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经典导读的目录

第一篇
第一部分人物与理论
摩尔根和他的《古代社会》/义年星叶封未困均扩测虽L.A怀特(LeslieA.White)著
高延等欧洲人类学家对汉人社会的研究/施舟人(KristoferSchipper)著
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张海洋单立未地陈韦帆著

象征主义人类学家

马林诺夫斯基及其文化功能论/黄剑波著
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观/林开世著
米德与心理人类学的成长/来自潘守永雷亮中著
列维一斯特劳斯及其结构主义/刘源著
莫斯关于交换与社会的象征起源/黄应贵著
埃文斯一普里查德的人文主义人类学/蒋斌著
怀特重建文化进化论/刘华芹著一
马文·哈里斯:文360问答化唯物主义/雷亮中黄剑波著
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潘英海著
第二部分经济、生态与物质文化
经济人类学的主题/理查德·威尔克(RicllardR.Wilk)著
麦当劳在香港——消费主义、餐饮习惯变化和新儿童文化的崛起/华生燃仍对另岩(J.Watson)著
祭祖之猪——一个新几内亚民族生态中的仪式/罗伊·A·拉帕波特(RoyA.Rappaport)著
博物馆人类学的理论要义/弗罗拉·E·S·卡普兰(FloraE.S.Kaplan抗的朝)著
第三部分语言与文化沟通
交际民族志及话语分析/约翰·J·甘柏兹(JohnJ.Gumperz)著
从文化角度看男女性别误读/D.马尔茨(D.Maltz)R博克(R.Borker)著
日本人的模糊表达解读/李朝辉著维王很字皇记备·
第四部分田野工作
从参与观察到观察参与/芭芭规起住居节拉·特德洛克(BarbaraTedlock)著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郝瑞(StevanHarrell)著
同一场景下的两种定性研究方法——以中国四川“板板茶”的调查个案为例/刘谦著
何处是田野?/黄剑波著
第五部分性、婚愿环绍民姻与家庭
中国海南美孚黎族社区儿童性别偏好/雷伟立(WilliamLavely并够再胡开)李建克李江虹著
维多利亚时代的构想/简听欢着动读复需顶·F·柯利尔(JaneF.Collier)著
细读《金翼》/[日]柳田国男平拿酒青各岩野义太郎川岛武宜仁井田隆鹤见和子著
台湾家庭企业的文化诠释/林舟(JosephBasco)著
第六部分族群、政治与宗教
族群与边界/弗里德报里克·巴思(FredrikBarth)著
文化、差异与认同/亚当·库珀(AdalTIKuper·)著
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一种解说——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导读/兰林友著
扣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一杨庆垄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金耀基范丽珠著
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李亦园著
维克多·特纳与恩丹布的神秘仪式——《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导读/徐鲁亚著
第二篇
第一部分教育与历史
人类学的教育研究/J.U奥格布(J.U.Ogbu)著
人类学与中国教育的进程——文化连续性、文命代认送倍伤团王化对比和文人角色/庄杆强城孔韶著
个体与群体——美国民间意识形态研究/杰弗里·舒茨(Jeffreyshultz)著-
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导读/陈桥驿诺顿·金斯伯格(NortonGinsburg)秋山元秀著
社会等级与文化多元性——对施坚雅中国农民文化观的批评/武雅士(ArthurWolf)著
高延及其对婆罗洲公司的研究/袁冰凌著
第二部分医学、公共卫生与文化
艾滋病研究中的性、文化与权力/理查德·帕克(RiclaarclP宪至史消称逐环arker)著
文化与抑郁/阿瑟·克兰曼(ArthurKleinman)著
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景军著
中国艾滋病防治和免额标民星轴沉操很人类学整体论原则的实践/庄孔韶著.
第三部分民族志撰写与文化重构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民族志文本解析色局药打犯/徐鲁亚著
后现代主义民族志的宣言——《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导读/徐鲁亚著
从圣菲引出的路:写文化之后的十年——《写文化之后:当代人类学的认识论和实践》导读/徐鲁亚著
文化象征的记忆/景军(JingJun)著
第四部分影视表现
民族志电影:技术、实践和人类学理论/保罗·休利(PaulHewly)著
《人类学和摄影(1860—1920)》导读/程炜王克力著
《观看人类学》导读/卡尔·G·海德(KarlGHeider)著
人类学及其对大众媒体研究的贡献/萨拉·迪基(SaraDickey)著
第五部分人类学的理论进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理论/雪莉·奥特纳(sherryOrt。ner)著
反思、解构与写作的政治/罗伯特·莱顿(.RobertLayton)著
人类学的重构/托马斯·H·埃里克森(ThomasH.Erickson)
芬恩·S·尼尔森(FinnS.Nielsen)著
家园人类学:一个学科的不同场景/马里萨·G·S·佩拉诺(MarizaG.S.Peirano)著
第六部分哲学、方法论及其他
树本根生——《人类学的哲学之根》导读/黄剑波著
“蝗虫”法与“鼹鼠”法——人法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向评论/庄孔韶著
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导读/石毅著
弗里德曼和中国汉人社会研究/施坚雅(williamGSkinner)著

