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

论文-《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重斯防酒内测议钟艺术赏析

[摘要]本文来自从《长亭送别》的景物描写入手,360问答以文本细读的鉴赏方式,深入细致的探讨了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总密孔齐结了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写情的成功经验。

[关春键词]借景抒情情境交辉乐景写哀化腐朽为神奇过渡、引起情节

引子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买至良轻联洋卫居阿怕要作用。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重兵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路总此视王技送财联医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压值色被保基调不是悲凉萧瑟检家面斤象远长是底复带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吧给员称的美丽画面。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团认销弦唱培”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构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装达队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那么,怎样理解此处景物在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实,范仲淹的词上阕的景物虽然色彩斑斓,但还是为了表石五报微历论现的悲凉的思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此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喜队服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结矛季李酒短”抒发了伤感的思乡之情,而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端正好态草念”曲词用的也是这种手法。曲价便器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从早晨开始的。“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坐在车里,看到这大好的秋光,莺莺无限惆怅。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从此都不会属于她。“北雁南飞”,那南飞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的,而她崔莺莺的家呢,那是一个没有自由、讲求门第、热衷功名的深宅府第。况且此时她是客居途中,丧父的悲伤尚在。和张生“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的温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许宽慰,没想到……她甚至更会想到,假如张生此时不是上京赶考,而是与她去郊外游玩,那该是何等的惬意和幸福啊!没想到母亲却对张生说:“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母亲啊,你为什么要逼张生求取功名,世人啊,你们为什么重利轻情?”这是此时此刻崔莺莺在心里的呐喊。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枫林自然就洒满了离人的红泪。这幅画面,色彩热烈。热烈的色彩下,一对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自然景境与人物心境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是以美的意境营造悲的气氛。
正因为他们的“马儿迍迍的行”,因此,快到长亭时,已是“疏林挂着斜晖”了。“端正好”和“滚绣球”这两支曲子一个早上,一个晚上,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作者用心良苦。十里长亭路,这对儿小夫妻从早晨走到了晚上,足见难舍之情。当然这里面包含了夸张的成分。

景二:短暂饯行宴,有言难表白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这是第二幅画面:西风,黄叶,寒烟,衰草。夕阳西下,西风渐紧,“黄叶纷飞”,叶子落得又多又急,不是“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的温柔状态,而是肃杀的,是秋风扫落叶,一股冷嗖嗖的感觉袭上身来。再笼以寒烟、缀以衰草,一动一静,愈觉凄冷。饯行之宴就在这样一个冷风冷色的场景中开始了。
这是通过莺莺眼看到的秋景。这是一场沉默的晚餐,除了几个人物应酬性的对话外。在即将分别的筵席上,二人有多少知心宽慰的话要向对方表白啊,可是一切都是沉默,只剩下两个人的叹息声。这沉默和叹息埋藏着莺莺心中无限的“怨”。目睹眼前瑟瑟的西风、黄叶、寒烟和衰草,莺莺的怨情滚滚涌出。
“幺篇”曲词怨张生“轻别离”“情薄”,甚至不希望他进京赶考。“满庭芳”曲词怨母亲“供食太急”,在本已很短暂的饯行宴上居然还不肯回避,弄得莺莺和张生不能温存话别,只能“暗送秋波”。“朝天子”曲词中莺莺痛斥世人追逐名利的心态,充分表现了她珍视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极目是黄叶纷飞,眼前老夫人面沉似水。西风瑟瑟之中一片沉寂。“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这恰恰是莺莺怨极产生的幻觉。
“霎时间”言筵席时间很短,可是读者却同曲中二人一样感到这场沉默的饯行宴是那样地漫长。而他们在赴长亭的路上,走了一天却显得时间那么短,这也许就是情人心中的时间辨证法。
景三:把酒相告别,情殷意切切

[四边静]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四煞]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宴席结束,余人散去,唯有一对恋人和红娘。“两意徘徊”言二人依恋难舍,但“落日山横翠”,又不得不分手了。看到眼前的横山,又心里不禁一沉,因为没有山的阻挡,分手之后,还能以目相送片刻,使思念之情得到慰藉。
莺莺再也无法沉默了,刚才筵席上被压抑的情感此时一下子释放了出来——用泪。莺莺“把酒”向张生告别。她有太多的话想说,却又不能在这即将分别的瞬间全部倾吐出来,一时语塞的莺莺有的就是泪。一个“哭”字确实胜过千言万语。“哭”中甚至有些绝望的成分,“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莺莺觉得自己剩下的只有梦,她寄希望在梦中与张生相见。果然,下一折戏(第四折)就写了莺莺做梦追张生到草桥店要与其一起上京的情节。然而,一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对即将远行的丈夫,确实是不能“一个’哭’字了得”,如此岂不太“低俗”了。所以当莺莺心情平静下来时便有殷殷的嘱托。尤其“五煞”曲词的嘱托,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情意切切,让人不忍卒读。此时的莺莺,她是那么地软弱、孤独、无助、温柔又伤感,让人挥之不去。
而当她莺莺连梦也没有的时候,或曰梦也不能圆她见张生一面的时候,她就只有望眼欲穿了。于是便有了“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的描写。这个场景说不上新颖别致,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可用在这里却化腐朽为神奇,十分真切地表现了莺莺的孤独思念之情,这是莺莺的大痛苦和大悲凉,也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大痛苦和大悲凉。
一个女子,西楼独倚,怅望古道衰柳,心上人迟迟不归。这个形象很使人想起古代的弃妇。从而自然带出“二煞”曲词中莺莺对张生些许的请求,或曰乞求。莺莺害怕自己倾心的爱全部付出后被玩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身名门的崔莺莺未必不懂得这个道理,张崔的“两情”,在莺莺看来,就怕不是“久长时”,那么她就更要在乎朝朝暮暮。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悲剧可见一斑。

