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的诗歌特点或是其它方面有什么突出的

李金发(1900.11.21-1976.12.25)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特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1925年初,他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邀请,回国执教,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并为《小说月报》、《新女性》撰稿。1927年秋,任中央大中秘书。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后赴广州塑像,并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1936年任该校校长。40年代后期,几次出任外交官员,远在国外,后移居美国纽约,直至去世。著作书目:
《微雨》(诗集)1925,北新
《雕刻家米西盎则罗》(传记)1926,商务
《为幸福而歌》(诗集)1926,商务
《食客与凶手》(诗集)1927,北新

李金发象征主义的特征

《意大利及其艺术概要》(艺术史)1928,商务
《德国文学ABC》(文学史)1928,世界书局
《异国情调》(诗文集)1942,商务
《鬼屋人踪》(小说)与他人合集,1949,广州《文话》杂志社
《飘零阔笔》(诗文集)1964,侨联出版社
《李金发诗集》1987,四川文艺
翻译书目:
《古希腊恋歌》(诗集)碧丽蒂著,1928,开明
《托尔斯泰夫人日记》1931,上海华通书局
在许多新诗人中,李金发可算作品最丰富而又最迅速的一个。他于一九二○至二三年间在柏林作《微雨》,一九二六年在文学研究会出《为幸福而歌》,一九二七年在北新出《食客与凶年》,都是厚厚的集子。虽然都是些单调的字句,雷同的体裁,但近代中国象征派的诗至李金发而始有,在新诗界中不能说他没有贡献。李氏作品与西洋象征派一样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朦胧恍惚意义骤难了解法国格兰吉司(Granges)所著《插图法国文学史》说浪漫主义之后有高蹈派,碰物圆高蹈派之后有象征派。象征派之反对高蹈,谓其文字过于机械,形式过于修饰,甚至对于行文素号清丽之戈贝(Coppée)等人,谓其思想感情亦窒息于笨重明确之修辞下。魏仑谓诗不过是音乐,应有优美的韵脚,但不必过于明确。又谓诗者须无组织(sanecomposition),须无辩才(saneéloquence)。美国约翰·马西(JohnMacy)的《世界文学史话》论“魏仑的诗是他的感觉、爱憎、希望、绝望等奔放的发露。他对于言语的态度,差不多无视法兰西诗的古典底规则,仅仅依着内部旋律,而那内部的旋律是绝对不会错误的。”他的诗学第一原则是:“音乐超于一切,没有聪明,没有机辩,没有修辞,惟有音乐常常存在。”又格兰吉司说:“马拉梅常言作诗宜竭力避免明了与确定,所以他的诗,极其暧昧难懂。”

李金发的诗没有一首可以完全了解,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常常声明道:“我爱无拍之唱,或诗句之背诵。啊,不一定蚂桥的声调,东冬随着先萧”(《残道》)。“你向我说一个‘你’,我了解只是‘我’的意思。呵!何以有愚笨的言语?”(《故人》)。“我们的心充满了无音之乐,如空气间轻气之颤动。”又说:“人若谈及我的名字,只说这是一个秘密,爱秋梦与美人之诗人,倨傲中带点méchant。”

第二,神经的艺术神经过敏为现代人之特征,而颓废象征的诗人尤为灵敏。颓废派诗人要求强烈及奇异之刺激,而象征派诗人则幻觉(hallucination)丰富,异乎寻常。犹太医生马特诺尔度(Matnordau)在《变质》(Degeneration)一书中论之甚详。神经以过度之运用而能发达,如音乐家之耳,画家之眼均较常人敏锐。蓝波(A.Rimbaud)谓母音有色;波特莱尔谓香和色与音是一致的,即其一例。李金发所谓“一个臂膊的困顿,和无数色彩的毛发”、“以你锋利之爪牙,溅绿色之血”、“绿血之王子,满腔悲哀之酸气”,是属于视觉的。“黑夜与蚊虫笑塌联步徐来,越此短墙角,狂呼于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蚊虫之声,无论如何之大,必不如怒号之狂风,作者听觉之敏锐与昔人闻床下蚁哄以为牛斗,竟无二致。耳曰“清白”亦奇。

象征派诗人幻觉丰富,往往流于神秘狂(MysticalDelirium),如十八世纪英国诗人勃来克(W.Blake)常见天使与鬼怪之行动。李金发《寒夜之幻觉》亦然: 窗外之夜色,染蓝了孤客之心,更有不可拒之冷气,欲裂碎一切空间之留存与心头之勇气。

