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副对联,每副100左右赏析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深得世人喜爱,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广泛,影响较大。联意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除旧布新,得以新生和发展。“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新”,除旧布新。联语紧切新春佳节世人辞旧迎新的心态,简洁明快,言约意丰,凝炼工整。因此,人们除了单独作春联外,还常常以它为春联的基本词组,构成较长的新春联,如“一元复始春光好;万象更新喜气多。”“瑞气盈门,一元复始;春风拂面,万象更新。”等。

人登寿域;
世跻春台。
——这也是一副传统春联。春为一岁之首。中国民俗,不论出生在哪个月份,大多以“过一年,长一岁”推算,而健康长寿又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此联就是表达的这个祝福。“寿域”,指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联语既切春节,又含祝福,言简而意深。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此联出典于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桃符都是古代人们在春节时用来驱除邪鬼的道具。现在春节燃放鞭炮,过去没有发明火药之时没有鞭炮,就用火烧竹子,使其毕剥发声,来驱除山鬼瘟神,称之为“爆竹”。“桃符”也是古时民俗,用桃木板画神像挂在门旁,以驱鬼避邪,每年春节都要更换。大约从唐、五代开始在红纸上写表示吉祥、祝福的文字(即春联),但春联称“桃符”一直延续到清蚂困橡代。写春联以迎新春佳节,已是几乎所有华人的习俗,长盛不衰,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常有更新罢了。该联选取春节期间传统民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种典型物品——爆竹和桃符,遣词组句,有声(爆竹之响),有色(桃符之红),形象鲜明,描绘生动,十分准确地表达了“除旧迎新”的主旨。联句语言精练,声、色俱备,对仗工整,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泛流传而不衰。

一元二气三阳泰;
四序五福六合春。
——这是一副使用了数字入联和词语典故的传统春联。上联“一元”,指事物的开始,这里指一年之始。“二气”,指阴气和阳气。“三阳泰”,即三阳开泰。《易》中,农历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冬至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尺租所以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下联“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五福”,五种幸福。《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桓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多。”“六合”,指上下前后左右四方,凡指天地之间、整个天下。联语巧用数字,用典恰切,既合节日,又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良好祝福。

梅呈五福;
竹报三多。
——五福,即寿、富、康宁、好德、老终命。见《尚书·洪范》。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见《庄子·天地》。联写冬物,意在以之迎春祈福。既能援引典故,使其意绪丰富,又用词简练,对仗工稳,此春联遂广为应用。

春为一岁首;
梅占百花魁。
——古人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即是说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无论是一年的规划还是一年的收成,都要在春天做个好的开头。梅花作为不惧冬天寒冷,迎雪而开的花,常被人们作为“坚贞”“顽强”“不惧艰险”等等形象而歌颂。春节时分虽已开始立春,但天气尚寒冷,而这个季节也只有梅花还开着,之后随着天气的暖和,其他花才会渐渐开放。所从这两点讲,无论是开放时闷旁节上,还是精神气概上,梅花都当称“百花魁”。综观此联,言近而旨深。劝谕人们,如在一年始,即做好一年之计,并具有梅花的顽强精神,则何事不成?何情不达?无怪乎此联能成为一副通用、经久不衰的春联。

太平真富贵;
春色大文章。
——这副春联上比祝社会安定,下比赞春色烂漫,本是寻常内容,却见非凡手段。五言句前后两字均是名词,中间一字是形容词,用古人的字类观点来说,是实词间夹一虚字,而全联皆靠这一虚字盘活,使得整联高峰陡起。“太平”与“富贵”、“春色”与“文章”本来都不是能特别顺地承接下来的,但是现在作者不仅联系起来了,而且下的字力道非常大。既言“太平”是“真”的“富贵”,言外之意即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功名利禄是“虚幻”的富贵,这一点与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是相通的,其注目的不是个人的享乐,而是天下的安定;既言“春色”是“大”的“文章”,言外之意是寻章摘句所成的作品只能算作“小”文章罢了。下联五字也可谓其来有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有:“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温暖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与下联意思差近。

