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是什么样的?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就是推崇古典柱式,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一般这样的建筑都是比较的恢弘大气的,而且这个建筑是有着一定的威严性的。一般的代表作都是规模比较的巨大、造型比较雄伟的宫廷建筑和一些有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

搜词条

简介发展过程设计风格设计特征装饰特点相关代表TA说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就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中文名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意义
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
方法
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
特点
简化了线条
简介发展过程设计风格设计特征装饰特点相关代表TA说
简介
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则将古典的繁杂雕饰经过简化,并与现代的材质相结合,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风貌,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品位。
发展过程
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1750~1899年);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风格。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条件。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而对一般的住宅、教堂配神、学校影响不大。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新古典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板。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如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其中勃兰登堡门仿制雅典卫城的山门建成。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样式。独立后,美国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新古典建筑大兴。美国国会大厦仿照巴黎万神庙建成,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等则充分体现了希腊建筑形式,这种形式在其他一些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表现比较突出。
而在中国,恰恰也同样出现了两次所谓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一次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一批新古典主义建筑是随着殖民主义所强加的文化殖民出现的。各式殖民建筑对中国,尤其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建筑影响颇深,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如天津、上海、大连、哈尔滨、青岛、广州,沈阳等城市,这些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甚至成为这些城市的“文脉”。
设计风格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览尽所有设计思想、所有设计风格,无外乎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已。为业主设计适合现代人居住,功能性强并且风景优美的古典主义风格时,能否敏锐地把握客户需求实际上对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家具还是配饰均以其优雅、唯美的姿态,平和而富有内涵的气韵,描绘出居室主人高雅、贵族之身份。常见的壁炉、水晶宫灯、罗马古柱亦是新古典风格的点睛之笔。
高雅而和谐是新古典风格的代名词。白色、金色、黄色、暗红是欧式风格中常见的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培陵亏彩看起来明亮、大方,使整个空间给人以开放、宽容的非凡气度,让人丝毫不显局促。
新古典主义的灯具在与其他家居元素的组合搭配上也有文章。在卧室里,可以将新古典主义的灯具配以洛可可式的梳妆台,古典床头蕾丝垂幔,再摆上一两件古典样式的装饰品,如小爱神——丘比特像或挂一幅巴洛克时期的油画,让人们体会到古典的优雅与雍容。现在,也有人将欧式古典家具和中式古典家具摆放在一起,中西合璧,使东方的内敛与西方的浪漫相融合,也别有一番尊贵的感觉。
新古典主义风格,更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汪念,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
如果说现代建筑创造的是一种工业化时代的技术美,那么,新古典主义建筑创造的则是植根于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有厚度的形式美。在现代主义建筑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超越历史时空的工业理性,一种不顾一切的非文化性商业动机;新古典主义建筑则不同,它着重要表现的是一种历史感,一种文化纵深感,在这类建筑中,你可以看到某种厚重的沉甸甸的东西——一种文化意蕴。就像一首充满着丰富的典故和历史隐喻的意境美好的诗歌,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其表面形式和文化蕴涵之间,创造了一种意义的合成,一种立体的美学合成。你可以赞美它的深厚,你也可以批评它的古奥,你也可以抨击它的怪诞,但是,你无法否认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意义。
设计特征
欧洲文化丰富的艺术底蕴,开放、创新的设计思想及其尊贵的姿容,一直以来颇受众人喜爱与追求。新古典风格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金刻花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一、 讲究风格,在造型设计时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
二、 用现代材料和加工技术追求传统样式的大的轮廓特点。
三、 对历史样式用简化的手法。
四、 注重装饰效果,用室内陈设艺术品。来增强历史文脉特色,往往会去照搬古代设施、家具及陈设艺术品来烘托室内环境气氛。
五、 白色、金色、黄色、暗红色是欧式风格中常见的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颜色看起来明亮。
装饰特点
一是艳丽而丰富的色彩。图1(Lcos Pegase Winery,加州,1988),波菲尔的意大利广场,摩尔的游泳池与桑那浴室更衣室(加州,1967,Klotz,160)、文丘里和约翰·洛奇的纽黑文狄克斯威尔消防站(1970~1973,Klotz,158)、文丘里、约翰·洛奇和斯科特·布朗的BASCO超级市场(费城,1976,Klotz,157)和BEST超级市场(宾西法尼亚,1977,Klotz,157)等作品,通过色彩的巧妙对比,创造美妙的画境效果。尤其是文丘里等人设计的BASCO超级市场和BEST超级市场,或以体形巨大、色彩艳丽的字母装饰店面,或以巨大的梅花图案装饰墙体,不避雅俗,构思大胆,充分显示了他所标榜的“要素混杂”的美。
图1 波菲尔的意大利广场
二是把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在建筑中,既作为装饰,又起到隐喻的效果。如菲利普·约翰逊、文丘里、格里夫斯和雅马萨基的一些作品,古典的柱式、拱券乃至山花和线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历史与现实、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文脉上的勾连,并产生修辞效果。
三是粗与细,雅与俗的对比。在许多新古典主义建筑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方面是高雅精致的细部,一方面又有低俗粗犷的浑朴,两种对比鲜明的风格既互相对抗,又互相统一。文丘里的作品,主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美丽的混乱;而斯特恩的一些作品,则为我们提供了浑朴与典雅完美结合的范例。

