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对一个音乐作品鉴赏的论文
舒伯特来自艺术歌曲鉴赏
圈伯特是近代艺术歌曲(Lied)的奠基人。他在海短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六百多首歌曲。他的词唱同一旋律的分节歌,音乐优美动人,充满抒情气息。
歌曲常常是和诗人交沐360问答思想感情的产机
当他读到一首诗,干促情动于中,不能自己,诗
的音乐形象也就闪现在面前了。为了有效
地表现诗的内容和境界,他扩大了旋律与
和声的表现力,并提高了钢琴伴奏的作
用。抒情歌唱性旋律在他的歌曲中占有重
要地位,但富于语言表现力的朗诵调也同
样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将英国女高音歌唱
家玛格丽特·普赖斯(1941一)演唱的21
首舒伯特歌曲择要介绍如下(汉译歌词是
笔者所译,可以配谱演唱):
《夜直想权极话脸两刘与梦)}(。卜43No津.0827)
(/霖黔黔默言诗升邺
神圣的夜马上要消近
温馨的梦也核沉沦,
皎洁的月光照进房里,
照亮人们静悄悄的心。
会米巴呼回半酒呼当她听到白昼已睡醒,
当她听到白昼已睡醒,
不禁声声呼唤
回来吧,神圣的夜!
把温馨的梦找回来!
音乐悠长缓慢轮坐越绝,轻柔婉转,描写夜
深人静、似梦似幻的精神境界,是一首二
部曲式的抒情歌曲。
((欢笑与哭泣)}(op.59No.4,D.777)
歌词是德粉本假易九命院沿亮老县国诗人弗里德利希·吕凯尔
特(Fridc逾土Rt比ert,1788一18肠)的诗
1.我对变幻莫测的十将花爱情保持冷静,
变得时拉孩拉而欢笑,时而哭泣,捉摸
不定。
早晨怀着希望欢笑,为什么
要在晚上对着落霞冷世木油哭泣悲伤,
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自己也不知道。
2.我对变幻莫测的爱情保持冷静,
变得时而欢笑,时而哭泣,
捉摸不定。
晚上还在哭泣伤心,为什么
早晨醒来忽然面带笑容,
我要问风似你,我的心,我要问你,
我的心。
音乐是一首变化分节歌,两段歌词
前半唱同一曲调,后半稍有变化。每逢歌
词说到哭泣时从大调转入小静滑左断点甲世自鱼老调,突出调
性色彩的变化。
《春天的信念》(Op.20No.2:D.686b)
切数线制价规歌词是德国诗人路易·乌兰德
(LudwigU拟a便形乡低品阿nd,1787一1862)的诗,
描写图宾根附近尼卡河沿岸的山谷里,
春天绿树成荫、山花烂漫的景色,洋溢着
乐观主义精希电
1.柔和的春风已苏醒,
簌簌地吹拂昼夜不停,
它装点万物,除旧布新。
啊清音燎亮,啊香泽氦氯!
围东满弱查来欢请杆可怜的心灵别‘优愁!
如今一切都要变更。
2.世界一天比一天美丽,
不知久道要达到什么境地,
鲜花常开无尽期,
开在遥远的深谷里
可怜的心灵别忧愁!
如今一切都要变更。
舒伯特为这首诗谱写了一首两段歌
《致音乐)}(。p.88No.4‘。547)
歌词是舒伯特的朋友法朗茨·冯
·
索
伯(Franzvon功儿schober)的诗:
1.高雅艺术,我常常心烦意乱余研七段务县子社敌,
许多凡夫俗子把我包围,
您在我心中点燃起爱的火焰,
使我在美的世界中神迷心醉,
美的世界,神迷心醉!
2.你常在琴中发出一声叹息,
奏出神圣而又甜蜜的和弦,
带我走进尽善尽美的夭堂里。
高雅艺术,我对您深深铭感,
我对您深深铭感!