我靠着两肘正欲执笔直写,忽而心儿跳荡,两膝战栗,耳后万众杂沓之声,
似商人曳货物而走,
又如猫犬争执在短墙下。
巴黎亦枯瘦了,可望见之寺塔,悉高插空际
如死神之手。
Seine河之水,奔腾在门下,泛着无数人尸与牲畜,摆渡的人,
亦张皇失措。
我忽尔站在小道上,
两手为人兽引着,
亦自觉既得终身担保人毫不骇异。
随吾后的人,
悉望着我足迹而来。
将进园门。
可望见巍峨之宫室,
忽觉人兽之手如此之冷。
我遂骇倒在地板上,
眼儿闭着,
四肢僵冷如寒夜。

又《小乡村》则联想及原始时代光景,大加描写历历如亲睹,也无非幻觉作用。李金发常自傲云:“他的视觉常观察遍万物之喜怒,为自己之欢娱与失望之长叹。执其如椽之笔,写阴灵之小照和星斗之运行。”(《诗人》)

第三、感伤的情调诗人五官之感觉既如此之灵敏,则心灵之有触即应,不言可喻。所以有人说诗人之心如风籁琴,微风一来,便发出飘缈之妙音也。李金发诗集中《恸哭》、《悲哀》、《忧愁》、《恐怖》等等字样不可胜数。如“我有一切的忧愁,无端的恐怖”、“无量数的伤感在空间摆动,终于无休止也无开始之期”、“我仰头一望不能向青春诉我的悲哀”、“我仗着上帝之灵,人类之疲弱,遂恸哭了……耳后无数雷鸣,一颗心震得何其厉害,我寻到了时代死灰了,遂痛哭其坟墓之旁”、“流星在天心走过,反射我心头一切之幽怨。”

第四、颓废的色彩颓废派与象征派同出一源,而两派作家每具同一色彩,前已略论。像李金发诗如“罪恶之良友,徐步而来,与我四肢作伴”、“那艳冶的春,与荡漾之微波,带来荒岛之暖气,温我们冰冷的心,与既污损如污泥之灵魂”、“我的既破之心轮永转动于污泥之下”、“七尺的情欲之火焰,长燃在毛发上端”、“我浸浴在恶魔之血盆里。”

第五、异国的情惆李金发《微雨》发表后,大多数读者说:“他的诗我们虽不了解,但我们总爱他那一种异国的情调。”真的,李诗大都作于法国之地雄、百留吉、巴黎,德国之柏林等处,所以也就自然变成异国情调的了。现选其《钟情你了》一首为例:

厨下的女人钟情你了:轻轻地移她白色的头巾,黑的木杓在手里,
但总有眼波的流丽。
如你渴了,她有清晨的牛奶,柠檬水,香槟酒,
你烦闷了,她唱
灵魂不死,和“Rienquenousdeux”(谓仅仅我们两人也)。
她生长在祖母的村庄里,认识一切爬出的大叶草,蝶蛹和蟋蟀的分别,
葵花与洋菊的比较。
她不羡你少年得志,
似说要“精神结合”,若她给你一个幽会,
是你努力的成功。

我们若研究李金发诗的艺术,第一就是发现观念联系的奇特。譬如中国古人形容暮春风物为“绿暗红稀”,以绿代叶,红代花,暗代茂盛,稀代飘零,已经很妙了,而李清照“绿肥红瘦”则更妙。因为肥瘦普通用以形容人类或动物,至于花草则万不能以此加之。今忽曰“绿肥红瘦”,以从来不相联之观念,连结一处,所以觉得分外令人惊奇。其他如“宠柳骄花”,“欺烟困柳”亦然。李金发诗如“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之“堆积”二字;“衰老之裙裾发出哀吟”之“衰老”二字;“脉管之跳动,显出死的歌言”之“歌言”二字;“一二阵不及数的游人统治在蔚蓝天下”之“统治”二字;“杨树的同僚也一齐唱歌了”之“同僚”二字。他类比者不可胜述。次则善于用拟人法,而比闻一多更用得奇突,大有想入非非之概,如“晴春露出伊的小眼,正睨视着我的背脊和面孔”、“蜂儿无路出晴春之窟”、“万物都喜跃地受温爱的鲜红……月光还在枝头踯躅”、“睡莲向人谄笑,桐叶带来金秋之色”、“晨光在我额上踱来踱去”、“无计较之阳光将徐行于天际”、“既往之春,吹动枝儿哭泣”、“在苍立的松边遇着金秋之痛哭”。又次则为省略法,旧式所谓起转承合,虽不足为法,每一首诗有一定的组织,则为不可移易之理,但李金发作品则完全不讲组织法,或于一章中省去数行,或于数行中省去数语,或于数语中省去数字,所以他的诗变成极端的暧昧了。如《自题画》:

