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主義

[編輯本段]簡介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學藝術流派,源于達達主義,并且對于視覺藝術的影響力深遠。滑五縮身香把景講于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于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探究此派别的理論根據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響,緻力于發現人類的潛意識心理。因此主張放棄邏輯、有序的經驗記憶爲基礎的現實形象,而呈現人的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嘗試将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謂“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幻覺等作爲藝術創作的源泉,認爲隻有這種超越現實的“無意識”世界。才能擺脫一切束縛,最真實地顯示客觀事實的真面目。超現實主義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爲超現實主義運動文本育馬頻剛所。或簡稱爲超現實。注:不能與超級現實主義混爲一談,超級現實主義又稱照相主義,是七十年代美國最爲流行的一種資産階級美術流派,和超現實士條七延主義不同。[編輯本段]産生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興起的在文藝及其他文化領域裏對資岩答僅模有跳太留亮粒本主義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其影響波及歐美其他國家。它的内容不僅限于文學,也涉及繪畫、音樂等題蒸漢命停絲江縣岩輕燃藝術領域。它提出了創作源泉、創作方法、創作目的等問題,以及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存條件等社會問題。超現實主義者自稱他們進行的是一場“精神革命來自”。運動是由一群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青年發起的,他們目睹戰争的荒謬與破壞,對以理性爲核心的傳360問答統的理想、文化、道德産生懷疑。舊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種新的理想來代替。超現實主義就是他們在探索道路上的嘗試。超現實主義爲現代派文學開創了道路。超現實主義選慶逐線紙裏喜作爲一個文學流派,實際存在的時間并不很長,作爲一種文藝思潮,作爲一種美學觀點,其影響卻十分深遠。超現實主義者的宗旨是離開現實,返回原始,否認理性的作用,強調人們的下意識或無意識活動。法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林的直覺主義與奧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識"學說奠定了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和理論基礎。超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出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資産階級青年一代對現實的恐懼心理和狂亂不安的精神狀态。參加超現實主義束軍防球額集團的作家有布洛東、蘇波、查拉,畫家阿爾普、馬松等等。屬于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貢、保羅·艾呂雅等,由于受到無産階級革命運動的積極影響,後來轉向進步的文藝陣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超現實主義在美國風行一時,出現了所謂"新超現實主義"流派,成爲帝國主義禦用的宣傳工具。超現實主義的文學素河停對争乙抗作用甚多。1921握過手甚然突地建進間年,布洛東和蘇波合著的《磁場》,是超現實主義第一部實驗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無直操困慢主玉意識書寫和自動的寫作的問題。但典型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則産生在1924年之後,如布洛東的小絲理步年侵計說《可溶解的魚》1924)和《娜嘉》(1928)是超實現主義備被福延衛階口形的代表作。