舒伯特把这首诗谱写成两段歌词唱
同一曲调的分节歌;歌唱性的旋律深情
婉转,妩媚动人。
《西尔维亚.她是谁?》(oP.88No.4,
D891)
歌词选自莎士比亚的双维罗纳二世》
(由鲍伦菲尔德译为德文),是维罗纳青
年瓦伦廷赞美米兰公爵之女西尔维亚的
歌
1西尔维亚,她是谁,
青年们一致赞美?
圣洁、秀丽而又聪慧;
这般天赋的温雅,
使她为人一致钦佩,
使她为人所钦佩。
2.她很秀丽,也很和气,
因美和善是兄弟
慈爱来到她眼睛里,
救助盲目的人儿,
得救后住在一起,
_
得救后住在一起。
3.让我们来歌颂伊人,
歌颂她超绝群伦,
她胜过茫茫尘世
居住的一切众虫
我们要用花冠献敬,
要用花冠献敬。
舒伯特为这首诗谱写成三段歌词唱
同一曲调的分节歌,音乐优美流丽,活色
生香。
见与上帝喜相逢,
走完人间崎岖路程
和平安宁归千万灵。
舒伯特为这首诗谱曲,写成两段歌
词(原有三段)唱同一曲调的一首分节
歌。音乐悠长缓慢、庄严肃穆。
生活的欢情。
一心倾慕着
你我心心相印,
唉,这就是苦痛
所以产生!
《死神与少女》(OP.7No3,D531)
歌词是德国诗人马蒂亚斯·克劳迪
乌斯(Matt扭aselau山us,1740一1815)
的诗,分二节,拟写少女和死神的话:
[少女】快走开,唉,快走开!
狰狞的骼骼,走!
我还年轻,走,朋友,
不要向我追求,
不要向我追求。
〔死神】伸出手来,你美丽的芳体!
‘
是朋友,并不来要挟你。
尽管放心!我并不凶,
温柔地睡在我的怀里。
舒伯特采用二部曲式为此诗谱曲,
少女的曲调坚定沉着,死神的曲调以单
音为主,显得阴森暗淡,死气沉沉。1824
年3月,舒伯特把这首歌的音乐用于《D
小调弦四重奏抓D.810)第二乐章,作为
变奏曲的主题。
((迷娘之歌})(op.62no.4o.877no.4)
歌词是歌德的诗,作于1785年6月
上旬,后收入《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
代)},作为迷娘与弹竖琴老艺人的二重
p昌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能理解我的哀怨。
我孤身只影,
总是郁郁寡欢。
我只有凄然面对
那边的蓝天。
啊!我的知心人
远在天边。
头昏目眩像
火烧我的心田。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能理解我的哀怨。
舒伯特为此诗谱曲,写成了一首三
部曲式的抒情歌曲。音乐分四段,从缓慢
平静转向热情洋溢,最后又回到开始的
段落。
是否向林间去逃避?
一切一切都白费!
生命的花冠幸福无际,
爱,就是你,
啊,爱就是你!
舒伯特采用没有再现部的三部曲式
为此诗谱曲,用“无穷动”式的快速伴奏
表达不可遏制的热情。
《流浪者的夜歌》(。p,96nO.3D.76甲
_
歌词是歌德的诗,作于_178。年9月
6日夜晚,当时歌德居住在德国中部图林
《万灵节祷词》(0343)
万灵节是每年十一月二日(逢星期
日顺延一天)为死者祈祷的天主教节日。
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德国诗人约翰·乔治·
雅各比JohannGeorgJaco悦的诗:
1.万灵享有和平安宁,
曾经遭受创巨痛深,
曾经做过好梦无数,
饱经沧桑历艰苦,
走完人间崎岖路程
和平安宁归于万灵。
2太阳已经收起笑颜,
忧心如捣难于人眠,
从皎洁的天光中
《无穷尽的爱分沁p·sno·ID.,3田
歌词是歌德的诗二1776年歌德因迷
恋着一个有夫之妇仁魏玛宫廷御马司之
妻斯坦因夫人)而深感烦恼,适奉大公爵
之命来到图林根山区的伊尔美瑙山城,5
月6日在雨雪交加中写了这首诗抒发爱
情的苦闷:
甘冒雨和雪,
甘冒寒风急,
穿越峡谷
中的雾气径直
向前走!向前走!
