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怎麽樣
看完前三章,故評價可能有所不準。斟酌很久是給三星還是四星,後來想想,五星若給錢鍾書先生,四星給張隆溪先生,那麽這本書就真的隻能有三星了。 優點: 1.資料詳實,非常有利于按圖索骥來查找原始資料。 2.雖然在序言中說要結合中國創作實踐,進行從文本到文本的比較研究,但是整本書的重心還是在文藝理論和文學批評層面(或許和作者本身的專業出身有關?),但書中對各種文藝理論、文學思潮、中外相關文學批評實踐的厘清非常詳細,脈絡清晰,象征主義文學本身即和理論、批評聯系緊密,中國接受象征主義也存在着概念混雜不清的情況,故該書對于文藝理論和文學批評層面的清理對于象征主義這一課題非常有價值。 3.視野較爲開闊,叙象征主義不忘和其聯系緊密的表象主義、未來主義等;分析文學也能帶入繪畫、音樂的角度;且這一開闊的角度背後有理論支撐,即19世紀、20世紀以來西方文學和理論本就存在着不同藝術門類相互滲透,不同文學思潮共時發展的特征;中國在接受象征主義的時候更存在不同文學思潮和文藝理論共時進入的情況。這一開闊視野同樣有助于我們更好把握象征主義的内涵和中國接受象征主義的特點。 4.作者在文學史、文學理論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紮實,分析不存在錯誤,文學研究的各個銷銷層面均有一定的分析。總的來說,這本書功底非常紮實,對象征主義和巧蔽中國對其接受情況的描述和分析都有做到相當的程度。對于想快速、準确地把握象征主義和中國接受的全貌的讀者來說,是本很好的書。 缺點: 1.我非常期待的象征主義和中國詩學的理論對接層面的分析讓我大大失望了。這本該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領域,雖然中西詩學(姑且認爲中國有“詩學”吧)分屬兩個很不相同的系統(也姑且認爲中國古代文批有體系吧),但就現代派詩人的創作實踐中明顯體現的中國傳統詩歌因素來看,對這一領域的探索有很大的實際意義。這種實際意義作者在序言中承認過,但也許這一課題太過困難,作者并沒有給出滿意的答案。 這一領域屬于比較詩學的範疇,比較詩學也是比較文學中一大方向,我若要在這一方面有更多的理解,首先需要對西方文論史、中國文批史都有相當的了解;再此之上可以讀錢鍾書先生的《談藝錄》,提升自己的眼光。 2.正如我在優點的第4點說的,這本書基礎知識非常紮實,以及第1點說的”材料詳實“,由此可以想到的是,作者在分析問題特别是理論問題的時候眼光不夠犀利,思考不夠深刻,對概念的把握仍停留在條框較多的”認識“層面,而沒有達到擺脫條框,把握概念深層邏輯的”悟“的層面;雖然我們在本書中可以看到作者在各概念之間建立相當的聯系,但這些聯系仍然流于邏輯推導(推導的依據是某個概念的某個特征和另一概念某一特征的對應)層面,而沒有從更深的層面把握它們的本質聯系。而另一方面,對于某些概念的特征總結有嫌片面和絕對,比如對于法國象征主義,作者認爲其核心概念是其“超驗本體論”,叙述這一虧寬遊超驗本體的時候作者指出這一思維模式的基督教神學淵源,卻沒有講清楚象征主義和基督教神學之間的暧昧、微妙關系,而這一關系恰恰能解釋爲何象征主義會引導出後來各種現代思潮。由此一例即可看出作者在基督教神學方面了解不夠深入。另一例是作者在分析象征主義和中國傳統詩學的聯系時,特意強調嚴羽所謂”不落言筌“的說法和象征主義強調所謂“暗示性”的暗合(51-52頁),可是嚴羽這一說法重在否定文字而強調形而上學的哲理(禅意),象征主義卻是自波德萊爾始就極度重視“語言”本身不同于日常交際功能的文學特性,兩者在這一關鍵問題上就分道揚镳,這實際上關涉到一個常被讨論的“禅”和“詩”的關系問題,錢鍾書先生在其《談藝錄》中就明确說過“若詩自是文學之妙,非言無以寓言外之意;水月鏡花,固可見而不可捉,然必有此水而後月可印潭,有此鏡而後花能印影”。 以此兩例可見作者在下足了文獻整理和基本概念認識的功夫後,還欠缺對概念(尤其是文藝理論概念)的深入和細緻把握。也正因爲這一不足,才導緻行文稍嫌冗長,若能對概念内涵有深刻、精準的把握,叙述自然就會精煉許多。 作爲讀者,我的感受總結起來就一句話:知識增長居多,洞見啓發太少。 小小本科學生,在這裏妄論北大教授,實在是慚愧了。隻不過看到了些不足,不說不快;可能這些不足反而是我自己基礎知識不紮實理解有誤,希望得到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