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不守规矩”的优秀对联赏析
本文所谓“不守规矩比还依坚”,就是不守“一柱体系”下的规矩。这个规矩,又集中体现在现行《联律通则》上。
先贤相当比例的对联作品不守规矩,是《联律通则来自》制订者最头痛的事。据罗永嵩先生以谷向阳、何慧琴1985年所编《中国名胜楹联大观》为例,360问答统计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江苏、四川、广东等八省市的全部入选联2413副,不符合《联律通则》之声律规则者843副,占35%,其天祖部重合五装源点或中最高的省市占50—51%,最低的是北京,占19%。
在比较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居然还有这么大的比例无法进入钟百苗规则的笼子,也从另一角度证统继掌看装映选湖伟针明了无法真正从理论高度来圆优融认识、解读这些“不守规矩”的优秀作品,是《联律通则》的尴尬,更是传统对联理论界的尴尬。道理很价想称都善宪抓盟及富独简单!“不守规矩”之联的作者大多为饱学硕儒,他们的诗词无不出规入矩,如果对联的规矩真如今天所订之模样,以他们学养之深厚,治学之谨严,要遵评强设见原坏了联衣准守有何难!断不至于粗疏失察,留给后人以话柄历。只能有一个解释:前人比今人更深明对联所具有育换求材导宪日一副美扬的独特文体个性,及其艺术规律。对联本来就可以那样写!
放到“双柱体系”下来看问题,则这样的尴尬不复存在,不但看似“不守规矩”的优秀作品可以进行科学的赏析,大家原来认为“守规矩”的部过输慢分作品可能在评价上要降低档次,甚至可能有少量作品会被列入“不守规矩”的行列。其实,今人早已明显地察觉县黄晚证歌到,传统格律文体,从诗词到对联,无不是越古老越灵动。即使是离今天颇近的有清一代的对联,人们也时不时旧呀掌底你练音仰慕先贤作品的从容洒脱,雍容大度,而自叹弗如。只是,从创作者到理论界,墨守陈规,甚至误读古人,注定无法圆融解释而已。
为了便于汽自似物江兴斗充分说明问题,本文特选择在不守《的质快功排妈火联律通则》“规矩”方面特别刺目的优秀作品进行赏析。这些作品,在矿状听乐山香刑站扩派纸风格上相当于书法中的行草、草书、狂草。充分认识这些作品为什么是符合美学原理和艺术原则的,是并无缺陷的优秀作品,更白判镇外备入京复掌谈利于加深对科学联终办控局在顾买约律的理解。
一、“不守规矩”的偶句赏析
先从对联的母体身上去看看。格律文体作品中的偶句,并不是大家感觉中的森严,许多名句,恰巧是摇曳多姿者。
来看下面一组诗赋中的偶句。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赏析:李白句以“青天/外”对“白鹭洲”,不但在结构上明显破缺,字义方面,也仅以颜色字撑住局面,“天/鹭”已属宽对,至于“外/洲”,宽的幅度已相当大。王勃句在全文中最为著名,然而,也正是这一偶句,与文中其他偶句相比最不守规矩。“落霞、孤骛”“秋水、长天”无论是按正对还是自对来分析,在择字上面都没有选择精致的小类来对。至于“飞/色”词性迥异,《联律通则》虽蹩脚地将这种情况归为了特殊允许范围,却缺乏理论上的真正支撑。李商隐句中的“翼/通”,也属于类似情况,今天的语法专家虽恨得牙痒痒,却也无可奈何,说不出个所以然。更有人为了解释其是工整的,专玩“词性穿越”,指鹿为马。
以上三例,恰恰说明先贤认为偶句的“对称度”减损到比较醒目的地步,也是很正常的,并无不妥,并不觉其失。从诗文的其他偶句来看,他们有本事把句子对得很规矩,对称度很高,但根据整体需要,最终选择了局部字词明显宽对,深度破缺,而并不觉得是退而求其次,是遗憾,而是很满意,甚至很得意。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其整体“对称度”,应该也就是70%-80%吧。再仔细体味,这些句子之所以成为名句,固然有表意、造境、承载观点方面的杰出之处,但未始不是因其有一定比例的“不对称美”为作品加了分,给人以风格飘逸,优雅无比之感。
这些作品,给人的感受,等同优秀的行草书法作品,整体端稳为主,灵动为次,而给人以愉悦感的却主要是其灵动。
二、“不守规矩”的对联作品赏析
以下作品即使按《联律通则》规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放宽标准,也难以令人信服地说明它们是合格的,却偏偏被人们认为是优秀的经典之作。
1、平仄深度破缺型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韩儒林自署书斋)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
傍山北山南沿堤选胜,恰在六一泉侧,其胜何如。(俞樾题俞楼)