永远不停留!
我情愿自作
自受寻烦恼,
放弃享受许多
根山区的游览城市伊尔美瑙城西南基刻
尔罕山上的别墅里,他在别墅的墙壁上
题写了这首诗。其后在1813年8月29日,
刚过了54岁生辰的歌德又登山游览,在
别墅的墙壁上看到了三十三年前的题诗,
摩掌吟诵之余,用笔加深了墨迹。再过十
八年,在1831年8月27日,歌德在72岁
诞辰(也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诞辰)
的前夕,再度登上基刻尔罕山,回诵壁上
的旧题诗句,引起了无限的感慨,不禁喃
喃自语:“待一会,你也要去安憩。”啼嘘
叹息了一回,才拭着眼泪,慢慢离开别墅
下山。七个月后,诗人就与世长辞,这首
诗也就成了歌德抒情诗的绝唱(但并非
最后的诗作);后来曾由许多作曲家谱成
歌曲,总数在二百首以上,其中包括德国
作曲家策尔特、吕威、奥地利作曲家舒伯
特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作品。
一片沉寂笼罩群峰,
所有的树梢都已停止摆矶
小鸟在林中默默地栖息,
待一回,待一回,你也要去安憩。
舒伯特在这首歌曲中用轻柔缓慢的
抒情笔触和简单朴素的乐段结构,表现
恬静安谧的诗的境界后乐句的反复,使
人感到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来自山间耕地。
我看见菩提树边,
有一群翩翩少年,
我把他们说服。
腼腆腼腆少年郎,
拘拘束束小姑娘,
都跟着我起舞。
有趣的游戏我同你耍,
五彩的花朵开在岸上,
我的母亲给你缝金衣裳。”
“
父亲啊,父亲啊,你听见了吗,
魔王在轻轻地同我讲话?”
“
安静些,不要紧张,我儿,
是风吹枯叶瑟瑟作响。”
((诗神之子》(Op.92no,1D.764)
歌词是歌德的诗,抒写诗人在大自然中
的快乐逍遥。原诗分五节,每节六行,按
“裙韵”(Schwe汀reim)的格律用韵,六
如虎添翼的诗人,
穿山越谷有精神,
顿觉天宽地广。
活泼可爱的诗人,
何时再见到你们,
共度安闲时光?
舒伯特为此诗所谱的曲,是一首三
部一一五部曲式(ABABA)的变化分节
歌,中段(B)是同节奏的对比段落。全
曲自始至终保持着和谐、统一的节律,表
现诗人从容不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
乖巧的孩子,跟我来吧,
我的女儿在那里等你呱
我的女儿将陪你寻欢作乐,
每天夜里要为你唱催眠歌。”
“父亲啊,父亲啊,你看见没有,
他的女儿正在暗中转悠?”
,’)口阿,儿啊,我看得清楚,
那好象是灰色老柳树。”
行诗的韵脚是aabccb,笔者译诗也
用裙爵
我口吹一支小调,
在野外林间逍遥,
到处信步走!
受小曲节拍鼓舞,
被小曲韵律迷住,
大家跟着我走。
果真如我所预料,
花园里开花最早,
树上一枝先放。
我唱歌表示欢迎,
哪怕冬天又来临,
我为春梦歌唱。
《魔王})(Op.1D.328)
歌词是歌德的叙事诗。1781年4月,
歌德在图林根的极树旅馆听到一则传闻
前几天夜里,有一个库尼茨村的农民抱
着生病的孩子骑鸟去耶那,想请一位著
名的内科医生诊治,但医生对此病束手
无策,这位父亲只好抱着孩子赶回家去,
在没有到家之前,孩子已经死在他怀里。
歌德听到这个传闻写作叙事诗《魔王》
时,显然是受了德国诗人赫尔德根据丹
麦民歌改写的《魔王的女儿》一诗的影
响,不仅诗的内容受到赫尔德的启发,连
诗的命题和遣词措意都明显借鉴了《魔
王的女儿》一诗:
夜深风又大,谁还骑马?