联系象征主义的特征谈谈对荒原的理解

1 原型意象与“荒原”的总体象征意蕴
长诗《荒原》的写作主要受魏士登女士的著作《从祭仪到神话》和人类学家弗雷泽的巨著《金枝》的启发,以渔王和圣杯传说为原型,这个神话传说构成全诗的总体意象。渔王掌管着国家、生命,但是由于渔王年老力衰,身患重病,失去生命活力和繁殖能力,于是大地开始干裂荒芜,本来肥沃的国土变成一片“荒原”。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寻找到圣杯,治好渔王的病,挽救国家。圣杯通常指耶稣受难前与12个门徒共进晚餐时所用的杯子,有史以来有许多关于骑士为寻找圣杯而历险的传说。后来圣杯逐渐演变为生命力的象征,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力。于是年轻的英雄骑士身佩利剑,出发去寻找圣杯,途中历尽千难万险,最后终于找到了圣杯,治好了渔王。果然天降大雨,万物复苏,“荒原”得以拯救。
长诗腔春的题目“荒原”作为全诗的主要意象,带有强烈的象征韵味。长诗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当时的欧洲正从战争的余悸中逐渐恢复,政治、经济、社会都四分五裂,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动荡的社会也蔽圆搏导致了人们精神世界的虚无,精神文化的败落。这时期的人们失去了精神追求,内心空虚,犹如行尸走肉,游荡在这个世界。在艾略特看来,西方文化就像一片贫瘠的土地,没有精神寄托和方向。而“荒原”的意象正是这一时期欧洲或整个西方社会没落衰败的逼真写照,是西方人民精神文化贫乏落后的真实反映。
2 《荒原》的生、死、再生的意象系列
长诗中有很多与死亡有关的意象,诗人之所以大肆描写死亡是为了对现实世界进行尖锐的揭露和再现。但《荒原》中的死亡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死亡,不是终极死亡,而是有着生的意义的死亡,是再生的前提。
在长诗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写到:“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哺育着/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拨动着/沉闷的根芽,在一阵阵春雨里。/冬天使我们暖和,遮盖着/大地在健忘的雪里,喂养着/一个小小的生命,在干枯的球茎里。”四月本来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充满生命力,宏祥但是在艾略特笔下却成为“最残忍的月份”;而冬季原本是冰天雪地,死气沉沉的季节,却被艾略特说成是提供温暖的季节。四月成了“最残忍的月份”,孕育生命的土地成了“死去的土地”,揭示了现实世界已经被空虚、衰败笼罩,正一步步走向死亡。但“哺育着丁香”、“根芽”、“喂养着一个小小的生命”却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的色调、复活的希望,使我们看到了再生的方向和现实。
艾略特描写伦敦城:“飘渺的城,/在冬天早晨的棕色雾下/一群人流过伦敦桥,这么多人,/我没想到死亡毁了这么多人。”在艾略特看来,伦敦城是一座“飘渺的城”,非现实的城。“叹息,又短又稀,吐出了口,/每一个人的目光都盯在自己足前。”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活死人”机械运动的图画,没有思想,没有生机,周围一片死亡般的孤寂。然而作者笔锋一转,随即问了两个问题:“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体/抽芽了吗?今年它会开花吗?”“种”、“抽芽”、“开花”则意味着生命的诞生,表达了再生的美好愿望。
