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国画艺术赏析|齐白石绘画艺术赏析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三岁。齐白石,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齐白石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之一,开创了花鸟画画坛之新风,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享誉全球的杰出画家。
2011年6月3日至7月18日,山西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田园・匠心・诗趣――齐白石书画精品选》在山西博物院展出,所展皆为白石老人的艺术珍品。今挑选数幅,供读者观赏。
齐白石青年时期的作品及艺术风格
齐白石11岁时,曾拜师叔祖父学习木工,后学做雕花木工,20岁已成雕花名手,兼习画。25岁时,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画,这个时期正是白石老人学画的基础时期,受先生所教工笔花鸟草虫,并观摩了大量的古代书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启发。“见古人之所长摹而肖之”,白石老人从《芥子园画传》入手,临摹了大量画作,基本习得山水、花鸟、人物的技法,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时期的白石老人的画作稍显青涩,还不够生动。人物画得最为形象,齐白石所画人物较少,所作仕女图精美典雅,有“齐美人”之称。此次展览便有一副隐羡《黛玉葬花图》(图一),纸本,纵102.9厘米,横26.9厘米,白石老人于1900年所作。款识为“庚子三月,齐璜”。钤印为“臣璜之印”白文方印。齐白石,名璜,因此称齐璜。此图是白石老人早年的作品,黛玉右手拿扫帚,左肩背锄,衣着朴素,飘逸灵动,面容清秀,举手投足间传神地表达了人物形象。白石老人晚年曾评论自己30岁左右的人物画:“老实说,我那时画的美人,论笔法,并不十分高明,不过乡里人光知道表面好看,家乡又没有比我画得好的人,我就算独步一时了。” [1]
从这个时期作品来看,白石老人受工细着色画派的影响较深,用笔仍处于临摹古人的阶段,技法尚未达到创造性地应用。譬如《三公百寿图》(图二),纸本,纵90.6厘米,横176.9厘米,为1896年所作。款识为“三公百寿图。沁园夫子大人五秩之度,受业齐璜”。钤印为“齐璜”白文方印、“频生”朱文方印、“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白文方印。白石老人三十岁以前画鸡,虽然笔墨差,但已经生动传神,能掌握鸡自身的特点,表达不同的趣味。其熟练的技法来自于老人观察和研究鸡的时间比画鸡的时间多,因此十分传神。此图是白石老人为50岁的沁园夫子所作,三公即为三只公鸡,画面左边的公鸡表现得健壮有力,鸡尾几笔显得非常清爽,鸡毛非常自然流畅。右边的松柏和树下的灵芝代表长寿,寓意长寿吉祥的意思。此图画面宏大,与松树的雄壮有很大关系,白石老人笔下的松柏显得苍劲有力,枝干粗壮挺拔,树梢松针密密重重,繁而不乱,非常见功夫。
所展《梅花天竹白头翁图》(图三),纸本,纵91厘米,横39.6厘米,为1893年所作。亦为白石老人青年时期的作品。白石老人作画,追求所画对象的精神,并求构图的新颖,仔细揣摩物体的质感,以还原其真实的形态。画中的白梅,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开正时,清润秀逸,超凡脱俗,以黄色突出花蕊,更显高雅之态。天竹并不是白石老人常画之物,画中也只是作为陪衬,叶子用墨色突出茎干,天竹豆画得很圆整,颗颗饱满,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天竹下方辅以大石,以使画面饱满,显得充实,富有层次灶手拍,避免了头重脚轻之感。画面中的双鸟白头翁,生动传神,充满欢快雀跃之感。花卉中点缀飞禽,飞禽栩栩如生,羽毛丰满轻盈,眼睛生动传神。
齐白石中年时期的作品及艺术风格