是父亲带孩子赶回家
他抱住小孩在怀里安放,
紧紧地抱着,怕他受凉。
“
我喜欢你,你长得很漂亮,
倘若你不情愿,我要把你抢。”
“父亲啊,父亲啊,快把我抱住,
魔王抢我去,使我苦楚!”
父亲心害怕,他策马狂奔,
把呻吟的孩子在怀里抱紧,
回到家中,力竭精疲,
怀里的小孩已经断气。
歌唱远方的伊人,
虽然遍地已冻冰,
冬花开得艳丽!
尽管鲜花会枯死,
却迎来新的喜事,
“
我儿,你为什么这般惊惶?”
“父亲,你可曾看见魔王?
他穿着长袍冠冕堂皇。”
“
我儿,那是一阵雾光。”
“你,小宝贝,跟我来吧!
原诗分八节,每节四行。舒伯特的
叙事歌曲也分八节,按通谱歌的原则每
节歌都唱不同的曲佩一头一尾(第一和
第八节>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第二节是
父亲和孩子的对话;第三节是魔王引诱
孩子的甜言蜜语;第四节是孩子和父亲
的对话;第五节是魔王进一步巧舌如簧
的媚语第六节又是孩子和父亲的对话
第七节是魔王凶相毕露地最后威胁的话
语。每一节用不同性质和木同音区的曲
调来谱写第三人称的叙事性诗句和不同
人物的对话。孩子三次惊呼“父亲啊”,曲
调一次比一次高半音,使孩子痛苦、惊惶
的情绪一步步达到高潮。全曲从头至尾
贯穿着描绘马蹄声的伴奏音型,最后马
蹄声告歇,第三人称的宣叙调唱出了“怀
里的小孩已经断气”。刚
作品赏析题:1.音乐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2. 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
您好 请采纳。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作品内容如下:
1.引子
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仿佛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背景。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2.呈示部
(1)相爱: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此主题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剧团当演员。据他所知:任何越剧演员,只要唱到这一唱段,都会博得台下阵阵喝彩的掌声。于是作者选取此唱腔作为《梁祝》的爱情主题,并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音调。此主题的旋律特点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上行时档拦仿佛表现梁祝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下行则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接着,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奏出这个主题,充分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之情。
(2)连接部:为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在华彩乐段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此处的演奏较自由,难度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作曲家在此采用华彩乐段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3)副部:是整个作品中最轻快、最欢悦的乐段。它由越剧的过门变化而来,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与抒情的主部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插部速度采用活泼的小快板,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行蠢禅插部速度更为轻松欢快。速度是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采用轻快的速度、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的幸福时光。
(4)结束部:音乐采用惋惜的慢板,其素材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作曲家在结束部巧妙地运用了两个休止符,使音乐断断续续,细腻地描绘出英台面对前来送行的山伯感慨万分、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情。缠绵的旋律,缓慢的速度,带着无限的伤感与惋惜,使人宛如看见梁、祝十八相送的镜头,真是“三载同窗情深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3.展开部