春风杨柳鸣金马;
晴雪梅花照玉堂。
——这副春联字面上充满了喜庆祥和气氛,“春风杨柳”描新春伊始之征,“晴雪梅花”摹残冬将尽之象。“玉堂金马”,典出《汉书•扬雄列传》,指汉代宫中之金马门和玉堂殿。这两个地方均为学士待诏之所。后遂沿用为翰林院的代称。此联通过对汉宫春色的描写,表达了成名学士们的春风得意之情。此外也可理解为昔时读书人对美好前程的憧憬。因为联语明丽而有堂皇之气,遂成为古人习用之实用春联。

两袖清风,造福大众;
一身正气,振兴中华。
——元代诗人魏初《送杨季海诗》有句“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以“两袖清风”喻杨季海为官廉正,囊空如洗。后世沿袭,成惯用语。此种春联,并非随处可用,一如衣饰,须量体而服。此联只宜于政府机关。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此联乃清朝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花永开。
——春天代表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的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欣欣向荣、兴旺的样子;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斑斓,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一年四季如春,天天百花盛开,形容社会蒸蒸日上、生活红红火火,这是个美好的祝愿的意思。此联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尽情地抒发了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但将忠厚培元气;
惟有诗书发异香。
——南宋大儒朱熹《近思录•为学类》有言:“人之寿夭在元气”。所谓元气,亦称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负载着生命现象。人生所赖,惟气而已,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故自古以来,怡养元气甚为流行,而为人忠实厚道、善良宽容,不仅是存世立身之要义,也最利于培补、蓄养元气。诗书何来异香?因诗书能给人以生存智慧与生命能量。清代大学士张英曾说:“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这副传统春联以说理的笔法,上言养气,下言读书,阐述为人处世之哲理,引人深思。

迈步迎春,春风扑面;
抬头见喜,喜气盈门。
——词人李清照十分赞赏欧阳修《蝶恋花》一词“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盖以为三“深”字连用,其用不同,殊为奇妙。此联“春”“喜”二字亦各连用,前后词性不同,颇与其相类。兼之一“迎”一“见”,前者有意,后者无意;前者“有我”,后者“无我”,对举工整且意绪丰美,此针顶联实为佳对。

惠风远拂,神州溢彩;
丽日高悬,大地生辉。
——《太平御览》引《梁元帝纂要》曰:“春亦曰发生、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风曰阳风、暄风、柔风、惠风;景曰媚景、和景、韶景;时曰良时、嘉时;辰曰良辰、嘉辰、芳辰;节曰芳节、嘉节、韶节、淑节;草曰弱草、芳草;木曰华木、华树、芳林、芳树;林曰茂林;鸟曰阳鸟、时鸟、阳禽、候鸟、时禽、好禽。”人们对春日怀有好感,嘉辞美语贯于其前,遂有上列种种称呼。简而言之,阳风也罢,惠风也罢,其实都是指春风而已。此联亦是赞美春日之意。

麒麟凤凰,皆为世瑞;
芝兰玉树,自应家征。
——上联祝世得圣主,民享太平。“麒麟”与“凤凰”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麒麟,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凤凰,是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羽毛五色,声如箫乐。这两种动物都是祥瑞的象征。《管子•封禅》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隋书•李德林传》有:“明王圣主,得骐驎凤凰为瑞,是圣德所感,非力能致之。”可见,有凤皇麒麟到来,就是太平盛世的气象。下联祝子孙贤令,门楣光辉。“芝兰玉树”一语出自
《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因以“芝兰玉树”喻优秀子弟。因此,有芝兰玉树生长,自是丕振家声的征兆。此联上下比分从“国”与“家”着笔,第一分句皆引用典故,以动植物起兴,再揭示出“国泰”与“家兴”的主旨。联语雍容典雅,吉祥止止。