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
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彭玉麟题胜棋楼)
赏析:这批作品,以平仄明显失替、失对为主要特点。韩儒林联在七言联中最有代表性,不但节奏点的平仄错乱,4位还以仄对仄。俞樾联的中间分句和彭玉麟联的结句,则更加“离谱”,节奏点平仄完全雷同,如同穿“同边鞋”。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是名人作品,被我们今天赛事的专家们来评,绝对是死路一条。即便是名家作品,许多专家也认为这些作品全靠艺术特色取胜,声律之缺是客观存在的,作出所谓“瑕不掩瑜”之类的错误评价。由此可见对联理论“一柱体系”之不健全。
客观的现实却是,以上作品大面积的音韵不协,但读之却浑然不觉,人不以为病,反以佳联视之。这是为什么呢?宽对是正常现象,破律也是正常现象。平仄作为重要的对仗元素,一般都是为作品的整体“对称度”做贡献的,而根据创作的实际需要,也可成为深度破缺的对象。创作者在处理“矛盾平衡体”时,他可以考虑让某一元素的“不对称度”达到较大值,而通过对整个体系的把控,使系统形成一个新的合理的平衡态。当“对称”与“不对称”的矛盾比较尖锐,而又需要选择一个非一般的平衡点时,单看这一组矛盾,可能有突兀感,而放眼整个“矛盾体系”,却依然实现了整体的对立统一。第一联主要靠杰出观点取胜,第二联以境界胜,第三联则观点、境界、气势三美俱。越是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突出,作品在平仄、对仗方面越有深度破缺,制造突兀感的资本。最终作品完成后,在整体艺术效果突出的情况下,突兀反而成了美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后两联,不工而化,愈显流动、摇曳之美。当然,不是所有的断手断脚,都可以成为维纳斯,如果思想性、艺术性方面档次不到,而仿效之,则整个“矛盾体系”难以平衡,达到圆融,遂成效颦之举。
欣赏上面的例作,如同欣赏优秀的章草。章草的一些笔法,特别是横笔的起落总是在同一个方向上,风格类似,但观之整字,重心很稳,而姿态优雅。
2、词句深度破缺型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黄济生题青城天师洞)

众峰齐让佛门高,稽首如来,要分此半轮秋月;
一览尽收天下秀,满心归去,胜游他五岳名山。(钟云舫题峨眉山金顶)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梁启超集赠徐志摩)
赏析:这批作品,以词的词性,词句的结构迥异为特点。造成这一结果的,是宽对,借对等手法。有些宽对的破缺程度极大,就是我们常说的失对。黄济生联“休言/退后”就是典型的深度宽对,“命/宽”也颇宽,整个后分句对仗的“参差感”明显。钟云舫联“峰/览”“轮/岳”都是典型的跨词性宽对,联作中比较常见,能带给仪仗以曲度。中间分句,则更是如奇峰突起,“如来/归去”属于借对,“稽首/满心”属于一字极宽一字极工的借对组合,组串起来,构成全然不同于常规的无情对仗句式。梁启超所集之联,则更加大胆,前两个分句,除了“桥边/影下”工整,其余几乎都是深度宽对,甚至不对。按照人们沿袭的审美观,似乎实在难以容忍。
偏偏是这些明显“不守规矩”的作品,第一联堪为经典名作,世人广为传诵。第二联也忝列钟云舫的代表作,令人击节。第三联更不得了,在梁启超所集二三百联中,不乏工整精妙之作,作者居然自认此作是最得意者。这恐怕叫今天的方家百思不得其解。即使是集句,评价对联好坏的标准应当只有一个呀。就当是梁氏自创,难道该作就不佳了?
当今联界已明白词性、结构“两个一致”是不正确的,却只肯稍退一步,要求“对品”“对应”,说白了就是规定“两个尽量一致”。这是凭审美惯性,想当然!退让的幅度,应当在充分认识传统对偶实践、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再作结论、定规则。事实证明,经过作者妙手的处理,“矛盾体系”出现了风格独特的“均衡态”,局部错落,无碍对立统一。试看作品整体,多处借对、宽对甚至失对,而仅论整体对仗上的匹配,力量上的比较,缺陷何在?遗憾何在?尤其是梁启超联,字词对仗、句子结构错落得如两行篱笆,却也是一种深合美学原理的模式。谁说用一堆毫无规则可言的乱石,就不能砌出“整体对称感”不失的绝妙艺术作品来?
悦赏此类作品,如赏怀素、张旭之狂草。眼前笔走龙蛇,满纸云烟,然而,在这无比灵动中,却依然不失方正汉字整体左右对称之风骨。
3、节奏深度破缺型
直道古犹行,嘉祐四真,姓氏独为天下望;
公墩今已改,香花一曲,溯游宛在水中央。(王尚辰题包公祠)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曾国藩挽汤鹏)