即月服江衣,
还能与紫色之林微笑,耶稣教徒之灵,
吁,太多情了。
感谢这手与足,
虽然尚少,
但既觉够了,
昔日武士披着甲,
力能搏虎!
我么?害点羞。
热如皎日,
灰白如新月在云里。
我有革履,从能走之世界一角,生羽么,太多事了啊!

第一节起二句写景是明白的,忽然按下耶稣教徒太多情云云,便莫名其妙了。大约中间省去一段解释。第二节“虽然尚少”大约说少力吧。“我么?害点羞。”大约说我也有搏虎之力不过害羞不使出来。第三节“热如皎日,灰白如新月在云里。”大约是形容自己之貌,但因为中间省略的文字太多,我猜不出它指什么了。因为省略太利害,所以李金发文字,常常不通,如上引“虽然尚少”可窥一斑了。

李金发作诗虽用白话,却颇喜夹杂文言,而“之”用得最多。至于其他虚字亦不少。如“惜夫,黑色之木架,我们已失其Sens”、“终无己时乎?狼群与野马,永栖息于荒凉乎”、“长使渭流涨腻矣”、“长衬钟声而和谐也”,这虽然是作者特具的风格,然而却是他可厌的毛病。

西方象征主义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1917年前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学的女随重宗供句吧现代化带来了动力与契机。而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的五四文学革命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开始的标志。“文学革命既是文来自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是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①
“‘象360问答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想不虽双商量前红中最早的一个流派东子冲配背,它的出现,是欧美传统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分界线。”②它首先兴西历相神吗营尽完制约起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后来波及欧美诸国,兴为一代诗风。象征主玉年须数够贵伤儿著存苦义运动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19世纪中叶到世纪末,该望纸死主要代表诗人有魏尔伦、马拉美和韩波。1886年,法国青年诗人让·莫雷阿斯正式提出了“象征主义”这个名称,并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前期象征主义妈名衡将权背缺否精主要兴盛于法国,体裁则主要是诗歌。后期象征主义始于20世纪初,到20年代繁盛一时,并由法国传播到欧美各主要国家,这一时期的象征主义同意象派合流,且吸收了同期其他一些现代主义执失选亲流派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新的特点。此时的象征主义预菜哥仍利也由诗歌扩展到了戏剧等其他领域。主要代表诗人有:瓦雷里;艾略特、庞德;叶芝;里尔克等。爱伦·坡·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梅特林克是最有名的象征主义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青鸟》等。
象征主义的基本主张是诗歌应当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反对再现现实,频钱并强调要努力捕捉一瞬间的感受导各试核刑千受过质由组和幻觉。在表现方法上,他们反对直陈其事和直抒胸臆。他们善于运用象征、暗示和自由联想,以构成一种朦胧、银灰、谜语般的艺术风格。
象征主义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因其手法与中国传统诗歌有着明显的一致之处,所以更易被中国作家可全盾空山运煤者权成接受。如周作人就认为“象征是诗的最新的写法,但也是最旧,在中国也‘古已有之’”。③兴、隐喻与象征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除了大城市节奏、工业性比喻和心理学上的新奇理论取委的之外,西方现代诗里几乎没有任何真正能叫有修养的中国诗人感到吃惊的东西。他们一回顾中国传统诗歌,总觉得岩流架美许多西方新东西是似曾相识。这足以说明为什么中国诗人能够那样快那样容易地接受现代主义的风格技巧。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他们能够有所取舍,能够驾驭和改造外来成分,而最终则是他们的中国品质改四难祖群同世占了上风。”④
按象征主义对中国诗歌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科够跟促德想会通越客委几个阶段:
(一)早期象征诗派
早期象征诗派以李金发出版于1925年的诗集《微雨》为起点,活跃于20年代中后期,主要代表诗人有: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频等。
李金宪力察布庆变存女营死察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部诗集都可视为象征主义力作。李金发将诗视为“个人灵感的记录”,主张写诗“不怕人家难懂”,“不希望人人能了解。”“只求发泄尽胸中的诗意就是。”正因其诗歌语言的晦涩难懂,读他的诗如同“征格并端猜谜”。
他的诗歌比喻奇特,“记忆”有着粉红色的颜色,甚至会发出奇臭。“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我的灵魂是旷野的钟声”……他还创造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并致力于这些意象的奇特组合和其暗示的力量。如;能溅出血来的死叶,夕阳之火等等。
总之,李金发的诗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形式新奇、怪异、突兀。
王独清的《圣母像前》以“漂泊、颓伤、死亡、坟墓”这些象征主义的母题作为其诗歌的基本主题,更多地渲染了病态感情,抒写了异国情调。
穆木天、冯乃超则注重追求声音与颜色的朦胧美,讲究音乐与形式的美感,视其为情绪和心灵的形式。蓬子的《银铃》、胡也频的《也频诗选》等诗集都带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
