆动,覆盖了画布下方花团锦簇的类似河岸的斜坡,这是这幅爱侣拥吻场景中唯一的现实事物意象。在这种金黄色的色彩和鲜花的包围中,人们仿佛从世俗的观念和道德的约束下解脱出来,感到一种温馨、浪漫、富有激情的生命冲动。
埃贡·希勒曾这样评价道:克里姆特的《吻》中的爱情是苦涩的,而非幸福的;是伤感的,而非热烈的。从爱情的不可得、生命的不可知转而只单纯地用物质来窥视生命或以死亡来赞颂生命,再将生命顶礼膜拜,这是克里姆特最典型的画风。总之,夸张的色彩、大胆的构图、迷离的情怀,成就了人类装饰绘画中经典的一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