惟楚有材,并曾湘乡再造玄黄,大名千古两侯相;
胡天不憗,俾我诸夏中流砥柱,硕望一时孤老彭。(吴獬挽左宗棠)
赏析:这类作品的特点是节奏去律句、骈句甚远。“二字一节”为节奏,与标准音步整体合拍,同步推进,上下一致,也属于“对联美”的重要因素。违背它,可能不影响上下对称度,却也减损“节奏美”的指数,间接影响“对称美”。同样,这一元素也可以深度破缺。
王尚辰联综合运用了直对、自对、借对、异步手法,其中“天下/望”对“水/中央”节奏上的变化颇显特色。曾国藩是将古文笔法引入到楹联创作的代表人物。其挽汤鹏联,曾被人称为以古文入联的最佳作品:“著书成二十万言/得谤遍九州四海”结构上以“2131”对“2122”,不但在节奏上与律句迥异,而且节奏点还不同步,再加上对偶不强求工,破缺可谓殊深。吴獬联中间分句亦属于同样风格,步子错落之幅度,更为明显。这种注重以意行文,对偶不求工而自工,声调上只注重句脚与句内重要的节奏点,不拘牵于细碎的多少字为一顿的笔法,端稳与灵动兼得,依靠斐然文气并行脉动,求得了或逍遥飞扬之态,或苍莽沉郁之气。它们揭示了矛盾平衡下“对联美”的另一模式,挑战着传统的价值观。
品味此类作品,如赏板桥的六分半书。真隶相参,杂以行草,随物赋形、随形就势,纵有行而横无列,疏密错落,揖让相谐,虽呈乱石铺街之状,而得奇不诡正之妙。

以上“不守规矩”的优秀对联的存在和被肯定,决不仅仅因为它们是大家之作,或是特殊情势、传统对格可放宽,更不是“对仗方面留遗憾,而其他方面优秀”。它们的数量虽还不大,但雄辩地证明了:以对称为主要特征的对联艺术,不仅仅只有“对称度”极高的一种是美的模式,还有其他诸多不强求高对称度的作品,也是一种美的模式。