白石老人40岁之后,能画能印,他的名声传遍湘潭。此时,白石老人的绘画技艺大增,已经逐渐摆脱了古法的束缚,虚心学习今人的绘画技法。所展出的《赐桃图》(图四)便是白石老人于光绪丙午薯樱年(1906年)为晋卿老伯祝寿所作。齐白石的祝寿画,以桃为最多。他爱画桃,求画者也喜欢请他画桃。《赐桃图》中,云雾缭绕,旁边有侍女执扇、西王母怀抱一只巨桃祝寿而来。白石老人画桃时,喜欢把桃的比例加以夸张,这种夸张手法是从民间艺术借鉴而来,这也是成就其艺术的一大根源。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天衣无缝的融会,在一个桃子形象中也有突出的体现。用没骨法,直接用洋红和藤黄点画,是白石老人画桃的主要特点。唱“主角”的洋红,在白石老人手中不是涂上去而是画上去的,有笔意笔痕,有骨有肉,有重轻和浓淡的变化。人物塑造上,也体现了俊秀飘逸的特点,有一种道骨仙风之感,较以前更加凝重老练。
白石老人于1919年55岁之时赴北京,住法源寺,卖画治印为活。这一时期的齐白石在京无名气,求画者不多,自慨之余,决心变法,立志独创画派,也就是后来自称的“衰年变法”。此时也是齐白石艺术创作的转型期,白石老人经当代名家陈师曾的劝告,改学吴昌硕开创的大写意花卉一派。所展《雄鸡老少年图》(图五)纵106.5厘米,横35.2厘米,正是白石老人于1919年所作,款识为“己未秋七月,余喜画老少年布以大鸡,可谓秋声也。昔孟丽堂画牡丹布鸡,谓为春声。白石”。植物老少年,又名雁来红、老来红,是白石老人非常喜欢绘制的,也画得十分精彩的题材。白石老人笔下的老少年似乎都很显祥瑞、很具朝气,片片红叶,以墨色表现茎骨,十分挺拔,似在风中摇曳。画面前方的大鸡为柴鸡,腿上无毛,身体雄壮矫健,非常灵敏,红色的鸡冠与老少年的红叶相得益彰,更为出彩。
白石老人画竹与众不同,先画竹叶,然后画竹竿和枝,这样画面的布局较有气势,不会显得呆板。此次所展《墨竹图》(图六),竹叶生动有趣,近处以浓墨着色,远处施以浅墨,浓淡之间,拉伸了画面的纵深远近感,富有层次。竹叶皆为三分,随风势偏往一方,竹枝婆娑,随风摇曳,气韵生动。螃蟹是白石老人除虾之外最为精湛的物象。白石老人能用简练的笔墨画出蟹的外形和精神,《芙蓉螃蟹图》(图七)便是一副佳作。
齐白石晚年时期的作品及艺术风格
白石老人在七十岁之后,他的手法更精进了,常用极简练的色墨,鲜明的色彩,对比描绘各种事物,给人以明快、健康、磅礴的感觉[2]。白石老人曾说:“予之画稍可观者,在七十岁先后。”八十岁之后的白石老人迎来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发展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所展《松柏苍鹰图》(图八),纸本,纵330.6厘米,横71.5厘米,1944年所作,为白石老人的晚年作品。款识为“稳立长荣。昔人有云:如松柏之荣。八十四岁白石,璜。甲申,京华。”钤印为“白石”朱文方印,“白石草衣”白文方印,“悔乌堂”朱文长方印。白石老人善于画鹰,他能表现出鹰嘴坚硬和鹰爪锐利的特点。眼睛是画鸟兽最难的,但他画出了鹰眼的敏锐感。白石老人所作鹰的翅膀苍劲有力,把鹰腹部用灰白色的焦墨画出,表现了鹰的雄伟力量[3]。白石老人笔下的松柏,也有着非凡的气概,松干苍劲粗壮,松针密密重重,整体画面宏伟大气。
白石老人于五十岁之后才正式创作荷花题材的作品,这幅《荷花图》(图九)肆意挥洒,随意泼墨,两只莲蓬、一枝残荷、两只游鱼,一派秋日荷塘胜景,趣味十足。枯黄的荷叶就在这干湿浓淡之间衬托荷花,大荷叶以简练的笔法,干净利落的笔势,一气呵成,大气十足。又施以焦墨画荷枝,画面下方又以浓墨水草作为陪衬,画面生动,充满情趣。
齐白石80岁之后,画虾技术颇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齐白石画虾最多,见有数百幅之多。定居北京后的齐白石开始研习画虾技艺。白石老人每天都要观看虾游动时的各种姿态,准确把握虾的造型特点,画虾的技艺也有了质的飞跃,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准确的体态,透明的躯干,水中游浮的动势,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他在晚年时自己总结画虾的特点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 此次所展出的《墨虾图》(图十)为纸本,纵102.5厘米,横34.5厘米。款识为“鱼虾负我短剑,白石老人为鱼虾所�。”钤印为“齐大”朱文方印,“倦也欲瞑君且去”白文方印。白石老人的绘画俗称有鸡、虾、蟹三绝,三绝中又以画虾最为神妙。白石老人青年就开始画虾,经过40年的不断临摹写生与创作,70岁之后,掌握了虾的特征,画虾技术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白石老人笔下的虾是活的有生命力的虾。图中,白石老人以虾的颜色深浅来表现远近的关系,显得有层次感。每只虾的形态不一,通过笔墨的变化,使得虾有了透明的质感,气韵生动,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通过这次齐白石书画精品展,展示了白石老人在国画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无论山水、人物或花鸟方面的技艺皆精湛,不仅有高度的艺术性,更具创造性,对近现代的国画艺术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注释:
