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中国画《溪山行旅》五百字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高达两米多的巨作《溪山行旅图》轴,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堂堂大山迎面压来,迫人眼目。如徐悲鸿所谓:“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山头杂树丛生,充满顽强的生命力。细密的点子皴,更是把大山刻画得坚实与传神。一条飞瀑从山间一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中前景山脚处。巨石纵横,庙宇隐现,溪流湍急。近景大石突兀,一队旅人正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进。整个画面充满着幽深、静谧和伟大的气象。 《溪山行旅图》轴中那“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远望不离座外”的突兀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枯老、劲硬的墨线勾勒和均匀、浑厚的雨点皴,都是范宽山水画充满质感、量感的雄武之风的具体体现。我认为,对范宽的山水画风格最恰当的概括就是:雄武的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和画谱》中对范宽有这样一段论述,说他“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则千岩万壑,恍然如行山阴道中,虽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急欲挟扩也”。因为他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干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物”指的就是大自然。范宽的山水画从“师人”到“师法自然”,进而到达了“师心”的艺术境界。 另一方面,终南山、华山都临近长安,同属关中名山,其山峦体势宏大壮美,这无疑会对范宽的山水画境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岩隈林麓”、“干岩万壑”之间,北方雄伟奇逸的山水正是范宽山水画的表现对象,这也是使他的山水画具有雄武的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认为范宽“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论述中国山水画五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机宪除担核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魏晋山水诗
从个体生命的360问答角度体验天地宇宙的永恒,体味人在此中的自由,是魏晋山水诗的开启。谢灵运的意义就是在文的自觉时注重形的依托,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真正代表中国山水情怀的是陶潜。陶诗是超越玄言的哲学深刻,它没有放弃玄言诗的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一个有艺术的创意,就是将亲身体验到的无形结构找见验古策件到形状。山水草木在陶诗中是真意深情,是体现中国精神的哲学,是超然果会事外,是平淡中和。
山水画的确立
今,用“确立”二字来正名山水画的众说是顾恺先掌创据厚独客段基只压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在这类摹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容语和度续听互乎周写记》可算山水画论的位特毫吗取苦给盾局开山之作。虽然文题中心是赵升舍命从师的故事,但其环境刻划部分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后来观照。 这一模板作用的确立,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a . 山有受光面、背影,水有倒影,祥云可成为东与西的重要观照,水天的“空青”可托出有太阳的天气。 b . 按照东西的顺序排置远近山峰,营造一个高峻险绝的境地。 c . 中段布局主要讲求取势的“对峙”,具有相对意义。 d . 东、西、中三段山要用“紧凑性”将长卷关联首航扬千斯弱厚晶毫然服起来。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气使之分为两重。 顾氏的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鸟瞰呼应的重叠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间模式。 