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谁
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生卒: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
一般译作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议员。
生平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的几年里,雪莱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5年,雪莱的祖父逝世,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法当时在经济上十分贫困的雪莱获得了一笔年金,但他拒绝独享,而将所得财产与妹妹分享。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莱较多创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学以及政治的短文。
次年五月,携玛丽再度同游欧洲,在日内瓦湖畔与拜伦交往密切,这两位同代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雪莱逝世,雪莱皮颤后来的作品《朱利安和马达洛》便是以拜伦与自己作为原型来创作的。同年11月,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离开英国。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极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或前。《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最成熟、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1821年2月23日,约翰·济慈逝世,6月,雪莱写就《阿多尼》来抒发自己对济慈的悼念之情,并控诉造成济慈早逝的英国文坛以及当时社会现状。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次年1月,雪莱的衫握清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诗的产生与发展。
参考答案: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体裁,:盛行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它的产生,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息息相关,如音乐与文学、绘画等姊妹艺术相互靠拢的倾向,作曲家用器乐曲来表现文学题材的尝试,瓦格纳力图将歌剧发展成为集文学、音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而同时交响曲则努力拓展表现范围,加强与诗歌、美术和哲学领域的沟通,在形式上,产生了将多乐章交响套曲紧缩为单乐章的愿望,交响诗正是综合上述所有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倾向应运而生的新体裁。
19世纪中叶,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始创了交响诗。而在半个世纪之前,已有了交响诗的直接先驱——音乐会序曲,它是专供音乐会演出写作的交响音乐作品,大多为标题音乐,或取材于文学名著、戏剧、诗歌和历史神话,或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或表达某种哲学思想,通常为单乐章奏鸣曲式结构,交响诗是在音乐会序曲的基础上,扩大其规模,深化其内涵,逐渐发展形成的,但序曲与交响诗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
李斯特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作品,较著名的有:以拉马丁的诗歌为依据的《前奏曲》、根据歌德同名戏剧而写的《塔索》、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奥菲欧》和《普罗米修斯》、根据雨果同名诗写作的《马捷帕》、从考尔巴赫壁画得到灵感的《匈奴之战》、以席勒同名诗歌为基础的《理想》、取材于莎士比亚悲剧的《哈姆雷特》。李斯特交响诗的结构特点有,一是将奏鸣曲式快板和奏鸣交响套曲的结构原则相结合,使得单乐章的交响诗往往具有四乐章套曲的结构特点,二是使用“主题变形”手法,使得交响诗中的每一个主题全部衍生自一个音调源头,在戏剧发展中既能体现不同的结构功能,又能相互保持联系,“主题变形”手法的典型运用体现在交响诗《前奏曲》中,这种手法对其他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在李斯特创作了一系列交响诗作品后,交响诗体裁在欧洲遍地开花,尤其得到民族乐派作曲家的青睐,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的《理查三世》、《瓦伦斯坦军营》、《哈空•雅尔》、《我的祖国》、巴拉基列夫的《塔玛拉》、鲍罗廷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系列“幻想序曲”的本质就是交响诗,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1812年》等,法国民族乐派作曲家圣桑的《奥姆法尔的纺车》、《法埃同》、《骷髅之舞》、弗朗克的《风神》、《可憎的猎人》等。
19世纪末,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标志着这一体裁发展的极盛时期。理查•斯特劳斯创作了7首交响诗,他称之为“音诗”,其题材来源非常广泛,既有来自于文学,如《唐璜》、《唐•吉诃德》、《麦克白》,也有来自于中世纪传说,如《梯尔•欧伦什皮格尔愉快的恶作剧》,还有来自于哲学,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及自传,如《英雄的生涯》。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最突出的方面是,充分挖掘和发挥管弦乐队中所有乐器的表现潜能,善于运用乐器音色来塑造形象和描绘情节,使音乐具有绘声绘色的力量。
与理查•斯特劳斯同时期的交响诗作曲家还有德沃夏克、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诺夫和德彪西等,德沃夏克根据捷克诗人埃尔本的叙事诗写作了交响诗《金纺车》、《野鸽》、《水妖》、《午时女巫》,西贝柳斯著名的交响诗作品有《芬兰颂》、《塔皮奥拉》、《图奥涅拉的天鹅》等,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诗《悬崖》和《死亡岛》别具风格,德彪西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三联画《夜曲》和交响素描《大海》的实质都是交响诗。
20世纪创作交响诗的作曲家并不多,较出色的交响诗作品有:巴托克的《科苏特》、勋伯格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奥涅格的《太平洋231》、雷斯皮基的“罗马三部曲”(《罗马的松树》、《罗马的喷泉》、《罗马的节日》)、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