阿拉貢在1926年發表的散文集《巴黎的農民》,艾呂雅的詩集《痛苦的都會》、《生活的内幕》均屬超現實主義之作。[編輯本段]曆史達達派之後,法國産生了一個近代藝術史上影響力最大的畫派——超現實派,此派從達達派發展而來,但事實上要對此兩流派的時代作明确區分,則相當困難。因其演變過程并沒有明确的在造型藝術上出現。不過,如果因此所把達達派精神與超現實派的本物額排紹笑啊質視爲同一,則是一大謬誤。達達派雖成爲超現實派誕生的溫床揮阿期心任他磁抓路制擴,但超現實派多少還是承受了19世紀的浪漫來處花住樂羅主飛主義及象征主義的遺産,另外還吸收了新的要素。現在我們談超現實主義發生之年代,都是根據宣言文字的發表時間作區分,無法在藝術作品上對産生年代作正确說明。在理論上,超現實主義藝術運動的發起者是兩位作家,布拉範王盟青氣列頓和阿波利奈爾。超現實一詞是詩人阿波利奈爾首用的,原是哲學上的術語,最初稱爲“超自然主義”,後來才用于繪畫上。1924年,布列頓發表了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1928年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超現實主義與繪畫》其思想的基礎是在求取人間想像力的解放。布列頓對超現實各主義的定義是:“超現實主義,名詞。純粹的精神的自動主義,企圖運用這種自動主義,以口語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達真正的思想過程。它是思想的筆錄,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賴于任何美學或道德的偏見。”布列頓又說:“我相信,在表面上被認爲矛盾的兩個狀态,将來是有辦法解決的,那便是夢與現實的統一。那可以說是絕對現實的一種,也可以說是超現實的一種。”從這宣言中可以明了超現實主義是追求夢與現實的統一,并且是以人類爲對象作爲表現的範圍。布列頓在文章中要求人們注意那些可能與文學超現實主義有聯系的藝術家,其中有馬蒂斯、德蘭、勃拉克和畢加索。實際上這些畫家并不符合布列頓對超現實主義所下的定義:純粹的心理自動。但他所推祟的另一位畫家基裏柯則可能是最早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基裏柯從1911年到1915年一直住在巴黎,他的畫很受阿波利奈爾的贊賞,阿波利奈爾在1918年寫的劇本《蒂裏西亞的乳房》冠以“超現實主義戲劇”的副标題,最早使用了“超現實主義”這個術語,他對基裏柯的看重顯然是注意到了基裏柯畫中那種超驗的精神與内心世界的表現。給予超現實派最大的啓示是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精神病心理學教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下意識心理學的理論。從整體上說,超現實主義作爲一個藝術運動,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還是有非常密切的聯系。超現實主義的精神與思想領袖布列頓有過學醫的經曆,他在讀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後,立即領會到精神分析與達達派的無意識表白之間的關聯。精神分析注重對夢想、幻想和幻覺的分析,并把白日夢作爲一種可能的藝術創作方法加以誘導。依此而從事于下意識的夢幻的世界的研究,與自然主義相對立,不受理性支配而憑本能與想象,描繪超現實的題材,表現比現實世界更真實的,比現實世界的再現更具重大意義的,想像領域中的夢幻世界。此派的畫家們可舉出阿爾普、米羅、艾倫斯待、達利、馬松、基裏柯、克爾諾、坦基、馬格裏特、夏卡爾等。他們以布列頓的“自動的活動、無意識的自動作用(Automatisme)和夢幻世界的采求”展開創作,部分也受哲學家柏格森(HBergson)的影響,在思想上企求打破心物二元的宇宙觀,建立一元化的形而上學,因此他們任意表現夢與想象,很多奇異的變形與線條令人無法了解。他們的創作活動自由自在的安排在一種時空交錯的世界中,毫不受空間與時間的束縛。但是,如果用布列頓的這種視覺形象來解釋超現實主義繪畫的話,還隻說明了超現實主義繪畫的一種主要風格,即以達利、馬格利特、德爾沃爲代表的風格。這種風格以精細的細部描繪爲特征,通過可以識别的經過變形的形象和場面,來營造一種幻覺的和夢境的畫面。它的來源是盧梭、夏加爾、思索爾、基裏柯及19世紀的浪漫主義藝術。它企圖運用弗洛伊德所下的定義,創造一種不受意識和理性控制的形象。但是其作畫的過程實際上與寫實畫法沒什麽區别的理性過程,因此這種風格又被稱爲自然主義的超現實主義和古典的超現實主義。