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十大名曲
笛子十大名曲
1、笛子十大名曲之姑苏行
江先渭根据昆曲曲牌《佛上殿》改编。昆曲的音调色彩鲜明,甜美抒情,诱发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乐曲分三段:宁静的引子,以清秀流畅的曲调,展现了姑苏园林的幽雅和秀丽,似乎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隐现的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人犹如置身于幽曲明净、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之中,尽情地观赏,美不胜收。中段是对比性的热情小快板,乐曲应用变奏手法,旋律快速流畅,形成段落之间的对比,游人嬉戏,情溢于外。当再现第一段时,人们似乎沉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整首曲子笛音婉转动听、甜美抒模雹察情,音色清新亮丽、曲调优雅纯净,悠然从容之中呈现了一派诗情画意。
2。笛子十大名曲之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是1974年白诚仁先生特意为新生俞逊发的“口笛”创作的曲目,曾被中国艺术团在世界演出,享誉海外。后被陈钢用原谱作为小提琴曲。 悠长抒情引子,红日初升,绵延山地里清脆绵长的鸟鸣声表现晨曦渐开,鸟鸣嘤嘤。深树中鸟儿睁开惺忪睡眼慵懒而活泼的歌唱。日高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呈现出苗岭自然风光的无限秀丽,大家出工了,苗岭渐渐沸腾起来。 转入主题部分后,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快速的节奏表现百鸟争鸣,欢呼雀跃,自由自在。二胡扬刚之声流露出苗族人民勤劳忙,轻巧轻灵的吐奏,配合着口笛独特的音色,体现出山岭中肆唯成峦叠翠中鸟儿清脆鸣声,苗族人民热情、积极的劳动场景,山岭中成峦叠翠中鸟鸣明丽清脆,结合苗族飞歌的旋律,一时分不清鸟鸣和苗族人民的歌唱,此时鸟、自然、人和谐相融,苗岭人民幸福的生活令人热切向往。 急速的高潮戛然而止,曲子转慢抒情,苗岭和谐之景、深远之境、幸福之情洋溢而出,再现主题,悠长的歌声绵绵不尽,三日绕梁,回味无穷,令人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流连忘返
3、笛子十大名曲之荫中鸟
《荫中鸟》是著名笛子大师刘管乐于1955年创作的作品。作者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民间流行的模拟鸟叫等高难度的吹奏技巧,谱写出一首富有音乐性的乐曲。全曲短小活泼,旋律欢快,其素材采自河北高阳、蠡县一带流行的唢呐小曲。主题旋律生动,鲜明,运用顿音、滑音等技巧,模拟鸟的鸣叫,形成鸟语化的旋律,表现林荫中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的景色。中段笛子在轻快曲调伴奏下,自由模仿各种鸟叫,活泼的快板、喧闹热烈的音乐,让听者进入了荫中百鸟竞相争鸣的艺术境界,描绘出一个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景观。
4、笛子十大名曲之五梆子
原为华北地区的器乐曲牌,冯子存改编为笛曲。五梆子在原戏曲中用作过场音乐,曲调优美明快,情绪乐观向上。全曲共四段,各段有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变化。第一段旋律简明,速度缓慢,较多使用滑音技巧,音乐具有语言化的特点和富于歌唱性,从中可感受到北方人民豪爽乐观的气质,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第一变奏旋律加花并把句末的长句改为每拍一音,运用垛音和花舌音使音乐诙谐风趣。第二变奏演奏技巧更复杂了,速度进一步加快,音乐轻快流利,情绪雀跃欢欣。最后一次变奏,即兴发挥,出现了“放轮”和固定音型,音乐热情奔放。乐曲是典型的变奏体结构,在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中,旋律的润饰越来越复杂化,与初次陈述时的主题面貌相差也越来越大,使音乐充满着向前推进的动力。
5、笛子十大名曲之今昔
陆春龄创作于1957年。乐曲通过新旧社会生活的鲜明对比,表现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全曲分三部分:第一、三部分旋律欢快,第二部分开始的曲调由低沉、压抑,转为激动旦茄、悲愤,表现人们奋起向黑暗势力作斗争。这一部分运用较多的滑音、赠音等技巧,在音色、音量、气息控制、指法等方面均与一、三部分有所不同,形成对比。此曲用音色嘹亮的F调笛奏,第一、三部分,用音色浑厚的C调笛奏第二部分,使其对比效果更为鲜明。乐曲具有江南笛曲风格。
6、笛子十大名曲之秋湖月夜
