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切尼的曆史評價
他是十九世紀末至歐戰前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流派追 求題材真實,感情鮮明,戲劇效果驚人而優于浪漫主義作品。普契尼的音樂中吸收話劇式的對話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礙劇情的展開,除直接采用各國民歌外,還善于使用新手法。
普契尼的兩幕歌劇《蝴蝶夫人》在1904年2月17日初演于米蘭,劇情取材于美國作家的同名小說,并由美國劇作家貝拉斯科(1854-1931)改編成劇本。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劇,通過一個純真、美麗的姑娘的悲慘命運,對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資産階級世界觀進行了批判。普契尼在音樂創作中直接采用了《江戶日本橋》、《越後獅子》、《櫻花》等日本民歌來刻畫蝴蝶夫人的藝妓身份和天真的心理。這部作品是普契尼的 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歌劇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名作。
《啊,明朗的一天》是這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曲子,是蝴蝶夫人在第二幕中所唱的一首詠歎調。平克爾頓回國後,女仆認爲他不會回來,但忠于愛情的蝴蝶夫人卻不停地幻想着在一個晴朗的早晨,平克爾頓乘軍艦歸來的幸福時刻。她面對着大海,唱出了著名的詠歎調《啊,明朗的一天》。普契尼在這裏運用了朗誦式的旋律,細緻地刻畫了蝴蝶夫人内心晌念深處對幸福的向往。音樂近似說白,形象生動地揭示了蝴蝶夫人盼望丈夫回來的迫切心情(片段1 )。
《藝術家的生涯》, 四幕歌劇,又名《波西米亞人》、《繡花女》,由嘉科薩和伊利卡編劇。1896年2月1日由托斯卡尼尼指揮首演于意大利都靈。
3幕歌劇《西部女郎》,同樣改編自美國劇作家貝拉斯科的同名戲劇,由曾加利尼(Zangarini)與奇維尼尼(Civinini)撰腳本,作于1910年,該年 12月10日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由托斯卡尼尼指揮首演。
普契尼的最後一部歌劇《圖蘭朵》取材于C.戈齊宴派困的神話劇,在這部作品裏他堅持了創作的現實主義原則,擺脫了原著的象征性,使全劇充滿生活氣息,人物都是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他在這裏一反過去常采取的抒情室内風格,恢複了幾乎被人忘卻的意大利正歌劇風格,有雄偉的合唱、輝煌的獨唱段落、羨野豐富多彩的音響效果等。由于戲劇的背景是古代中國,采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曲調,但其他方面并無中國特色。他在劇中廣泛運用了歐洲的古調式,有些表現性強的場面,運用現代和聲,形成不協和的多調性結合。可惜寫到第三幕時普契尼因病逝世,剩下的部分由他的學生F.阿爾法諾根據他的草稿完成。1926年4月,當《圖蘭朵》在著名的斯卡拉歌劇院首演,獲得巨大成功。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在第三幕臨近結尾時放下指揮棒,轉向觀衆低聲宣布:“大師的作品在這裏結束。
簡述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發展?
16、17世紀之交産生的意大利歌劇,是文藝複興運動在音樂上的最大成果,它标志着一個新的音樂時代——巴羅克音樂時期的開始。歌劇是集音樂、戲劇、舞蹈等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由于歌劇在意大利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它的發展史也可以說是意大利的音樂史,意大利歌劇在整個歐洲音樂的發展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1、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特點意大利歌劇産生于巴羅克時期,并在這一百五十年的時間裏輾轉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間它經曆了産生、發展和成熟三個階段,并影響了歐洲各國。佩裏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劇初具雛形,蒙特威爾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劇趨于完善,并使它在歐洲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後意大利歌劇在發展中經曆了三個重要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真實主義時期,其中後兩個時期最關鍵。音樂史上的浪漫主義時期大約是19世紀前後的100多年,該時期的音樂不像巴羅克音樂那樣壯觀、華麗,在細節上精緻修飾;也不像古典主義音樂那樣具有精練、樸實的音樂語言,形式結構明晰勻稱;它更多地強調個性與自我感受,無拘無束地表達情感世界,體現了浪漫主義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義音樂的這些特點都在意大利浪漫主義歌劇中得到了體現,它強調強烈的感情渲染、個人主義精神的展現以及強烈的個性表現,重視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愛爲創作宗旨,反對古典主義音樂的傳統形式和内容,作曲家們期望最大程度地體驗各種感受。這些都是當時意大利歌劇的鮮明特點。2、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發展的背景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發展和成熟與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是不可分割的,法國大革命促進了意大利民族意識的覺醒,整個19世紀意大利人民都在爲民族統一和獨立而鬥争,所以民族主義問題成爲影響當時音樂發展的主要因素。浪漫主義者強調音樂文化的民族精神,作曲家們也在關注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這使得一些民族文化複興運動高漲的國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傳統音樂。同時,浪漫主義思潮與現實的民族鬥争結合在一起,帶來了意大利文化的繁榮,使18世紀末衰退的歌劇藝術重獲新生。雖然浪漫主義因素對歐洲各國有着深遠的影響,但對意大利歌劇來說,它沒有像德奧或法國音樂那樣具有激進的浪漫主義傾向,而是更多地紮根于本民族生活的原有傳統,遵循本民族的審美習慣和歌劇體裁的傳統,所以浪漫主義因素隻是逐步地滲入意大利歌劇。意大利喜歌劇和正歌劇兩種體裁直到19世紀仍然并存發展,但是它們的基本任務從體現民間生活轉向爲發展民族文化而鬥争,使歌劇藝術受到時代生活的影響而形成新的風格。