(1)抗婚:当人们仍沉浸在梁、祝惜别的氛围中,突然闯进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响,定音鼓和弦乐的颤音中夹杂着可怕的锣声,不祥的征兆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接着,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一个代表封建势力的主题。这是展开部的第一主题,此主题每一乐句均出现休止符,并采用较强的力度,生动地表现出封建势力的残暴。接着,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英台的惊惶,这是展开部的第二主题。此主题中的乐句采用强烈的切分节奏,同时配合很强的力度,表现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场面。作曲家此处运用恰当的节奏、力度,使音乐内容得到深化,以达到更富感染力的效果。展开部的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并不断激化,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节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形成了抗婚的悲壮场面,掀起了全曲矛盾冲突的第一高潮。终于,强大的封建势力占据了优势,音乐突然转入了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诉的音调,乐曲由此转入“楼台相会”部分。
(2)楼台会:曲调采用越剧楼台会的合唱旋律为素材,音调缠绵悱恻。此处采用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种不同的音色时分时合,一问一答,使人仿佛看到梁、祝流泪互诉衷肠的感人画面。音色是塑造音乐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由于大提琴圆润、深沉的音色接近于男声,而小提琴优美、明亮、柔和的音色接近于女声。因此,作曲家用独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独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通过两种音色鲜明的对比,栩栩如档尘生地向人们展示楼台会的动人画面。
(3)哭灵投坟:音乐突然急转直下,弦乐采用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小提琴以散板的节奏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绘了英台扑倒在山伯的新坟前呼天号地泣诉的情景。此处,小提琴吸取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地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悲痛欲绝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鼓、板、锣、钵齐鸣,英台纵身投坟,向黑暗的封建势力做出了最后的反抗。此时,乐队以最强的力度倾泻出怨愤与同情,乐曲达到了最高潮。
4.再现部
化蝶:长笛以轻柔的力度、缓慢的速度,使音乐重新回归于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美妙的旋律,结合竖琴的滑奏,把人们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下,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难忘的爱情主题,仿佛化为彩蝶的梁、祝在鲜花丛中翩翩起舞,诉说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最后的晚餐》赏析
从小到大我的性格都比较男孩子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直到03年到天津后迷上了琼瑶的言情小说,并趁着休班的时候尝试着自己写,可是只写了两章后便不在动笔,同事们看过后都鼓励我继续写下去,而且会当我的铁杆书迷,我也曾想再度提笔,却不知从何写起了,没有了灵感在想写也不知下个字该写什么……
05年7月份考出驾照后边整天与车为友。一天跟朋友逛街看到人家绣的十字绣漂亮的不得了,于是先买了幅最简单的 “亲亲”绣,没想到这一绣成隐,到现在绣了十几个,其中最满意的当属“最后的晚餐”跟“富贵花开”了,还有“母子情深”“福娃”“金童玉女”“欢乐少女”“百寿图”等等……
“最后的晚餐”主要是十三个人,有耶稣,犹大,约瀚等人。下面就是最后的晚餐的油画,绣出来的也是这个样子,大家看看要绣出来是不是很辛苦呢,呵呵~~
达芬奇于1495年接受了米兰.圣玛利亚·格雷契修道院的订约,开始创作《最后的晚餐》壁画,直到1496年才告完成。
达芬奇站在新时代的前列,赋予这一传统宗教题材以新的思想和境界,在神的形象中挖掘和表现了人的心理和情感,高度体现了文艺复兴的进步的时代精神。
《最后的晚餐》是表现耶稣已经知道自己的不幸将临时,在与门下众弟子共进最后的晚餐宴席上,宣布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刚说完,就在十二个门徒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画家着意刻画弟子们瞬间所表露出来的极其复杂的、各不相同的心理反应。画家赋予画中每个人物以鲜明的性格气质,紧紧扣住每个门徒对基督的话做出明白的、毫
不含糊的表态。这个场面就好像在一池平静的水面上投掷一块石头所引起的那愈来愈大的波纹浪图一样,在此之前是十分平静的晚餐,突然引起巨大的波动,门徒中每个人的动作、手势及面部的表情所传达出来的是微妙的因人而异的心理差别和变化。
