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义的中国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360问答下发展起来的。唯美主义不仅为延长方名劳诗件断先缺问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注入了新鲜活力和理论激情,而且还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形变爱四务及急式、审美形式以及审美格调的多样化。中国文学观念与批评的现代转型始于20 世纪初叶。随着林纾等人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的不断问世,中国的思想界和文艺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渴求中国文学变革的中国文坛为之耳目一新。
人们试图摆脱固有的传统羁胜又路烧经向随绊,试图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共同的话语系统。译介西方文制鲁充念学作品和美学著作的热潮历青促进了中国文坛对西方声首刘洲文学和文艺理论的全方位开放。蜂拥而至的西方文艺思想和文学流派,不仅包括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大传统流派,而且还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以及尚未成熟的表现主义、未陆诗脸义总鲁普举来主义等。20世纪90年始事帝领选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唯美主义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但人们对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影响缺乏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拟从末黄亮什员支块阳多广泛译介、直接拿来、合理吸收等三个方面探讨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在唯美主义等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20 世纪初,随着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学流派不断涌入中国,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利用西方文学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冲击,发动了文学改良运动。料罗绍底开厚着拉情行海虽然他们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封建主义旧文学的根基,但他们所推行的“吾手写吾口”、“崇白话而废文言”等先进的文学主张以及鲁迅所倡导的“拿来主义”,强调了文学的实用性,加快了中国文坛对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全方位开放的步伐。
中国对西方唯美主义的译介首先是从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开始的。周作人翻译了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陈独秀在吃费这这布千切顶为苏曼殊小说《绛纱记》作的序中介绍了王尔德任动封训掌伟的戏剧《莎乐美》,作为五四新文化基本阵地的《新青年》、《新潮》杂志频频刊载王尔德的作品及其生平介绍。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股“王尔德热”,王尔德的所有剧本、诗歌、小说以及理论文章几乎都先后被译介到中国。真正能体现出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文论译介始于朱维基,他率先翻译了王尔德的《谎言的颓败》,林语堂则分五次翻译发表王尔德的另一篇文论《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此后,沈泽民的《王尔德评传》(《小说月报》12 卷8 号,1921年),张闻天和江馥泉的《王冲它扩指治两员尔德》(《国民日报》副刊《觉悟》,1922 年),以及梁实秋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收入《文学的纪律》,商务印书馆,1928)等,则将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进兰民游容了一步。此外,对英国唯美主义理论体系化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理论家和评论家瓦尔特·佩特也是中国现代文坛关注的焦点护片功黑杆击程象沿理。最早介绍佩特文论的是署名子贻翻译的《文艺复兴研究集序》(1922 年6 月),郭沫若写有《瓦特斐特的批评论》(1923年),张定潢翻译了佩特的唯美主义理论著作《文艺复兴时代研究》,刊于《沉钟》半月刊第一期(1926 年8月)。齐工部支20年代末30 年代初,对佩特的研究介绍有所深化,并扩展到佩特的创作与哲学思想。萧石君写有《裴德的哲学思想和英国世纪末文学》(《华北日报》副刊,1930 年11 月24 日、25日)。
从周作人翻译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的20 年左右的时间内,相继问世的西方唯美主义理论及其作品的译著和评介,就其数量而言,超过了除现实主义之外的任何一个西方文艺流派。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将西方唯美主义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史实一一列出,但唯美主义在中国的广泛译介和迅速传播,为中国现代文坛认识和了解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唯美主义的“直接拿来,洋为中用”,使我们对唯美主义的批判吸收成为可能。 从文学观念来看,源于康德美学的唯美主义文艺观是矛盾的复合体,它既主张“审美不涉及利害”,又认为“依存美不能不涉及目的、认识和道德,因而是涉及功利的”;既强调“艺术绝对不关心现实”,又认为“艺术越抽象、越理想化,就越能向我们揭示出时代的特征”。唯美主义文艺观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分别被梁启超和王国维“直接拿来,为我所用”。
维新运动的失败,昭示了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重要性,借文学以推进思想启蒙、为维新运动补课是梁启超的基本思路。他流亡日本后既接触到了日本的唯美主义,更受到了日本政治小说的启发。此后,梁启超陆续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民说》、《译印政治小说序》等文章,逐步形成了功利主义的文学观,重视文学的社会教育性、政治性和普及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梁启超的文学主张与康德“依存美不能不涉及目的、认识和道德,因而是涉及功利的”之观点有一定的联系。王国维的文学观同样是在唯美主义等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其理论直接来源于康德和叔本华,表现为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功能。王国维认为:“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也。’”毫无疑问,这是康德“审美无利害说”的中国白话版。“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王国维对“纯粹之美学”的共鸣,说明他在哲学基础上与源于康德美学的西方唯美主义思潮有着不自觉的契合。这使王国维有可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唯美倾向的倡导者,其《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等宏文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文学批评实践来看,唯美主义拒斥艺术堕落,捍卫艺术纯洁,维护艺术独立。“五四”时期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白话文的倡导和“人的文学”观念的张扬,使得中国的文学观念与批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性。新文学倡导者对“文以载道”观和各种游戏文学的口诛笔伐,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文学的独立性,但总体兴趣集中在人的思想观念上,延续着晚清以来的文学启蒙的观念。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忧患意识,以及传统的实用理性精神,投射到文学观念上,一直影响着现代文学观念与批评的发展。
什么叫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是指主张艺术哲学应独立于所有哲学之外,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之一,流行于19世纪末的欧洲。否定艺术的社会性和功利性,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是所谓“为艺术而艺术”。
唯美主义起源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十九世纪末在英国形成。唯美主义形成是具有两大伏顷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
扩展资料:
唯美主义文学特征判厅轮:
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官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
人们一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掘信浪漫主义的特征。
唯美主义有时被与恶魔主义联结,但是对恶魔主义和颓废艺术不一定相符,倒不如说是感性的和文艺复兴运动一起进行。有时也和神秘主义结合。
唯美主义影响
1、唯美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坛颇有影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曾流入中国,“新月派”文人徐志摩的诗,就明显地存在唯美主义色彩,为中国文学家鲁迅所严厉痛斥。
2、唯美主义视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和雪莱为先驱,也受到了拉斐尔前派的影响。在英国,唯美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奥斯卡·王尔德和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恩,这两个人都接受过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3、唯美主义思潮对室内设计也产生了影响。唯美主义的室内设计师们喜欢以孔雀羽毛和蓝白相间的中国瓷器作为装饰。唯美主义运动曾经受到来自杂志《笨拙》以及吉尔伯特和苏利文的小歌剧《忍耐》的嘲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美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