凤历书元,人间改岁;
鸡声告旦,天下皆春。
——凤历,即所谓皇历、黄历。典出《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后因用“凤历”称岁历。含有历数正朔之意。上联意为朝廷所颁历书规定了新春第一天为“元日”,所以人间便改换了新岁。下联更进一步细节的描写,元日的清晨,雄鸡的啼叫声唤起了初升的太阳,于是普天下皆为春天了。这副传统春联,巧嵌“元旦”(中国古代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庆祝新的一年来临,预兆国运昌隆,人民幸福。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这是幅广为流传的春联。上联举冬季代表性的三种植物,下联则列春日繁盛的三种果树,以表辞旧迎新之意。“松”、“梅”、“桃”、“李”与“杏”五者皆为形声字,皆从“木”,“竹”字乃象形字,大体言之,颇类似。至于“岁寒”与“春风”之对,“三友”与“一家”之对,也十分工整,无怪乎广为流行。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多数春联并不止于刻画景观之变换,往往承载有祈福的功能,此联就属于此类。论起流传之广泛,此联恐怕丝毫不减于“一元复始”与“万象更新”之对。

细雨无声,滋润满园锦绣;
春风有意,妆成一树玲珑。
——上联化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句,下联化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虽意绪有些简单,专写春日绿色,好在能化古人佳句,对仗也还算工稳,不妨赏之。

泽沾雨润,杨柳依依亲万户;
民富物丰,财源滚滚涌三江。
——《诗经·小雅·采薇》有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既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写不舍之状。“财源滚滚涌三江”或“财源滚滚达四海”之类,为意欲发财致富者常用。一雅一俗,不妨略加留意,赏其得失。

桃李迎春,无边景色来天地;
江山入画,万缕诗情上笔端。
——上联化杜甫七律《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句,“来”字自然神奇。下联以“上笔端”对,虽然显得勉强,气势也大为衰减,然而添了不少柔媚之气,正所谓一张一弛,颇为奇妙。兼之下联用“江山”,上联用“桃李”,前者气势壮于后者,故而此联显得错落有致,意蕴相融,且对举也工稳,亦属佳对。

革故鼎新,十亿神州歌盛世;
倡廉反腐,千秋禹甸庆兴邦。
——“革”“鼎”本为《周易》二卦,革为变革之意,鼎为鼎立之意。“禹甸”本出自《尚书·禹贡》,甸服是五服之一,此处代指中华大地。两者同为六经典故,相对十分妥帖。以“倡廉”对“革故”,以“反腐”对“鼎新”,相反相成,虽仅八字,天道流行隐然居乎其间,此其可赏之处。

报晓鸡声,拂晓钟声,声声悦耳;
赏心国事,舒心家事,事事关情。
——此联仿照顾宪成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成。相较而言,顾联适用的对象是读书人,此联则普遍可用;顾联满心境沉郁,此联则心绪欢快。明季之风雨如晦,今日之国泰民安,于此可见。