全画总共十三人,基督居于面面中间位置,其余十二个门徒分四组平均对称排列左右,这些组合是由每个人的心变化和感情联系自然结合在一起的,画中人的情绪造成画面的气氛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画家运用造型艺术的手段使画中人和欣赏者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如果来探究一下画幅中每个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发展是很有意思的。请看:基督在说完“你们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以后。神色镇静而又慈祥,很自然地摊开两手,微微低垂着头,毫无恐惧之色,为刚才所说的那句话似乎还有点不甚感慨之情;门徒中反应强烈、显得特别激动的是坐在基督左手边的那一组三个人,他们各具有一个表达情感的动作。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年轻的、具有火爆性格的菲利普突然按捺不住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带着不可捉摸的疑问转向基督,想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用手捂着胸口,欲向基督表白自己对老师的真诚与纯洁,那个老雅各极度愤慨,用力地摊开双手,身子因失去重心而稍向后仰,好像在向同伴表示:我实在不知道,竟然出了这么大的事,简直不可思议;在他们后面站着的是多马,他尽量按下性子,向基督举着食指向上,哆嗦的说出“真的?天晓得,事情怎么会是这样?”他实在弄不清楚刚才发生的事情。在靠近基督右边的一组三个人中充满着一种复杂情绪,显然处于克制状态。那个告密的叛徒犹大就在这一组里,当他听了基督的话以后,做贼心虚地急速扭动身子,惊恐万状的想远离老师,并且慌忙地握紧告密所换来的钱袋,战栗而极端害怕地斜视着威严的基督,他阴沉而丑陋的,又显得特别粗鲁的脸皮,被善良貌美的约翰和坚强勇敢的彼得面孔衬托,对照得更加鲜明突出,约翰优柔地把头垂在一边,搭拢双手,神志焦虑,不知如何办是好,在倾听彼得细言。彼得的头在约翰和犹大之间显得特别突出,他勃然大怒地站起来弯身前倾向着约翰,并把左手按在他的肩头,紧贴耳边,似乎在低声讯问约翰:“你知道是谁出卖了我们的老师吗?”此时他的左手还紧捏着—把刀,好象正在表示,要是我知道是谁告的密,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来为我们的老师报仇,这是一个急性而富有正义感的人。在靠近彼得右手边一组是张开双手的、显得震惊而又沉着的、上了年纪的巴多罗迈,他的手势似乎表明要大家不要惊慌,他自己严肃而冷静地凝视着基督,在这危急关头想拯救老师。搂住巴罗多迈的是小雅各,他紧张地望着基督无能为力。站在桌子顶端的、身强力壮的是安得烈,他扭身向前,颇有冲上前去之势,这一组的三个人都凝神注视着基督,把欣赏者的视线完全引向了基督。最左面一组的另外三个人是达太、西门和马太,马太虽然脸向左边的老达太,可是双手却伸向基督,好像在讯问有经验的老人,刚才老师讲的话到底指的是谁呢?从老达太摊开的双手看,表示自己也正为这件突如其来的事纳闷,好像在十分疑惑地告话他。我真的什么也不知道。西门也在苦苦思索这从天而降的大祸,但是毫无结果。到此为止,画里十三个人的外貌,情绪和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印入我们的脑子里,观赏画的人好像随画中人经历了这一严重时刻。这是一群典型的人物,具有典型的性格,处在典型的环境中。画面具有戏剧冲突的舞台艺术效果,它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情节性历史画,这个题材曾为达芬奇之前的不少画家所描绘过,但唯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空前的杰作。
《最后的晚餐》在艺术形式的处理上也是极为完整和成功的。画面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因此总的是在单纯中见丰富。大师把十三个感情激荡的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划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高度地概括又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戏剧性的场面。画家尽可能地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着意表现出耶稣的临危不俱、神态自若。大师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小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上,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并且有意识地把两侧的门徒和耶稣分开,初看似乎耶稣很孤立,实际上内在的情绪和感情,以及事件把他和门徒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切都以耶酥为中心:画中的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取平行透视;都集中而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基督的身上。画家将十二个门徒三人一组平均对称地分配在基督的两边,以其各自的动作和表情与基督发生联系和呼应。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单纯,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的人物,这些独具匠意的艺术处理,使艺术语言显得高度精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绘画是空间静态的艺术,它不可能像小说和戏剧那样,把事件和复杂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和情绪的发展变化细致而深刻地一一告诉观众,只是靠一个静止的瞬间形象,去揭示变化和发展着的生活。