景四:独自长徘徊,心愁车难载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这是后两只曲子。这个场景写莺莺送别张生后,迟迟不肯归去,怅然若失、徘徊反侧的情景。精彩之处是情景交融,细腻地刻画了莺莺几起几伏的思念之情。
“青山”三句写莺莺刚刚送走张生后,始终目送他渐行渐远。直到张生转过一片山,山、树和暮蔼淹没了张生。此时莺莺转过眼睛,西风之下,她看到的是夕阳古道,只剩自己孤独地站着。“无人语”有二说,一是古道无人,寂静荒凉;一说张生已去,再无人与莺莺知心相谈。总之,这句是写莺莺思念的心情开始渐渐平缓下去了,就要回家了。可就在这时,她却突然听到了一声“马嘶”。这马嘶无疑告诉莺莺她的心上人此时就在路上,这使她已经平静了的心骤然又涌动起离别的悲苦之情。她又不忍心马上回家了,这才有了“懒上车儿”的想法。这是“一伏一起”。
随着马嘶声的渐渐远去,莺莺的心情又开始慢慢平静下来。再加上红娘在一旁的催促,莺莺要动身走了。当她就要抬脚登上车子时,下意识地再一次环顾四周,也许她在寻找什么,而她看到的只是四面暮蔼沉沉的青山。她也下意识地望了一下张生离去的远方,那里是一轮如血的残阳即将没入山巅。而突然间,“一鞭残照里”,这是莺莺万万想不到的。残阳的余晖中瞬间出现了一个黑色的起马人的剪影。他正跃马扬鞭,他是谁?是张生。莺莺两度平静下去的心情再一次空前地激荡不已。这是“再伏再起”。本已相思之极的她此时真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眼前的车子是如何也载不起的了。
关于“一鞭残照里”,也有二解。一说写实,即如上文所言;一说写虚,即莺莺幻觉。二说均可,幻觉亦表明莺莺的思念之切。或许,被莺莺误看成的残照中的“一鞭”,就是一头暮归的牛呢!

结论:以景造境,情境交辉

《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秋景。从时间上说是从“晓来”之晨到“疏林挂着斜晖”,再到“落日”,最后至“残照”;就空间而言是起于“长亭路”,继而是长亭外的近景,然后是亭外远山、古道、田野,最后终于“残照”的天边。正因为景物之间具有纵的和横的关联,所以既独立又作为整体一部分的几幅清秋图便构成了秋的整体意境,又兼过渡、引起情节的作用。
《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又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以景造境,情境交辉,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崔张二人尤其是莺莺依恋、哀伤、悲苦、关切、忧虑、孤独等复杂的心理。这折戏把男女之情写到了极致,崔张二人就是在长亭这样的意境时空下“话别”,从而演绎了一曲“两情若是久长时,也在朝朝暮暮”的情爱恋歌