优秀对联外带赏析

名联赏析
1、此江若变作春酒 问余何事栖碧山
皇此联为1930年3月,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来采石游览,参观广济寺时所题。系集李白诗句而成。上联出自李白《襄阳声破风话温八异歌》:“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下联出自李白《山中问找古策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一生爱好诗酒,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各地名山胜水,无不流连。广济寺位于太白楼之西,始创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旧名石矶院,又名资福院,香火极盛。此科附祖运生洋六环会妒联题于此处,无论从李白诗意,还是结合当地景致,都十分贴切。
2、蓬莱文章建安骨 青莲居士谪仙人
此联为采石太白楼后李白掌移城抗利刘祠正厅两侧木柱上所镌刻楹联,亦系集李白诗句而成。上联出自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着溶除油师编叔云》:“蓬莱文章建磁包源约处要乡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本意是称赞汉代文章和建安诗人的作品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富有遒劲之风。培支权编称读度下联出自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投洋进油满而不任白是何人》一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谪仙人”本是贺知章对李白的戏称,意为李白天才绝世,非人世之人,当是贬谪凡间的仙人。李白对此称呼十分满意,多次在诗中自称“谪仙”。此联不仅巧妙地集李白诗句而不露痕迹,更妙在称誉李白之诗仙风采与绝世文才。后人读此联,便宛然可伯艺敌电林非代批木采叶见李太白之潇洒风神。
3、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协系杆食识连制神五言诗,教先生低首;
韩荆州差解事,肯借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扬眉!
此联为采石太白楼主楼一楼两旁抱柱上所镌的金字楹联,原系清代吴鼒撰,后由安徽省著名书法家葛介屏重余很末督书。谢宣城指南齐诗人谢朓,是块致文齐梁诗人的杰出代表。曾任宣城太守,后人因称其为“谢宣城”。其五言诗如“馀霞散成块例绮,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等深受李白推崇,故清人王士祯《论诗绝句》有云:“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韩荆州为唐朝的荆州长史韩朝宗,有声望,喜欢识拔后进。凡是得到他赏识的文士,都能一鸣惊人,声名鹊起。李白曾写过《与韩荆州书》,有“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之句,希望能得到他的号拉褒奖。此联上联以问句起笔,感慨谢朓能得到李白鲜的推崇,下联则遗憾韩朝宗不能慧眼识人才,不肯提携李白,致使李白那样的高士,竟不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一问一叹,写尽诗人一生的坎坷,令人读后,油然而生西声王眼析后社悲凉伤感之情。
4、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此联为姚兴泶所撰。上下联均出自杜甫诗句。上联“世人皆欲杀”出自《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李白晚年因接受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的邀请,加入其幕府,并为其写过一些歌功颂德的诗歌。后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受到牵连,被判长流夜郎。当时的处境是“世人皆欲杀”,只有杜甫这样的老友“独怜才”,可见二人相知之深,友谊之厚。下联出自《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在“世人皆欲杀”的情况下,依然故我;醉时纵然天子相呼,犹不肯上船,可见其狂士之态。此联借用杜甫诗句,并加上“狂”、“醉”二字,活脱脱勾画出李白那种我行我素、纵情诗酒的狂放与豪侠之气。
5、扬波喷云雷,笔落摇五岳;
举杯邀明月,垂辉映千古。
此联为当涂县青山李白墓园中太白祠楹联,为赵朴初先生手书。四句均为李白诗句,惟最后一句因平仄要求改动一字。“扬波喷云雷”出自李白《古风•其三》:“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笔落摇五岳”出自《江上吟》,原句为“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此处为字数统一,删去前面修饰性的两个字。“举杯邀明月”则出自著名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垂辉映千古”出自《古风•其一》,原句为“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此联集李白四句诗,生动地表现了李白诗歌“惊天地、泣鬼神”的雄浑气势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其辉映千秋的巨大影响,可谓生动贴切,匠心独运。
上联是 泉 下联是 墨
分析; 上联 泉字是 上白下水
下联 墨字是 上黑下土
白对黑 水对土 就单单一个字 就能出一副对联
你不觉得非常的牛嘛
两字联 色难 对 容易
分析色对容 难对易 个中有一个故事 现在在上班 没时间多说以后再讲 色难是论语当中的词 色对容 是近似词 难对易是反义词

天做棋盘星做子 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 哪个能弹?
这副对联气势非常宏大 而且想像能力丰富
把天比做棋盘 星星当做棋子 把大地比做琵琶 一条条的路当做琴弦
非常的巧妙

上联 2345 下联 6789
这副对联隐含着一个意思那就是缺一少十 通过谐音来表现真正的意思 就是缺衣少食的意思 这里也有一个故事 说的是一个乾隆皇帝游江南 遇见一个穷苦人家 因此写下的对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这副对联利用了”就句回文”的手法 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书对画 也相当工整
主要表达 和尚画荷花 翰林写书法 的意思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还能读做:
海水潮,潮朝朝,朝朝潮落
浮云涨,涨长长,常常涨消

三四三断句:
海水潮,朝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常常常涨,常常消

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潮落
浮云涨,常涨常涨,常涨消

四三三断句:
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涨,常常涨,常常消

人常说四六不通,可是在这里还能念出四六断句:
海水朝潮,朝朝朝潮朝落
浮云常涨,常常常涨常消

海水朝潮,朝潮朝朝潮落
浮云常涨,常涨常常涨消

五五断句就更好听了,像一首古诗:
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常涨,常涨常常消

海水潮朝朝,朝朝朝潮落
浮云涨常常,常常常涨消

让我们再听一听六四断句:
海水朝朝朝潮,朝朝潮落
浮云常常常涨,常常涨消

2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