另一支超現實主義的繪畫則是以米羅、馬宋等人爲代表,他們追求作畫過程的無意識性,以緻在畫面上出現純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終結果總是充滿幻覺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畫面。因此,它又被稱爲有機的超現實主義或絕對的超現實主義,這一傾向與達達主義者和某些未來主義者所從事的偶然機遇和無意識行爲的試驗有關聯。自布列頓于1924年發展宣言後,1925年6月在巴黎舉辦了首次超現實主義畫展,參加者包括畢加索、阿爾普和克利等人,他們顯然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隻有恩斯特在他的達達主義的拼貼中首次嘗試了具有超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品。1926年超現實主義者組織了超現實主義畫廊,1936年和1947年他們先後在倫敦和巴黎舉辦了重要的展覽。曾一度風行歐洲的超現實主義熱潮雖于30年代之後漸趨式微,但這一運動并末消失,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仍然具有一定影響。因爲二次大戰前很多此派畫家從巴黎到美國,所以超現實派繪畫從歐洲影響到新大陸。此外,其影響力擴及戲劇、舞台裝飾、攝影、電影、建築、雕刻等藝術領域。超現實主義緻力于探索人類經驗的先驗層面,力求突破合乎邏輯與真實的現實觀,嘗試将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揉合,以展現一種絕對的或超然的真實情景。超現實主義運動以其充滿幻想色彩和異國情調的奇特風格,對20世紀美學産生了重要影響。[編輯本段]代表人物和作品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主要有盧梭(H.T.Rousseau)、米羅(joanmiro)、達利(salvadordali)、恩斯特(m.ernst)、馬格利特(r.magritte)等人。米羅的創作表現方式是有意的打亂知覺的正常秩序,在直覺式的引導下,用一種近似于抽象的語言來表現心靈的即興感應。因此在它的作品中會有象征的符号和簡化的形象,使作品帶有一種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兒童般的天真氣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鳥投石子的人》、《荷蘭式家居室内》等。達利相較與米羅,他采用相反的表現手法。達利認爲藝術家要将潛意識的形象精确第紀錄下來,所以他采用“具象”,精确地複制非正常邏輯思維産生的幻象,把毫不相幹的事物全部組合在一起,使畫面中充滿戲劇效果,帶給人視覺與新心靈的震撼。主要作品有《永恒的記憶》、《内戰的預感》等。[編輯本段]超現實主義文學超現實主義文學否定現實主義和傳統的小說,敵視一切道德傳統,認爲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說之所以成爲文學的寵兒,是因爲它适應了讀者要求合乎邏輯地反映生活的追求。它要打破這一切,追求“純精神的自動反應,力圖通過這種反應,以口頭的、書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達思維的實際功能。它不受理智的任何監督,不考慮任何美學上或道德方面的後果,将這思維記錄下來”。它強調潛意識和夢幻,提倡寫“事物的巧合”,倡導“自動寫作法”。超現實主義者在咖啡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尋找、搜集人的思維的原始狀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其代表作是勃勒東1928年發表的小說《娜佳》。20年代末以後,運動内部發生分裂。1930年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第二宣言》,重申了運動的原則:反抗的絕對性、不順從的徹底性和對規章制度的破壞性。此後運動處于低潮,幾乎隻剩下勃勒東一個人還在堅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流亡美國時,他這種宣傳也沒有停止過。1946年勃勒東回法國後,繼續辦雜志,舉辦作品展覽會,發表廣播講話,又掀起過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浪潮,影響波及歐美許多國家,但其聲勢已遠不及20年代。超現實主義存在的時間較長,這個流派頗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不少的現代派都受其理論影響并加以發展。