俞逊发与彭正元在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的启发下写成此曲。笛曲古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表现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常见的那种恬静淡远的意境美。乐曲分三段。一开始抱笙奏出长音背景,箜篌轻轻拨动,宛如一湖清波微微荡漾。后笛子与小乐队相互依托,奏出悠缓平静、秀美高雅的主题,勾画一幅秋湖月夜图。第二段是富于浪漫主义想像的一笔。先由钟笛和笛子模仿出远山古刹的夜半钟声,使人感到深秋月夜的静谥。接着箜篌的刮奏就像一阵仙风吹过,引出笛子的小快板,音乐颇具古代宫廷舞曲的风韵,仿佛展现了九天仙女于湖光月色下舞动长袖,起舞弄清影的舞姿,这一段与前后两段形成动静对比,使优美宁静“画卷”增添了生气。第三段在抱笙空旷安静的背景下,笛子再次奏出稍有变化的主题,描绘出秋露满天、玉兔西沉、沧远空阔、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使人陶醉于诗情画意之中。演奏者用特制的低音曲笛演奏此曲,音色时而如一泓秋水清澈见底,时而又如洞箫鸣鸣不绝如缕,使乐曲倍添意境。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7、笛子十大名曲之鹧鸪飞
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926年的《中国雅乐集》,以后以丝竹乐合奏、箫独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在江南一带流传,后经陆春龄加工改编,发展成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笛子独奏曲曲。乐曲通过对鹧鸪展翅飞翔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人们渴望自由和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悠扬抒情的慢板和流畅活泼的快板,使音乐富有层次和对比。在演奏中充分发挥了南方曲笛音色醇厚圆润、悠扬委婉的特点,并通过打音、颤音、赠音等技巧调饰曲调,以表现鹧鸪飞翔之态。如乐曲开始的四个长音,运用实指颤音、虚指颤音以及力度的变化,一下子就把鹧鸪击翅翻飞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听众面前。中段运用气息控制,通过力度的’强弱对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鹧鸪忽远忽近、忽高忽低,纵情翱翔的姿态。乐曲最后运用越来越轻的虚拟颤音,给人以鹧鸪飞向天边,越飞越远的联想。
8、笛子十大名曲之扬鞭催马运粮忙
这是一首著名的笛子独奏曲曲,主要表现清脆的梆笛(有时可辅以电声乐为伴),笛子声部编写除对音色作了细腻的修饰外,更多的是注重其演奏技巧的再现。通过剖析竹笛那眼花寮乱的演奏手法,提炼出各类发音模式的声波特性及MIDI表现方式,灵活运用和创新各类笛子的演奏技法,使一曲《扬鞭》把竹笛演奏技巧发挥懂啊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地步。
1. 引子部分
《扬鞭催马运粮忙》曲谱
《扬鞭催马运粮忙》引子部分,首先在笛子演奏长颤音,模仿马的嘶叫声,伴奏乐队奏出快速而强烈的音型中开始了。让人仿佛看到一队队满载粮食的马车在宽敞的大路上向前飞速奔驰。阳光灿烂,鸟儿欢快地追逐在马车左右,希望能啄到粮食来饱腹,平日寂静的马路上也变得喧闹起来。
2. 第一乐段
然后第一乐段,用2/4节拍,快板,模仿马蹄节奏“哒,哒哒,哒哒哒”频繁出现,使这段音乐的情绪非常欢快强烈,令听众仿佛看到运送公粮的马车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前方的壮观场面,大路上,车来车往,马嘶鸟鸣,热闹非凡。
3. 第二乐段
紧接着速度突然放慢,乐曲转入第二乐段。这段音乐采用中板,与第一乐段在速度上形成对比。音乐主题是A部主题音调的变奏,旋律刚柔并济,个性舒展、明朗,富于歌唱性。使人仿佛听到丰收之后的农民在喜悦地交谈着,他们丰收后不忘国家,支援国家建设,开开心心地去送爱国公粮。在路上,他们挥动马鞭,大声地交谈着,憧憬着来年的美好生活;小孩子站在车上的麻袋上,努力地挥手驱赶着馋嘴的麻雀,不时乐得哈哈大笑,再现乐段的情绪更加热烈奔放。最后在模仿马的欢嘶以后,笛子奏出高亢的歌调结束全曲。
9、笛子十大名曲之喜相逢
《喜相逢》原是流行于内蒙古的一首民间乐曲,后吸收山西梆子及二人台中作为过场的音乐,或配合剧中人入洞房等欢乐喜庆的场面使用。笛子独奏曲曲《喜相逢》是冯子存等在传统乐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此曲采用民间变奏手法,在演奏上运用吐音、花舌、飞指、花舌颤音等技法、生动地表现了恋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时的欢乐情绪。全曲音乐气氛热烈、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全曲分四段,后三段是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不同的速度、力度和节奏,对前一段主进行变化重复,从各个侧面丰富和发展了主题的音乐形象。第一段,是主题音乐的呈示,其开始乐句用了我国民间乐曲常见的散板形式,后又以缓慢的速度和感叹性的慢速滑音、表现亲人惜别时依恋难舍的情绪。第二段,是主题的第一次变奏,速度加快减少了滑音,用轻快活泼的节奏表现出亲人重逢的喜悦心情。第三段,是主题的第二次变奏,通过速度加快和吐音的运用表现了一种情不自禁、欲歌欲舞的欢乐场面。第四段,是主题的第三次变奏,它用了性格火热的固定音型,不断穿插进行。花舌音再次使用,速度渐快,将音乐推向高潮,将亲人团聚的欢乐之情推向顶点。