3、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發展過程浪漫主義風格的意大利歌劇從羅西尼開始,經過貝裏尼、唐尼采蒂到威爾第早期,内容主要體現了愛國情感與英雄主義。到威爾第的創作後期,出現了新的音樂潮流——真實主義歌劇,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1890)、列昂卡瓦洛的《醜角》(1892)、普契尼的《藝術家的生涯》(1894)等作品是推動這股潮流向前發展的代表作。真實主義歌劇不僅保持了真實主義文學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特點,而且還繼承了來自法國比才《卡門》的現實主義傳統。19世紀早期浪漫主義風格的意大利歌劇代表作曲家:羅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劇最多産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義早期,是古典主義歌劇與浪漫主義歌劇過渡時期的重要作曲家。他創作的近四十部歌劇爲意大利歌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他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集意大利喜劇的精華,語言生動,形式自由,是意大利喜歌劇的代表作;《威廉·退爾》則是大歌劇的經典作品,爲19世紀的歌劇創作提供了新的經驗。他在遵循意大利傳統歌劇創作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歌劇改革,縮小了宣叙調和詠歎調的區别,把歌劇中獨立的分曲形式發展成“場”的結構,并在音樂高潮時創用了“羅西尼漸強”的表現方式。他複興了意大利歌劇藝術,使它與德國歌劇、法國歌劇形成抗衡。如果把1820——1850年稱爲美聲時期,那麽羅西尼就是這個美聲時期的締造者。他爲歌劇帶來了神奇和歡笑,使人們重新回憶起意大利歌劇一枝獨秀的魅力。唐尼采蒂(GactanoDonizetti,1797-1848)和貝裏尼(V.Bellini,1801-1835)延續和發展了羅西尼的歌劇風格,前者旋律豐富多彩,炫耀聲樂技巧,由于過多強調感官上的愉悅而缺乏内涵,但對意大利“美聲”學派的産生有着直接的影響,《拉美摩爾的露西亞》和《愛的甘醇》是他的傾情之作;後者重視音樂與語言的關系,強調音樂的表情作用,旋律純樸自然而富有感染力,《諾爾瑪》、《清教徒》,特别是《夢遊女》,以其抒情和細膩令人陶醉。他們使意大利浪漫主義歌劇逐漸成熟,通過努力确立了意大利歌劇的地位。意大利歌劇在唐尼采蒂、貝裏尼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超越這兩位大師的作曲家出現,直到威爾第的出現才真正使意大利浪漫主義歌劇有了起色,并将它發展到極緻。威爾第(GiusppeVerdi,1813-1901)是一位革新者,他受民族獨立運動思潮的影響,作品内容涉及社會各階層的人物,使意大利歌劇擺脫了思想和創作方面的危機;他把意大利的文學藝術和現實主義結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具有崇高思想,又被人們廣泛接受。音樂上,他在大多數歌劇作品中依舊遵循分曲結構的寫法,同時又着重研究瓦格納歌劇的特點,并對它分場而不分曲的結構和主導動機的手法加以創造性的運用,在保持民族風格與傳統習慣的同時,創作出富于戲劇力量、光彩動人的旋律。他一生共創作了26部歌劇,較著名的有:《弄臣》、《遊吟詩人》、《茶花女》、《唐·卡洛斯》、《阿伊達》、《奧賽羅》。威爾第創造出真正意義的現實主義歌劇,他使意大利歌劇傳統在歐洲浪漫主義時代,不僅保持着民族本色,而且煥發出勃勃生機。到19世紀晚期,歐洲文學界掀起了以法國左拉(1840-1902)爲代表的真實主義運動,同時意大利也興起了真實主義文藝思潮。真實主義作家們力求真實地描寫和表現社會生活的現實狀況,并客觀地再現生活。第一部真實主義歌劇是馬斯卡尼(PietroMascagni,1863—1945)創作的《鄉村騎士》(CavalleriaRusticanA.,這部歌劇吸引了衆多觀衆,開真實主義歌劇的先河,并确立了真實主義歌劇作爲一種風格流派在音樂史上的地位。緊随其後的另一部作品《醜角》(Paliacci英文譯爲“Punchinello”或“Clown”)是同一時期作曲家列昂卡瓦洛(RuggieroLeoncavallo,1857—1919)的傑作,雖然《醜角》的音樂不如《鄉村騎士》那麽優美,但它卻更獲得群衆的理解,更真實地再現現實生活的情景。在同一時期最卓越的作曲家當屬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他創作了一批具有真實主義歌劇特征的經典作品,如《繡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圖蘭多》等。他的歌劇結構簡練,力求直接地表達劇本所提示的戲劇感染力,注重旋律與戲劇的貫穿發展,抛開詠歎調與宣叙調截然分開的傳統,善于用音樂渲染氣氛;擅長塑造各種柔弱的、生活苦難的婦女形象,如繡花女咪咪、歌伎巧巧桑、歌女托斯卡、女仆柳兒等;另外他還喜歡把東方異國情調的音樂作爲創作素材。普契尼歌劇改變了意大利歌劇隻重人聲不重器樂的狀況,他在繼承威爾第等大師傳統的基礎上,揭開了20世紀意大利歌劇的新篇章。
4、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影響意大利歌劇從16、17世紀開始,經過了18世紀的歌劇改革,到19世紀的成熟發展,經曆了三個時期,它們使意大利歌劇的結構更完美,也使音樂、舞蹈、文學、舞美、音響等形成一個整體,共同構成歌劇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的内容、旋律、美聲演唱等,對當時的歐洲各國甚至後世都有着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