上海最早的历史

上海旧建筑很多,选360问答几个介绍如下:

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

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危河分以沉怀剂0米。

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哥担露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帝倍基行觉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

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苗官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有坏步眼展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增述支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

油季鲁象实政什被城犯神细亚大楼

被誉为“齐采与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

其高8层,建筑面县回黑沙兴娘方继采房心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

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

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

底吗留类愿棉导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前血额省城评宣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

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东减身相守策目选永回害演洋伦敦——东风饭店

“东洋伦敦”是现东风饭店的别称,建于1910年,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外貌既效法美国古典主义,又参北底久握照日本帝国大厦,故而得此别称。

其始建于中山一路2号时,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

大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

整个饭店设施齐全,装修精美,不愧为商席树记实务住宿的理想选择。

大楼中所使用别致的三角形的电梯胞婷次这了裂陈是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

有利大楼

中山东一路4号,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

大楼于1916年建成,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楼宇气势。

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

故而给人以平和的感受。

东西合璧的日清大楼

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

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

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

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

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是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

该楼是一幢假四层的歌特式建筑。

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

第三、四层有小尖塔。

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

这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

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中山东一路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

该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

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

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

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也不失一种优雅的感觉。

这楼是现在的盘谷银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来,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招商局大楼

作为中国自己经营的第一家新式轮船企业——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间创办的。

招商局建于1901年,该楼宇为座西向东的三层砖木结构。

底层正门框向外伸出,正门两侧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层立面用古典柱式装饰。

大楼局部外墙用花岗石贴面。

招商局大楼可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

无论就具历史性或是艺术性而言,都值得我们前去观瞻一番。

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上海市人民 *** 大楼、汇丰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0-12号,属新希腊建筑,建于1923年,原系美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

美国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最讲究的建筑。

建成时大楼门前放了两只引人注目的大铜狮,据说狮子铸成后,立刻就将铜模毁掉了。

从而使这对铜狮成为绝版珍品,现已将其送入上海历史博物馆。

该楼八角形门厅的顶部,离地面20多米高处,有8幅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

它宽4.3米,高2.4米,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并配有神话人物形象,还有24幅为神话故事中动物的形态,顶部巨大的神话故事壁画,总面积近200平方米。

世纪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其象征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

上海海关大楼

汇丰银行的“姐妹楼”,建于1927年,雄伟挺拔,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

上海海关大楼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点,大楼门楣由四眼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气势非凡,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希腊式,上段的钟楼的、则为歌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

据说花了白银2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

交通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4号,建于1940年,占地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88平方米。

属近现代主义风格。

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

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

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

厅内36根圆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厅四周墙壁均由红色瓷砖铺贴、装饰,地坪也是红色地砖铺成。

大楼外观的凝重与内部的热烈使其别具特色,在古典建筑丛中更显现代气息。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是一座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至今已历了八十多个春秋。

*** 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

该建筑结构坚实,装饰精致,以正门为中轴线形成对称结构底层大门有双立柱四根,两旁有洞形窗户。

二至三层东立面有爱奥尼克柱子,窗户两边也有古典立柱装饰。

外墙用白色釉面砖和花岗石相拼,色调和谐,底楼外墙用苏州花岗石轩石勒脚。

楼内扶梯用大理石建成,二楼壁上有人物浮雕,巨大的精美彩色玻璃顶栅和回廊,至今还保存完好。

台湾银行大楼

现今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之所在。

该楼兴建于1924年,占地904平方米。

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

东立面配于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

从而使其富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这不禁让人想起具有“东洋伦敦”之称的东风饭店。

这些楼与楼之间内在或外在的联系,使得外滩的建筑尤显和谐统一,建立一种整体的美感。

麦加利银行大楼

上海的第一家外资银行是丽如银行,就开在如今被人们称作麦加利银行大楼之内。

大楼共五层,底层外墙用花岗石铺贴,内部地坪则是黑白对比的大理石。

大门则是楼的主线,南北两边建筑造型对称。

二至四层外立面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第五层横面中段有6根方型柱子。

刻以花瓣造型。

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更让人们感受到麦加利银行大楼的玲珑与别致。

友邦大厦(原桂林大楼、字宇大楼)

这里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

友邦保险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驻,故改名为“友邦大厦”。

大楼的立面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以粗糙的大石块为贴面;第二层用水泥粉刷;第三层两侧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优雅的塔顶,尽显了建筑的变化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

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

漫步外滩,有一幢白清水砖墙,红砖腰线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座美国风格的六曾楼房就是和平饭店南楼,它位于中山东一路19号,原名中央饭店。

这座建于1906年的饭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09年“万国禁烟会”就在这里举行,1996年又召开了联合禁毒署举办的“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并为“万国禁烟会”立会址标志。