[編輯本段]超現實主義電影超現實主義電影(surrealistfilm)把文學上的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運用于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承襲了這一創作主張的倡導者安德烈-布菜東的原則,強調無理性行爲的真實性、夢境的重要意義、不協調的形象對列的情緒力量和對個人快感的執着追求。一度成爲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的主要傾向,後來又成爲美國實驗電影和地下電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業發行的故事片領域,超現實主義不構成獨立的流派,它的影響隻見于影片的個别鏡頭或段落。阿杜-基洛的《電影中的超現實主義》是進行這種研究的典型論著。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人士發現電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對列技巧使它成爲超現實主義最理想的表現手段。這一觀點始終流行在反傳統的影片制作者中間,并被不斷付諸實踐。超現實主義電影公然反對叙事體。通常認爲,杜拉克的《貝殼和僧侶》是第一部超現實主義影片,但更受到重視的則是路易斯.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和《黃金時代》,前者是一個精神困頓的流浪漢的一連串夢境r後者則是對性欲和愛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義的分析。性欲和高潮,暴力和渎神,以及怪異幽默,是超現實主義電影用來與傳統電影形式抗衡的題材。影片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用自由的電影形式,來激發觀衆潛在心底最深處的沖動。布努艾爾曾宣稱《一條安達魯狗》是“向謀殺熱情地呼喚”。西方的電影研究家們一緻認爲,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在布努埃爾轉而拍攝故事片後仍不時在他的作品中隐現•在實驗電影和地下電影中,超現宴主義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瑪耶-德連和肯尼斯-安格爾•在故事片領域裏,西方電影研究家傾向于把對變态心理、潛在的性沖動、無理性行爲等的描寫歸結爲超現實主義在故事片中的表現。因此,象希區柯克的一系列影片:《愛德華大夫》(1945年)、《眩暈》f1958年)、《西北偏北》(1959年)、《精神變态者》(1962年)和《群鳥》f1963年),馬克斯三兄弟的狂亂喜劇片,以及塞缪爾-富勒、約瑟夫-馮.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闡明超現實主義在故事片中的影響的典型例證。[編輯本段]超現實主義色彩如果說現實主義處理色彩是在真實的基礎上力求發揮色彩的表意作用的話,那麽,超現實主義色彩處理則十分強調主觀色彩的運用,隻求色彩的表意功能,不再考慮色彩處理的真實性,超現實主義起源于西方現代派電影。被稱爲西方現代派電影創始人的意大利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在他拍攝的影片《紅色沙漠》中,紅色、黃色和藍色是重要的表意色彩,他把工廠的廠房刷成紅色和黃色,把樹也刷成紅色。紅色和黃色在西方象征着動蕩和恐懼,這裏的紅色和黃色構成的環境,暗喻現代工業文明正在摧毀着人類。煙囪冒出的黃色煙霧暗示有毒。女主人公朱莉亞娜居住的房間塗上藍色,暗示神精病患者—朱莉亞娜看到的世界是冷寞無情的,她無法和外界和家人溝通,她的精神世界已經完全崩潰。綠色是象征生命的色彩,在影片中很少看到綠色,暗示被現代工業污染的現代世界一切生命都受利危脅,甚至不能存活。這部影片的色彩處理是超理實主義的,色彩不再是自然景色的真實再現,而是依照作者的主觀意願把色彩作爲獨立的表意手段。

幼兒畫了一幅傘,該用什麽引導語

兒童線描畫是用單線單色去描繪物體進行繪畫創作的一種兒童美術繪畫方式,也是兒童最基本的、最容易表現的一種繪畫形式。在今天的幼兒繪畫領域中,線描畫教學也越來越多地成爲衆多教師開展繪畫教學的熱點。那麽如何開展好線描畫教學呢?這就需要教師必須掌握幼兒繪畫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循序漸進的把複雜、深奧的點、線、面知識内化爲最常見、常用、淺顯易懂的内容,形式多樣的線描畫教學活動。隻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幼兒運用線描畫抒發自己内心的情感,促進幼兒繪畫技能的提升,進一步的促進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審美素質全面提高。