对联及其赏析30条

对联鉴赏,大致也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鉴赏一样,应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项,从这两方面去欣赏;所不同的在于对联往往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所以,对联鉴赏应有对联内容、表达手段和书法艺术(限张贴及悬挂联)三个方面。
一 对联内容
对联的内容应是对联鉴赏的最主要部分。我想,是否从这么几个方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看对联的内容:
第一,先看对联的句子是否顺畅。我们阅读小说、朗诵诗歌、欣赏戏剧、看电影电视,都有这个问题。句子不顺畅,直接影响到表达。前面说过,有人在创作对联时,为了某一个字或几个字对得工整,有时会照顾不到整句话的连贯性,以至使对联的句子出现或晦涩、或牵强等情况。如果是比较长的对联,还必须先断句;如果连断句都解决不了,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其内容的理解和领会,根本谈不上什么鉴赏了。光是句子通顺还不行,还要考虑其句子之间的层次是否清晰,上联和下联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有没有次序颠倒、言语矛盾之处。一旦遇到连备烂句子都不通顺,或者前言不搭后语、令人莫名其妙的对联,我看还是不再欣赏的好。——这应该是对联鉴赏的第一步。
第二,再看对联要说的内容。如名胜楹联,是写风景的,还是写人物的?是写历史的,还是写传说的?是褒扬,是贬斥,是歌颂,还是批评?是叙述,是描写,是议论,还是抒情?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感慨,还是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如果欣赏历史名人纪念地(如武侯祠、关帝庙、岳飞庙、韩愈祠等)的楹联,就要对这位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如他的出身、经历、主要业绩、功勋、历史上和现在人们对他的评价等等;如果是欣赏佛寺的楹联,还要懂得一些佛教常识、佛学术语,以及这个寺院不同于其他寺院之处(如登封的少林寺,因北魏时达摩在此面壁修行。被认为是禅宗祖庭;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所寺院)等等;如果是欣赏道观的楹联,还要有一些道教的常识,懂得一点道教术语,以及这所道观的独特之处(如鹿邑太清宫,是老子家乡为纪念他而建的道教建筑)等等;如果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则要对该名胜有个大概的了解,如名胜所处的位置、开发的年代、名称的缘起、有何著名景点、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到过、现在还有哪些遗迹(如辉县百泉,因泉眼众多而得名,泉水注入卫水,故有“卫源”之称。隋代始建卫源庙,以后陆续建殿阁亭台、水榭石桥,成为湖光山色并美的旅游胜地。历代有皇帝、高官、文人、学士来此游览、隐居、讲学。现存有纪念晋代隐士孙登的啸台、纪念北宋哲学家邵雍的邵夫子祠、如滚塌纪念明清之际学者孙奇峰的孙奇峰祠、民国间为纪念冯玉祥在此兴修水利而建的冯泉亭等诸多景点)等等……一句话,凡是与此名胜有关的一切东西,都有了解的必要。不然,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名胜楹联的鉴赏。
如洛阳市北吕祖庙后殿一联:
东南瞻崿岭,千层翠黛朝凤阙
西北听洪水,万丈波涛出龙门
这是一副写当地风景、地理位置的楹联,从中可知该庙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上。而与吕祖却没有什么关系。
如百泉邵夫子祠击壤亭一联(清末光绪间辉县知事康曾定题):
精义入神,著皇极经世六十卷
同声相应,有夏峰继轨五百年
上联“精义入神”,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精研微妙的义理,进入神妙的境界。用于哲学家,十分恰切。“皇极经世”,是邵雍的主要著作之一。下联则是说从北宋邵雍以后,大约500年,有孙奇峰来这里继承其事业。“同声渣圆相应”,出自《周易·乾》,比喻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与前面的“精义入神”一样的当。“五百年”,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闻名于世的人)。”
看来,要读懂一副对联,特别是名胜联,理解其内容,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怎么办?我建议:一方面,平时要注意留心对相关知识的积累。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到某地旅游,事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算是应急吧。如要去少林寺,有关的书很多,可事先了解一下其历史渊源(建于北魏,公元495年)、有关历史人物(如达摩从南朝梁过江而 来,面壁十年,传授佛教禅宗,后将衣钵法器传给了二祖慧可)、历史事件(如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嵩山少室山下,西北是洛阳,东北是郑州)、 其独特之处(禅宗祖庭、少林武术、最大的塔林)等等。这样,在那里若遇到有关的名胜楹联,就不会束手无策。
如少林寺山门外西石坊一联:
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
面接高峰,静夜风闻子晋笙
上联说达摩在寺后的山洞里修行,神光在雪地里求法。“神光”,人名,俗姓姬,洛阳人,博览群书,尤其精于玄理。一年冬天,赴少林寺向达摩求道,在雪地里侍立一夜,至雪深没膝,达摩仍不为所动。他用短剑斩断自己的左臂献上,达摩见他如此诚挚,这才授以《楞迦经》并衣钵法器,赐名慧可,成为禅宗二祖。下联说少林寺面对嵩山少室山,西北有缑氏山。“子晋”,周灵王太子。传说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后于缑氏山(在今偃师市境内)山顶乘鹤升仙。
此外,还要看对联中的用典是否恰切得当,这一方面也是应该要特别注意的。
如辉县百泉清晖阁民国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张斐然一联:
逝者如斯,曾无日夜
尽心为耳,以有邦家
可以参考联前的《序》:“民国二十五年春……余北来,偶于工余小憩百泉苏门山,见有子在川上遗址,遂感而书此。”上联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意思是凡过往时事正如这川之流水,不可回复,且不因昼夜交替而停息。这个典故就非常恰切。下联“尽心为耳”,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尽心力而为之。”
我们常见到的名胜楹联,往往都含典故,或人物(如籍贯、经历、官职、业绩等等),或地理,或史实,或传说,不可不详察。如果对其中的典故解不清,恐怕就谈不上什么欣赏了。再如上面少林寺山门外西石坊一联,也含几个典故。
可以说,对联的内容能读懂,能理解,对联鉴赏也就完成了一大部分。

10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