1911年中国同盟本部也在该饭店召开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欢迎大会。

这一系列具有纪念价值的史实为和平饭店南楼增添了更多辉煌。

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南北两楼错落而置,与南楼相比,北楼顿觉气魄豪华。

高77平方米的大楼,由于内外装饰讲究而被誉为“远东第一楼”。

大楼具有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外形简洁明朗强调垂直感,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紫铜的屋面,无部不渗透出古朴典雅之气。

饭店内部设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国套房。

餐厅、大堂装饰富丽堂皇。

还有颇受国外游客欢迎的上海老年爵士乐队,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仿佛置于一个世界文化与经典艺术相交融的殿堂。

中国银行大楼

外滩的建筑素以欧洲风格见长,而中国银行大楼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

大楼分为主楼和次楼。

外墙为金山石,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装饰。

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

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

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

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

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怡泰邮船大楼

中山东一路北京东路口,有一座看似平常但又富有趣味的建筑,它就是怡泰邮船大楼即“格林邮船大楼”。

该楼高7层,另有2层地下室。

坚固厚实的花岗石拱券大门旁是古典式柱子。

二至五层附有外展的阳台,七层顶楼还建有塔楼,雅致美观,整个大楼外立面简洁明朗,也是一座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正金大楼

建成于1924年,独具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与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同样有着花岗石的外墙,明晰的主线,对称的造型,但少了许多繁琐的装饰,使其更显流畅。

大楼底层用大型石块贴砌。

整幢建筑给人以稳重感。

二至五层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显示出古典风采。

内部大厅中长圆形玻璃天顶,造型典雅,工艺精美,是外滩的典型建筑。

怡和洋行大楼

自从1943年上海开埠后,国外商家纷纷开设洋行,怡和洋行就是最早的几家之一。

此后英商在这里开展了大量的贸易活动。

怡和洋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2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大楼一、二层为一段,用花岗石垒砌轴线明显,大门和双侧窗框都用罗马半圆拱券石拱造型,正门上方有羊头浮雕装饰,显得庄重坚实,第三至五层又一段,有罗马科林斯柱式支撑,气魄雄伟,显示出浓郁的西欧古典色彩,第三层有石栏杆阳台,整段窗框上方有石雕镶嵌,第五层上方原有的平台,穹顶被拆除,已加高至七层。

东方大楼

即现在的市公安局交通处大楼原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上海分行的办公场所。

设计师用豪华浮夸的手笔,在教堂和宫殿中把建筑、雕塑和绘画结为一体,并用短檐、波浪形墙面、重迭柱及壁画,使建筑物产生神秘的宗教气氛。

大楼强调立面装饰和处理,尤为注重建筑自身的比例。

其上面是贯通的爱奥尼克巨柱,两侧厚实的墙面横向划分为三段,顶部出檐较深,并有精致的雕刻。

底层门窗形成三个高大的楼门,居中是线状的浮雕。

另外,大楼在小构体上也精雕细凿,力求完美可谓是巴洛克式的经典之作。

英国领事馆

建于1873年,楼高二层,近似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楼宇台基较高,底层竖向中段有五扇圆拱形窗,两边房间窗户倒是圆拱形。

外立面整齐见变化。

整幢建筑外立面原采用清水砖,层顶用中国蝴蝶瓦铺成,现外墙已采用水泥粉刷,大楼东面楼前有大草坪,环境更现优美。

解放后,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层设在这里,该社迁出后,由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机构设在这里。

除了上述地处外滩的大厦外,外白渡桥、上海大厦、俄罗斯总领事馆以及气象信号台与外滩的这些建筑浑然一体,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万国建筑博览”的画卷。

外白渡桥

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

1970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座钢铁结构桥,跨度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车流量很高。

因它处于旧时的外摆渡处,人们过桥不付费,故称外白渡桥。

上海大厦

由主楼和副楼组成的上海大厦位于外白渡桥的北侧。

这是一幢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

外部处理与内部装修简洁明朗,外观气势宏伟。

主楼原名“百尧江大厦”。

副楼又名“浦江饭店”。

现为三星级宾馆,饭店设有中、美、英、法、日、 *** 六国特色高级套房,曾接待许多国家元首及中外游客。

俄罗斯总领事馆

位于外白渡桥北侧,苏州河与黄浦江会合处。

该楼建于1916年,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楼有四层,带阁楼。

底层一半置于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

大门两旁有古典式双立柱,第二层、第三层有圆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户之间有壁柱。

屋顶为双折四坡式,屋面有弧线尖顶窗户,西侧楼顶有二层楼高的了望塔一座,绿色铁皮穹顶,沿江有堤岸,东侧建有六角凉厅,可观赏黄浦江、苏州河会合处的景色。

气象信号台

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建筑物。

1884年,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台,信号台是直 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根据天文台传来的气象信息。

1907年,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台统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建筑。

为保护这个建筑物,1993年外滩改造工程中,将它向东整体移位20米。

1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