(二)“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施哲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诗歌在这一杂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刊发了戴望舒、施哲存、李金发、何其芳、徐迟等人的大量诗作。这些诗在题材选择、审美趣味、语言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以刊物为中心,形成了一支以戴望舒为领袖的较稳定的诗人群,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现代诗派”。现代派诗人主要受到了前、后期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相结合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注重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诗歌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有“意象抒情诗”之称。
戴望舒的诗作吸取了象征派的某些表现手法,与李金发的过分晦涩与难解不同,他的诗虽也同样注重暗示,但并不难理解,反而具有一种朦胧的美,委婉地展现了诗人的主观心境。《印象》与《古神祠前》都将不确定的复杂的主题隐含在各式意象里,读起来回味无穷。《我的记忆》中的意象都取自日常生活,如烟卷、笔杆、酒瓶等,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从《我的记忆》后,戴望舒着重于描写感觉的复杂性,并赋予感觉以丰富的心理内涵,写出了自己的微妙感受。即如他曾评价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果尔蒙的诗“有着绝端的微妙——心灵的微妙与感觉的微妙、他的诗情完全是呈给读者的神经,给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⑤
此外,何其芳的《汉园集》、《预言》往往通过一个客观的象征体来抒写主人公的内在情感,且还有法国象征派追求音乐美的特质。后期的《古城》、《夜景(二)》以后,则具有了艾略特诗歌的某些相似特点。从卞之琳的《鱼目集》、《汉园集》中我们也可看出他同样也受艾略特的影响较深。
(三)“九叶”诗派
“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诗潮就越过了‘黄金时代’而走向衰落,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则为40年代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⑥“九叶”派的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
他们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重地。他们的诗歌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反对一味地主观抒情,倾向诗歌转向内心。如穆旦的《活下来》,唐祈的《三弦琴》等,都展示了人的精神世界。
在艺术上,他们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努力使诗成为现实、象征、玄学的融汇体。在语言上,他们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技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韧性和弹性,丰富了中国新诗语言的表现力。“九叶诗歌的出现,使中国新诗中现代主义诗歌进入了一个总体成熟的阶段,大胆地借鉴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同时大胆消化和创新,则是他们成功的内在机制。”⑦
“九叶”诗人有共同的思想艺术倾向也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风格。穆旦是其中风格最浓烈,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诗人。他先后有《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诗集问世。“穆旦对生命意识的自觉感悟与理性沉思中,又交织着他对人类命运、历史沉浮和民族忧患的沉思,使他的诗以痛苦的丰富和感情的严峻著称。”⑧郑敏偏爱描写静态,从中体会生命情趣,如《金黄的稻束》。陈敬容则长于动态描写。杜运燮在《滇缅公路》中赞美了坚忍的民族精神。
总之,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值得我们一再研究,从中汲取营养。不管是对过往创作成果的研究、经验的总结,还是对今后的创作、理论方面的指导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23.
②陈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41.
③周作人.《扬鞭集》序.周作人散文第2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63.
④王佐良.风格和风格的背后.人民日报出版.1987. 83.
⑤戴望舒.西莱纳集·译后记.戴望舒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1989. 236.
⑥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5. 304.
⑦⑧陈维松.论九叶诗派与现代派诗歌.文学评论.1989.第5期.

参考文献:
⑴吕周聚.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国化的内在规律探寻.文学评论.2001.第4期
⑵陈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⑶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⑷吴中杰.吴立昌.中国现代主义寻踪.学林出版社.1995
⑸肖同庆.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⑹唐正序.陈厚诚.尹鸿.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⑺赵乐甡.车安成.王林.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时代文艺出版.1986
张红,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2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