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画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足房远”。与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纵情丘壑的人物,他在《叙画》中提出了“望秋云,神飞场;临春风,思浩荡”的怡情说,和“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范星早凯,尽寸眸之明”的尺幅千里说。可以讲,至魏晋以降,中国山水画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核心认信已确立了逻辑起点,而空间视觉原则也得以逻辑的深主化。 张东林山水画<黄山烟云>
张东林山水画〈太行苏醒〉
[1] 张大千山述电罗居劳乡生眼层水画作品欣赏

编辑本段青绿山水
展子虔《游春图》
被宋徽宗题名为《展子虔游春图》是青绿山水的开山之作。这幅画呈顾氏笔脉,在六朝墨勾色晕的基础上,创造了勾框填色的重彩青绿,开李氏父子青绿山水一派。这幅画作的问世,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尽管学术界对作者及年代多有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第一幅独立山水画作品的认知。 创造山水画金碧辉煌时代波车而铁使杀倍何晶黄饭的是大小李将军。时任沙真仍食活护持娘该武卫大将军的李思训以《江山楼阁图》标一变之法,其笔墨达到了“夜闻水声”的通神境地。其子李昭超声刑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二李的青绿山水可以说造百代影响,画史界有人称之为北宗之祖,历代刑除协均有追随,郭熙、范宽、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珪、王晋卿、王希孟、赵伯烟密耐感驹、冷谦、仇英等都从中汲种起解烧执兵胞农取着影响。
编辑本段南北二宗
山水画之系统化
荆浩《匡庐图》
在思想准备系统化的基础上,首先进行革命集成的是荆浩。他一直隐居于太行洪谷,主要从自然秩序中发现绘画的秩序,是“以真为师”的思想流源的深入。荆浩之变堪称中国山水画的集成之变,自洪谷子的山水模式问世,继后的山水画艺术形式便有了一个稳固的基础。这可能是中国山水画演泽最为深刻的所在。 首先,荆浩提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系统美学理论:他的主要著作有《笔法记》和《山水节要》。在论著中,他提出了“代去杂欲”的养德说;“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说;“明物象之深”、“搜妙创真”的师法自然说;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的二病说;“筋、肉、骨、力”四势说;“神、妙、奇、巧”的四品说。荆浩把艺术的追求理性化为:气质俱佳、六要齐全、二病毫无、四时齐备,且县天成之妙。 再者,荆浩提出了中国山水画的勾斫程式法则:他不仅善于辩山水之真谛,亦善于辩画法之真谛,对于有名的笔墨,他都予以理性的批判,并成为自身的借鉴。包容式的集成是荆浩终成历代文范的前提。在这位前贤眼中,张噪的树木、鞠庭的白云、王维的笔墨、大李的华巧、吴道子的线律都是可贵的精神食粮;但亦都有不足。这位革命者,一变隋唐以来空勾无皴的单调画法,创造了以点、面为主的勾斫技法系统,使中国山水画第一次具有了程式法则上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第三,荆浩提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中心全景模式:相传其《匡庐图》主峰置于中轴线上,视点可用“上突巍峰,下瞰穷台”加以形容。依据主轴线,主次、错落、勾连、参差、远近、高下、虚实、藏露、“天、地、中”等等范畴均关联演绎,首次系统运致了中国画成象空间的知觉心理范畴。若我们今日再用整体连续性梯度重叠的空间理论加以诠释,就可以得出主轴对称、正面垂直平移、梯度致深、连续完形的重叠透视法则,这一“大山堂堂”的雄伟视线,是中国画特有空间模式的经典写照,是今日最值得再认知的科学课题。 关仝《关山行旅图》
师承于北宗的三大家,“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有“出篮”之美的关仝,相传其出笔的《关山行旅图》和《山溪待渡图》,“石体坚疑、杂木丰茂、台阁古稚、人物幽闲”,成关家风范。
北宗
