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個體裁是浪漫主義時期新出現的()

D

論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的變化

19世紀初至中葉,在歐洲發生了一種新的音樂潮流,它的影響一直延續到19世紀後半葉,這就是“浪漫主義”。“浪漫”(Romantic)一詞源于Romance(羅曼語)。在文學中指一種中世紀羅曼語寫的講述英雄人物事迹的傳奇故事或詩歌,此處則指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一種文藝思潮。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作品是對傳統、古典模式和束縛力權威的種種反叛,它重視個性、主觀、情感的自由表現和抒發,從而使這個世紀成爲鋼琴音樂發展的巅峰時代。
一、在音樂内容方面
1、注重個人主觀情感體驗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兄氏豎對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産生了巨大的沖擊,人們的思想理念、社會文化結構、藝術欣賞觀等都發生了重大改變,作曲家們的地位也随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們抛棄了傳統的形式,創作了大量适應社會變革所需的作品,這些作品往往借用中世紀的傳奇故事、神話爲内容,來隐喻個人與社會的沖突,歌頌愛情的偉大與崇高、人類的自由平等,他們力圖在鋼琴音樂中表現自己的感情世界,把個人的情感寄托于作品之中。
在某一程度上說,浪漫主義的本質就是表達、傳遞、流露、強化個人情感。浪漫主義音樂在客觀上誇大和加深了音樂心理刻畫能力,豐富了對心裏刻畫的表現手法和技巧。作曲家們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他們的情感世界,來自對大自然的微妙觀感,來自詩歌、戲劇、繪畫等姊妹藝術的啓迪,來自神話、傳說和民間文學引發的想象。其中,作曲家個人的生活經曆、愛情、傳記和各種體驗在音樂創作中占有相當的位置。