10、 笛子十大名曲之牧民新歌
1966年,曲作者简广易、王志伟在内蒙古伊克昭盟有感于生活,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了这首乐曲。乐曲旋律来自内蒙古民歌,表现牧民辛勤劳动、建设辽阔草原的新生活。宽广辽阔的引子仿佛把我们带入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短暂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增添了明亮向上的色彩。第一段是优美深情的慢板,羽调式的旋律富于内蒙民歌风味,它倾吐着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第二段是跳跃的小快板,把前面的慢板曲调加以变奏处理,运用吐音技巧和节奏,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前进的欢乐景象。紧接着的第三段,将主题音调的节奏拉宽,旋律热情舒展,表达了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心歌颂。第四段巧妙地运用调式对比的手段,以明亮的宫调式色彩,使音乐情绪更为高涨。第五段运用花舌、飞指等技巧,生动地模拟骏马的嘶鸣声。最后,急速的十六音符进行和强烈的节奏,渲染了辽阔草原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全曲。1975年亚洲广播联盟曾对这首曲子予以推荐。
简述古典时期
古典音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西来自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360问答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练善乡季听担额了根威状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狭义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制圆构许毫务活测伤得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古典音乐的特点是在正规的结构中构建音乐,所要求的创作手法严格、规整。
作曲家通常把乐句分得简洁而又规律,用一种可以预测的问答式进行,歌者的声音较为朦胧但却极富表情。另一种流行的表演媒介是长笛(替代老式的和音色明亮的竖笛),人们特别欣赏它那优雅而柔和的色彩。华丽风格也指舞蹈节奏的使用,巴赫等人在他们的键盘乐组曲中采用的外加乐章掉选另问侵计使之一,即称为“华丽曲”(galanteries),它意味着常常使用一些固定精因与氧的、短小的 旋律乐句,一如姿态优雅的鞠躬和礼仪。
另一个名词也来自法语galant(华丽风格),顾名思义是“华丽”,其实用于艺术风格,它的含义更要丰富得多。首先是指欢乐,这是一种直率的、任性的欢乐:感官的欢乐,它有别于道究士时意权德的说教及 更深刻的艺术境界,也意味着一种优雅和尘世的趣味。
在音乐上它首先是流畅的旋律,摒弃了复杂的对位 手法;其旋律听来使人感到极为清晰,因为伴奏部分很清谈,通常用通奏低音(如羽管键琴)演奏固定的 音型或者很慢地进行,绝不会对旋律喧宾夺主。华丽风格的乐曲最理想的表演媒介是人声,康塔塔或 歌剧选曲(最好是爱情歌曲)。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它们有不同的音乐特点,不同整因境足卫流重均的表现方式,其实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音乐组织方式不同。
古典音乐的组织讲注艺图修久占究音乐的逻辑性,水年年周规氧宜宜动机的统一性,音乐发展的连贯合理性等,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中的每个音符就像宇宙中的星球,合理存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绝大多数伟大的古木征振培盾依位银目械月典音乐都有较长的篇幅,表达完整复杂的乐思。舒伯吧深特的《未完成交响曲》虽然形式上不完整,但是其内容完美无缺,作者及后人都无法为其拟补形式上的不完整。古典音乐的严密逻辑性由此可见。
古典音乐的特点机是在正规的结构中构建音乐,所要求的创作手法严格、规整。