【關鍵詞】 幼兒園線描畫 教學指導 策略
線描畫是人類最古老最原始的繪畫方式,以各種變化的線條來描繪物體的形态和結構,是繪畫藝術領域中的重耐迹要組成部分。兒童線描畫是用單線單色去描繪物體進行繪畫創作的一種兒童美術繪畫方式,也是兒童最基本的、最容易表現的一種繪畫形式。
德國藝術家保羅·克利曾經有一句名言:“用一根線條去散步”,表達了畫家的細膩情感,同時也道出了豐富的線條留給我們無限想象的空間。在今天的幼兒繪畫領域中,線描畫教學也越來越多地成爲衆多教師開展繪畫教學的熱點。那麽如何開展好線描畫教學呢?就需要教師必須掌握幼兒繪畫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循序漸進的把複雜、深奧的點、線、面知識内化爲最常見、常用、淺顯易懂的内容,形式多樣的線描畫教學活動。隻有這樣,才能夠更好開拓幼兒以點、線、面等元素進行藝術創作的途徑,幫助幼兒更好的運用線昌旁并描畫抒發自己内心的情感,進一步促進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審美素質全面提高。
一、了解和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
1、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小班幼兒正處在塗鴉期,他們觀察事物的特點是無意注意占據主導優勢,沒有明确的目的,觀察比較籠統、帶有很大的随意性;在造型上還不能表現出物體的基本結構和特征,呈現出比較典型的零亂式。但是,在幼兒的塗鴉期,他們就可以用一些散亂的點和線,塗抹一些塊面,這就是兒童最初的視覺想象符号,也就是廣泛意義上的線描畫。
2、中班幼兒年齡特點:中班幼兒正處于塗鴉期向象征期啓凳過渡階段,這時期的幼兒已有一定的表現技能和欲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正處于良好的發展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加強,逐漸脫離了塗鴉,能把簡單的線條、形狀與實物聯系起來表示自己的認識,能分辨事物的大小和上下左右的位置,創作性目的增強。
3、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大班幼兒有意注意進一步發展,更喜歡關注事物之間的聯系,能夠把握整體結構與某些細微的特點與變化,手眼協調能力明顯提高,能夠靈活地運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進行創作,有很強的創造欲望。
二、貼近孩子的最近發展區,選擇有利于幼兒發展的教學目标及内容:
我們的線描畫教學應在遵循《幼兒園工作規程》和《綱要》所倡導的理念,尊重兒童精神,順應兒童發展,支持兒童成長的觀念下開展,可以結合各年齡段兒童繪畫能力發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
小班目标:
1、欣賞和感知什麽是線描畫。
2、知道幾種線的名稱,能夠大膽地用線條進行塗鴉。
3、能夠有控制的用線描畫的形式表達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4、能夠運用單一的線條對事物進行簡單的表現。
中班目标:
1、欣賞和感知線描畫多種形式的表現手法,能夠大膽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2、能夠運用基本的點、線知識進行組合,對事物進行簡單的表現。
3、學習用點繪、分割、排列、平塗、組合的手法進行裝飾。
3、大膽運用線描畫的方式描繪自己喜愛的事物。
大班目标:
1、通過欣賞線描畫作品,能夠大膽說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學習運用添加、重複、變形、想象等手法進行裝飾。
3、熟練的運用點、線、面組合的方法。
4、能夠大膽創作并嘗試各種繪畫方式與同伴共同進行繪畫。
對線描畫而言,畫面更多地要求于密集整體而誇張,而孩子們的畫,更多地是随心所欲而顯松散的。所以,教師在選擇線描畫教學内容時,需要幼兒在生活中熟悉、喜愛提供幼兒喜愛的事物,小、中、大班均可開展,如:老鼠籠、栅欄、媽媽的卷發、圍巾、石榴、花瓶、門簾、太陽、月亮、星星、蝴蝶、小鳥、花朵、樹葉、山丘、房屋等題材,鼓勵幼兒進行大膽表現,感受到創作線描畫作品的新奇,滿足兒童的心理和表現欲。
三、形式多樣的開展線描畫活動。