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变化着的思想感情,画家必然要设法抓住能显示画中人内心活动的外部特征,即对人物的动态和面部表情加以塑造,通过可视的形象,使欣赏者产生符合画家创作意图的联想和想象,从而理解这个瞬间的前因和后果。因此,虽然都是静止的人物,但能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静中求动。画家为了获得这种艺术效果就必须精心地为自己的主题,情节选择一个环境,运用典型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去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清楚地表明画家打算告诉观众的一切方面,使处于静态的画面成为一出剧的缩影,这应该是情节性绘画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观众的心,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在这方面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达芬奇的创作达到如此高的成就,与他辛勤的艺术劳动是分不开曲。他的创作态度极其认真严肃,他为《最后的晚餐》化费了巨大的心血和劳动。他在创作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周详而细致,画了大量的速写,构思时进行深思熟虑的推敲,他深入地研究每个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并为每个人规定了行为举止的意图。在他为这幅画所作的笔记中写道,“一个人饮了酒并把杯子放下来,把头转向说话的人,另一个人合拢双手的手指,眉头紧皱,看着自己的同伴,又一个人伸出两手的手掌,把肩耸到耳边,嘴上显得惊奇的样子……”。在这些笔记中虽然没有注明门徒的名字,但据分析看,达芬奇在创作想象中对于具体地塑造每个门徒,已经作了严格的选择和规定,基本上根据每个门徒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设想和规定了他们各不相同的行为,以及在整个构图中所占的地位。这些明显的意图在他遗留的一些速写中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出来。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画幅中每个人物都有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动作和表情。
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的过程中,他的工作作风是既严肃认真,而又富有情趣。他对自己的艺术语言的运用极为慎重。有时候他长时间地站在自己的画前沉思,停笔徘徊许久。据说这使不懂艺术的寺院院长十分恼火,竟然无理责难达芬奇是有意怠工拖延时间,并且打算催促他一刻也不要停笔作画。他自己不好意思去催逼达芬奇,便不断地在他的总管面前唠叨,要他去找达·芬奇谈谈为什么总是站着不动笔,总管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用委婉的方式,转弯抹角地示意大师快点作画,并且尽量让达芬奇理解这不是他的本意,而是院长的旨意。大师并没合生总管的气,还和他就画的艺术性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的交谈,最后向他严肃地表示,自己将会很快完成这幅壁画,目前只是剩下两个人额头需要刻画,一个是基督,另一个就是叛徒犹大。基督的头像问题不大,很快就可以完成,最后关于犹大的模特儿还需要寻找,如果实在找不到适当的模特儿的话,他准备就利用这个令人讨厌的、粗暴而无知无识的院长的头去填补。这席话引起了总管的同情和好笑,他会意地告诉芬奇,“大师的话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他本人完全理解”。自此以后,那个可怜又可鄙的僧院长终日坐立不安,再也不敢来打搅大师的工作了。传说公爵莫罗殿下来看定稿的《最后的晚餐》时当看到犹大的面孔时忽然笑了起来:“犹大!简直和修道院院长一模一样,他不给你安宁,他妨碍你的工作,你非常巧妙地报复了他让他永远留在这张桌子的后面吧。正好,他那样贪婪地把钱袋抓得紧紧的,舍不得花在自己修道院的孩子们身上。由于他的吝啬,教士们吃够了苦头。”我们现在看到画面上面那个犹大的头,实在是反映出一个可耻叛徒的丑恶形象,也是对残酷无情的小人的真实写照,使观赏者望而生厌。
五百年过去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巨人”的伟大作品,对于我们中国的画家和观众,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艺术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虽然歌颂的是基督教的主题,我们并非赞美基督教的精神的伟大。但画家笔下所描绘的不是神而是人,是人类社会中真、善、美的化身,是人类善恶的对比写照。大师所歌颂的不是神的力量,而是人的善良、正义的美德;斥责的是卑鄙和丑恶的叛徒行为。因此,这件杰作在历史上永远是不朽的,它不仅属于意大利人民,也属于全世界的人民。