作曲家通常把乐句获单互合约础分得简洁而又规律,用殖消派范牛耐争术搞门一种可以预测的问答式进行,歌者的声音较为朦胧但却极富表情。具三达声级帮刻增执独另一种流行的表演媒介是长笛(替代老式的和音色明亮的竖笛),人们特别欣赏它那优雅而柔和的色彩。华丽风格也指舞蹈节奏的使用,巴赫等人在他们的键盘乐组曲中采用世步的外加乐章之一,即称为“华丽曲”(galanteries),它意味着常常使用一些固定的、短小的 旋律乐句,一如姿态优雅的鞠躬和礼仪。
另一个名词也来自法语galant(华丽风格),顾名思义是“华丽”,其实用于艺术风格,它的含义更要丰富得多改检染做打便委钱妈三引。首先是指欢乐,这是一种直率的、任性的欢乐:感官的欢乐,它有别于道德的说教及 更深刻的艺术境界,也意味着一种优雅和尘世的趣味。
在音乐上它首先是流畅的旋律,摒弃了复杂的对位 手法;其旋律听来使人感到极为清晰,因为伴奏部分很清谈,通常用通奏低音(如羽管键琴)演奏固定的 音型或者很慢地进行,绝不会对旋律喧宾夺主。华丽风格的乐曲最理想的表演媒介是人声,康塔塔或 歌剧选曲(最好是爱情歌曲)。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它们有不同的音乐特点,不同的表现方式,其实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音乐组织方式不同。
1400 – 1600 文艺复兴时期,最简单的成熟声乐形式形成,但和声仍处于雏形。作曲家:迪费、班舒瓦、奥克冈、若斯坎、帕莱斯特里纳、拉絮斯、蒙特威尔第(巴洛克音乐的先驱)等。
1600 – 1750 巴洛克时期,以巴赫的逝世终结,宗教复调音乐达到顶峰,对位复调技术成熟,巴赫作为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总结了该时期的音乐发展,开创了除歌剧外的几乎所有严肃音乐体裁,提出键盘乐器的十二平均律,著有《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另外,法国作曲家拉摩写了第一部和声理论著作《和声学》,标志着和声理论的成熟。巴洛克时期(仅代表时期,不代表流派)作曲家:科莱里、帕赫贝尔、吕利、普塞尔、库普兰、维瓦尔第、泰勒曼、拉摩、巴赫、亨德尔、斯卡拉蒂、塔蒂尼等。
1750 – 1820 古典主义时期,从复调音乐转入以主调音乐为主,曲风明朗、旋律澄澈,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贝多芬是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开浪漫主义先河),另外还有格鲁克(歌剧改革者)、博凯里尼等。(另外的一些比起这三位相去甚远,如胡梅尔,可不了解)
1820 – 1910 浪漫主义时期。作品重在抒发内心感情;也有大量民族音乐家涌现,其作品带有各民族特色,表达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感情。浪漫主义及民族乐派作曲家:帕格尼尼、韦伯、罗西尼、柏辽兹、格林卡、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纳、威尔第、弗兰克、布鲁克纳、斯美塔纳、约翰·施特劳斯(父子)、鲁宾斯坦、勃拉姆斯、鲍罗丁、圣桑、比才、布鲁赫、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格里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艾尔加、普契尼、马勒、理查·施特劳斯、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诺夫等。
1900 – 至今 现代主义时期。乐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曲家在原来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主要流派有印象主义、现代技法、新古典主义、原始主义、现实主义、融合爵士的严肃音乐、电子音乐以及其他一些有些稀奇古怪的实验音乐。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杜卡斯、拉威尔。其他现代主义作曲家:勋伯格、克莱斯勒、巴托克、埃内斯库、斯特拉文斯基、柯达伊、韦伯恩、贝尔格、普罗科菲耶夫、格什温、格罗菲、科普兰、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等。
流派按照作曲家作品成熟时期以及其代表的风格来划分,以上作曲家都按流派划分。处于该时期不一定属于该流派,时期只是根据一定时间里大部分音乐家所属流派而划定,有些作曲家,如舒伯特、德彪西,思想较先进,身处旧时期却开新流派之先河;有些作曲家,如艾尔加,在现代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仍不丢弃浪漫主义遗风,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作品,当属浪漫主义。研究西方音乐史要以流派为主,时间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