浪漫主義時期新出現的體裁

2、增強了民族性内容和情趣
浪漫主義的另一顯著特征是民族性因素的增加。肖邦對波蘭,李斯特對馬劄加、舒曼對德國、格裏格對挪威、格林卡對俄羅斯等等,都是他們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本民族的古老傳說、故事、質樸的民間音樂素材,在他們的作品中占據重要位置,民族性傾向成爲作曲家表達情感的重要部分。如肖邦的很多作品都體現了他的民族愛國精神(如《革命》)和民族形式(如瑪祖卡、波蘭舞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格裏格富有鄉土氣息的《特羅爾豪根的婚禮日》等等。
3、音樂标題性傾向
在浪漫主義時期,标題性已經成爲一種重要的傾向與特征。這時期,音樂經常與姊妹藝術相結合,如文學、戲劇、美術,尤其與詩歌密切交融。因此浪漫主義作曲家的作品帶有越來越詩化、文學化傾向,不但給器樂曲加上文字說明性的标題,羨大而且音樂形象也越來越走向直觀化,企圖用音樂語言來解釋文字性内容。如舒曼《童年情景》,13段音樂,每段音樂都有一小标題:如"異國和異國的人民"、"奇異的故事"、"捉迷藏"等,每一段标題都十分形象化地指示聽衆的思考方向;再如莫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十段标題提示了每個音樂的基本畫面等等。
二、在創作手法方面的特點
1、 炫技性的寫作手法
這一時期鋼琴的構造日趨完善,出現了一批職業的鋼琴演奏家,他們炫耀着高超演奏技巧。爲了迎合演奏的要求,作曲家們運用了很多炫技性的寫作手法,特别顯著的是李斯特。這些手法包括:大量的八度(如李斯特超級練習曲2、4、6、7、8、9、10)、連續的大和弦(如李斯特超級音樂會練習曲1、2、3、4、5、8)、超過八度的分解和弦、快速華彩經過句、各種雙音(《鬼火》)、複雜的雙手交叉、震音與顫音、遠距離跳躍(《鍾》)、刮鍵、重複音(《塔蘭泰拉舞曲》)等
2、旋律強調抒情性
由于該時期鋼琴作曲家們側重于主觀的生活體驗、内在的心理世界描繪,追求富于幻想的、鮮明的音樂色彩,因此觸景抒情或借景抒情成爲他們的創作特點。這種情感的抒發表現到旋律上,則變爲抒情性的音樂語言。旋律波瀾起伏,伸縮性很大,如肖邦的《夜曲》、《第一叙事曲》等等。
3、和聲豐富多彩、複雜化傾向
浪漫主義時期的和聲在古典主義功能性的和聲基礎上更進一步擴展了。和聲豐富多彩,通過運用和弦外音、變化音和聲、拓展的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等)、複雜化和弦(重屬、重導和弦;副屬、副導和弦)等手法來獲得新鮮的和聲效果。同時還大量的增設了沒有準備的和不解決的不協和和弦。和聲的發展完全超出了規整的範圍。
4、調性音樂爲主,核并但有含混之感
浪漫主義的音樂還是屬于調性的,但這個時期的調性不像古典主義一樣僅限于近關系調。這個時期的調性由于和聲的複雜化引導調性的複雜化,遠關系的轉調頻繁出現。如肖邦練習曲作品10之四的中16到27小節便是每兩小節轉個調。這種調性的頻繁轉動在浪漫主義的後期更加明顯,以緻于到了李斯特、肖邦、瓦格納的晚期創作,其各自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調性崩潰的邊緣。
5、體裁多樣性
浪漫主義是鋼琴音樂發展的巅峰時期,在體裁方面出現了具有濃厚浪漫氣質的新體裁。如即興曲、夜曲、叙事曲、諧谑曲、音樂會練習曲、幻想曲、各種民間色彩的舞曲(瑪祖卡、波蘭舞曲、匈牙利狂想曲等)、無詞歌等等,還出現了小品性的樂曲及小品性組成的套曲(舒曼的《狂歡節》)等。這些體裁在浪漫主義作曲家的手下運用的遊刃有餘,并得以高度的豐富、發展和完善。
三、在鋼琴演奏風格上的特點
1、多層次音色
浪漫主義時期鋼琴家們緻力于開發鋼琴的各種音色,使鋼琴能發出更豐富的聲音。作曲家常通過特殊手法、特殊音區、特殊和弦創作出一些前所未有的音色。如肖邦《第一叙事曲》85到86小節的降低六、七級而制造出柔和的音色和降低四音得到增五度而創造出來深沉的音調。因此在彈奏浪漫主義鋼琴作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作品中奇異超自然的聲音,和多層次的音色表達。
2、外向化速度
浪漫主義的速度幅度對比誇張,它比古典時期的速度又有了很大的擴展。它最快的能達到每分鍾200拍,最慢能到每分鍾42拍。強烈的速度對比,給聽衆聽覺震撼。如肖邦《練習曲曲集》最快是每分184拍,最慢是每分50拍;舒曼《維也納狂歡節》最快是每分184拍,最慢是每分69拍。在速度上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浪漫主義鋼琴作品開始把自由速度标記出來,該時期的自由速度已經不再受限制,有伸縮地、自由地減慢或加快旋律的進行,随感情而走。
3、誇張、極端的力度幅度
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已經非常接近于現代的鋼琴,該時期所标記的力度記号也和現代的相符合。力度的範圍從pppp到達fff。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強調表現人的情感,包括熱情、激動、悲憤等,因此力度起伏很大,極端力度運用的比較多。如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就出現三次fff,華彩中段出現極弱的ppp;第二樂章甚至出現pppp;拉赫瑪尼諾夫的《#c小調前奏曲》僅62小節,卻出現四次fff,三次sfff,更震撼的是在50小節還出現了sffff,力度跨越之大令人吃驚。
4、琴人合一的觸鍵方法
在演奏歌唱性樂句時,運用指面内向外“拖”的演奏法,使聲音細膩;演奏斷奏時用指尖部位向裏“勾”,使聲音有彈性;演奏慢速時要彈的深一點,使音響飽滿;演奏較輕的弱部位、時值短或不重要的經過音或收音時要彈得淺些;在演奏快速的華彩樂句時,隻能彈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在演奏這時期作品時不能隻用手指發力,我們還要運用身體的其他部位。在伸張性的地方運用手腕;在連續八度、遠距離跳躍時運用肘部;在深沉的大和弦演奏時用大臂。除此之外,在有時還要運用到全身的力度,從而達到琴人合一的階段。
5、精細化的踏闆運用
随着鋼琴技術的提高,踏闆的運用也越來越細緻化。延音踏闆出現了四種不同的踩法:長踏闆、模糊踏闆、淺踏闆、顫踏闆;弱音踏闆和持續音踏闆也都運用頻繁。
總而言之, 浪漫主義時期是一個巅峰時期,當時的音樂家們無論是舒曼、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等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鋼琴家們,他們對現代各鋼琴學派建立了無可估量的影響;他們鋼琴作品爲人類留下了高貴的精神文化财富。

370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