繪畫活動,既需要體現孩子自己動手充分表達自己的意圖和想象的過程,還需要教師巧妙地啓發和引導,在無形中幫助幼兒将線描畫的要求内化爲知識、經驗和各種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形式多樣的開展線描畫活動。
(一)注重環境的教育意義,豐富幼兒對線描畫藝術魅力的感性認識。
1、回歸幼兒生活:帶領幼兒對生活中的線進行觀察,幫助幼兒形象的認各種線的概念,因爲觀察是創作的基礎,幼兒需要對物體有一個直觀的感知,這也是幼兒表達和創作的基礎。如:觀察冬天樹葉凋零的樹枝、屋檐下蜘蛛編織的網、春風中搖擺的柳樹、交錯的電線,這些生活中的線條無一不帶給孩子們美的享受,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和發現各種各樣的線,對周圍的線條有切實的感受和體驗,開闊幼兒的眼界,充實幼兒的視覺印象。
2、提升審美情感:創設充滿情感色彩的審美環境,爲幼兒提供欣賞的元素,運用幼兒園走廊、樓道、主題牆、美術區角等牆面,提供不同風格和内容的線描畫作品,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創作線描畫的動機。
3、聆聽幼兒的心聲。繪畫技能對于成人來說,必定是抽象與現實生活以外的諸多規律,是抽象概念的學習,但對幼兒來說,它的意義截然不同。任何表現方法的學習都離不開對生活經驗的解釋,幼兒隻有積累了許多經驗以後,才能用自己的解釋獲得抽象的兒童式的概念,形成幼兒自己的技能。在組織欣賞活動米羅的《會跳舞的線》活動中,教師帶領幼兒圍繞“說線——找線——畫線”逐漸展開讨論,各環節自然的鏈接,最終,孩子們畫出了自己心中會跳舞的線。美術欣賞活動與幼兒的情感體驗是息息相關的,而不是離開幼兒的生活情境,将一位藝術大師孤立的進行介紹,教師應多臨聽幼兒的想法,肯定幼兒的表達,帶領幼兒逐步感受線條組合帶來的奇特美感,爲幼兒創造性的表現事物奠定一定的基礎。
(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拓寬創作思路。
1、将遊戲貫穿于活動之中:常使用“線條寶寶找朋友!”“你知道的線寶寶有哪些?”“線條寶寶是怎樣排隊的?”“弧線寶寶和鋸齒線寶寶手拉手!”的語言進行教學,關注幼兒的視點,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形式豐富的活動形式,更能激發幼兒的創作表現動機:如,在小班《老鼠洞》活動中,鼓勵幼兒用密密麻麻的直線将老師關在老鼠洞;中班《羊羊修路》活動,孩子們在自己設計好的小路上行走;大班幼兒在《線條變變變》中,将自己喜歡的線條,想象成了一個個奇妙的童話世界等。
2、提供多樣性工具材料:如“筆”,可提供毛筆、牙簽、棉簽、筷子、稻草、繩子、習慣、滾珠等。提供不同形狀和質地的“紙”來豐富線描畫的表現力,如宣紙、報紙、卡紙、紙盤、雨傘、葫蘆、鞋盒、箱子、石頭、扇子、瓶子等。豐富的材料提供,爲幼兒提供了探索的空間,幼兒容易對這些新穎的材料所吸引,有助于增強孩子的興趣,引起孩子們的主動探究和思考,進而激發其創作表達的欲望。
3、改變作畫方式:嘗試個人獨自作畫、兩兩合作、分組合作等,如:《海底世界》、《蝴蝶舞會》都是較爲合适的選題,靈活多變的活動形式,也爲幼兒在自由、随意中嘗試了新奇、愉悅的創作,既可以把幼兒的那種“心”像繪畫毫無約束地表現出來,也有利于幼兒協作、交往、能力的提高。
4、鼓勵幼兒運用不同的表現方法進行創作。
教師可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将遊戲貫穿于活動之中,靈活的帶領幼兒學習與運用不同的線描畫表現方法來表現自己心中喜愛的事物:
點繪法:是利用不同形狀的點,通過不同的排列方法,進行裝飾的方法。引導孩子觀察和發現生活中大小、形狀不同的點,豐富幼兒對點的認識。
分割法:是讓幼兒得到一幅畫時,将想要裝飾裏面的事物圖先用線分割爲幾個部分,分好縮小裝飾的面積,便于之後的裝飾,這個方法主要是避免幼兒當對着一個物體邊框想要裝飾卻無從下手的可能。分割法可以把一幅畫想象成一個大蛋糕,指導幼兒進行直線分割、斜線分割、交叉分割、無規律分割等,在做分割練習的同時,提醒幼兒分割的部分不能太小,不利于之後的裝飾。
排列法: 關于線有很多種,有:直線、斜線、曲線、波浪線、電話線、鋸齒線……但不管是哪種線都可以通過好朋友的遊戲達到層次練習。如:“一個好朋友”做遊戲。主要的目的是讓幼兒練習單一的線條,練習橫、豎、傾斜、疏密的排列;“兩個好朋友”、“三個好朋友”也是同樣的方法練習二種或兩種以上的線。練習橫、豎、斜、疏密和組合的排列,因爲線少則疏,線多則密。密的線在畫面中感到深和實,疏的線則感到淺和虛。通過練習,讓幼兒了解線條的多或少、粗或細,産生的排列效果不同。