被称为“宋画第一”的范宽,得山之骨法,其《雪景寒林图》则被称为天上神品,而《溪山行旅图》则被徐悲鸿评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可见范宽的代表性。其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落笔老硬、与山传神的风范,把北宗的壮美之境推于极致。 被一些人称之为“古今第一”的李成,气象萧疏、烟云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其独擅的平远风格,朝野珍视,遗憾的是至今未见真迹,相传的《读碑窠时图》可能为摹本,但这种一变荆、关壮润为清润的文韵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的卷云皴和平远烟云不仅陶醉了许道宁、郭熙、王洗,对以枯木竹石为立意的文墨山水亦为法师。 总之营丘之文、中正之武、关家之风,构成了北宋时的主体风格。自荆浩提笔立章,三家鼎足以来,中国山水画的勾斫之法可谓由成熟而达一新的高峰,说其百代标程、里程碑式的建树,一点也不为过。
南宗
在荆浩开辟北派山水的同时,董源开辟着南派山水。 南宗之法也是双眼对自然观看的结果。江南水色清幽淡雅,气象有别于太行或关陕峻岭。其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温润清净的草木泽生,素雅苍茫的水天一色,渔舟唱晚的自娱天趣,均象喻着另有一番天地。 在这番天地中,起法于慧能的六祖革命使南禅的美学思想渐成主体。虚空明境的审美意趣,淡若似水的逸品追求,娱情遣性的为已抒发,一时成为士者的观照。王维以明心观性为逻辑起点,引禅入画,率先以水墨之法表现了净心顿明的空浩之境。“逸”第一次与“神”并肩成为最为重要的美学范畴。王维的意义主要有二:一是以诗为画,禅意澄明,给人一种自娱田园的怡静,意象远逸画外,颇耐咀嚼。二是水墨为法,墨的秩序法则第一次提到艺术的高度,用水样情调体诗样禅意,诗情画意可谓由此而生。鉴于摩洁极高的文化修养,因此其所为笔墨一直成为后来文士的崇尚。山水画做为“为己”文章,文人画作为“为己”逸致,可从摩洁始。水墨文章从这一刻起,已标为圣者说,成为人们至今参悟的模板。 完成水墨系统化集成的是南唐北苑使董源。董北苑以江南景色为画图,开“平淡天真、融浑静穆”的南派师法。若说影响,可称五代以来皴法体系的始鼻祖(集大成者)。

如何解析欣赏中国山水画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何谓道?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万物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国古代的“道”的思想即使在今天还是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的。好的花鸟画.人物画亦强调得道成画的,但由于体现天地之道不充分,故只能被视着“小品 ”。
山水画,画的是天地山水小船屋宇树木等,一般人们看画也就是看到这些东西,第一是喜欢,其次是想去想居。其实,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远不止此。外形式的东西只是中国画家通过道术表现自身对道体的理解而借用的载体而已。目的不是画这些素材类的东西以至逼真,而是想力求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以求通达天地之道.
中国龙在学者眼里是中国人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图腾标志,在中国画家眼里它是自然界能量运动之痕,大理石的花纹在一般人看来只是一种普通的石头花纹 ,在中国画家眼里它就是自然界能量运动之迹,万物包括生命体就是顺应这一痕迹而形成发展的。
中国文化是自然主义文化 ,以体现蓬勃向上的生命气息为原则。这也就是一个中国画家毕其终生要追求的东西,同时自身也获得长寿。万物相杂自有序,中国古人发现这个序就是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中国山水画表现天地万物时也表现这一学说,因篇幅所限,在此恕不详述。
山水画即求天地之大道,上面谈到的形.理.性.势.气五阶段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也是同理。以工作为例,形即外观事物或我们面对的工作,理.性.势.气即内在本质,是未知结构,不同优秀度的领导者就是对内在未知结构的把握度不同,达到通气的水平就是对事物或工作的规律全面掌握,了如指掌,驾轻就熟,这当然是最优秀的领导者了,但这样的人不多。中国山水画大师不多也就是这个理。
下面再给大家谈谈山水画的技法问题。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全都按自然主义原则采自自然界,有笔.墨. 纸.颜料等,毛笔是最主要的工具。从毛笔的顶端看,中间一点,周围一圆圈,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偌大一个宇宙的形成最早是由一点开始的,谓之太极,圆指的是宇宙整体。中国人也在宣纸上实践了这一思想观点,从笔尖一点画出天地万物。把山水画的技法看作“道术”是再得体不过的了。由于山水画察运的绘画原则所限,学习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往往需要化几十年的功夫,第一原则就是笔墨要松,绘画史已经证明,笔墨从拘谨到放松,与人类不断在发展中得到解放是同步的。然后笔墨在质的表现上,根据中国道的原则及人的基本修养标准,有八个总结:刚.柔.动.静.诚.信.和.灵。中国的阴阳观,以阳刚为上,阴柔为下,但刚者易折须以阴柔辅之,故具有张力的柔和笔墨(外柔内刚)为高。