[1]齐白石、张次溪.白石老人自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2] [3]胡佩衡.齐白石画法与欣赏[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收藏小百科
瓷器存放久了,免不了要对它进行清洗,但瓷器娇贵易毁,在清洗时应慎之又慎。在开始清洗之前,一定要把瓷器放在不易碰撞的地方,最好用塑料盆清洗,不要用瓷盆和金属盆,以免碰伤瓷器。清洗时最好选用蒸馏水或者纯净水。如果瓷器上有许多油污,可以用洗洁精清洗。对于沉着年代较长的污垢,可以先用84消毒液浸泡,然后用干净的水清洗。对于一些碳酸钙、镁盐等锈碱,可以用棉球蘸酸液进行擦拭,不易擦掉的可以先用棉片蘸酸液覆盖5分钟之后再擦拭,但一定注意不要伤到瓷釉。还有一些污迹可以用毛笔或棉球蘸丙酮和乙醇进行清洗。
齐白石的作品赏析
齐白石是各方面造诣都很高的现代绘画大师。
他的人品,绘画,诗句,书法,篆刻,无不出类萃。他的艺术创作极其丰富。他的风格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齐白石(1863~1957元井本数鲁春建圆方学),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360问答,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12岁学粗木工,后做雕花装在基季木匠,兼习画。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齐先生在画虾上有重要的三段变法:第一阶段是流算乎育如实画来,写实,宗法自然,更像写生;第二阶段最重要,不算“零碎”,虾身主体简化为九笔。所谓“零碎”一共是八样:双眼、短须、长须、大钳、前足、腹足、尾,还有一笔深墨勾出的内腔,这种结构便是齐白石的虾所独有的重要风格;第三阶段是画上重分城字下英艺先续套切的墨色不均一,笔先蘸墨,然后用另一支笔在笔肚上注水,把虾的“透明”画了出来,虾一下子就活了。齐白石的虾由生活中的六段成了画纸上的五段,这包含了一个极重要的艺术原理:一定是五段的虾,在比例上在画面上摆出合理,最好看,最美。终于,五段由六段中飞腾了起来。这个飞腾,太重要了,非常伟大,因为五段是艺术的真实,病温明提绝查是一种超越,是一种非常,是比真实还美丽的璀璨,这就是齐白石变章商法的深刻。齐先生一定试验过,六导师传停固耐斤站养段不成,四段也不业游马请老句法与械成,非五段不成;于是,五段便成了艺术的必然,也衍生了一个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美学原理。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脸作益蒸械把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粮使称误报露几父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备浓降说厚经常注意花、鸟、危写针表沉飞虫、鱼的特点,揣摹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话尼。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拉望条国落冷聚精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齐白石画的虾下笔有神,栩栩如生。可他在开始学习画虾的时候,只会临摹,画的虾一点也不活,都是很呆调的。后来经过自己养虾、观察、写生,几十年如一日,终于把虾画得活灵活现。成为了世往慢兵续界杰出的艺术家。齐拿抓她妈阿黄爱说酒白石60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注述德杀位官钟行均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