高分求一篇文学鉴赏论文

鉴赏古典诗词方法之浅见 摘要: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就要从古典诗词的宝库中汲取丰富 的养分,这也正是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此类题型屡试不衰的重要原因。而对于高中生来 说,在考试中最头疼的也最难于拿分就是古诗鉴赏题。那么,如何准确领会古典诗词的意蕴? 笔者认为首先要掌握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无不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骄傲和自 豪。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歌则是这“长流” 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滋养着一代 代中华儿女,使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1紧扣题目,结合背景,知人论世,把握诗意 鉴赏古诗词,不能忽略题目。因为不少的古诗词,题目让笑清即为 解读该诗的诗眼。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标题中的“幽居”即幽 僻升衡宁静的居所,这里已暗示着居室主人隐者的身份。把握住这一 题眼,就找到了理解该诗的钥匙。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抓住题眼中的“送”字,就知该诗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是离情别 绪。抓住题中的“雪”字,就会明白该诗描写的一定是雪景。这样 就为鉴赏这首诗打开了局面,省去了好多弯路。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优秀的 诗作无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不了解背景,就无法准确 地把握诗的内容。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果不了解作者遭贬 的背景,就难以透彻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 悲愤感慨。陆游的《十一月四月风雨大作》,如果不了解作者的雄 心壮志和爱国气概以及本诗的创作经历和写作背景,就难以领 悟诗中作者所抒发的至老不衰、为国捐躯、壮志难酬的爱国豪 情。 2统涉全篇,找准意象,体会意境,领悟情感 鉴赏古典诗词的关键在于3个步骤,即找意象,明意境,悟 情感。所谓意象,是蕴含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景物。所谓意境,就 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自己的主观感情浑然天成,高度 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王国维曾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 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 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如 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暮霭沉沉”“、冷落清秋节”“、晓 风残月”,作者笔下的景已蕴含着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和内心的 凄苦,融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生平遭遇不幸深感前途暗淡的感 慨,读来令人黯然销魂,凄怆不已。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空 山”“、明月”、“清泉”“、竹子”等景,就蕴含了王维对清幽明净的 山间景色的喜爱之情及心向田园之意。又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 到碧霄”“,晴空”“、排云”“、碧霄”展现出一幅意境宏大开阔、色 彩绚丽的画面,寄托了诗人高旷、豪迈的胸怀。鉴赏古诗词,正是 要借语言载体去感受作品中的意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 作者的情感。 3咀嚼词句,品味语言,把握特点,感悟风格 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多通过比喻、双 关、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 在鉴赏时,反复咀嚼、玩味重点词句,将对诗歌的内涵挖掘得更为 深刻透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然一共只有28字,在描摹 景物时,却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的特征。“坦前枯藤”“、老树”“、昏鸦” 渲染出了秋之肃杀、凄清,为羁旅之客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再细细咀嚼“古”、“瘦”“、夕”、“断肠”等词语,游子那源源不断的 乡愁就会汩汩流入读者的心田,引起情感的共鸣。李清照的《声 声慢》开首3句,连用14个叠字,将寻觅、凄清、孤寂、悲愁的心境 描绘到极致,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 和离乱的哀愁。一经读来,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恰似愁结 不断,没有尽头,难以排解,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4掌握技巧,明辨手法,结合全篇,精心推敲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指抒 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4.1抒情方式 4.1.1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是作者对事、物直接表明自己爱憎情感的抒 情方式。如刘禹锡《秋词》(见上文稿)开头两句直接抒发对秋日的 赞美之情。又如杨炯的《从军行》末尾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 书生”抒发了诗人慷慨从军的豪情斗志。 4.1.2间接抒情 补充: 这种抒情方式在古典诗词中有以下两种情况。(1)借景(物)抒情,也叫 托物言志 。作者对某种景物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物中予以抒情。如 柳宗元 的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 。”诗人借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 渔翁 ,来寄托自己的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在我国 古代诗歌 中,梅、兰、竹、莲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也反映出我国民族文化的特征。(2)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诗人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 描摹 刻画抒发感情。正是 马克思 所说,这种 景物描写 是“人化的自然”,是大自然 补充: “在 意识形态 上的反射和回声”,带有作者或人物浓烈的感情色彩。如 白居易 《惜 牡丹花 》“:惆怅阶前 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诗人在怜惜牡丹花的衰落中,寄寓着岁月无情,青春不能常在的感慨。 4.2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1)用典。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语言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连用5个典故(孙权、刘权、 宋文帝 、佛狸、 廉颇 ),含蓄而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2) 比兴 、象征。所谓“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如“首如 飞蓬 ”(《卫凤.伯兮》)。通过比喻,可以使形象更鲜明,更容易被人理解。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也是一种比喻,可以叫做曲比或曲喻。作者由外界事物引起自己的联想和思想感情,因而以描写外界事物作为一首诗为一章诗的开端来暗示诗的意旨,营造诗的气氛。 《诗经》 中多采用这一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 中的开头“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也采用了这种艺术手法。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古人常借明月、 秋菊 、莲花、香草等意象来象征高尚的节操。 骆宾王 的《 在狱咏蝉 》就借蝉这一物象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 尚品 格,蝉也就成为诗人自己的写照。(3)烘托。它本是 中国画 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 补充: 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歌中,则旨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需要刻画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 秦罗敷 》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烘托出 上阳白发人 秋夜难眠的孤独苦闷的心情。(4)虚实。在状难写之景、抒难抒之情时,古人常采用 虚实结合 的写法,使形象更鲜明,容量更大。如 毛泽东 《沁园春·雪》 中“欲与天公试比高”以及 《望庐山瀑布》 中“疑是银河落九天”都是采用虚来写实。 《雨霖铃》 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以虚写实的千古名句,表达了情人分别时的 黯然伤神 的情感。此外, 古诗词 还常用对比、 借代 、 互文 、双关、夸张、 比拟 等修辞格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此不复回”“、 天台 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都是非常有 感染力 和表现力的句子,多少年来传诵不衰。当然,冰东三尺非一日之寒。古诗鉴赏也决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大量诗歌的感性浸养,需要“熟 读唐诗 三百首”的千日磨炼。但是如果有了以上的基本知识作铺垫的话,我想入门总会容易很多。

2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