中国对动静的辨证关系是很有讲究的,生命必须是动,而静者生智静者寿,故动中见静,静中见动为高。天地以德(正气)运行营造万物乃至生命,人们以德行世友好相处,诚信(按道理办事)固然重要,所以好的笔墨往往是憨态可鞠的。和即和谐,高度有序也,好笔墨是变化丰富而不乱的。灵指灵性,有灵性的笔墨生命无处不在,这是对画的基本要求,然而又是最为重要的,没灵性的画那就一无是处了,这是由画家本人是否有灵性来决定的。
古人谢赫评画称气韵生动为第一就是这个理。其实中国画的笔墨标准与我们完美的人性人格修养标准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甚至可以把中国画学比作“人学”。
近现代以来,中国山水画的现状如何呢?主要现象有三种。一是标榜中国传统文化,泥古不化的。二是标榜画家个性,标新立异的。三是批判传统,重彩作画,搞中西结合以此来改造发展中国画的。尤其后两者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主流。人类历史总是在突破中前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对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偏执有清醒的认识,多一些自己的思考也是应该的。
对以上三种现象评析如下,配键纯属个人见解 ,以供参考。
第一种泥古传统,好的方面是可以在学习传统的同时打下扎实的基础,好画亦为中国绘画轨迹留下一些记印,关键是在思想认识上要知道中国绘画的历史也是多元败卖梁发展的历史。
第二种个性发展,这是按艺术创造规律进行艺术创造的最高准则,强调个性创造,上世纪初“ARTS”被 引进以来,以艺术形式在宣纸上画中国画的人成为主流,学院派至今依然如此。因为是个性化的,好坏只能是各人各看了。他们的特点是无文化包袱,思想解放。
第三种批判传统搞中西结合的 ,这是运用重彩想为中国画创出一条新路子的勇士们 的一种勇敢的尝试,其本质是用艺术的砖来敲中国文化的门,历史会记下这些痕迹,成败自然由历史去评说。
这三种现象客观存在,孰对孰错化太多的笔墨去评说,并没多大意义。当我们睁眼看看天上的飞机.海里的大船.奔驰的火车,我们自然会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空间之大是古人无法比拟的,整个世界都是我们学习的课堂。对他文化一无所知,死抱着自己祖宗的传统不放,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关闭自守,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扼杀!我们如果能下功夫学习研究把握住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张开双臂去拥抱整个世界,不是拿着自己的文化去与他文化攀比,而是主动寻找契入点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对话,吸取他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尤其注意向当今世界最先进文化学习,不是中西结合,而是东西南北中全方位结合,我们中华文化才会发展得更加完美,更加辉煌!
因为艺术的概念不足以涵盖中国山水画,故从文化的视角简略地提一下,也是为了表述的理由能更充分些。近现代以来,对中国山水画改造革新的主流,还是一些中西结合的倡导者,他们是勇士,但他们在画面上的表现主要是大胆地泼倒涂色,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西指何方?西方文化仅是色彩,就这么贫乏肤浅吗?二是中国人也长眼睛,中国也有太阳,中国何曾不重视色彩?中西结合的倡导者们的绘画只能说是一种现象,是否有学术价值,还需要历史的验证。但由于交通的便利,各国的互相往来,有限的文化交流,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还是有的。西方文艺复兴后,人性得到很大的解放,奔放潇洒及油画技法的笔笔见笔的 特点在近现代的中国山水画中时常可以看到,但西方人对复杂丰富的色彩关系的处理水平很高,在中国山水画中运用的好的还不多见。过于复杂丰富的色彩运用在中国山水画会有损中国山水画的静雅气息,如果我们在文化对话中能注意到这一点,研究尝试,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课题
对上述内容作一个归纳总结,我们不难知道,当我们欣赏一张近现代中国山水画时应注意几点:一.气韵生动雅致,二.笔墨良好潇洒,三.章法运作合理,四.色彩淡雅丰富,五.素材憨态有味 ,六.传统功力深厚。 要加以说明的是这六点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标准,不易达到。一位在认识上清醒而为此努力奋斗一辈子的画家都未必成功(大多数认识有错的画家那就免谈了)。因此当我们欣赏一张中国山水画时也只能看看其相对的水平,不要太苛求了。

4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