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著名画家易元吉入山观猴激灵感是怎样的故事?
中国古代画家一向有师造化的传统,对所要表现的对象,实地观察,心领神会,胸有成竹之后,一挥而就。北宋中期著名画家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出身画工,以画花鸟、畜兽著称。他的作品意境富有更多的文人韵味,克服了画院作品人工气太浓的缺点,从而给画院作品带来了新的生机,米芾称之为“徐熙后一人而已”。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画家认真继承传统的同时,深入观察体验生活的结果。他为了画好獐、猿等动物,尝游荆湖间,入万守山百余里,以观察猿、狖(音右,猴属的一种)獐、鹿之属的行为动态及山中林石景物的特征,一一熟记胸中。有时寓宿山家,动经累月。创作之前,反复琢磨山林中动物的天性野逸之姿。又曾在长沙自家居舍后面,疏凿池沼,间以乱石丛花、疏篁折苇,水中蓄养水禽,经常透过穴窗观察水禽动态,以资画笔之妙。正因为他熟悉所要描绘的对象,所以才能画得生动传神。英宗治平元年(1064)被召入宫廷作画,他激动不已,对亲人说“吾平生至艺,于是有所显发矣!”曾奉诏绘制开先殿之西庑百猿图,可惜才画好十几只,突然暴病身亡。据米芾《画史》记载,易元吉之死是因为画院妒贤嫉能,被人用毒药害死。画家英年早逝,甚为可惜。易元吉的作品,今天只流传一幅《猿图》,画得确实生动传神,图中数十只猿攀腾游息于山壑丛树间,形态各不相同,刻画细致入微,但不死板,猿之灵巧,攀登如飞之态,跃然纸上。据记载,易元吉继承徐熙、赵昌传统,又加以发展变化,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自谓:“世未乏人,要须摆脱旧习,超轶古人之所未到,则可以谓名家。”郭若虚评价他:“平日作画,格实不群,超乎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