此外,“水”与“火”也是象征再生的重要意象。“水”在《荒原》中具有双重象征意蕴。一方面,“水”是万物之源,象征着生命,有了水万物就能生长;但“水”也能带来死亡,当象征着情欲的水泛滥时,将淹没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使人们变得愚蠢。在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中,作者将淹死的水手与基督教用水给死者洗礼的仪式相连,象征着死亡是一次超度,是再生的前提。“火”也具有同样的意义,“火”代表人们的欲望,当欲望之火无法控制时就会引起罪恶;但“火”又能净化人类的心灵和思想,除去一切杂念,燃尽一切罪恶,把人们从堕落的边缘拯救回来,通过火的历练得到再生。
《荒原》中所描写的宗教仪式,如“水里的死亡”,“火的布道”等等就是在为死者超渡灵魂,使其死而复生。诗人描写丧失信仰、衰败堕落的世界,是企图将世界重新拯救过来。
3 《荒原》与艾略特对西方社会的拯救
长诗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犹如一片荒原,社会肮脏混乱、毫无秩序可言,生活毫无意义、虚度时光,人们失去信仰、理想、追求,精神空虚,道德沦丧,人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艾略特看到了西方社会这一状况,并提出要拯救西方社会。他认为一战后的欧洲也急需寻找圣杯,从而拯救“荒原”、拯救社会、拯救人类。圣杯象征着拯救荒原的希望,但如何寻找圣杯呢?在艾略特看来,这圣杯就是宗教,寻找圣杯就是信仰上帝、皈依宗教。
艾略特抨击现实,批判社会,认真思考社会、阶级矛盾以及现阶段的问题。他强烈反对社会革命,主张以宗教政治来消除社会弊端,解决现实问题,借用宗教来复兴西方堕落的传统文明。艾略特认为,在《荒原》中圣杯就是宗教,寻找圣杯、治愈渔王的做法正是出于艾略特皈依宗教的主张。
第三部分《火的布道》通过佛诫归劝人们要想摆脱情欲,必须皈依宗教。人类的种种罪恶正是由于强烈的欲望之火导致的,但火也能焚烧一切罪恶和丑陋,所以“火诫”要求燃尽一切世俗情欲。荒原中人们的情欲之火、愤恨之火,只有通过烈火的焚烧,才能获得拯救;只有经过烈焰的净化,精神才能得到洗礼,得到升华。荒原人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失去了信仰和追求的人们,不再考虑人生的意义,不再在乎生活的色彩,犹如失去灵魂的躯壳,在这世界漫无目的的游荡。作者惟有祈求宗教能够改变现状,拯救人类脱离苦海。
第五部分《雷霆所说的》道出了拯救荒原的主题。诗人在这一部分中开始探索拯救荒原的途径和方法,最终雷霆说出了拯救的办法:舍予,同情,克制。雷霆向人们传达了上帝的旨意,凡想脱离苦海的人们,唯有顺从上帝的意旨,生活在宗教的思想中,怀有舍予、同情、克制的心才能获得最终的拯救。
《荒原》无疑是艾略特最重要的诗作之一,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被誉为现代文学的里程碑。在作品中,艾略特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犀利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揭露出西方社会的乱世状态,反映出西方文化的衰败空洞以及人们孤独空虚的内心世界,把一战后的西方世界真实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我们对西方社会以及人民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并且为读者理解《荒原》这部巨著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及帮助,这一点是其他作家无法与之匹敌的。

1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