平塗法:目的是讓幼兒在有規律的塗面,練習黑白色調。可以借助“格子工廠”的遊戲來完成,引導幼兒把花布織成《單線格子》《橫斜格子》《斜線格子》《直線交叉格子》《斜線交叉格子》等花樣。
組合法:當幼兒在裝飾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基礎,就可以讓幼兒嘗試利用點、線、面組合成簡單的花紋進行裝飾。如:“美麗的盤子”活動中,将自己喜歡的點、線、面把盤子變得更加漂亮。
變形。如:小魚、花、毛毛蟲的變形。
想象:在欣賞了大師的畫作後,如欣賞米羅的《會跳舞的線》作品後,引導幼兒用線條手拉手的遊戲,進行創意表現,生成線條想象畫活動《會變的線》。
在線描畫活動中,不斷豐富作畫形式,更能激發幼兒的創作表現動機,如在小班《老鼠洞》活動中,鼓勵幼兒用密密麻麻的直線将老師關在老鼠洞;中班《羊羊修路》活動,孩子們在自己設計好的小路上行走;大班幼兒在《線條變變變》中,将自己喜歡的線條,想象成了一個個奇妙的童話世界等。
(三)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多種評價方式相互結合,爲幼兒提供更多自由表達的機會。
幼兒的繪畫能力發展過程是循環往複,不斷向前的過程。教學評價是完整的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術活動中,評價是幼兒重新發現美的階段,學會評價能使孩子根據自己的實踐情況,将美術活動完成得更好,從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并且可以幫助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再提高,真正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發展。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教師在組織評價環節時,應爲幼兒盡可能多的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尊重每位幼兒的想法和創造,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肯定他們大膽的想象,和自身的進步,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線描畫教學評價是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過程,當然更是幼兒體驗創新樂趣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幼兒美術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成長階段,對美術活動的價值實現、目标達成都是極爲必要的。當幼兒經過一番努力,獨立做出一幅畫以後,渴望得到他人對他的肯定和贊評,因此評價幼兒的作品将對幼兒以後的學習積極性、審美意識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線描畫的評價更應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爲幼兒提供更多自由表達的機會。
1、自評。組織幼兒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大家,講述自己的繪畫内容和所表達的意思,當幼兒的講述遇到困難時,教師再進行适當的指導。
2、他評。引導幼兒觀察、欣賞名家作品,對名家作品進行讨論,了解作品中的不同信息,談談自己的不同感受,并從中體驗到美感,提高幼兒評價能力和審美意識。
3、互評。幼兒之間的思想和情感是相通的,他們的作品最容易被小夥伴所感受、理解,這是一個能動過程。可以引導幼兒針對同伴的作品進行互相評價,讨論自己喜歡的地方有哪些?爲什麽?以多種方式,鼓勵幼兒共同分享。
在一個活動中,可以借助多種評價方式進行,引導幼兒在評價自己與審視别人的基礎上體會到藝術創作所帶來的自我滿足感,增強自信心,不斷的累積作畫經驗,建立對學習藝術産生強烈而持久的學習動機。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幼兒的作品和想法,要給予積極的回應,但鼓勵要有“度”,不能盲目的贊許或大肆鞭策,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既要了解幼兒現有水平,也更關注成長,讓每一個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讓每個孩子都得到發展。

27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